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默读教学的思考
2021-01-03周益
课堂教学中的默读表面上看是不发出声音的读课文,其实就是学生静心在与文本、作者、编者进行多角度的对话,其终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然而在教师的实际教学中,默读并没有成为多种对话的重要手段,而是成了一种点缀或者仅仅是一种说法。如初读课文时,教师主张自由读课文,虽然可以轻声读也可以默读,但只要一部分学生放声读起来,默读的氛围就没有了。即使出现要求默读课文,但只给内容不提方法,而且时间多在两三分钟就停下来交流了,这样的默读与走形式没有多少差别。那么,默读,作为一种重要的阅读方法,为何得不到真正的重视?怎样才能让默读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独特的作用呢?这些问题值得教师认真面对且努力解决。
一、把握默读教学目标
通常在评价教学效果时,往往以教学目标的达成来衡量;换句话说,任何一个教学任务的完成,都必须心中有目标。默读在课堂教学中的缺失或不被重视,显然是教师心中缺失了默读目标的结果。有鉴于此,必须切实把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对不同学段的默读提出的目标要求。
第一学段“学习默读”,第二学段“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第三学段“默读有一定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另外在实施建议中出现了“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有重视朗读和默读”,在评价建议中出现了“默读的评价,应从学生默读的方法、速度、效果和习惯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这些就是新课标中可以见到的关于默读的所有表述,与朗读的内容表述确实显得有些简单;但这并不能作为不重视默读的理由,毕竟任何一个列入新课标的学习内容都是值得重视的。
仔细研读新课标中关于默读的表述,可以获得如下的一些重要信息:默读学习的安排与朗读学习的安排是同步的,都是在第一学段安排“学习”,第二学段是“初步学会”,第三学段达到熟练掌握和运用了,可见默读教学也是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有人注意到新课标把默读中做到不出声不指读这一要求从原来的第一学段调整到第二学段,更说明新课标遵循儿童学习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充分考虑默读这种不出声的形式,与低年级学生感性、好动的天性相违,难以激发相关的学习兴趣。同时,新课标在第三学段明确提出了默读的速度以及相关的方式方法,显示默读所培养的能力是指向学生的阅读素养发展的长远目标。经过这样的理性分析也可以看出,在低年级教学中,朗读教学更适合学生对字、词、句、段的学习以积累语言,是默读学习的基础;随着年级的升高,默读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大,反过来又成了朗读的基础;进入专业阅读后,朗读逐渐退居次要地位,默读成了首选。
二、默读教学做到内容上递进
对应于新课标中的默读目标要求,统编教材在不同学段安排了与默读有关的系列语文要素的学习,以体现默读要求的统筹发展螺旋上升。
第一学段中,一年级教材没有出现默读的要求,到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课《雪孩子》才第一次出现“默读课文,试着不出声”的要求,这里的“不出声”本是默读的基本要求,但作为学生第一次学习默读,编者在前面还是加上了“试着”的说法,显然是考虑学生在习惯了朗读之后,刚开始接触默读,只要有尽量不出声的意识,就是默读“学习”的起步了。二年级上册总共只安排了两次默读练习,要求是一样的。二年级下册供安排了4次默读训练,其后出现了默读中需要完成的任务,如“借助插图说说……”这就是训练在默读中提取课文相关信息的要求,并且在最后一次默读中还提出了“不要指读”的新要求,显然这是与中年级的默读训练进行衔接的安排。
进入第二学段,安排默读训练的课文多起来,训练的要求也在多样化中逐步提高。以三年级教材为例看,两册教材共出现了20次以上的默读要求:其中有6次是与朗读训练的要求出现在同一篇课文中,略读课文从第一篇开始就安排默读一共安排了9次,上册第八单元以“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为单元语文要素,是第二学段初步学会默读课文的重点要求,主要体现在:默读课文,圈画不理解的词句,弄懂意思;带着问题读中思考,理解内容;在默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整理问题并试着解决问题等。在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出现了“尝试用较快的速度默读”的新要求,也是为第三学段提高默读速度的要求做铺垫。
在第三学段中,提高阅读速度是作为阅读策略安排了专题学习,虽然提高阅读速度也包括朗读课文,但更多的是以默读课文的方式完成的。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就是“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为主题,以“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为单元语文要素,随后在单元内的课文中以记录时间为指标,分别提出了训练默读速度的方法:“读的时候集中注意力,遇到不懂的词语不要停下来,不要回读”“尽量连词成句地读,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借助关键词句,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带着问题,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后续的课文中再对默读提出的要求含有适当综合这些方法的要求,并加入了新的读法(扫读、跳读等),目的是让阅读的速度真正快起来。
有了以上对默读教学目标要求的梳理,教师在教学中,需要认真落实编者在默读方面安排的学习要求,指导学生逐渐练就默读能力,为阅读水平和素养的不断提升服务。
三、发挥默读教学价值
从上述解读和梳理可以看出,默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领悟课文内容,提高阅读速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等方面,那么默读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发挥哪些关键作用呢?
默读教学引领学生深入研读文本。学生朗读课文容易一读而过,浅尝辄止,学会默读可以有效解决这种浅阅读的问题。语言心理学家用实验证明在默读时,人的听觉、动觉、视觉等分析器官与大脑皮直接联系得以沟通,因而就可以从容地进行深入思考;加上默读的时候省去了辨别字词声音过程,这样可以集中思考意义方面的问题;还默读能够根据思考的需要自由停顿或者有效回看,也有助于对文本内容的深入理解。与之对应的是课堂上教师要求学生默读时必须做到“三到”(眼到、心到、手到),尤其是眼睛看到哪儿,大脑就跟到哪儿想下去,不走神。这样在默读中就可以有效关注文本的语言、思想,从自己的习惯(兴趣爱好)出发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和判断,得出属于自己的思考,形成个性化阅读,这才是深入研读文本的最佳路径。
四、指导默读教学方法
1.激发默读兴趣。在统编教材中,一年级学习的课文中,没有出现默读的教学要求,从小学二年级开始出现默读训练,此时学生都习惯于朗读课文,见字发声是学生语文学习的一种习惯,默读训练却要他们改变这一学习习惯,如果教师不借助有效策略进行激发兴趣,学生是难以完成这样的转身的。教师除了经常讲讲默读的好处,让学生明白默读是一种重要的阅读方式,既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不影响他人。还可以通过师生比赛的阅读由学生指定的陌生课文,让学生真切感受默读比朗读的速度要快很多,使那个想快速阅读的学生产生学习默读的念头,达到吸引学生接受默读、练习默读的目的。教师在一开始训练默读时,需要考虑低年级儿童身心发展的制约,防止以过高要求带来学习难度的增加,影响学生学习默读的自信心。
2.强化默读训练。默读对于学生来说是需要培养的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习惯的养成离不开扎扎实实地过训练程。要想让学生养成正确的默读习惯,教师需要循序渐进地安排默读训练目标,坚持科学训练,使之习惯成自然。
在默读训练时,教师要提出明确的要求或问题,尤其是在开始阶段,给学生的问题不可一读而过,而需要借助课件或板书清楚地呈现出来,让学生有明确地默读导向,激起学生通过默读解决问题的愿望,使他们有目的地去读。学生默读之后,教师需要组织学生交流默读结果与收获,检验默读效果,并就发现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指导,以慢慢发展学生的默读能力,培养默读好习惯。
3.保证默读时间。尽管默读的一个重要目标是通过阅读速度,但不是任何时候默读都是那么抢时间的,实际上針对理解课文的默读,还是需要给足学生时间,使学生能够静心从容地把课文默读充分,从而有效完成教师提出的默读要求。只有保证了大多数学生的默读时间,才能让学生读得认真、读得明白,并在默读中有所思考、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有所启迪,进而获得比较高的默读质量。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为课堂上使用最广、实用性最强的默读,是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的重要方式,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默读方法和策略之中,需要循序渐进、关注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默读习惯,为形成终身阅读能力打好基础。
周益,淮阴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