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数据的国有资产信息优化管理
2021-01-03王文书
王文书
(郑州市金水区直属机关事务管理局,河南 郑州 455000)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迅猛发展,全球经济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当前一个大趋势,自从发生新冠疫情以来,世界各国实体经济均受到较大冲击和面临较大压力。而我国一些企业以抗击疫情为契机,积极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手段进行复工复产、精准控制企业库存、保障生产生活,大幅提升了企业管理效能。2020年9月21日,国务院国资委就《关于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的通知》提出明确要求。在政策推动和现实压力的双重背景下,如何向数字技术“要”效益,是新形势下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所面临的重要课题,这对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主体构筑强大内生动力具有历史性的重要意义。本文将基于大数据背景下,我国国有资产如何利用信息化建设优化管理进行研究。
一、大数据用于国有资产信息化管理的优势及面临问题分析
通过对大量分散的数据信息进行分类处理是大数据“4V”的核心关键特征,大数据用户对收集到的数据信息进行归纳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判断得出对自己有价值的增量信息,根据这些信息预测摸索事物的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去劣取优,并对其中不足部分加以改进,最终从海量信息中提炼出增量价值信息。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被誉为“大数据时代预言家”,他撰写的《大数据时代》一书中对大数据带来影响如此描述:“大数据带来的信息风暴正在变革我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大数据开启了一次重大的时代转型,整个商业领域都因为大数据而重新洗牌。”在国务院关于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国〔2015〕50号)中这样描述大数据的影响:大数据的主要特征是容量大、类型多、存取速度快、应用价值高的数据集合体,通过对这些数量庞大、来自不同渠道、存在形式多种多样的数据进行收集、保存和归纳分析总结处理,从中推测提炼出对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服务业态有价值的增量信息,继而创造出新价值。
大数据用于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处理方面,不仅可以获得更加充分全面的资产管理信息,发现和预测国有资产管理的规律性,而且能够高速有效处理和国有资产有关的数据和信息源,并因此达到国有资产大数据系统中能够资源共享的动态化管理,为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提供数据支撑,提升国有资产管理优化效能,实现国有资产管理的根本性变革。大数据虽然给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带来了资产预测与赋值,但同时也让国有资产管理者面临着各种严峻的考验。如数据开放共享不足、缺乏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网络安防意识淡薄、创新应用领域不广等问题。负面效应具体表现为:国有资产管理呈现出数据信息庞杂而信息处理技术滞后、管理主体多元而部门权责不清、资产数据与现实情况脱节等消极特征,从而造成资产管理中资金浪费严重、家底不清、账实不符、重复购置建设和资产流失严重。种种迹象表明,现如今国有资产主体的管理思维模式、方式方法、技术手段等与大数据背景下国有资产管理的现实需要已出现明显不适应。
1.缺乏较强的大数据思维理念
纵观我国国有资产管理者,对大数据没有做到足够清醒地认识,缺乏数据文化意识,缺乏收集整理和充分利用数据的思维理念。从现状分析,我国国有资产管理者往往缺乏对数据的收集、处理、运用相关的知识技能和经验积累,对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平台建设重视不够,以致大量的国有资产数据的增量价值没有发挥应用的作用。所以,即便我国国有资产拥有海量的数据资源信息和种类繁多的数据资料,但在现实工作实际运用中还缺乏对这些收据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总结判断的能力,不能充分利用这些数据资源,远远落后于其他领域。这些问题表明我国国有资产数据资源并没有建立相应的科学知识体系,国有资产管理者还缺乏对资产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归纳分析总结并提炼找规律从而加以运用的思维意识,大数据管理思维模式还没有真正建立。
2.缺乏国有资产信息化管理技术人才
大数据资源是否得以有效发挥作用,相关的技术人才是关键核心要素之一,这已经在当今经济社会的其他领域中得到证实,技术人才的缺乏同样也在国有资产管理方面制约了大数据的应用。大体来讲,大数据资源的特有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海量数据信息的收集保存;二是在这些原始数据中获取新的增量价值信息;三是依据大数据增量价值信息预测出事物的发展规律并据此作为决策的参照,从而使这些数据资源信息的价值得到提升并创造出新价值。大数据的增值部分需要借助各种技术手段互相扶持得来得以实现,并且需要参与各方彼此相互协作,把控信息化数据处理方法,提升资产价值的评判能力。不仅具有资产管理的专业知识和经验积累,还应具备应用大数据信息化处理问题的技术和能力。由此可见,我国目前国有资产管理方面缺乏大数据管理技术人才。
3.缺乏优化的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及技术支撑
国有资产信息化管理的核心是数据信息平台建设和技术。为了满足当前业务需要,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都各自建设了自己的资产管理业务平台,但因为没有整体层面统一筹划和协同,数据平台独立而分散,统计和使用数据标准不一,也不是同一家公司研制,数据格式、接口等不通用,平台之间没有规范的逻辑语言表述框架,造成衔接、整合、共享利用数据资源困难,从而降低了数据的有效性,无法为决策者提供统一的信息数据做支撑,致使各类资产管理信息系统难以发挥真正的增值作用,也因此制约了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进程。
二、国有资产的大数据信息管理需实现三个转变
大数据背景下,国有资产的数字化管理转型,是利用新一代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对原有传统管理模式的重塑和改造,是提高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主体的数据治理能力、提升国有资产配置效率的重要手段。与过去传统的信息化管理相比,难度更大、挑战更高,实现国有资产的数字化管理转型,需要实现三个转变。
1.从“工具思维”向“数字理念”的转变
传统的国有资产管理专注于现有体系、制度和流程的建设与应用,把信息管理系统当作一个简单的工具。进行信息化管理时,需要的数据是根据预先设定要求生成的,管理重点是关注财务数字的变化。而数字化管理转型则聚焦于商业模式和平台运营,管理对象不再是随机样本,而是全体数据,此时,管理者需要将数据视为核心生产要素再造生产力,这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型,甚至是管理理念的颠覆和重造。
2.从“提升效率”向“提升价值”的转变
大数据可以促进国有资产购置流程优化,信息化管理是流程驱动,主要解决的是传统管理的效率不足。因传统技术手段有限,对每一个资产只能以数据的形式人为地录入下来,大量依靠关系数据库:表(实体)、字段(属性),把资产的表面信息转变成结构性的文字描述。而数字化转型则是数据驱动,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一系列新兴技术,将资产的各类信息都录入系统,并利用算法发现数据内在价值,继而不断挖掘国有资产价值提升的潜力。
3.从“经验判断”向“智慧决策”的转变
在大数据背景下,国有资产管理主体需要面临从“管资产”向“管资本”的转变,在资本投资主体和资本运营主体的决策者层面,经营决策的客体,从以往所熟悉的生产经营,转变成“资源资产化”的国有资产和“资产证券化”的国有资本,这就要求管理者要从老的生产经验中走出来,通过对本部门国有资产的数字化管理,将决策观念从经验判断转向数据说话、智慧决策转变,进而拓展为对产业布局的洞见和选择能力。
三、基于大数据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转型的基础路径
在基于大数据视野下的国有资产信息化管理转型的过程中,要以数字化管理平台建设与完善为出发点,借助一套科学合理的国有资产管理系统,实现对资产的精细化、数字化、智能化管理,为将来资产经营决策、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提供数据支撑。建设路径简要概况来说,就是建立一本账、打造一个库、绘就一幅图、铺开一张网,即建立统一标准的资产台账,打造稳定可靠的大数据库,绘就多维立体的资产画像,铺开严密安全的信息防护网。
1.建立一本账:建立统一标准,有效打通数据壁垒
国有资产管理主体在建立数字管理平台时,通过建立数据口径标准和闭环管控流程,对分散在各系统中的数据提供一套统一的数据命名、数据定义、编码规则、业务口径、技术口径等基准,打通资产管理系统各相关部门之间的信息关联,防止用语的混乱使用,促进资产从预算把控、购置调配、使用监管、绩效评价、处置透明、内部控制等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流程化、标准化、动态化、透明化。同时,还要明确管理平台应用过程中的信息采集要求、录入原则、录入管理等,通过建立科学的统一标准,避免业务之间数据壁垒的产生,为以后数据的统筹利用打好基础,提升数据利用效率。通过统一的标准管理,还便于国有资产管理主体各职能部门和各级下属部门及时全面地掌握自身国有资产总体状况,避免先清后乱,从而为国有资产管理提供更多的数据支撑,为实现国有企事业单位系统内资产共享共用和优化配置创造条件。
在建立数字管理平台时,国有资产管理主体引入资产采购平台,资产采购纳入预算管理系统,财政部门可以及时搜集每年各部门新增的国有资产信息,可以采集到国内同类型资产的分布情况以及利用情况,从而有效防止重复购置现象,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同时,国有资产管理的信息化可以实现资产管理部门、财务部门、资产使用部门的完美对接,建立一本账——建立统一标准,有效打通数据壁垒,不仅有利于实现资产的账账相符、账实相符,促进多部门融合,还能实现资源共享,动态管理。
2.打造一个库:优化硬件设施,确保数据稳定可靠
数字管理平台建立以后,对主体单位拥有的国有资产情况进行全面、准确地录入,形成国有资产数据库。此外,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系统按照资产的分类号、编号、存放地点、使用人、使用状态等进行查询或组合条件查询,相关管理人员及时掌握各部门资产的使用和购买情况,从而科学地调配资产,这样既可以避免资产的重复购置,又利于资源的优化整合。随着国有资产管理和运营工作的开展,资产数据量、交易量将逐渐增多,需要不断提升资产管理信息化平台的信息存储能力、处理能力、以及数据交换能力。在硬件设施和网络配置方面,采取适用为好、适度超前的原则,既注重成本效益相匹配,又注重新技术的使用。数据库在满足现有使用需求的同时,适度采用5G、物联网等新技术,在保证数据稳定可靠的基础上,丰富数据的采集维度。
对国有资产实行动态管理的前提是建立统一的资产管理数据库,通过打造一个库,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信息化及互联网的作用,运用条形码及二维码等现代技术,实现资产的实时盘点并逐步实现动态查询和综合分析。首先,通过规范的业务流程,实时动态反映资产的使用年限及维修保养情况,对同类资产的历年增减变动情况及资产使用调配状况等信息实时动态更新,进而掌握资产的全生命周期系统化、动态化运行体系,最终达到资产管理的信息化、流程化和效益最大化的目标。其次,利用大数据的资产管理信息化平台,实现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资产使用部门、资产监管部门及各资产使用部门之间的无缝对接,确保资产链条的安全完整,从而使各部门之间资源能够相互共享,高效地获得资产管理相关信息,最终实现资产管理全过程的统一规范、公开透明。
3.绘就一幅图:推进挖掘分析,提升数据治理能力
国有资产信息数据实时性、精确性是资产管理信息技术的重点,从国有资产的采购渠道、存放位置、使用频率和时间、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公允价值(市场价值或重置成本)等多个维度详细收集了资产的相关信息,从而便于对存量资产的动态情况进行多维度的掌握和数据分析,信息的完备性给资产信息的使用者提供了便利,并能够在大数据信息系统平台上实时审核、校对资产配置。
通过数字化手段有效归集内外部数据,形成资产画像,从物理属性、环境属性、用户属性等各方面全方位多维度对资产进行分析,从而为优化资产管理和运营提供依据。数字化管理不仅仅体现在数字化运营的维度,更要通过算法模型,对未来收益进行预测和风险的评估及预警。在基础资产数据全面、准确录入的基础上,采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相关技术,按不同业务板块、业务条线对资产管理的不同需要,多角度、多层次分析系统内资产配置状况,一方面,便于快速、实时掌握各类资产的规模、结构的发展变化情况;另一方面,对资产的资源配置方向和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同时,利用单位资产管理系统的查询、分析、预警等功能,节省人力物力提高工作效率,把管理工作者从具体的事务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业务的组合、协同、重构升级中去,实现管理上的革命。
4.铺开一张网:强化网络安防,保障资产信息安全
随着数据逐渐成为新的关键生产要素和核心竞争力,资产数据的信息安全也成为了核心命题,这就需要建设稳定可靠的数字安全防护网。从大数据等技术应用角度出发,不断更新全体职工对单位数据、敏感信息的认识,从而更好地实现数据安全评估、搭建有针对性的技术防护措施。在平台建设的技术上,通过使用软件安全协议及双重认证等技术手段提升系统的安全性,建立大数据信息化平台操作流程,改变单一、传统的网络防护思维和手段,积极构建以数据安全为导向的全新网络防护体系,及时应对可能的网络威胁和风险,强化信息数据安全。
四、结语
综上所述,国有资产管理主体应始终瞄准资产管理中信息不清楚、协同效率低、监管能力差、风险难把控等矛盾痛点,以资产管理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为抓手,从方法、流程、组织和IT四个方面为保障,建立落地式的战略资产管理体系,促进国有资产管理数字化转型战略架构得到有效落地,持续提升现代资产管理水平及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单位系统业财融合的发展水平,通过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平台的建立,实现大数据视野下的国有资产动态化、信息化、精细化及智能化管理,为加快构建国有资产管理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奠定扎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