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传统文化
2021-01-03王守田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高中语文课程要充分发挥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促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让他们形成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提升学生文化素养,让他们从课本入手,拓展开来,围绕传统文化主题展开自主探究活动。这样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感染,提升整体文化修养。
一、比较分析,感受精神世界
高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思维分析能力,所以教师可以利用他们逻辑思维能力强的特点,组织其展开比较分析的活动,让他们感受古人的精神世界,从而得到熏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对比中感受古人的内心情感,然后对照自己展开反思,看看自己是否也做到了这一点,思考是否还有什么值得进步的地方。
在学习《琵琶行》的时候,教师组织学生围绕作者的生活背景展开思考,尝试感受其内心世界。教师首先让学生对比白居易和琵琶女的社会地位、人生经历等,说说两人关系如此悬殊,为何作者会对琵琶女的遭遇产生同情之心,甚至还潸然泪下。学生发现两人的地位相差很远,生活经历也各不相同,但是他们都是受到埋没的人才,可能就是因为这一点得到了作者的同感,所以才会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受。此外教师还引导学生思考诗人为何会有这样的感怀,说说他的身上具有怎样的精神。学生发现这种为民请命、体恤民众的思想,中国古往今来早已有之,而白居易作为一个爱国的官员,也怀有这种思想,所以他在创作的时候也常常创作体现民众生活的作品。经过这样一番思考,学生对白居易的情感有所认识,教师再让他们对比自己和白居易,看看自己是否也有类似的情感,找到差距,并寻求进步。如有学生发现自己自私自利的心理比较严重,很少关心他人,也较少关心国家大事,因此他便认识到了自己的问题,尝试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
在比较分析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了解了各种传统文化中的思想和概念,更从中得到启迪,感受到作者的精神世界和思想内涵,他们能品味不同时代人们的思想,并感受古人对今人思想的影响。这样学生才能更加透彻地了解继承传统文化的意义所在。
二、融合节日,形成民族观念
中国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如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各个传统节日都有自己的传说故事和历史渊源,展现了本民族的传统风俗,体现了生活追求。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传统节日展开主题探究的活动,促使他们逐步形成民族观念,并思考如何保存并发展优秀的传统节日。
在学习《登高》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中国有一个节日,人们常常喜欢登高远眺,怀念远方的家人,你知道这是什么节日吗?”学生很快就想到是重阳节。教师便以此为契机,组织大家围绕中国传统节日展开探究,说说能否从中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教师组织学生展开主题探究活动,设计了若干任务。任务一主要围绕重阳节的渊源展开,要求学生搜索一下重阳节的相关资料,了解其由来是什么,此后还要了解一下重阳节的传统风俗有哪些。任务二主要引导学生搜索和重阳节有关的古诗词作品,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学生要思考一下从这些作品中能体会到怎样的情感。任务三则要求学生展开实践活动,尝试思考如何让重阳节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如有学生提出:“重阳节有登高的传统,但是在城市里却很少有山可以登,所以我觉得可以组织一个登楼活动,看看谁能最快登上楼, 这样就能让传统节日展现出时代气息,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活动中。”在这样一系列的活动中,学生对重阳节的了解更深刻。
不少学生对西方节日如数家珍,但是对中国传统节日却知之甚少,针对此问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围绕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节日的探究活动,若有条件还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下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节日。
三、品味经典,完善人格建设
在高中语文课本中收录了不少经典的名作,它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教师要将这些作品作为切入点,让学生在课外也展开自主阅读的活动,尝试阅读原著,了解原著内容,并展开探讨性专题学习活动。在品味经典的过程中,学生能感受到古人的人格力量,从而反思自我,对完善他们自己的人格有一定的帮助。
在学习《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时候,教师组织学生展开主题阅读的活动,尝试围绕苏轼的作品展开整合赏析,看看能否从中感受到作者的精神世界。教师引导学生收集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一系列苏轼创作的经典作品,同时还给他们介绍了苏轼的人生经历,然后再组织他们展开阅读活动。学生发现,苏轼的仕途并不顺利,而是屡屡遭受贬谪,在这种情况下,他的作品却丝毫都看不出颓唐、悲伤、绝望的情感,反而给人一种蓬勃的生气,而且作者常常用豁达的心态看待世事,从容应对人生的各种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大家对照自己展开反思,说说自己是否也拥有苏轼这样的情怀,在遇到人生坎坷的时候能否轻松应对。学生可以撰写诗歌、散文等作品抒发自己的感怀。如有学生尝试写出了自己内心的感受:“我的生活中缺少倾听穿林打叶声的洒脱心情,我总是陷入焦虑之中,为自己的未来感到担忧。但是苏轼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不管遇到怎样的困难,都要从容面对,潇洒行走在人世间。”
教师要带着文化发展的眼光引导学生展开传统文化专题探究的活动,要促使他们在吸收传统文化营养的过程中得到感染,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起到人格建设的作用。同时教师也要注意“度”,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组织他们展开经典拓展阅读的活动,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避免适得其反。
四、学科整合,感悟生活智慧
教师可以采用学科整合的方式,将历史、政治、音乐、美术等各种学科和语文整合在一起,让学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料,尝试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这样就能将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生活融合在一起,并让学生感受生活智慧。
在学习了《林黛玉进贾府》后,教师组织大家参与到整合型的学习中,尝试体会作品中渗透的人生智慧。教师首先展现了《林黛玉进贾府》中的片段,林黛玉发现贾府中人对女子读书持有不屑的态度,所以在回答此问题的时候,调整了答案,前后不一致。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从林黛玉的举动中,你能得到怎样的启迪呢?”学生感受到了林黛玉的生活智慧,她没有纠结于女子是否需要读书这个问题,而是“难得糊涂”,顺势回答,体现了自己圆融的一面。教师此后将政治学科融入到其中,引导学生思考:“在外交的过程中,其实也可以用这种态度来对待其它的国家。你能从现实新闻中寻找相关的例子吗?”这样就将政治学科和语文结合在一起,起到了学科融合的效果,最后教师还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思考,说说自己是否也会做出和林黛玉一样的回答。
在学科整合的过程中,学生能更好地看到传统文化在各个学科中的渗透,同时他们也能在顺应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了解并继承传统文化。这样学生能激发自己的文化自信,更加热爱自己的国家。
五、实践活动,汲取革命力量
教师若只是单纯地进行知识传授,则教学效果不好,若能组织学生积极展开实践活动,则能让他们获得更深刻的感悟。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诵读革命诗词,欣赏展现革命主题的书法或绘画作品,又或者开展考察活动,来到家乡附近的革命圣地进行探访。这些方法都能让学生生成家国情怀,得到人文熏陶。
在阅读了《红烛》后,教师组织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提到闻一多先生,就会让人想到他的《最后一次演讲》,他用自己的生命实现了誓言,展现了自己的爱国情怀。你能否在课后展开实践活动,可以去闻一多的纪念馆参观,也可以搜索一下和闻一多有关的历史资料,阅读一下他的演讲稿。此后大家尝试撰写人物传记,写一下自己对闻一多的认识。”这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有很多不同的选择,同时也促使他们从闻一多的身上汲取革命的力量。如有学生在撰写传记的过程中写下了自己的感想:“闻一多在《红烛》中展现了浓烈的情怀,而在现实生活中,他也具有浓浓的爱国情怀,他的牺牲值得人思考,同时也给后人无限的力量。”最后学生还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进行思考,认为在和平年代自己也要从革命前辈的身上汲取营养,投入到建设祖国的洪流中,展现自己的爱国情怀。
通过考察家乡红色遗址的方式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更能起到教育的效果,能让他们认识到爱国、愛家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此外这样的活动也能促使学生思考自己要如何融入社会,如何成为中华文明和华夏精神的继承人和发扬人,从而让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在高中语文课本中有不少作品都展现出了中华传统文化,通过阅读和鉴赏这些作品,能促使学生深化爱国情感,让他们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促使学生陶冶性情,追求高尚的情趣,提升道德修养。教师要采用各种策略促使学生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努力吸收优秀的文化精髓,并加以继承借鉴,从而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
王守田,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第二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