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点带面:语文课堂导学的应用
2021-01-03姜春春
高中语文作为人文性学科,不仅着重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还重视学生的思维能力成长。但在目前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在高考的重压之下,课程紧张,为提高教学速度,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被沿用,导致教学关系长期处于告知与被告知关系,教学效果较低。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高考语文试题越来越偏向于开放性、综合性,只是依靠背诵一定的知识点已经难以提高卷面成绩,因此,教师要跳出应试教育的怪圈,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置科学的导学案,可以为课堂教学增强整体感,从“导”到“学”,实现课堂整体的进步。
一、基于语文核心素养下的课堂导学与传统课堂导学的异同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下的课堂导学是传统课堂导学的进一步发展的产物。从背景上看,传统课堂导学是随着新课程改革下所衍射的产物,而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课堂导学则是在2017新课程标准下所产生的。从服务对象而言,无论是核心素养下的还是传统教学理念下的都是以学生为主体,但是传统教学更着重与教师“教”,以“教”为主要地位,忽略了学生在知识上的迁移内化。而基于语文核心素养下的课堂导学则强调学生对知识的建构,意图通过课前引导将课堂上的知识内容真正的内化成为能力素养。从设置的手段而言,教师都需要借助权威性的参考用书进行编写,但是传统的课堂导学较为偏重对课堂知识的重点内容的展示,对学习的过程、方法却较为缺乏,而语文核心素养下的课堂导学则更为看重学生的学习,注重学习方法的使用,以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内在驱动为主。从导学的内容而言,传统的课堂导学,教师在备课时缺乏对学生学情的观察,在内容选材上忽视学生学习诉求,并且在进行教学时学生对教学设计思路较为模糊,教与学的关系相对脱节。而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课堂导学一般都是在教师对学生进行相对的学情分析后再根据课程中所培养的素养需要,进行阶梯式的设置让学生能够把握教师的上课节奏,把握课堂导学中所提及的重难点,大大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此外,基于语文核心素养下的课堂导学在教学节奏上,预留了充足的讨论时间,方便学生间互动沟通,打造探究型人才。
二、实现“以点带面”的课堂导学特点
教师要在课堂导学环节做到以点带面的效果,应关注教师的“教”“导”与学生的“学”的融合,通过教师的“导”带动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从而实现“教”的整体进步。首先,从教学内容上看,课堂是课程教学的重要载体,而每一节课都属于课程教学的一部分,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只有在这碎片化的课堂教学中取得進步,才能真正的反馈到课程教学之中。课堂导学也应该遵循“点面结合”的原则,即摆脱传统式的碎片化课堂教学,以“面”的视野,根据课程教学要求、单元学习要求、语文核心素养要求等进行导学设计、教学,以促进综合化的语文素质教育。并且在课堂上组织综合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以自主的方式加入到学习之中,创造以“导”促“学”的学习环境。其次,教学上的针对性更强,这反映在教学的准备上。教学准备工作不仅要重视教材的内容知识还要关注学生的学情,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了解学生当前的学习水平,以最近发展区为基础,创造适应学生思考的内容。这便对教师的“教”提出新的要求,第一,教师要对教材有着深厚的见解,能够将教材与教学活动整合,使课堂导学与课堂学习形成一个整体,第二,课堂导学必须要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让学生能够主动接受导学,激活学习兴趣,促进课程与课堂的融合,从而推进深度学习。
三、当前高中语文课堂导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
在目前的课堂导学中,教师在进行设计学习目标时没有结合课程标准,没有准确把握每个单元、课文的学习目标要求。还有部分教师在进行设计导学案时,直接照搬参考书,以参考书中的学习目标为导学目标,导致导学目标与课程标准和实际课堂上的重难点相分离,流于形式化。如此一来,在进行实际的导学过程时,不仅会导致导学活动的混乱,也会影响到教师对学生当堂学习的效果检测。同时,也反映了当前的课堂导学中,教师疏于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模糊的学习目标,没能对学生起到足够指导意义。
(二)缺乏学情关注
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堂导学时,受传统应试思想的束缚,在进行备课时重点关注知识点的传授,过分追求课程任务的完成,在导学时容易忽略学生的实际情况,没能够结合新课标下的素养要求对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进行科学预设。在盲目追求完成教学课程任务的情况下,在教学过程中都以直接讲述为主,对知识点的探究较少,学生只是依靠死记硬背来完成知识的学习,造成学生容易遗忘知识点,没有完成对知识的内化与迁移。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摸清学生的学情,从教材的单元要素出发,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以实现学生融入课堂学习。
(三)习题量过多
部分教师在进行课堂导学时,为方便巩固学生的知识学习,通常会在导学时设置一定量的习题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但是在大多数的课堂导学检测环节中,普遍存在着习题量过大的情况,造成学生的学习负担加重。并且在习题设计上存在分层不合理的现象,没有掌握学生的学情,过量、过难的习题打消了学困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新授课在某种程度上转变成为习题课,导学过程也变得十分乏味,在经过习题的洗礼后,虽然增强了学生的做题能力,但是却没有对知识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究,学生的创造力没有得到增长,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高中语文课堂导学的应用策略
(一)掌握教材内容,以整体的目光控制课堂节奏
首先,在进行课堂导学之前,必须要对所教学的内容有着整体性的认识。而单元主题作为课程标准编制的一部分,其在学习目标的呈现和学习方法的指导中都意味着语文知识这一目标,并且在教材编制的过程中,其主题的确立也明确了整个单元的选材内容,引导着教学工作的进行。例如,人教版必修三中的第一单元主题是“人物和环境”,并且在单元导语中,明确指出本单元的主要选材是“小说”;教学研究对象是欣赏“人物形象”“小说语言”“创作风格”。其中的语文要素分别为:学会欣赏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征;学习小说的写作技巧;掌握小说的文本解读技巧,把握小说语言,学会并根据表达需要进行模仿等。而当教师掌握了教材的单元教学内容,就可以根据单元教学的主题,来进行对导学案的设计,并以此来明确自己的导学目标,做到有的放矢。同时,对授课内容的单元认知,能够帮助学生构建一个整体性的知识体系,让课堂不再是碎片化的学习,而是形成系统性具有目的性的学习。
其次,从建构主义而言,学习是具有主动性的,是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不断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因此,在进行导学时,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学情观察,以学生的原有知识体系为基础,并充分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进行备课预设。在进行导学时,要以学生为中心先“导”为主,即通过创设情境、以生活经验、文学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的思维进入到课堂之中。从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观之,高中生的思维成长已经逐步趋于成熟,对抽象的事物也能够通过逻辑分析来进行模仿学习。从“最近发展区”理论而言,教学也应该比学生的认知水平高出一层,以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此才能符合高中生的发展阶段性特征。以人教版第三册第四单元为例,在单元主题的选择上为认知“戏剧”,选编内容主要是以“戏剧”文体为主,主要介绍“戏剧”作品的发展史、派别及名家著作等。那么在教学时应该结合高中生的特点:在教学上应以“导”促“学”,戏剧作为学生以前少接触的文体,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候,应该让学生对文体及课文背景有着大概的认识,然后再逐步讲解中国古代戏曲中的语言和艺术手法。对于高中生而言,其语文基础较为扎实,在教学上学习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设置,应该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让学生回归到课堂之中,是导学能够真正顺利达成教学目标。
(二)解读文本,明确课堂导学要点
首先,人教版教材在每一个单元中都明确了每个单元的人文主题,因此教师要做到以点带面的课堂导学,必须在教学之前认真细读文本,寻找单元内部各个文本的共性,并依据学生的发展特点,总结出适应学生发展的“面”——导学主题。而在进行导学主题的选择时,应突出高中生在语文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符合学生的思维特征。在主题设计上应有一定的深度,既能够反映导学主题特征,又能引导学生探究。同时,也要分清“导”“学”“教”的特征关系。从语文课程上而言,每个单元都有着不一样的侧重点。所以在选择导学主题时应当考虑到学生的需求和教学的需求。在教学上的具体表现是:教师应善于运用“导”的技巧来帮助学生加强对主题的联系,当遇到难点时候,教师应及时补充材料,拓展知识面,来丰富学生认知,并对之前的知识进行整合形成教学上的“点线结合”。并且,要注重生活实际的联系,对于“导”而言,联系生活实际是引起学生好奇的重要手段之一,比如在讲授“戏剧”文本的时候,引入当代的电影文化进行授课,就能够捉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從而将生活与导学的主题相联系,促进教学进步。
其次,应明确教学目标。课堂导学重视导学案的设计,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应关注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总目标与各个阶段的学习目标有着清晰的认知。高中语文课堂导学遵循整体性原则,注重以课堂带动课程,以导学主题串联单元主题进行教学。同时课堂导学并不局限于课堂教学这一空间范围内,其教学目标更加注重课堂内外的结合,以此促进课程教学效率提升。因此,在进行导学案设计时候既要考虑课文教学目标,同时也要考虑课程内的课外拓展教学目标,形成点——线——面结合的整体宏观把控。同时,教学目标不仅要关注“面”的整体性,还要关注“点”的单核心。例如,阅读课所设置的核心目标是掌握小说的整体结构,那么在进行教学时应集中在学生掌握阅读的技巧;写作课时所设置的核心目标是写作能力的提升,那么在进行教学时应使用仿写、续写、新创等手段,提升学生的写作等。而老师在设置各种类型的授课时,应充分认识到不同课程的特点,紧抓其要点,促进教学进步。
(三)根据导学要点,设置教学过程
首先,从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课堂导学而言,其旨在突破传统的课堂导学中存在的碎片化问题,以实现整体性、系统性的课程教学。在进行导学案设计时应整合教材知识与课外学习资源,并根据导学要点进行重新规划,分配教学课时。以高中人教版语文教材的实施为例,教材每册分为4个单元,每学期实施教学18周,一周5节语文课,其中除去活动用时与复习考试用时,每个单元教学约占11个课时。而依据课程的标准进行课时分配时,可将其分为单元导读课、文本精读课、自主阅读课、自主创作课、口语交际课、巩固测评课等,并依照实际的教学需要合理分配课时。
其次,不同的课型所涉及的导学要点不同,教学目标也有所差异。例如文本精读课,文本精读课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核心课程,主要是以精讲课文的学习为主,在进行教学时主要涉及三个方面:首先,明确阅读文本中的具体要求。在进行文本精读课前,在单元导读课中已经明确了文本中所要涉及的主体内容,而在文本精读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解读文本,把握文本的主旨,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导学案中所提出的要求,让学生自主讨论本节课的课文要点,然后带领学生从叙事学、论述学等角度逐句解读课文,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发出疑问,教师再作出补答。其次,在进行解读过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文章中心或者论点提出自己的批判性意见,并让其有逻辑地进行答论,使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逐步加强探究。
此外,在课堂导学中还要将教师评价、学生自评相结合,提高形成性评价效率,打破以教师为“权威”的评价面貌,保证评价的客观性。从分析教材内容,到导学主题确立,明确教学目标,优化过程设计,促使以导为先,带动教学的整体化进步,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支持。
为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我们要基于课堂导学的角度,对课程教材内容进行分析,并从单元主题及课文内容中寻找规律,再根据高中生的发展水平及身心状态进行导学设计,优化“导”“教”“学”之间的平衡关系,以期待改变传统碎片化的课堂教学弊端,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全面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格建萍.“三步导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23).
[2]徐国新,吴伟昌.三学课堂:走向生本教学的探索[J].上海教育科研,2016,000(012):62-65.
[3]李元福,周云军.课堂导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当代教育科学,2010,000(014):27-28.
姜春春,河南省郑州市第十一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