从修辞手法的运用看梁衡散文特点之综述
2017-03-30曾凡钰
曾凡钰
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
【摘 要】不论是山水散文,还是人物散文,梁衡的作品中都可见智慧的哲思与感悟,充满大气磅礴的深刻思想。充溢的激情蕴藏在深沉的思考中,别有的那份厚重与沉实,避免了简单的抒情与表白,显示出大散文的气韵。通过对陶渊明等经典之作的独特解读,道出了一个人心理的最佳状态,永是平和自然,永葆一颗平常心。这是一种回归自然、回归自我,不为权、财、名、苦所累,永葆一颗平常心的人生境界、人格追求、人性自由。他的思考已穿越生死,并独具美感。
【关键词】梁衡;散文;特点
梁衡,1946年出生,山西霍州人。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协特邀理事、全国中小学语文教材总顾问。 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
有人说,“在我们平庸的生活中,读梁衡的散文常常使我们高尚许多”。现今的泱泱书海,有太多的平庸、太多的萎琐、太多的小情调、太多的随波逐流,让我们感悟和亲近高尚的不是很多。梁衡的书却很洁净、透明、高尚和优美。他以那颗深情而本色的心感动着读者,以那些伟大人格的宗教般神圣净化着读者。让我们看一看大家大师们的评说。
北京101中学副校长、语文特级教师严寅贤评说:梁衡老师是中国当代最有影响的著名作家之一。他有一句名言:文章为思想而写。所以,他的文章都是用心、用情写成的,他的散文堪称大散文,文质兼美,十分耐读,在当代中国,在当代学生中拥有庞大的读者群。我和我的学生至少15年前就开始读梁老师的散文,至今不辍,获益匪浅。
中国人民大学附中校长、语文特级教师翟小宁评说: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心灵的声音,是文化的基因。这富有灵性的文字,是有呼吸、有情感、有生命、有灵魂的。与这样的文字对话,就是在感受民族文化的呼吸、情感、生命与灵魂!面对内涵如此丰富的母语,我们又怎能不怀有一颗感恩的心,亲切地吟咏,深切地品味,自由地书写,去领略母语世界的美好风光呢?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语文特级教师程翔评说:名家的散文可能催人泪下,使人的灵魂得以净化;可能震撼人心,发人深省,催人奋进;也可能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我们读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会感到热血沸腾;读巴金的《小狗兄弟》可以体会到人性泯灭的悲剧和心灵煎熬的痛苦;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能够启发我们思考生存与灭亡;读冯骥才的《珍珠鸟》可以感受到信赖的美好,等等。
首都师范大学附中语文特级教师郑晓龙评说:梁衡先生是我崇拜的散文名家,他写文章非常认真,常常一年只写几篇,但每篇一经发表就颇有影响。
散文家的作品中出现修辞手法可谓无一例外,作为“经营派”的梁衡更是将各种修辞手法融为一炉,在其这类作品中俯仰顾盼,比比皆是。如生动形象的比喻,写周恩来“他像一头牛,只知道负重,没完没了地受苦,有时还要受气......他像老母鸡以双翅护雏,防老鹰叼食一样尽其所能保护干部......他像扛着城门的力士,放不下,走不开。”生动的比拟,写出了总理的身苦、心苦,但却劳而无怨的人格魅力;如富有气势的排比,写诸葛亮“假如他生在古周、大唐,他会成为周公、魏征;假如上天再给他10年时间(活到63岁不算老吧),他也许会再造一个盛汉;假如他少点愚忠,真按刘备的遗言,将阿斗取而代之,也许会又建一个什么新朝,”三个假如,写出了作者对大智、大义、大德的伟人未尽其才的深深遗憾,更进一步写出了对后世的震撼。
另外,梁衡还擅用对比,对人物、事件进行多侧面的刻画。有古今之比,还有政治家(邓小平)与诗人(屈原)之比,科学家(居里夫人)与政治家(诸葛亮、毛泽东)之比,词人(柳永)与科学家(爱因斯坦)之比,词人(柳永)与皇帝(秦皇、汉武)之比,中国人与外国人之比,人的情趣、心态、生命历程与自然界种种物象、情态之比,伟人的高洁人格与时弊相比等等。
再如借景抒情的游记散文《壶口瀑布》,作者用形象生动的语言,细致地描绘了壶口瀑布磅礴,雄壮的气势。从黄河的“挟而不服”“压而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中,赋予了黄河一种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韧刚强的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全文写景细腻,主要借助了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抓住事物的特征写出了瀑布的声响、形状、态势及伟力,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写景不是孤立地写景,而是在写景中抒情言志。一是巧妙地融合在具体的描写之中,二是巧妙联想。由小小的壶口瀑布透视黄河博大宽厚的雄壮之美,再由黄河的性格联想到人历尽艰难、宁压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
季羡林大师提出了一个看法:在中国散文坛上有两个流派。一个流派主张(或许是大声地主张),散文之妙就在一个“散”字上,信笔写来,松松散散,随随便便,用不着讲什么结构,什么布局,姑且称此派为“松散派”。另一个是正相反,他们的写作讲究谋篇布局,炼字断句,借用杜甫的一句话:“意匠惨淡经营中,”称此派为“经营派”,都是杜撰的名词。季老还指出,在中国的文学史上,散文大家的传世名篇无一不是惨淡经营的结果。
季老认为,梁衡也属于“经营派”,而且他的“经营”无论思想内容还是艺术表现都非同寻常。即以他的写人物的散文来说,一般都认为,写人物能写到形似,已属不易,而能写到神似者则不啻为上乘。可是梁衡却不以神似为满足,他追求一种更高的水平,异常执著地追求。但是他追求什么呢?想了好久也想不出一个恰当的名词。他曾想用“境地”“意境”“意韵”“韵味”等等,都觉得不够。想来想去,就想到王国维的“境界”,自认得之矣。“境界说”是王国维论词的新发明,《人间词话》有很多地方讲到“境界”: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称高格,自有名句。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为之谓无境界。
“境界”,同“性灵”“神韵”等一些文艺理论名词一样,是有一定的模糊性的,颇难以严格界定其涵义,但是统而观之,我们是能够理解的。这是一个富有启迪性、暗示性、涵盖性的名词,上举《人间词话》最后几句话可以给我们一些启迪。现在从梁衡散文中举出一个例子来。他的名作《觅渡,觅渡,渡何处?》是写瞿秋白的。瞿秋白这个人才华横溢,性格中和行动中有不少矛盾,梁衡想写这样一个人,构思了六年,三访瞿秋白纪念馆,迟迟不敢下笔。他忽然抓住了“觅渡”这个概念,于是境界立出,运笔如风,写成了这篇名作。
梁衡是一位肯动脑,肯刻苦,又满怀忧国之情的人。无论谈历史、谈现实,最后都离不开对国家、民族的忧心。难得他总能将这一种政治抱负,化作美好的文学意境。在并世散文家中,能追求、肯追求这样一种境界的人,除梁衡以外,尚无第二人。
文学批评家林非认为最为理想的散文作品应该具有这样几方面的内容:“一是最能够触发读者长久的感动的;二是最能够唤醒读者回忆或向往着种种人生境遇和自然风光的;三是最能够引起读者深深思考的;四是最能够在艺术技巧和语言文采方面满足读者的审美需求的。”梁衡始终在朝着这个目标努力,他倡导写“大事、大情、大理”,他的创作追求“大散文”、大境界,他是用心凝成了一种对文章质的追求与超越。梁衡的散文是独树一帜,对于繁荣当前的散文创作,将有着积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梁衡.我寫晋祠.觅渡觅渡 .北京:现代出版社,1999.
[2]周涛散文(第二卷).上海:东方出版社,1998.
[3]刘光.论梁衡散文的艺术特色 枣庄学院学报 2006年第23卷第1期
[4]梁衡著 陈秀征(注).心中的桃花源.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6
[5]季羡林.追求一个境界.光明日报.2002年8月1日
[6]梁衡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