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特珠单抗、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治疗EGFR-TKIs耐药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1例并文献复习

2021-01-03金倩晨姜佳宁吕金燕王若雨

中国医药科学 2021年4期
关键词:获得性贝伐珠阿特

金倩晨 姜佳宁 吕金燕 王若雨 王 刚

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肿瘤科,辽宁大连 116000

肺癌在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及死亡率位居恶性肿瘤榜首,其中80%~90%是非小细胞肺癌(NSCLC)[1-2]。亚洲肺腺癌人群中约50%可见EGFR基因突变,在一代/二代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s)靶向治疗后将不可避免出现耐药,而EGFR T790M点突变是获得性耐药最常见的机制[3-6]。参考IMPOWER150,晚期NSCLC患者行四药联合治疗获益。现报道1例晚期EGFR-TKIs耐药后的NSCLC患者四药联合的诊治经过,并结合国内外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

1 病例资料

患者,女51岁,因“发现左肺占位3年2个月及发现肝脏占位2年余,右上腹胀痛5个月”,于2018年11月收入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肿瘤内科。患者2015年9月在青岛市立医院行头颅MRI:左小脑及额叶多发转移瘤,最大直径0.5 cm。胸部增强CT:左肺下叶占位,直径4.5 cm×5.2 cm。PET/CT:左肺下叶肿块,考虑肺癌,左肺门及纵膈多发结节,考虑转移瘤,左侧肱骨及股骨、多发椎体转移。左肺占位穿刺活检:提示肺腺癌。免疫组化结果:TTF-1(+)、NapsinA(+)、P63(-)、CK5/6(-)、CK7(+)、Vim(局灶)、CR(-)、MC(-)、WT-1(-)。患者确诊为左肺下叶周围型腺癌Ⅳ期(cT2N2M1),驱动基因未明。2015年9月23日开始行培美曲塞和顺铂化疗6周期,末次化疗时间2016年1月23日,2015年10月未经基因检测,自行口服埃克替尼至2016年10月,无进展生存期(PFS)12个月,期间2016年5月曾行全脑放疗。2016年10月原发灶进展及肝脏新发转移,行肝动脉介入栓塞的局部减瘤治疗。2016年12月行外周血的NGS基因检测突变位 点:EGFR p.L858R、EGFR p.T790M及EGFR p.L62R。2017年1月行CT引导下肝转移瘤射频消融术,术后病理提示:(肝脏)送检组织中查见腺癌组织,考虑肺组织来源。2017年2—11月患者美国就医,服用奥希替尼,最好评效完全缓解(CR),PFS为9个月。2018年3月行PET/CT:左肺下叶见实性结节,形态不规则,大小约(肺窗)36 mm×23 mm(原21 mm×16 mm),病灶内见结节样放射性浓聚,肝脏多发新发高代谢结节影,大者浓聚直径约26 mm。疾病再次进展,2018年4月外周血基因动态检测提示EGFR突变仍存在,行吉西他滨单药化疗2周期。2周期后评效PD,胸部CT提示原发病灶进展;腹部增强CT提示肝转移进展,行局部肝动脉栓塞治疗。2018年7月9日开始行四联方案,具体用药:阿特珠单抗(基因泰克/罗氏)1200 mg d1、贝伐珠单抗(罗氏,国药准字S20100024)400 mg d1、卡铂(齐鲁制药,国药准字H10920028)400 mg d1、白蛋白紫杉醇(江苏恒瑞,国药准字H20183378)300 mg d1,Q21d,共行8周期。血液基因动态检测:EGFR突变的丰度较前明显下降。胸、腹部CT多次评效均稳定(SD)。后续以贝伐珠单抗维持治疗,病情稳定,PFS为6个月,2019年3月肠梗阻并发肠穿孔,宣布临床死亡。

2 讨论

绝大部分肺癌患者初诊时已出现转移,丧失手术治疗机会[7]。EGFR是NSCLC靶向治疗常见的阳性驱动基因[8]。然而,第一/ 第二代TKIs治疗6~13个月后,NSCLC患者会出现获得性耐药,主要机制为出现T790M突变[9]。AURA研究[10]显示T790M突变的NSCLC患者使用奥希替尼后PFS、客观缓解率(ORR)均优于培美曲塞联合铂类的传统化疗方案。免疫治疗成为该病靶向治疗耐药后的一种新治疗方法。阿特珠单抗是一种针对程序性死亡受体-1(PD-L1)的选择性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具有减弱T淋巴细胞免疫抑制作用,重建机体对肿瘤细胞的监测和攻击能力[10-13]。

IMpower150是PD-L1抑制剂阿特珠单抗联合贝伐珠单抗及化疗的Ⅲ期临床试验。该研究发现,阿特珠单抗+贝伐珠单抗+卡铂+紫杉醇治疗组(ABCP组)与贝伐珠单抗+卡铂+紫杉醇治疗组(BCP组)的亚组分层(如是否有EGFR突变、肝转移等)进行比较分析,ABCP组均显示出更长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总生存期(OS)也是获益的[13-16]。

本病例展现了存在EGFR突变的NSCLC患者使用一代TKIs出现获得性耐药。该患者肝转移灶多次行肝动脉介入栓塞局部减瘤治疗获益,这与EGFR-TKIs获得性耐药后的寡转移灶局部治疗有效是一致的。患者在EGFR-TKIs获得性耐药后行8周期四联治疗,肺原发灶及肝转移灶的评效SD,提示反复获得性耐药的晚期NSCLC患者使用联合治疗,具有较迅速、明显的效果,同时肝转移可能也有一定效果[17-20]。然而,免疫治疗还存在一定局限性,PD-L1检测采用免疫组化(IHC)的方法具有IHC评分主观性、瘤内异质性等问题,反映了其作为生物标志物的阴性预测价值不足。肿瘤突变负荷(TMB)指肿瘤组织中每兆碱基中被检测出的基因点突变和插入、缺失突变数。患者2018年4月7号血液基因检测TMB为6.7个突变/MB,根据的四分位法区分TMB高/低人群,患者TMB位于前50.4%处于中位,这可能与免疫药物获益有关。TMB是一个连续变量,较高的TMB往往与改善的结局相关,联合治疗中动态监测TMB并结合纵向临床疗效,协助分析两者相关性。TMB和PD-L1是NSCLC免疫检查点的独立生物标记。免疫治疗疗效与预测性生物标志物的相关性仍缺乏前瞻性研究[21-23]。该患者治疗期间未出现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rAEs)。抗PD-1/PD-L1抗体在T细胞反应后期(免疫效应阶段)发挥作用,主要激活外周组织中的T细胞(如肿瘤微环境),引起的irAEs比较局限,发生率较低,特异性较强,毒性相对弱,使用前依旧需要仔细评估潜在风险与获益[24-25]。

我国阿特珠单抗还尚未投入市场,实际临床应用受限。阿特珠单抗单价高昂,延长生存期未明确,成本效益较低,因此阿特珠单抗的价格是临床投入使用的重要影响因素[26]。总之,ABCP联合治疗方案为获得性耐药的晚期NSCLC患者提供了一种新选择[27-28]。

猜你喜欢

获得性贝伐珠阿特
贝伐珠单抗治疗复发胶质母细胞瘤疗效和预后分析*
获得性低磷骨软化症两例
采用贝伐珠单抗、紫杉醇加顺铂(TP)化疗方案联合治疗晚期非鳞癌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效果
贝伐珠单抗在结直肠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扫院子的男孩
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发生ICU 获得性谵妄的危险因素分析
回归的梦想
基于印象管理理论分析大学生微信朋友圈中的自我呈现
花之舞,舞之韵
获得性噬血细胞综合征15例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