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奇综合征的基因学、诊断及治疗相关进展
2021-01-03王晓乐何淼龙宁方玲菅金波
王晓乐 何淼龙 宁方玲 菅金波
1.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肿瘤科,山东滨州 256600;2.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妇产科,山东滨州 256600
林奇综合征(lynch syndrome,LS),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约占结直肠癌发生率的3%[1]。该疾病是由错配修复基因(mismatch repair,MMR)突变所致,临床上表现出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林奇综合征的诊疗和管理不断完善,但受普及度不高、技术限制等因素的影响,漏诊率较高。在临床工作中,最重要是能正确判断存在高风险的个体和家族,实行正确的管理,才能降低肿瘤的发生率和死亡率。现就林奇综合征的遗传学、诊断、治疗及管理等方面进行阐述。
1 遗传学
当错配修复基因出现突变,无法表达相关蛋白,导致DNA 微卫星重复序列长度改变,出现MSI,导致体细胞突变加速积累,从而导致肿瘤的发生[2]。公认的错配修复基因有:MLH1、MSH2、MSH6、PMS2 和MLH3[3-4]。MLH1 在 染 色 体3p21,MSH2在 染 色 体2p16,MSH6 在 染 色 体2p16,PMS2 在染 色 体7p22,MLH3 在 染 色 体2p16、5q11[5]。其中MLH1 和MSH2 是 主 要 的MMR 基 因,大 约70%~90%的LS 是由于MLH1、MSH2 基因的缺失,10%~30%是由于MSH6、PMS2 基因的缺失[3-4]。除此之外,还有大约3%的LS 是由于上皮细胞黏附分子(epitheli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EPCAM)基因突变引起的,EPCAM 参与上皮细胞黏附、细胞信号扩增。EPCAM 在MSH2 的上游,EPCAM 3'末端的缺失导致MSH2 启动子甲基化,MSH2 被沉默,从而引起LS[6]。存在MLH1 或者MSH2 基因突变的个体患有Ⅱ类LS 的风险高,尤其是存在MSH2基因突变的男性患有各种肿瘤的风险最高[7];存在MSH6 基因突变的个体患有结直肠癌的风险低,但发生妇科肿瘤的风险高[8]。在肠外肿瘤患者的数据中,非妇科肿瘤的患者MSH6 或者PMS2 是非常稀少的[9-10]。
2 分类及诊断标准
2.1 分类
根据是否合并肠外肿瘤,将LS 分为Ⅰ类和Ⅱ类。Ⅰ类是指结直肠癌是家族中唯一的恶性肿瘤,Ⅱ类是指除了结直肠癌之外还可能发生肠外肿瘤。
2.2 诊断标准
1991 年HNPCC 协 作 组 确 定 了LS 筛 查 的Amsterdam 标准(AC Ⅰ标准):①至少有3 例患者患有结直肠癌,其中至少有1 例是其他2 例的一级亲属;②至少连续2 代患病;③至少有1 例患结直肠癌的发病年龄<50 岁;④排除家族性息肉病(FAP)[11]。在1999 年对标准进行了修订为AC Ⅱ标准。AC Ⅱ标准是在AC Ⅰ的基础上添加肠外肿瘤的可能[12]。但是满足AC Ⅱ标准的患者只有50%存在配错修复基因突变,而68%的LS 会被漏诊[13]。随后出现了Bethesda(贝斯特)标准,内容:①发病年龄<50 岁;②同时或异时发生结直肠癌或者肠外肿瘤;③年龄<60 岁,肿瘤为MSI-H;④有2 例一级亲属或二级亲属患有结直肠癌或者肠外肿瘤[14]。由于以上不同的筛查标准都有较高的漏诊率,所以NCCN 指南推荐所有初诊的结直肠癌患者均要行MSI 或者dMMR 检测[15]。对于MSI的检测,主要五个位点:BAT25、BAT26、D2S123、D17S250、D5S346。有2 个以上位点存在不稳定性,为高度微卫星不稳定性(MSI-H);有1 个位点不稳定,为低度微卫星不稳定性(MSI-L);如果没有位点不稳定,则为微卫星稳定(MSS)[16]。对于dMMR检测,主要通过免疫组化检测4 个蛋白: MLH1、MSH2、MSH6、PMS2。只要一个蛋白出现染色缺失,则为dMMR。对于dMMR 或者MSI-H 的患者均建议行胚系突变检测,明确是否为LS[17]。
3 临床特点监管及治疗
与林奇综合征有关的肿瘤有结直肠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胃癌、胆管癌、尿路上皮癌、小肠癌、脑中枢系统肿瘤及皮脂肿瘤[2]。
3.1 结直肠癌
3.1.1 临床特点 发病年龄早、右半结肠多见、同时或异时合并其他肿瘤、从腺瘤发展到癌的速度快[18-19]。病理特点:未分化多见;肿瘤周围存在淋巴细胞浸润;含有黏液腺成分、印戒细胞或筛状细胞[20-21]。在人群中,大约10%的大肠癌发病年龄在50 岁以下,而LS 中50%的发病年龄在50 岁以下。LS 生存者中同时或异时患有大肠癌的风险高,大约15%~20%在10 年之内发生第二大肠癌,大约40%~50%在20 年内发生,大于60%会在30 年内发生[22]。LS 从腺瘤发展为癌的时间为2 ~3 年,而正常情况下是4 ~10 年[23-24]。
3.1.2 监管 LS 的管理不同于散发的结直肠癌患者,其监视的年龄应在20 ~25 岁。对于LS 患者及家系成员建议从25 岁开始每年1 次或者1 年两次结肠镜检查,如果家族中有发病年龄更早建议检查也需要提前5 ~10 年[25-26]。有证据表明携带PMS2 或者MSH6 突变的个体可能降低外显率,不需要相同的监管频率,结肠镜的监视年龄可推迟至30 岁开始[27-28]。
3.1.3 治疗 虽然目前没有证据证明结肠次全切术可提高生存率,但是对于患者LS 大肠癌患者可以考虑结肠次全切除,考虑到术后生活质量,全结肠切除术需要慎重,很少有临床医生推荐预防性结肠切除[2]。术后辅助治疗方面:对于术后Ⅱ期,以氟尿嘧啶为基础辅助治疗没有显示临床获益;而对于术后Ⅲ期,则是FOLFOX 或CAPOX 的系统治疗。对于转移的大肠癌而言,需结合基因突变情况,在以FOLFOX、CAPOX 或FOLFIRI 化疗方案为基础,联合靶向药物西妥昔单抗或贝伐珠单抗治疗。Burn J 等[29]的研究表明服用阿司匹林4 年以上可以降低结肠癌的风险,但尚缺乏足够证据。研究表明,LS 肿瘤微环境会诱导浸润的T 细胞高表达PD-1,对于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既往经化疗药物治疗失败后,可考虑免疫治疗。纳武单抗(Nivolumab)联合伊匹单抗(Ipilimumab)在反应率和疾病控制率方面比单用纳武单抗更高[30]。
Ⅱ期结肠癌患者MSI 的比例占所有结肠癌的15%而Ⅲ期以上结肠癌,其MSI 的比例分别占14%和4%,从这个角度证实了存在MSI 的结直肠癌分期偏早,预后好[31]。
3.2 子宫内膜癌
3.2.1 病理特点 瘤旁淋巴细胞、显著浸润肿瘤的淋巴细胞、异型的肿瘤细胞呈现出两种单一不同的肿瘤细胞群[32]。LS 占发病年龄较早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8%~9%,占同时患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的7%~21%[2]。
3.2.2 监管及治疗 目前无明确的监管手段,关键在于早发现,早治疗。对于没有生育要求的可考虑预防性子宫及卵巢切除术。因为子宫内膜癌的中位发病年龄是55 岁,所以推荐50 岁行经腹子宫及双侧输卵管切除术[33]。有报道口服避孕药可降低LS 相关的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的风险[34]。
有研究表明[35],在相同基因突变的情况下,发病年龄也存在差异,这就提示除了基因因素,还存在环境的因素。进一步探讨环境因素的影响,避免高危环境因素,可指导LS 家系成员,延缓疾病的发生,甚至避免疾病的发生。目前研究表明,体重可能是个高危因素。
4 展望
对于LS 的相关临床研究及基础研究较多,但是近几年国内才有了认识及相关研究。LS 家系属于一类特殊群体,LS 在我国的分布情况、发病情况还缺乏大样本临床数据。LS 发病早,预后好的机制还不明确,如何针对LS 选择精准治疗也尚未解决。对于临床医生,需重视林奇综合征的筛查,早期监管,可避免肿瘤的发生,或者早期发现肿瘤,提高肿瘤的治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