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媒”入诗解千愁
2021-01-03颜娜娜
古诗词意境深远,其短短几句,或借景抒情或借物喻人,意境深远,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传承,成为宝贵的中华财富[1]。“诗教”是中国教育之传统,最开始的“诗书礼仪”、《论语·泰伯》等都阐述古诗之于教育的意义[2]。但在小学教育中,小学生自身年龄较小,心智不成熟,面对含义隐晦、表达委婉的诗词,其学习容易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为小学诗词教学带来新的契机。借助多媒体,可以为学生呈现更有冲击力的画面,以直观的视觉冲击帮助学生理解,让学生生动活泼地投入到自身学习中。以下就通过《枫桥夜泊》的教学,阐述如何更好的使用多媒体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枫桥夜泊》的解读
《枫桥夜泊》是诗人进京赶考但落榜后的感慨,是自己落榜心情的写照。其记录诗人夜泊枫桥的感受,从景色入手,诗人看到的景象和自己的经历有一定相似性,诗人挑选清幽寂远的夜晚描述,选择在深夜、枫桥描写所见、所感。诗人将自己的所见所感以图形的方式突显出来[3]。诗人是夜泊枫桥的记录者、观察者,相较于夜泊枫桥,诗人作为人物,其具有常规意义的图形特征。诗中前两句写月落、乌啼、霜满天,再写江枫、渔火、人,构建浓郁的意境[4]。后两句诗人写城、寺庙、船和钟声,又构造空灵的意境。诗人将我们的注意力转移到夜泊枫桥上,将诗人自己的人物虚化,以此吸引读者注意力,激发想象。全诗四句,却包含离愁的诸多元素。通过月落、乌啼等,臥听钟声等,表现出清幽寂远及一缕愁绪,作者描述的景物代表不同的“图式”,学生从景物中提取概念结构,更好的理解作者作品[5]。在深秋月落的夜晚听到钟声、乌鸦啼叫,看到渔火及夜色中的枫树,作者一人在船中辗转反侧,充满中国式悲凉、离愁色彩,作者未功成名就,且背井离乡求宦,此时又不得不转徙各处,受到命运的把弄。
二、营造画面,带入整体感知
古诗中内涵深厚,蕴含各式各样的哲理,意境较高远,寥寥几句蕴含作者细腻的心思和丰富的情感[6]。首次接触古诗词,学生需要先对作品感知,有一个轮廓性的认识。小学语文教材中,各诗词都配有对应的插图,采取图文并茂方式帮助学生理解[7]。图文并茂的方式和学生认知方式一致,便于学生理解晦涩的古文句子,也可以让其更好领悟诗词意境。但静止且单一的插图能起到的效果是有限的,对学生感知古诗词的理解并不能满足新时期学生发展需求。因此,教学中还需要注重引“媒”入诗,采取多媒体的形式,制作更多动态的图片、视频、音频等,配上符合诗意的课件,引导学生更好理解作品,融入到诗境当中。
《枫桥夜泊》是张继在郁郁不得志时写作的诗句,抒发诗人落榜的孤独、寂寞心情[8]。要让学生更好领会作者描绘的幽美秋夜景色,感受作者幽寂、轻柔、寂寥的秋思,可采用多媒体课件,在互联网上搜索优秀的《枫桥夜泊》多媒体课件,并结合本校学生状况,对多媒体课件完善、优化,在教学开始时为学生展现出苏州水乡的优美景色。展现景色为:月色朦胧的夜晚,诗人半卧在一艘小船中,百无聊赖、郁郁寡欢中眺望远处,脸上流露出忧郁的神情。水面上有些许白霜,身后枫桥显而易见,远处渔火星星点点,小船周围荡漾着水波,树上乌鸦时而发出鸣叫[9]。多媒体课件选用古典忧伤的曲调,让人生出忧伤之情。
置于此画面中,学生再来学习古诗,阅读诗句,即使不理解文言文中的表述,也可以从画面和背景音乐中感受到其意境,从画面作者凝重的神情中,也感受到作者内心的忧伤。之后再通过对词句的学习,加深印象,可以更好表达自己内心想法,深入了解作者所想要表达的情感,避免词不达意,也为后续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图文并茂,体会愁思
古诗词所表现出的艺术特点在于其本身的含蓄、思致微渺。古诗词的意蕴多从景到情、从物到人,含而不露、隐而不显,需要我们在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体会这个耐人寻味的过程,从字里词间感受作者的情感。教学中,可以从诗眼入手,围绕多媒体课件,找到突破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诗词的真情实意,使教学事半功倍。
《枫桥夜泊》中,“愁”是全诗的主线,愁是作者感情的宣泄切入点,引“媒”入诗,可以起到“解千愁”的效果。《枫桥夜泊》表达出作者旅途孤独、寂寞和惆怅。诗中“霜满天”“对愁眠”是感悟作者思想感情的关键点,也是教学中的重难点。采取传统照本宣科的讲解,小学生本身理解能力不强,大部分学生处于似懂非懂的状态,后期遇到此类问题也无法妥善解决。因此,采取多媒体课件的方式展开教学,采取图文并茂、对比教学,便于学生理解。
例如,在《枫桥夜泊》教学中,出示两幅照片,一幅明月当空,水面月光皎洁;另一幅则为烟雾朦胧,月下景色忽明忽暗。之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景色,比一比哪幅画的景色和《枫桥夜泊》中“霜满天”一致,围绕“满”字,让学生理解“满”指的是作者写作当晚霜很大,寒霜在水面笼罩。“对愁眠”,一些学生理解为对忧愁入睡,若教师直接讲出“对愁眠”,虽然学生知晓意思,但其实内心并没有接受,不能更好的和作者产生共鸣。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关键性的画面定格,让学生观察画面中诗人的表情、动作,联系周围的场景分析。此时可以将学生分为4-6人的小组,让学生小组内讨论诗人在做什么,为什么诗人会出现这种表情,讨论并感受作者此时的忧愁。在此状况下,作者是并不能“入眠”的,也就是说,“对愁眠”其实是指的作者心中无比忧愁,无法入睡。在学生对作品语句有充分的了解后,诗句的意思及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可以更好的被学生理解。
四、形声配合,诵读抒情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通过语文学习不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古诗词语言简洁、精炼,且意韵深远,且古诗词讲究押韵,适合诵读。教师实际教学中需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品味古诗的意境、音律,体会作者所想要表达的感情。通过诵读,学生养成正确的语感,心口并用,深入感悟、理解故事的情致,读出不同诗句中所蕴含的作者感情变化,和诗人同乐、和诗人同愁。诗人触景生情,因景创作。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也要从诗人当时遇到的景色入手,可采取多媒体身临其境的方式,深入剖析古诗词句子,理解其主要内容。可借助多媒体多元化的表现形式,让图片、声音等都融入到教学中,渲染良好氛围,调动学生眼、口、耳、心等,帮助学生更好感受文章内容,把握文章基调,倾情诵读。
(一)自由朗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为实践性课程,需充分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语文课程学习资源及实践机会较多,需让学生通过朗读,多读多练习,通过不断的积累,在实践中体会,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古诗词教学之前,可以先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让学生先了解文章,有感情的朗读。自由朗读不求学生阅读的多快,更多的是让学生吐字清晰、分清楚节奏,在反复阅读中,解决知识性问题。《枫桥夜泊》被选入教材,其包含对学生拓展的要求,学生可以借助工具书、字典等进行阅读,掌握字音、字义。可以借助多媒体辅助断句、准备一些《枫桥夜泊》朗读作品,分节奏、正音、畅读,分轻重音、停顿,恰当阅读,理解诗词大意。
(二)个读配合齐读,示范并巩固教学
个读配合齐读,可以巩固自由朗读的学习效果,也可以对诵读进行指导。教师可以重复自由朗读的要求,之后让学生踊跃举手,个人朗读,其他同学注意听,找出朗读的精彩部分和问题。例如,教师:“谁来读一读《枫桥夜泊》?其他同学注意听,文中的生字、多音字,他读对了吗?”“谁再来读一读《枫桥夜泊》?他在阅读的过程中是否有停顿,读的是否合适?”个读和自由朗讀相互配合,环环相扣,可以起到对集体的示范作用。在教学中,教师也要通过范读的方式纠正学生错误,学生倾听教师的诵读,了解更多诵读技巧,也了解自己诵读过程中的不足。《枫桥夜泊》属于文言文体,学生初次接受《枫桥夜泊》,难免在理解及感受上出现一些问题。 教师在学生个读之后,采取声情并茂的范读方式,指导学生更好的投入到学习中。
教师可以针对意象、词性不同,将《枫桥夜泊》的每一句划分为前四、后三: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以多媒体的形式展示出来。
个读结束之后,全班开始齐读,营造气势,并注重抒发情感,培养学生语感。但齐读为避免有学生滥竽充数,需教师掌握一定的教学技巧。在《枫桥夜泊》学习中,让学生齐读3-5次,前两次单独分解每句话,注重对多音字及生字的巩固。之后,将整首诗联系起来,注意保持原来的节奏和感觉,仔细揣摩自己朗读情绪。教师在阅读之前需要明确阅读所需达到的目标、要求,朗读中及时纠正学生出现的失误、问题,让齐读发挥自身最大价值。
(三)互文拓展,诵读产生共鸣
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之后,教师抛出问题,学习《枫桥夜泊》之后,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学生面对此问题,用一句话或形容词回答问题,属于直觉上对诗词的感受。在《枫桥夜泊》学习中,教师为避免学生对诗词只有片面的感受,应安排学生以明朗的感情诵读诗词,使学生和《枫桥夜泊》作者产生情感共鸣。阅读过程中,对《枫桥夜泊》涉及的过往文本相互包容,以多元化的国学资源为跳板,以多元化的诗词,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也为下一阶段的学习提供缓冲和铺垫。
《枫桥夜泊》中,凄寒的秋天夜晚,随着凄凉的琴声,学生和作者一起,乘坐小舟,在枫桥边停下,面对月亮、乌鸦、渔火等,愁思万千,仿佛听到作者当时的那句叹息,边读边想象,对诗词有了较为全面的理解,也可以更声情并茂的去阅读,抑扬顿挫、自然停顿、有轻重缓急的阅读,恰到好处,在读书中领悟情感。
每个诗都是一段历史、感情的体现,而多媒体课件就像学生学习的指路明灯、钥匙,古诗词这一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结合起来,将古诗词的意境、内涵,更好地被学生接受,将优秀的中华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
综上所述,引“媒”入诗解千愁,将多媒体引入到小学语文教育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理解为第一,解决学生对《枫桥夜泊》中“愁”的误解问题,引导学生正确、积极投入到学习中,不断积累语文知识,培养其语感,肩负起传承优秀中华文化的重任,促进学生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盛大林.张继“夜泊”的不是“枫桥”及“寒山寺”[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1):116-130.
[2]郭泽华.“秋风奏哀乐,钟声鸣悲歌”——古筝协奏曲《枫桥夜泊》之意境表现[J].艺术品鉴,2020(17):189-190.
[3]王翘楚.品“声”之美——浅谈古诗词艺术歌曲《枫桥夜泊》的演唱特点[J].黄河之声,2020(04):31.
[4]高小莲.在读中感悟 在悟中积累——小学语文阅读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21(40):33-34.
[5]雒建有.注重朗读与理解,提高小学语文阅读审美教学有效性[J].文理导航(下旬),2021(05):53-54.
[6]赵家鹏.群文阅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现状与实践探索[J].学周刊,2021(17):147-148.
[7]张彬.“群文阅读”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考试周刊,2021(38):59-60.
[8]汪金花.真实出真知——回归本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1(04):49-50.
[9]沙彩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初探——评《小学语文阅读答题技巧》[J].林产工业,2021,58(04):117.
颜娜娜,福建省厦门市蔡塘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