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阅读视角处理文言文教学
2021-01-03张明全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标(2017年版)》中提到:“选择恰当的文化经典作品,开展有效的阅读活动,传承和创新中华文化。”其中,“文化传承与创新”是语文核心素养中的重要一个。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教学需要兼顧语言文字的建构与运用,也关注了文化传统的渗透和浸润,有效达成“言文合一”。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文言文教学从“灌输式”走向了“活动式”,从“零碎式”走向了“群文式”。但是,文言文教学长期以讲解古汉语知识为主要内容,使得不少课堂缺少对语篇、语体、语用的关注,致使文言文教学收效不高。
一、注重“宏观”阅读视角,进行语篇品鉴
王荣生教授曾说:“阅读需要依据体式进行有效阅读,这是阅读的通则,也是语文教学基本原则。”基于此,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关注文本语言形式、篇幅、结构等,采取相应的阅读方式。
首先,基于语篇特质进行宏观阅读,形成整体文体思维。语篇分析需要注重语言的句子、段落以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有效破解每一个语篇材料的内在逻辑结构和叙事方式。在高中语文教材中,经典文言文材料都有自己独特的语篇特点。《师说》《劝学》是以议论文为主的论述文,《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是以叙事为主的记叙文。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围绕语篇内容进行分类整理,从而梳理语篇分析的宏观意识。比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以下简称《侍坐》)是《论语》结构最为完整的长篇叙事性文言。教师需要跳出传统单纯文言字词的讲解,注重关注整部作品的语篇叙事方式,巧妙设计活动,深入挖掘儒家文明之光。笔者在执教的时候要求学生从文本的叙事结构和叙事顺序出发,梳理出文本的文脉,从而品鉴《侍坐》中体现先贤之志和孔夫子的儒家之礼。比如,围绕“先贤之志”,学生梳理出“先贤问志”“先贤言志”“先贤评志”三个部分。同时,学生会发现:文本中孔子多次说到“尔何如?”从叙述结构的角度看,这是一种“常中有变”“重复”的叙事方式。
其次,宏观创写,整体品鉴。为了进一步掌握文言语篇叙事的特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文本宏观的创意改写,从而品鉴整个文本的语言特点。比如,在学习《侍坐》中“重复”叙事的精妙之处,笔者引导学生梳理四位弟子发言的顺序,引导学生思考为何作者这样安排。笔者要求学生按照下面的发言顺序,对文本进行重构。具体为:(1)由长到幼:曾皙——子路——冉有——公西华(由长至幼)(2)从幼到长:公西华——冉有——子路——曾皙(3)由谦逊到刚勇:曾皙——公西华——冉有——子路。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将重构的文本与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四子不同的性格特点和独特的体验。学生思维被激活,挖掘文本中人物内在关系,拓展文本的意蕴。有的学生形成了以下见解:
从子路到曾皙四人言志的顺序,其实反映出儒家的“礼”不断递增。孔子反复重复“尔何如”,尽情地作为一个倾听者,去了解弟子的真正的心灵世界。可见孔子对待学生的态度是“温”“和”,彰显了儒家特有的“中和”之风范。
可见,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树立整体的语篇意识,注重文本的逻辑顺序,拓展文本解读空间,深度读懂文言文的“文”。
二、注重“微观”阅读视角,聚焦语言特色
语文需要以语言为抓手,注重文本“怎么写”,进而体悟出文本的核心意义。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避免零碎的、单一的文言字词讲解,更多地关注文言字词在文本中的内涵,进而探究整篇文本的内涵。基于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以“微观”阅读视角,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体悟文言文的精髓。
首先,紧扣微观字词,做到“一字立骨”。在经典的文言作品中,作者往往精炼字词,注重言语形式对文本意义表达的作用。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善于捕捉住文本核心字或者词,抽丝剥茧地解读出全篇的内涵。比如,在学习《烛之武退秦师》的时候,不同的学生阅读完文本会寻找到不同的字词,进行有效剖析,从而多元解读出文本的内涵。比如,有的学生抓住标题中“退”字,从“退却”“劝退”两个方面进行解读,产生了以下问题:烛之武如何退却秦师?为何要劝说秦伯退军?为何不退却晋师呢?还有的学生抓住文本中“夜缒而出”中“缒”字,产生以下的思考:“缒”能不能改为“系”?为何烛之武选择在夜里“缒”出?“缒”字的背后体现的是烛之武怎样复杂的内心?最终“缒出”表现了烛之武怎样的形象?由此,学生围绕核心字词,分析文本中人物之间的关系,从而探究烛之武劝说背后的“利”与“义”。同时,层层深入的问题可以让学生不断地看到烛之武的劝说逻辑。具体为:烛之武遵循了从“必然——已然——或然”的逻辑范式,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劝说凸显出了以大国利益为重的智者。
其次,还原现场,感受文言之“意”。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往往由于时空的关系,与文本、作者之间会产生一定的隔膜感。这就需要教师抓住文言的语言文字、问话方式、说话口吻等来还原文本的现场感,从而感受文言的“意”。比如,学习《侍坐》的时候,为了能够让学生领略孔夫子“循循善、平等包容”的教育思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课堂演练,还原先贤们侍坐的场景,进行口头的对话表演,从而体悟文本中情境。学生在排演中,教师还需要紧扣文本中“如吾一日……”的词句,体悟当时孔子与弟子之间闲适、惬意、轻松的氛围,最终感受出儒家的“礼”的风范。
三、注重“逆观”阅读视角,有效语用运用
阅读是一种动态的思维活动。逆向思维可以让人不断地推断、反正、归纳,进而深层准确地看清事情的本质。在文言文阅读中,教师也需要培养学生以“逆观”的阅读视角进行文本阅读,准确理解文言的深刻内涵,进而吸纳文言的精华。
首先,注重情节逆转,创意表达。在经典的叙事文言文中,作者往往有意设置逆转,从而让人物更加丰满,叙事更为生动。比如,统编版高中教材《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廉颇”的两次逆转,体悟作品的魅力。学生会发现:作者采用了一虚一实的技巧,廉颇第一次逆转采用了虚写,引发了他对“蔺相如”的愤怒;廉颇第二次逆转是实写,是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在阅读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逆推,要求学生思考:设想廉颇肉袒负荆谢罪,故事结局会怎样?围绕这,对廉颇这一个人物写一段400字的人物评论。
其次,创设有效读写情景任务,针砭时弊。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将古代汉语的知识有效转化为现实的情境任务,促进学生逆向思维的产生。比如,学习统编版教材《师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下面情境,完成读写任务:
学习情境:“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古有“三人行,必有我师”之说。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老师的用心,不尊重老师的成果,不愿意拜师学习的现象。校团委发出“吾爱吾师,吾才能追求真理”的主题征文,请以在校学生的身份给面向本校同学写一篇演讲稿。针对他们不尊重老师、不理解老师的现象写一些建议和希望。1000字左右。
可见,这一学习情境贴合学生身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读写结合的任务有效地让学生融于现实生活,运用文本中所学来反驳社会现象,形成理性的观点。
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依据语篇特点,深挖语言魅力,在逆向思维中探讨文言经典的文化意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48.
[2]邱兼顾.图解“四子侍坐”领略先贤风采——《侍坐》自主学习任务设计[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1(05).
[3]廖聪文,基于批判性思维的课堂追问策略[J].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2020,(8):54-57.
张明全,安徽省六安市张店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