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党百年来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进程与经验启示

2021-01-03郑洁李晏沄

教育文化论坛 2021年6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中国共产党

郑洁 李晏沄

摘 要: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一系列伟大胜利和辉煌成就的百年历程中,始终坚持对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形成了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弘扬伟大建党精神、面向全体人民的爱国主义教育体系,为新时代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重要启示。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要运用科学的理论夯实爱国主义教育的思想理论基础,并结合时代精神,回应热点话题,创新教育形式,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爱国主义教育;伟大建党精神

中图分类号:G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21)06-0025-06

DOI:10.15958/j.cnki.jywhlt.2021.06.004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强调:“要源源不断培养造就爱国奉献、勇于创新的优秀人才”[1]。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把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观念,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进一步说明,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在当前不仅必要而且重要。中国共产党一直高度重视对人民群众进行思想教育和精神培育,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进程与党的茁壮成长同向而行,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实现的历次伟大飞跃是爱国主义教育实践的生动写照。在建党百年历程中,我国爱国主义教育不仅迎来了新发展,也积累了诸多宝贵经验,为新时代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有益借鉴和重要启示。

一、建党百年来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进程

爱国主义的内涵因时而变,因势而新,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精神内核,与之相适应的爱国主义教育也具有不同的教育内涵。根据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发展阶段面对的不同历史任务,爱国主义教育经历了一个萌芽、确立和系统发展的过程。

1.萌芽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历史和人民的正确选择。近代以来,我国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群众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进行的一系列斗争多以失败而告终,但中国人民仍在不懈探索救国救民的新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面对内忧外患的国际国内环境,五四运动的爆发、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等事件的发生给中国带来了新的曙光和希望。在这一时期,无产阶级完成了自我转型,即由自在阶级转向自为阶级。在革命志士和早期信仰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的积极推动下,中国共产党于1921年7月正式成立,同时提出要在工人中开展马克思主义启蒙教育,宣扬爱国主义思想,提高工人阶级的思想觉悟。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毛泽东充分肯定思想教育这一方式,并认为“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2]。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斗争的过程中,深入农村地区,了解到大部分工人、农民和妇孺等人群知识水平有限。为了更好地联系群众,扩大宣传教育范围,中国共产党人在进行思想宣传时注重简化语言表达,尽量做到把党的路线纲领、政策方针传达给人民群众。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了团结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对人民群众进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抗日救国的宣传教育,动员人民群众积极投入到全民抗战中。自此,我国民众的爱国热情空前高涨,为中国革命取得最终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由此可见,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已经开始有意识、有组织地去传播爱国主义思想,并对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工人阶级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这些思想并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主要散见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重要会议中,以及农民运动、工人运动、青年运动等宣传教育的文件中。此时的爱国主义教育虽处于萌芽状态,但为中国共产党爱国主义教育的确立奠定了良好基础。

2.奠定与确立阶段: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意味着爱国主义教育迎来了新的开始。1949年9月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对教育有新的要求,由于当时正处于社会主义初步建设时期,这一时期强调要加强对公民尤其是青年学生的教育,使他们的思想状况、知识能力更加符合国家建设的需要。基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有益经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便要求对公民进行更高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以此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需要。

抗美援朝时期,中国共产党广泛开展了爱国主义教育,极大振奋了人们的爱国热情和革命精神,鼓舞人们积极投身于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战争中。郭沫若认为正是在这场伟大的爱国运动中,人民群众深刻认识和践行了爱国主义,真正懂得了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意义。这一时期,人民的思想觉悟和爱国行为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足以证明爱国主义教育效果显著。此后,我国高度肯定和重视爱国主义教育的精神引领功能。1954年6月,《关于改进和发展中学教育的指示》指出:“关于爱国主义教育,是要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献身于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志愿,加强国家观念,树立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的观念。”[3]这是我国首次在官方文件中界定“爱国主义教育”的科学内涵。同时,也意味着这一时期我国正式确立要在人民群众中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爱国主义教育。

3.巩固与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978年开始实行的改革开放,不仅使我国进入了发展的历史新时期,也加速了爱国主义教育进程。这一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逐渐步入正轨,发展势头强劲。但值得注意的是,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植入和渗透的步伐加快,西方电影、歌曲、图书产品等遍布我国大街小巷。对此,1994年颁布了《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进一步规范和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和行为,指明和规定了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的发展方向。此后,党中央在相关文件中多次强调要重视爱国主义教育,主张将其纳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以增强全体公民的爱国思想和行为,同时也提出要从深化研究、加强阐释、丰富内容、创新载体等方面来增强教育效果。可以看出,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结合当时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爱国主义教育的发展方向更加明确。这一时期,爱国主义教育以纲要的形式向全国发布,这表明党中央对爱国主义教育地位和作用的高度重视与充分肯定。由此可见,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教育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公民思想状况进行了积极探索和有益实踐。

4.创新与完善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面对新的历史方位,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更为重大,影响更为深远。“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4],这一论断不仅指明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本质特征,也对其提出了更高要求。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结合社会发展实际,提出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并作出新的战略谋划,力求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的创新发展。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在不断适应国内外形势变化,紧跟新时代的发展定位,洞悉新时代社会发展的要求中,不断实现新的发展与突破。由此可见,坚定不移地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既是社会发展之所需,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党中央对爱国主义教育给予高度重视,积极推进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建设,使爱国主义教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实践证明,爱国主义教育对社会发展所起的重要推动作用,为新时代继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开展有针对性的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重要借鉴。

二、建党百年来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经验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也肩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中国共产党在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形成了坚持党的领导、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弘扬伟大建党精神、面向全体人民的爱国主义教育体系。这一体系既铸就了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顽强拼搏的政治品格,也涵养了全体中国人民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的精神状态,是新时代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经验。

1.党的领导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根本要求

百年建党,岁月峥嵘。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党是领导一切的”,这也是我国制度的最大优势和鲜明特征。中国人民进行的一个个伟大斗争,无一不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取得的。同样,我国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也离不开党的全面领导。党中央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教育,颁布了一系列相关文件和指导意见。从早期出版爱国刊物、占据舆论制高点,到开办讲习所、培训宣传队伍,再到组织领导群众大会、普及爱国思想等多种形式,这些方式直接高效,教育效果明显。基于此,党中央决定继续对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统一领导,有组织、有目标、有计划、有方法地对人民群众开展系列教育。此后,党中央又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原则、内容、对象、途径等方面进行规划部署,全国各地开始搭建各类学习平台,培养爱国主义教育师资队伍,开展新闻舆论宣传等,不仅使爱国氛围更加浓厚,也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条件。由于当前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迅速,迫切需要对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作出新的规划部署。《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颁布,为当前出现的新情况新形势提供了解决方案。“新纲要”提出继续坚持党的领导,并结合时代发展特点,使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在全社会范围内更快更好更全面地实施开展。

2.思想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要义

思想的统一是中国共产党能够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伟大斗争的重要保障。我国在高度重视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也毫不动摇地抓紧抓好精神文明建设。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注重“思想解放”,注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使科学的爱国思想与中国精神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爱国主义教育思想。无论是之前还是今后,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秉承的原则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这也是推动我国爱国主义教育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在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有可能会出现部分人思想不纯、爱国立场不坚定、理想信念不明确的情况。为此,党中央保持高度警惕,不断加强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思想理论教育,采取集中教育和经常性教育相结合的方法,不仅在党内开展多种形式的理论学习教育和考核,也在人民群众中进行常态化的爱国主义教育,力求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爱国主义思想真正入脑入心。

3.精神指引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动力源泉

精神指引是党团结和带领人民群众进行斗争的重要方式。建党百年历史,既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进行斗争的奋斗史,也是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的发展史。我国伟大建党精神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丰富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拓展于改革开放新时期,创新于新时代新的社会实践。由此可见,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发展与社会历史进程紧密相关,其内涵包括对中国共产党先驱们斗争精神的凝练,也包括在中国发展进程中全体中国人民所展示出的精神风貌。回溯百年发展历程,不难发现,中国共产党人十分注重精神指引,不论是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还是实现民族复兴,伟大建党精神都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指引着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勇于斗争,不断前进。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瑰宝和精神财富。如早期的红船精神、长征精神,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战精神,解放战争时期的红岩精神,改革开放时期的改革开放精神,新时代的伟大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这些精神不断丰富着我国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党中央十分重视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设立抗日战争纪念日、南京大屠杀公祭日,开展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等纪念活动,鼓励人民群众创作爱国主义教育微电影、文学作品、爱国歌曲等,这些都是在对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育人民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由此可见,伟大建党精神是我们的重要精神纽带,能够联结和汇聚起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力量,为开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进行不懈奋斗。

4.群众路线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根本方法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历史充分证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5]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非常注重发挥人民群众的重要作用,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认真做好人民群众的宣传教育工作。早期,人民群众对于党的主张、方针政策了解不多,甚至有怀疑、有恐惧,但中国共产党为了争取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信任,对人民群众进行了细致耐心的宣传教育。中国共产党把对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做到经常化、日常化,吸引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并不断进行自我教育。例如,组织不同形式的宣讲活动,传达党中央精神;组织人民群众进行教育培训,了解国家发展形势;动员和鼓励人民群众主动参与祖国的发展和建设。这些方式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使其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建党百年来的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对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思想的宣传教育,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与普遍认同。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坚持在思想上引领人民群众,对他们进行爱国思想的宣传教育,使其在思想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除此之外,中国共产党始终在实践中践行爱国主义精神,切实做到保卫祖国、守护人民,正是这种精神品质使我国人民能够坚定信心,勇于革命,夺取一个又一个伟大勝利。

三、建党百年来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启示

中国共产党百年爱国主义教育思想是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不断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在不同历史时期,由于有着不同的历史任务,爱国主义的内涵也发生着变化,但其本质仍是坚持爱国、爱党和爱社会主义三者的统一。通过对爱国主义教育的百年历程和成功经验的总结,可以发现,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发展和完善爱国主义教育体系,旨在培育全体中国人民的爱国意识、爱国情感和爱国行为。

1.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夯实爱国主义教育基础

我国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特征就是坚持将马克思主义的爱国观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是中国共产党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明特色。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6]回顾百年建党历程,可以发现,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理论建设和思想教育,并在加强理论建设的基础上促进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发展。一直以来,我国强调要用科学的爱国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动员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到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去。建党百年来,爱国主义教育的思想理论基础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立足于新的历史方位,应根据之前的宝贵经验,继续对人民群众进行思想教育,用最新的理论成果来夯实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根基,这是我国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共产党爱国主义教育的思想理论基础非常丰富并且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思想遵循。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于中国发展的最新实际情况,结合当前社会发展特点,以全新的视野进行改革创新。我国在进行伟大斗争和实现民族复兴的道路上注定充满着各种挑战和风险,因此,要带领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学习新思想,用最新的理论成果指导实践,化解风险,在实现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引导人民群众深化对爱国主义的理解和认同。

2.结合新的时代精神,拓展爱国主义教育内涵

爱国主义是一面具有最大号召力的旗帜,它所代表的精神能够号召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在不同历史时期,爱国主义精神的特征虽有所不同,但都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号召力。不可否认的是,爱国主义的内容是不断发展的。因此,必须要在历史资料的梳理中不断深化对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及其时代价值的认识,也要与时俱进,在新的实践活动中不断总结和弘扬时代精神。这些精神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比如坚持“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坚持“爱国精神、创新精神、求实精神、奉献精神、协同精神和育人精神”的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坚持“自主创新、开放融合、万众一心、追求卓越”的新时代北斗精神等。这些精神极大地丰富了爱国主义精神的科学内涵,共同构筑起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宝库。

爱国主义教育不能“不变”,它需要在新的社会实践中积极“求变”,这主要体现在时间延续和空间拓展上。一方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本身就是时间上的延续发展。爱国主义教育是永恒课题,它不存在“过时”的说法,它与社会变革、思想发展、精神需要等因素相关。因此,不同时期的爱国主义教育需要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和社会实践中实现新的发展和创新。另一方面,新的实践下形成的时代精神使爱国主义精神在空间范围内得到拓展,使爱国主义教育衍生出一些新的内容,既铭记历史又兼具时代性,使之更贴近生活,更贴近时代,更贴近人民。

3.回应社会热点话题,坚守爱国主义教育阵地

当前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在国内,必须始终准确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新变化,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方位的新变化,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显著增强的新变化;在国际上,必须始终警惕西方媒体频频渲染的“中国威胁论”话题,炒作新疆“强迫劳动”并且禁用“新疆棉花”的言论,恶意解读“大陆阻止台湾获取疫苗”等一系列荒谬事件。国内外变化中存在的主客观问题,对人们的爱国情感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冲击。为此,必须坚守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直面社会热点争议,给出中国答案,传播中国声音,表明中国立场,始终如一地积极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反对“零和博弈”,积极倡导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对于一些西方国家企图抹黑中国的行径,企图侵害中国人民正当利益的做法,党和国家给予高度重视,一律保持零容忍的态度,并教育引导人们充分认识西方国家的险恶用心,既要正确分辨以“新闻自由”幌子干涉中国内政的恶劣行径,更要旗帜鲜明地反对不良社会思潮的荼毒。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以更加坚定的决心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创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使其成为中国人民共有的精神家园和精神高地;培育国民爱国素养,强化理想信念教育,自觉辨别和抵制国际争议,将爱国心锤炼成爱国行。针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状况,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空前提高,持续深入学习和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把握“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既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最新内容,也是新时代人民群众需要矢志不渝地践行和弘扬的精神品质。

4.紧跟时代发展大势,创新爱国主义教育形式

如何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思考的课题。从宏观上看,坚持党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全面领导,从制度层面对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进行规范和保障。微观上,就是要根据时代要求,进行创新,使宣传方式更灵活高效,使教育形式更多样有趣,使爱国思想更深入人心,在全社會范围内营造浓厚的爱国主义氛围。

人类社会早已进入数字媒体时代,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形式虽然十分重要,但显然已不再适应日新月异的信息网络时代的发展。如何将信息技术与传统教育相结合,是当前教育教学需要探索的新方向,也是今后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方向。为了增强教育实效,党中央在多层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思考:一是不断创新爱国主义教育的话语表达。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生活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人民群众开始主动寻求精神世界的丰富,主动弘扬和发展爱国主义精神。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爱国主义教育也应与时俱进。在进行爱国主义宣传教育时,要创新话语表达,使之更具时代性,突出表现其教育内容和教育语言的时代性特征。二是创新探索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教学。通过建立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深入开展各类主题教育活动、精神宣讲活动等系列活动,将这些实践活动有机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的各个环节,从而增强教育效果,引导人民群众做到知行合一。三是不断创新爱国主义教育的宣传载体。要善于利用新媒体的传播功能,探索爱国主义教育的宣传新方式。新媒体技术具有即时性、互动性和个性化等特点,更有助于优化爱国主义的传统教育形式,要以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宣传教育,增强教育成果,更好地弘扬和践行爱国主义精神,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四、结语

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百年正是风华正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已圆满实现,中国新的征程已经开启,爱国主义教育正处于发展的最好阶段。面对国内形势的新变化新要求,国际环境的新机遇新挑战,在强有力的爱国主义精神的指引下,中国人民愿意迎难而上,夺取伟大胜利。必须肯定的是,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中国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没有爱国主义精神的凝心聚力,中国不可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因此,新时代要继续推动爱国主义教育体系的日臻完善,使之能够最大化发挥效用,凝聚社会共识。除此之外,还需要一以贯之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积极部署和有效落实爱国主义教育的相关安排。各级政府和各级各类学校要积极响应与落实相关政策,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全社会形成弘扬和践行爱国主义精神的浓厚氛围,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注入强大动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人民日报,2021-11-17(8).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 094.

[3]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改进和发展中学教育的指示[J].人民教育,1954(7):16-17.

[4]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3.

[5]习近平.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 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N].人民日报,2021-02-21(1).

[6]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2).

(责任编辑:杨 波)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教育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作品选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名单
以社团活动为载体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乡土历史教学应做到功在外利在内
浅谈如何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浅谈化学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