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美育融合育人路径探索

2021-01-03李卫平

教育教学论坛 2021年47期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摘 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美育之间天然地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大学美育的实施提供了丰厚的课程资源,而大学美育是传承、弘扬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重要的途径与方式。从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涵、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资源、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等三个方面来充分挖掘和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美育资源与育人价值,找寻二者最佳的融合育人方法,科学巧妙地设计融合育人路径,最终达到以美育人,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美育;融合育人

[基金项目] 2020年度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一般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美育融合育人研究”(20YB258)

[作者简介] 李卫平(1975—),男,江西新余人,工业设计硕士,萍乡学院艺术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美术教育基础理论与水彩画创作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47-0095-04    [收稿日期] 2021-08-07

一、引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经过五千年的不断演化发展而形成的文化积淀,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所谓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有着积极的历史作用,至今仍具有重要价值的思想文化[1]。

大学美育即大学生审美教育,也是大学生的操行教育与情感教育。大学美育是高校贯彻国家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大学美育有其独特的价值与地位,不仅能提升大学生的人文与审美素养,培养大学生发现美、鉴赏美与创造美的能力,还能使大学生的气质、胸襟、情感、趣味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温润,大学生的情愫心灵与内在精神品格得到净化和提升,从而形成积极健康的审美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美育之间存在着天然的不可分割的关系,二者相互联系,互为依存。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丰厚的自然、人文与艺术审美思想,為大学美育的实施提供了宝贵资源与重要内容。大学美育的开展,始终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必须置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土壤之中,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培养目标;另一方面,通过大学美育,可使大学生了解、认可、推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逐渐内化为自身的思想自觉与行为规范,从而有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与创新。另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美育的融合,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的美育思想,主张美与善的统一,美育与德育的融合,强调美育的道德教化作用,把美育看作是进行道德教育的一种辅助手段和工具,实施美育的目的在于进行道德教化。王国维曾言: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臻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和智育之手段,此为教育者所不可不留意也。强调了美育与德育、智育不可分割的联系。蔡元培也特别强调美育在国民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指出“美育为近代教育之骨干”。他一方面指明美育与德育、体育的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关系;另一方面又强调美育的独立地位和独特价值。美育,作为德育的一种手段,不仅附属于德育,而且是与德育并行的一种教育。由此可见,大学德育、智育、体育的开展,大学美育是其实施的一种有效方式与重要途径。大学美育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作为培养大学生高尚情操与完美人格的一种教育方式,既能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悄无声息地渗透到德、智、体育中,又能有效地促进大学生德育、智育、体育等素质教育的展开,从而使大学生素质教育得到全面实施。我国政府与教育部门也清醒地认识到大学美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密切关系及其重要育人价值。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把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美育全过程,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汲取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意识、拥有开阔的眼光和宽广的胸怀,培养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2019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教育美育工作的意见》也明确指出:学校美育是培根铸魂的工作,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全面加强和改进美育是高等教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3]。高校要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结合自身优势和跨学科特点,针对学生美育的实际需要,积极探索构建以审美和人文素质培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育为重点、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和艺术经典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公共艺术课程体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学校美育培根铸魂的基础,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核与大学美育的追求目标相一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重视人生修为与自然、艺术、人文的互融互通,重视完美人格理想的终极追求,这一特质与大学美育的培养目标相一致。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迈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科技更迭日新月异,物质与精神文化产品高度丰富,各种外来文化也不断涌入,我国社会进入了多元文化相互碰撞的时代。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审美价值观向低俗化方向偏离,审美意识与审美素养普遍不高。当代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逐渐弱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精神认知不足,引发了教育界对当代大学生中华传统文化与美育教育的思考。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美育融合育人路径探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美育之间关系紧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众美育融合育人的可行性与价值体现已然十分清晰,但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丰富的美育思想与观念等育人价值付诸大学美育实施过程中,需要对当今社会发展的现状、大学生传统文化与审美教育的现状、大学美育的内涵、任务与规律进行分析,找准切入点,设计一套行之有效的实施方案,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美育的当代建构。

1.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科学定位大学生美育育人目标。要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美育融合育人,必须首先全面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深刻思想内涵,做到科学定位大学美育课程育人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论述中写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仁义”“和合”“和平”“均等”等思想,承载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理念,“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处世哲学,“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命境界,“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改革精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规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进精神,“言必信,行必果”的行为规范,“正心诚意,修齐治平”的心性修养。大学美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价值取向,对自然、生活、社会、艺术与人文之美的审美态度、审美观念,或认识、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进而能在生活中创造美、拓展美和升华美,而更深层次或终极培养人才目标是塑造大学生具备爱国、爱人民、自强不息、刻苦勤奋等积极、健康的理想人格,使大学生具有至美理想、高尚操行、完美品格,促进大学生全面、自由、和谐发展。大学美育的培养目标,必须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作为支撑,因為大学美育的实施过程自始至终都是以中华文化为背景,青年大学生每时每刻都在传统文化的氛围中接受熏陶,大学美育的制定或者执行者都必须秉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道德、规范和准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饱蘸深情的爱国精神、仁者爱人的人文精神、天人合一的合和精神、有容乃大的兼容精神、厚德载物的伦理精神、经世致用的务实精神[4]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大学美育在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活动评价及考核中的指导思想和遵循原则。

2.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资源,拓展大学美育育人内容与空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丰富、表现形式多样,包含众多美的因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各类表现样式,都包含了丰富的美育思想与崇高的精神内涵,为大学美育的实施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课程素材。东周时期提出的“六艺”教育,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的“乐”和“书”就包含了美育的因素。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是中国古代美育思想的基础,其对诗的“兴、观、群、怨”的论述,是对诗的审美教育作用的精辟阐发。孔子提出的“诗教”“礼乐”的美育思想,以美育始,以美育终,贯之以礼;庄子推崇的“法天贵真”,注重自然美的美育功能,强调美育的娱情畅神作用;道家“道法自然”,追求精神世界与审美实践的和谐统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许多审美追求与人文价值,至今仍对当代大学美育具有重大意义与价值。中国传统书法、绘画、工艺美术、建筑、音乐、舞蹈、园林、雕塑、戏曲、文学等均具有艺术意境之美。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坚韧精神,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崇高气节等;传统的哲学、宗教思想所焕发的人文之美,如庄子“物我两忘”的创作境界,孟子“吾善养吾浩然之气”的人生格言,董仲舒“天人合一”的哲学追求,这些都是大学美育的宝贵教育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崇高理想、伟大精神和完美人格的追求,包含了对美的发现、理解、鉴别和创造。充分挖掘和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丰富美育资源,合理开发美育校本课程,不断拓展大学美育内容与空间,除了从传统经典中寻找课程美育资源以外,还可以挖掘和利用本地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开发美育校本课程。萍乡有着深厚的吴楚文化底蕴,红色文化、绿色文化、古色文化资源丰富,如以傩舞、恐龙蛋化石为代表的远古文化;以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七宗之一的杨岐宗发祥地杨岐山为代表的宗教文化;以千年花炮、百年煤矿为代表的工业文化;以武功山为代表的山水景观文化;以安源路矿工人运动为代表的红色文化[5]。将本地优秀传统文化的多样性特色资源融入大学美育课程,紧扣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并配以图片、视频、音乐、讨论、参观、欣赏等多种教学方法,全方位多角度启发,引导学生认识、感悟和理解,不断提升自身的审美素养。

3.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丰富大学美育育人方式。形象性和娱乐性是大学美育课程区别其他课程的显著特点。大学美育,通过美的事物的具体可感形象来吸引、感染学生,使学生身临其境、亲闻其声、亲见其形,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得到巨大的审美愉悦,获得极大的审美享受,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载体,通过美育实践活动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可以使学生在形象化、趣味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美、体验美、创造美的同时,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化之”。例如,开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加体验式的美育实践活动,开展中国剪纸、传统绘画、中国篆刻与瓷器装饰等艺术实践,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体验中华传统技艺之美;还可带领学生走进博物馆、历史与文化展览馆、名人故居、革命胜地、寺庙古刹等,通过对展品的欣赏与品味,让学生了解祖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认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并从中获得美的享受;也可组织学生进行戏曲表演、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名篇诵读赏析演讲,以及各种绘画、书法、歌唱、乐器演奏等比赛活动,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使学生既可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和特长,发挥其创造性,增强团结协作精神,密切师生关系;同时,这种直观形象化、趣味性的审美实践活动,在“润物细无声”中影响熏陶学生,不仅提高了学生审美思想境界,也实现了学生自身创造美与人格美的升华。大学美育的实施除了课堂教学主渠道、课外实践活动辅渠道之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融合,同样是大学美育一条重要且可持续发展的育人途径。

三、结语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实施大学美育育人教育,在提高大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的同时,还可以创造美。挖掘和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美育资源,将大学美育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也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升华和再创造。在新时代背景下,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与重要作用,加强大学美育工作,还面临着众多困难与问题,仍有许多工作亟待开展。

参考文献

[1]李宗桂.试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J].学术研究,2013(11):35-39.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2015-09-15)[2021-07-10].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1509/t20150928_211095.html.

[3]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教育美育工作的意见[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2019-04-12)[2021-07-16].http://www.gov.cn/xinwen/2019-04/12/content_5381880.htm.

[4]张建.中国传统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7-10.

[5]张子龙.萍乡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J].科技广场,2014(10):248-251.

猜你喜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艺术设计类大学生思政工作的路径研究
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多维思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双一流”大学建设的实践探索
开展以“商文化”为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教育途径探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西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阈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