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课”视角下太极拳课程混合式教学路径构建

2021-01-03匡建欣黑奇磊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18期
关键词:学练金课太极拳

匡建欣 黑奇磊 李 杰

([1]青岛科技大学体育学院 山东·青岛 266061;[2]青岛科技大学高密校区 山东·高密 261550)

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中强调,“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因此,“育人、育心”成为每一位高校教师的社会责任,如何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成为每一位高校教师所要攻克的难题。在此背景下,如何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当前正在进行的太极拳课程混合式教学路径中,以更好地进行太极拳课程混合式教学,打造适应时代需求的太极拳“金课”,成为本研究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1 太极拳课程教学知识体系中的思政元素

太极拳,中国首批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体育项目,作为土生土长的民族传统体育典型代表,根植于中华大地的沃土,深受民族传统文化的滋养,与其他体育项目相比,在文化积累、哲学思想、价值观等方面,具有与生俱来的优势。“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是对习练者德行方面的基本入门要求,是传统文化中“礼”文化、“德”修养与“武文化”的碰撞。太极拳从农耕社会中一路走来,慢节奏的农耕生活与太极拳的“慢”相辅相成,成为当时人们怡然自得的一种生活状态。但是,这种慢节奏与当下快餐文化形成的快节奏截然不同,导致当下的年轻人对这种“慢”无所适从,只能选择逃离,从而造成了现在太极拳的习练人群以中老年为主、年轻人“敬而远之”的局面。而2020年12月,“太极拳”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5届常会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太极拳新的名片。《指导纲要》中强调“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一员,太极拳体现着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与精神。太极拳是“哲拳”,其中蕴含着博大精深、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和道德观念,不仅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进精神,也有“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命境界;不仅有“仁、义、礼、智、信”的道德标准,更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体现;还有“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讲仁爱、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相吻合的处世哲学;更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改革精神。因此,太极拳不仅仅是一项体育运动项目,更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华的缩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最富有“人情味”的体育项目,不仅可以强身健体,更可陶冶情操,使学生在学练中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引导学生学习、传承传统体育文化的热情和兴趣,引起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让学生更富有中国心、饱含中国情、充满中国味。

2 太极拳课堂思政教学案例整体设计

充分挖掘太极拳课堂思政元素,将思政教育有效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强调“立德树人”的核心地位。例如讲述武术抱拳礼:要求左掌掩右拳,左手为掌拇指紧扣代表谦虚,不自大;右手握拳表示勇猛习武。左掌掩右拳相抱表示“勇不兹乱”“武不犯禁”。左掌为文,右拳为武,表示文武兼学,虚心求知,恭候师友,谦虚礼让。让学生不仅掌握传统文化礼仪的形式,更加了解其思想内涵,并在今后的习练过程中得以传承。

2.1 学情分析

太极拳课程是针对大学体育课程第三、四学期(即大二年级的学生)体育选项课程(太极拳选项课)开设的。大二年级的学生较大一年级的学生相比,学习自主性更高,心性更沉稳,对传统文化有自己的想法和认识,因此,大二年级的学生比大一年级的学生在学习太极拳选项课程时,更容易变被动为主动,这对于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发展来说,是非常有利的。但是,在选项课中,仍然有部分同学存在对项目了解不深,并没有意识到太极拳项目本身的传统文化价值,这就需要教师利用课程本身的优势,对学生进行课堂思政教育,以达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的目标,让学生明白,学练太极拳不仅仅是练一个体育项目,更是对传统体育文化的尊重和继承。

2.2 教学目标设计

体育课程教学在锻炼身体、提升运动技能的同时,更加强调培养学生团队合作、顽强拼搏、尊重对手、尊重规则、不惧失败等优秀品质。结合推进课程思政和落实“三位一体”教育理念,太极拳选项课程除了具有体育课程的总目标外,还有其独特的教学目标:

(1)了解起源知来处,了解发展知归处。太极拳运动的起源、发展,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沃土的传统体育文化,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和爱国主义情怀。

(2)通过对太极拳基本功、套路动作的学练,让学生在学练中体会太极拳的“圆活连贯”式式相连、首尾相接和“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的动作特点;还要体会动作中“中正安舒”舒展大方和“外示安逸”的含而不露的为人处世原则。太极拳将“武”的练习变成一种“文”气,更符合中国人内敛的气质。但是,这种“文气”又不同于软弱无力。其既有“内宜鼓荡”的气息运转,又有“来叫顺送、沾连粘随”的“听劲”触感,还有“后发先至”的实战要求。太极拳的“练”,源于我们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和文化自信,这种“武术文练”的气质,符合传统文化中的“仁义”“和合”“和平”“均等”等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

(3)“拳打千遍身法自现”是对习练者练习太极拳的基本要求,更是对坚持锻炼、不怕辛苦的意志品质方面的基本要求,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提高自我控制力、执行力,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具备健全的人格和较好的社会适应力。

(4)太极拳的学练,能够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能力,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从而培养具有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符合OBE培养要求的合格人才。

2.3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以抱拳礼为基本礼仪规范;以基本手型、手法、步型、步法为基本功;以国际竞赛套路24式太极拳和42式太极拳为切入点,通过套路的学习来体会太极拳的心静体松、舒展大方、圆活连贯、首尾相接、刚柔相济的特点;以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鸳鸯太极拳》为回归,与本地的传统体育文化相结合,学习、传承当地的传统体育文化,结合鸳鸯太极拳套路的正架、反架、对练技术,让学生体会“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太极拳拳理,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达到传承发展传统体育文化、提高学生文化自信、培养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目标。

教学难点:将太极拳这一既传统又“洋气”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融入当代大学生的血液,让学生体会学习传统体育文化的乐趣,从而养成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引发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的共鸣。

2.4 教学策略

为解决教学重难点问题,本课程通过竞技与传统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融合、线上与线下的结合、课内与课外的配合,将太极拳知识与课堂思政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有利于学生学习、练习的教学体系,从而推动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发展,培养具有民族意识和民族文化自信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3 教学实施

本课程以“金课”要求为标准,将线上线下相结合,打造混合教学模式,将上课过程分解,同时融入课堂思政内容。

3.1 课前自主学习

教师课前布置相应的教学、学习任务(既有传统文化的学习,也有太极拳技术的练习),学生利用在线开放课程进行线上理论学习、线下太极拳动作模仿练习,完成自学。教师跟踪学生学习情况,收集学生学练过程中的问题,根据这些情况调整课上流程及上课节奏,以便在课上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3.2 课上技术动作内化

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教师按照教学进程组织系列教学活动,学生进行动作学习、分组讨论、互相指导,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能力。鼓励学生分享自己课前学习的传统文化知识,加强课堂思政元素的融入。教师教学引导,因材施教,针对学生不同问题,巡回指导,纠正错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练积极性,让课堂活起来。

3.3 课后自主练习

教师在线下课堂结束时布置课后作业,学生按照分组进行练习。学生可以到线上平台进行教授动作的观摩、复习,按照线上课程资源小组内组合练习。小组负责人督促组内成员的课余练习,完成线上作业提交;教师对学生线上提交的作业,进行点评、指导,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责任心。对于晚交或不交作业的同学,进行系统提醒,督促学生养成自主练习的习惯,提高练习水平。

4 考核评价

通过课程平台记录学生学习情况、提交视频作业情况,更有效的对过程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将学生出勤、线上学习时长、提交作业次数、提交作业质量纳入期末考核成绩,与线下技术考试相结合,共同构成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学生的成绩进行多元化考核。

5 结语

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课程教育模式在我国应用的时间不长,与传统的太极拳授课方式相比,在教学方式、教学方法、课程设计、技术支持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变化,需要在课程设计制作中紧扣专业特色,合理设计课程教学模式,融入课程思政元素,以达到全面育人的效果。

猜你喜欢

学练金课太极拳
练习太极拳的感悟
练太极拳为什么要一门深入
以学练标准为基础促学练内容之有效
以本为本“金课”打造之精讲精练与发散思维在微积分中的应用举例
浅谈大思政视域下有机化学课程“金课”打造
探讨如何打造“金课”在中西医结合眼科教学上的实施
50米快速跑学练组织的策略研究
42式太极拳
初中生学练太极拳四步走
预防与纠正初一学生低头运球现象的学练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