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内容体系及路径研究

2021-01-03禤福英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18期
关键词:劳动技能院校

禤福英

(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广西·柳州 545007)

对于青少年的劳动教育,我们党的历代领导人都高度重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一直以来是党的教育方针。针对新时代的一些新情况和新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更是把劳动教育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并于2020年3月专门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一文来全方位部署劳动教育。《意见》强调:“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作为社会主义学校,各高职院校必须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从人才培养的战略高度切实把劳动教育纳入到学校教育体系中,根据劳动教育特点、时代特点和学生学段特点找出劳动教育应坚持的原则,开发出有针对性的劳动教育内容,实施有效的劳动教育策略,使劳动教育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1 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应坚持的原则

任何教育都有其特点,任何教育都有其教育对象,任何教育都离不开所处的时代,故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要取得良好效果,应坚持以下三原则:

(1)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当前,一些大学生不愿意劳动、轻视劳动、生活自理能力差、奢侈浪费现象严重既与缺乏劳动理论教育有关又与缺乏劳动实践有关。任何一种教育,要入脑入心并最终变成自觉的行动,都离不开一定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通过劳动理论学习,晓之以理,才能深明劳动大义,通过劳动实践,亲身体验,才能体会劳动艰辛和劳动带来的喜悦。故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不能轻视理论只重实践,也不能只重理论轻视实践,而是要做到两者的统一。针对已是“准职业人”的大学生,高职院校要从马克思主义的劳动理论角度来对大学生进行劳动观教育,让大学生在深刻的学理中充分领悟劳动的价值和意义,从而热爱劳动、崇尚劳动。但我们也必须清楚“劳动是最好的劳动教育”,体验式学习给人留下的印象更深刻,体会也更丰富。故高职院校应给学生创造一切劳动机会,让大学生在各种劳动实践中学会劳动、爱上劳动。

(2)生活与生产相统一。按理说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应放在生产性劳动教育上,但我们看到,在当代大学生中,很多是独生子女,再加上一些家庭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教育观念,使得不少大学生或轻视生活劳动,或连基本的生活劳动能力都没有。“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小事都干不了何以干大事?”故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还应从抓最基本的生活劳动教育抓起,但同时要注意生活劳动与生产劳动两手都要抓,毕竟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的任务,还需通过生产性劳动培养学生对劳动人民的感情、对未来职业的热爱及追求技艺、献身事业的精神。

(3)体力与脑力相统一。《意见》强调:“劳动教育要以体力劳动为主,注意手脑并用”。中国劳动教育中心副主任曲霞则强调:“新时代的劳动要在辛勤劳动和诚实劳动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创造劳动。”其实这两种说法都正确,也是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应遵循的原则。一方面,学校劳动教育确实要以体力劳动为主,因为现在的学生就是缺动缺流汗,所以体质较以前的人要差,但今后即使从事的是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工作,也必须要以强健的身体为基础,否则难以胜任高强度的脑力劳动,所以学校阶段的劳动教育应以体力劳动为主。另一方面,学校劳动教育也要注意手脑并用,让学生既“劳力又劳心”,即让学生在有一定创造性的劳动中认识知识和技能如何改变劳动成果和劳动效率,体会知识和技能的价值,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知识、热爱科学、热爱技能的情感,以更加刻苦的态度学好专业技能。

2 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内容体系

《辞海》对劳动教育的定义为:“劳动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通过日常生活培养劳动习惯和技能的教育活动”。《教师百科辞典》对劳动的定义是:“劳动教育就是向受教育者传播劳动知识与技能,培养他们正确的劳动观点、劳动习惯和劳动情感。成有信在其《教育学原理》中将劳动教育定义为:“培养学生具有现代工农业生产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育”。基于对以往劳动教育概念的分析及新时代劳动发展趋势及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殊性,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内容包括三大块:

(1)劳动观教育,其中要突出择业观、职业观教育。劳动观是指对劳动的态度和看法,劳动观教育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劳动荣辱观,通过劳动观教育,让学生认识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创造幸福、劳动促进自身发展、劳动推动社会发展的价值及树立任何合法劳动都值得尊敬的观念。高职院校对大学生进行劳动观教育时,要突出正确的择业观、职业观教育。因为当今,有不少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上“拈轻怕重”,不愿到基层、不愿从事工人岗位工作,这不仅影响到学生的就业,也对社会发展非常不利,故高职院校在劳动观教育上要特别对大学生进行“职业无贵贱、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基层最能锻炼人、最能出人才”的观念教育,使广大大学生毕业后愿意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成就个人与国家的梦想。

(2)劳动精神教育,其中突出奋斗与奉献精神教育。《意见》指出“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这为各级各类学校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培养什么样的劳动精神指明了方向。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精神教育必然既有对传统劳动精神的传承弘扬又必须根据时代发展注入新的内涵和要求。中华民族历来以勤劳勇敢著称,勤劳节俭、艰苦奋斗精神永远是我们劳动教育的主旋律,但“征途漫漫,惟有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需要一代代年轻人前赴后继、敢于奉献。新时代下很多领域表现出了90后、00后的担当,但我们不能忽视,当今大学生中缺斗志、缺牺牲精神的人也不少,在一些大学生中存在“三怕”——怕毕业、怕找工作、怕工作辛苦,故高职院校劳动精神教育应突出奋斗精神和奉献精神教育。

(3)劳动习惯与品质教育,其中突出诚实劳动和工匠精神教育。劳动只有成为一种习惯才能充分起到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作用。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当代不少青少年参加劳动只是偶尔的,“四肢不勤、五谷不分”在不少大学生身上都有体现。有些大学生虽然参加劳动了,但也是应付式的,“出工不出力”草草了事。故高职院校必须补劳动习惯教育课,从补生活劳动习惯、校园劳动习惯抓起,把劳动变成大学生活每天的必修课。在抓劳动习惯养成时,还需特别注意劳动品质培养。因为社会主义建设、制造强国创造大国梦想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的是一批批高素质的劳动者,欺骗性劳动、应付式劳动只会使社会倒退,故高职院校必须对大学生加强诚实劳动教育和工匠精神教育,教育学生不管对待任何劳动任何工作,都要用心、尽心、追求完美。

(4)劳动技能教育,其中突出职业劳动技能教育。劳动教育既包括劳动态度、劳动精神、劳动习惯的教育,还包括劳动技能的教育,因为任何劳动都需要一定的技能。劳动技能包括生活劳动技能、生产劳动技能和服务劳动技能,当代大学生存在生活劳动技能退化现象,如装个灯管不会,修个水龙头不会,有些甚至做菜做饭都不会,所以成家后婚姻难幸福家庭难和谐,而这些都会演变成影响社会和谐和发展的问题。高职院校不能重回中小学段补开生活劳动技术教育必修课,但有必要开设一定的选修课,如烹调课、生活维修课、手工刺绣课、家庭栽培课等,既可补大学生的生活劳动技能,又可培养劳动习惯、劳动态度。但毕竟大学生走出社会后要在社会上谋生,要成为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其职业劳动技能水平不仅影响其能否在社会上立足,还深刻影响国家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在当今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第一生产力的时代,故高职院校在给大学生补生活劳动技能课时,还要强抓职业劳动技能教育,使学生在学校掌握一技之长,到社会能闯出一片天地、干成一番事业。

3 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路径

针对高职生的特点和所处的教育段,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应多举措并举,以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1)通过课程开展劳动教育。课程是学校开展各种教育的最主要的载体。“德智体美”在高职院校都有专门的课程体系,那么也应设有关于“劳”的课程体系,高职院校对大学生开展劳动教育的课程体系包括劳动课、思政课、专业课。一是高职院校应开设专门的劳动课,劳动课既有面向部分学生的劳动技能教育选修课,又应有面向全体大学生的劳动必修课。在劳动必修课中应包括劳动理论教育和劳动实践教育,就像专业课中有理论课也有实训课一样,劳动教育必修课中应设专门的劳动周,让学生有较长的从事劳动实践的时间以获得更深刻的劳动体验。二是高职院校思政课亦应成为劳动教育的载体,因为劳动教育中的劳动价值、劳动态度、劳动精神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德育的范畴且在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内容中也有体现,故思政课也应是开展相关劳动教育的课程载体。专业课在高职院校占到课程总量的80%,学生大部分时间是与专业课打交道,其对学生影响既广泛又深远,其不仅是智育课程,也应是开展德育、美育、劳育的重要课程载体,让热爱劳动、热爱科学、追求卓越的风气通过专业课蔚然成风。

(2)通过实践开展劳动教育。做中学、学中做是劳动教育的最有效方式。为此通过劳动实践开展劳动教育是高职院校必须充分利用的教育方式。高职院校可开展的劳动实践有:一生活劳动实践,包括个人生活劳动实践和校园生活劳动实践,个人生活劳动实践如宿舍内务整理、宿舍装饰美化,高职院校要真正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应从学生宿舍内务整理抓起,且采取军事化管理要求,每天开展内务检查,使整理内务成为学生的每天必修课。学校生活劳动实践主要是指教室卫生和校园卫生,学校可把教室卫生和校园卫生采取按院系分块分班包干方式,让学生来完成。二服务性劳动实践,如组织学生参加校园内志愿服务、或到车站、社区、养老院、小学、农村参加校外一般性志愿服务和义务性劳动,通过服务性劳动实践培养大学生的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三生产性劳动实践,生产性劳动实践包括农业生产劳动实践、工业生产劳动实践和服务业生产劳动实践,这类实践专业性要求较强,故可与学生的专业实训、专业实践结合开展。例开设有汽车维修专业的学校,可以在校内成立汽车维修服务站,让学生为学校教职工开展汽车维修和保养服务,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有练手的机会,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

(3)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劳动教育。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其属于隐性教育范畴,是高职院校开展各种教育的不可忽视的载体,校园文化可通过校训、建筑、环境、活动等来营造和建设。要想让校园文化发挥劳动教育的功能,可通过校训的学习宣传、劳动典故在教室、实训室等建筑物的上墙、劳动技能竞赛、专业技能竞赛的开展、优秀校友、劳动模范、大国工匠进校园等活动来进行。例如,有些高职院校把劳动技能竞赛、专业技能竞赛常态化,一年一度的竞赛通过赛前的各种宣传、赛中的比拼、观摩、报道、赛后选手的比赛经验和感悟分享,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和创造伟大。例如,有些学校在学校官网每年都推出优秀校友事迹报道和分学院请优秀校友回校作报告,让学生从身边人身边事感悟劳动最光荣、劳动最美丽、劳动最伟大的道理和爱岗敬业、追求卓越的现代劳动者的精神风貌,激励学生既做“老黄牛”,又做“拓荒牛”。

(4)通过管理开展劳动教育。对企业而言,好的管理可以出好产品出效益,对学校而言,好的管理也可以培养出好师生和提高教育效果,学校可通过各方面的管理开展劳动教育。例宿舍内务管理制度,可以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教室课堂纪律管理制度,可以培养学生的劳动纪律观念,作业和考试管理制度,可以培养学生诚实劳动品质,学校公物管理制度、食堂就餐管理制度,可以培养学生爱护公共财产、珍惜劳动成果的态度。学校对学生的管理还可从校内延伸到校外,例如对学生假期生活的管理(收假后提交假期参与劳动图文证明)、专业实习的管理等,都是进行劳动教育的好途径。

总之,“五育并举”是正确的育人方式,劳动教育不能被淡化和弱化,因为其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作为直接出口劳动大军的高职院校必须强化劳动教育,通过多途径开展劳动教育提高未来建设者的劳动素质以适应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

猜你喜欢

劳动技能院校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热爱劳动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画唇技能轻松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