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星火曾记当年

2021-01-03程少堂

语文教学之友 2021年12期
关键词:荷花淀之友论文

在我数十年的教学生涯中,我第一次给《语文教学之友》投稿的时间在2003年初,迄今快有近20个年头了。我投稿的文章标题是《语文味:中国语文教学美学的逻辑起点》(下称《逻辑起点》)。我在当时的认识水平前提下,尝试以语文味为逻辑起点提出建构中国语文教学美学新体系的初步设想。作为一个学者,希望建构一个领域新的学术体系这个学术理想是不算太小的。因此,该文是我的语文味研究历程中很重要的一篇论文,也是我在语文味研究早期就立志要把语文味研究体系化的明证。在研究语文味的20余年间,我虽然在各种语文刊物发表了大量关于语文味理论与实践探索的论文,但比起语文界的一些“文章大户”,我的文章数量确实只能说是“小巫见大巫”;也因此,《逻辑起点》这篇文章是迄今为止我给《语文教学之友》唯一的一次投稿。

《语文教学之友》在2003年第8期刊发了我的《逻辑起点》一文之后,一直在支持、关注我的语文味理论与实践探索,此后《语文教学之友》还发表了很多老师研究语文味的文章,令我感动的是,《逻辑起点》发表9年后,《语文教学之友》在2012年第11期发表了江苏白蒲高级中学李保建老师的文章《“文人语文”与“书香教师”》,文中写道:“广东省2011年语文教学优质课例展示活动精彩纷呈,而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学语文教研员程少堂老师主讲的研讨课《锦瑟:中国诗歌美的‘四个代表’》更是奇葩绽放,受到与会教师的热烈欢迎。”

人的生命中有些“第一次”之所以令人难忘 ,是因为我们很容易从这些“第一次”联想到此前与此后的一些相关的人与事,它们不仅滋养了我们的灵魂,也装点了我们的人生,让我们的心灵在俗世凡尘中有了诗意栖居的可能。

回顾当年在《语文教学之友》发表《逻辑起点》这篇论文的前前后后,实际上就是回顾一部语文味理论与实践探索简史,这种回眸,在我内心深处总是伴随着自足、自豪、更有感恩。

2001年3月,我把集中阐述自己对语文味理解的一次评课整理成文章《语文教学要有语文味》投寄给《语文教学通讯》,发表在《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1年第17期。这篇文章只是表达了对语文味的初步认识,但它是学术界正式提出语文味理念,并试图将语文味概念化、学术化的第一篇文章。

2002年4月11日下午,我在深圳中学主讲了语文味的发轫之作——《用另一种眼光读孙犁:从〈荷花淀〉看中国文化》。这节关于《荷花淀》的公开课以及它的教学实录均产生了巨大影响,教学实录浏览量超过10万人次。2004年前后,全国基础教育k12网开展了对我这一课的大讨论,延续有一年多(前半年我不知情)。在这次讨论中,有老师用“文化语文”或直接用“语文味派”指称语文味内涵和我的课例的基本特征。

我的这堂《荷花淀》公开课是21世纪最初十年我国语文界影响较大的课例之一,得到广大一线语文教师和语文界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成都七中教师母红梅在网上撰文认为:“这堂课影响十分巨大,甚至因此形成当代中学语文教学的‘语文味派’。” 在语文界有广泛影响的著名语文教育研究专家王荣生教授在其主编的“高中新课程教师教育系列教材”《走进课堂——高中语文(必修)新课程课例评析》一书中对这节课赞赏有加:“程少堂的《荷花淀》课例教学是别开生面的,给我们带来的冲击力量是巨大的,对教学改革的突破不再是一般的教学方式的变革,而是‘教学内容的创生’。……执教者程少堂老师致力于打破对《荷花淀》解读的常规范式,从文化的视角来解读《荷花淀》,独具慧眼,有所开掘,有所发现,并且,把它们化为课程内容在课堂上进行生动深入的演绎和妙趣横生的展开。这堂课,充分体现教师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的教学理念。”王荣生教授主编的《走进课堂——高中语文新课程课例评析》把我这堂课的教学实录放在全书首篇。须要强调的是,王荣生教授是最早关注到我的语文味教学的隐喻性这一特征的语文专家。

比王荣生教授这本书稍早一点,教育部语言文字报刊社、《语文建设》编辑部组编,由教育部语文出版社2006年6月出版的“高中新课程语文教师读本”《高中语文新课标新课程新课堂》一书问世。这本书分三部分,前两部分分别是新课标专家撰写的课标解读和几套中学语文教材主编撰写的有关文章,第三部分是“高中语文新课程新课堂教学案例”,从全国各地精选了6篇有具代表性的教学案例,我的这堂《荷花淀》也是放在首篇。这堂课之所以影响巨大,正是由于它的先锋性、首创性,就连批评这堂课的学者也认为:“程少堂老师执教的《荷花淀》课堂实录,作为新课程改革的典型课例,在一定范围内被认为代表了新课程语文阅读教学追求的方向。”

《荷花淀》一课获得大成功之后,一些现场听了这堂课的名师当面跟我说这堂课确实好,但一线教师不太好学。作为一个怀抱学术野心的教研员,我借此东风,顺势开始做两件事:一是努力让语文味教学可操作性更强,研究语文味教学模式;二是想要把自己构建中国语文教学美学新体系的想法公之于众,并着手把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研究。2003年初,我撰写了语文味研究学术史上的重要论文《语文味:中国语文教学美学的逻辑起点》,主体部分投给《深圳教育》发表。随后,我将主体部分修改稿投寄给光明日报社的《中华读书报》。紧接着,我又将文章进一步修订充实,投寄给语文专业刊物《语文教师之友》杂志。2003年7月16日,《中华读书报》编辑将该文标题中的“逻辑起点”改为“新起点”,用大版面发表《语文味:中国语文教学美学的新起点》一文。同一天,该文又被教育部主管的《教育文摘周报》转载。次月,《语文教师之友》杂志將拙作全文发表。拙作能被语文界有影响的专业刊物《语文教师之友》全文发表,这对扩大语文味的影响,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这篇论文是语文味研究史上第一篇对语文味这一学术概念进行内涵定义的文章。自此,语文味研究开始走上“将不是学问的语文味做成了学问”的漫漫征途,昔日语文味理论与实践探索的星星之火,以烈烈燎原之势,迅速在中国语文界产生深广影响,出现“哪里有语文教师,哪里就有语文味”的可喜局面,一部让本人自豪的语文味学术史随之诞生:

2006年10月24日,《南方都市报》在“本土教育家程少堂”的标题下,用两个版的篇幅,对本人和语文味教学流派,进行了深度报道。

2007年3月21日,教育部主管的《教育文摘周报》用头版整版篇幅发表《程少堂: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一文,深度报道语文味。

2007年4月28日,我主讲全市性大型公开课《在“反英雄”的时代呼唤英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紀念碑〉细读》。说这堂课是继《荷花淀》之后的又一力作,是因为语文味教学法之“一语三文”(语言——文章——文学——文化)核心教学模式在这堂课中正式诞生。

2007年5月,《程少堂讲语文》入选教育部语文出版社编辑出版、于漪领衔主编的“名师讲语文”丛书,本人是华南地区唯一入选者。

2008年,黑龙江大学化学系学生在百度创建程少堂和语文味词条。这一创建使语文味在互联网上广泛流传。

2008年,我的演讲辞《人生的第一个美梦》,入选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语文》上册(2008年7月第2次印刷)。2011年又入选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专家组召集人、人教版部编本《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总主编、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主编的读写拓展教本《情趣读写》八年级下册。

2011年6月30日, 本人应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之邀,作题为《从“冷美学”到“热美学”——以“语文味”为例谈中国语文教学美学视界的转换》的学术讲座。

2011年,江苏小学语文界两位著名特级教师王爱华、曹春华的省级课题成果内容之一,以《国内“语文味”十年研究综述》为题,发表在《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11年第11期。该文指出:“‘语文味’……已经成为支撑语文教学的重要理念,成为指导语文教学方向的重要指针。……‘语文味’成为一根指针,指明了语文课堂的方向,但又没有封闭语文教学的路径,既有规定性又有开放性,显现出这一理论创建的独特魅力。”

2013年5月7日,《南方都市报》用八个版篇幅发表“深圳教育白皮书”,首篇用整版篇幅发表题为《朱清时、章必功、李庆明、程少堂、严凌君、王铮、唐海海,这些名字让深圳的教育具备改革锐气,生动如诗》的长篇报道。该报道首段指出:“他们都以卓越的方式在深圳教育史簿上留名。”

语文味已从若干年前的一个新名词,演变成一门新学问,并且事实上已经成为21世纪初中国语文教学研究领域的显学之一。语文味和我本人的语文教育思想早已成为我国高校硕士学位论文的热门选题之一。据不完全统计,迄今为止已有数十篇之多。国家图书馆也收藏多篇研究本人的硕士学位论文。最早的一篇硕士学位论文可能是辽宁师范大学2003级研究生尚莹的学位论文《语文教育的理想王国——语文味理论初探》。此后,随着语文味在中国语文界星火燎原,同类硕士学位论文层出不穷。近年,更有华西师范大学同年级两位全日制研究生均以我和语文味为研究题目的硕士学位论文诞生。这些论文中最重要的,当属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2009级研究生张岩近30万字的长篇硕士学位论文《荒原中的舞者——程少堂语文教育思想研究》,2013年由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虽然没有用传记标题,但实际上是一部《程少堂评传》,也是中国语文教育史上首部系统研究在职语文教师之语文教育思想的评传性学术专著。该书的正式出版,标志着我的学术人生从“读书——教书——写书”,飞跃进入“被别人写成书” 的境界。此后,我和语文味更成为了各地名师争相研究的对象,并著述成书。

2014年初,经过16个年头的艰苦探索,本人在北京《中学语文教学》杂志2014年第2期发表重要论文《建构一种新的教学法:语文味教学法》,正式创立中国语文教育史上首个表现(写意)性教学法——语文味教学法。

2015年,由本人主编的、中国语文教育史上首部表现(写意)性教学法、近80万字的《语文味教学法》一书,由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出版。语文味至此历经16载风雨兼程,终于从一个教学理念长成了一个教学理论、一个教学流派,从一个词长成了一本书,从一粒种子长成了一片森林。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高中语文教与学》2014年第2期用杂志三分之一篇幅,重点推出“程少堂之教改探索”专栏。该刊在转载长篇拙作《从语文味到文人语文》时,沿用了首发刊物《语文教学与研究》编辑部写的作者简介“程少堂,当代语文教育家”来介绍本人,这当然是语文学术界给我的再一次鼓励。接着,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初中语文教与学》2016年第2期、《小学语文教与学》2016年第7期,各均用杂志三分之一篇幅,重点推出语文味教学法专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还全文转载过多位大学教授专题研究本人的长篇论文,语文味教学思想在高位平台向全国密集强力辐射。

2015年5月8日,《南方教育时报》发表长篇报道《程少堂:他的“语文味”正在改变全国》。

2017年5月,教育部主管、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中国教师》杂志向本人约稿“教学流派”专栏文章。三个月后,《中国教师》杂志2017年第8期下半月刊隆重推出拙作《语文味19年:从一粒种子到一片森林》。

还记得当年的语文味星星之火么?如今它确已烈烈燎原。语文味教学理论,语文味教学流派,已然以恢弘的气势崛起于南海之滨,崛起于中国语文界。

人生一世长如客,相识相逢皆是缘。我与《语文教学之友》缘分很深,她为我语文味教学法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语文味理论与实践探索的漫漫征途中,我常常感念那些与我已然相识的,曾经帮助过、支持过我的语文味研究的人们;而对那些迄今都缘悭一面,但也曾鼎力支持过我的语文味研究的人们,我内心深处,总是抱有一份难以释怀的特殊情愫。

感谢《语文教学之友》对我的支持,感谢《语文教学之友》编辑对我的厚爱。祝贺《语文教学之友》创刊40周年,祝她矢志如初,青春常在!

作者简介:程少堂(1959— ),男,广东省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主研方向为教育基本理论及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荷花淀之友论文
之友征集
晒出你的2019最佳作品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藏家之友
藏家之友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探究“水生嫂无名现象”的普泛性
湖畔派与中国“荷花淀”派生态观之比较
《荷花淀》情节构思指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