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实习(顶岗支教实习)课程思政建设思路分析
2021-01-03张淑敏冶成福
张淑敏,冶成福
(青海师范大学,青海西宁810016)
师范生教育实践理论上应当包括师德体验、教学实践、班级管理实践和教研实践四个方面[1]。青海师范大学教育实习(顶岗支教实习)课程作为师范生教育实践课程,按照青海师范大学服务青藏高原基础教育的办学定位进行总体设计,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教师的师德师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民族复兴的理想与责任”融入顶岗支教实习课程中,将师范生教育实习与服务农牧区基础教育相结合,将实践能力提升与道德素质提升相统一,将职业精神与职业体验相结合。本课程既是课程思政的载体,又是课程思政本身,是首批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在课程实施的13年中,先后有13 984名师范生和386名驻县教师在37个县市、近400所中小学校和幼儿园进行顶岗支教实习,置换培训教师3 860人,有效提升了师范生的职业素养及从教能力,极大促进了青海省基础教育高质量均衡发展,有效促进了教育公平。
一、顶岗支教实习课程既是课程思政的载体,又是思政课程本身
顶岗支教实习是在农牧区基础教育师资短缺的情况下,师范院校将师范生的教育实习和顶岗支教结合起来,一方面进行教育实习,提高师范生执教能力,一方面进行支教,帮助基础教育解决师资短缺问题,是实现教育公平,办人民满意教育,体现社会主义制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动,因此该课程的实施就是进行思政教育。张淑敏等以为[2]:青海全省及玉树藏族自治州、西宁市湟中区、海东市化隆县等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地区都有教师缺编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青海师范大学于2009年根据青海省教育厅、财政厅《关于开展本科师范生“顶岗支教实习”工作的通知》(青教[2009]3号)实施师范生顶岗支教实习。青海省人民政府在给省人大常委会呈送的《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报送全省“两基”攻坚工作情况审议意见办理情况的函》(2010年1月7日)中写道:“通过启动实施省内应届师范毕业生到农村牧区‘顶岗支教实习计划’补充(教师)。”师范生顶岗支教实习充分体现“支教”职能。陈巍在《中国教育网》(2009年7月8日)报道:“首批960名本、专科师范生‘顶岗支教实习’全部安排在黄南州泽库县,海南州同德县,果洛州甘德县、达日县、班玛县,玉树州囊谦县、杂多县、治多县、曲麻莱县。”这些县是青海省经济发展滞后、基础教育底子最薄、师资短缺最严重的地方。青海师范大学师范生顶岗支教实习,担起了支教帮扶的担子。
顶岗支教实习课程作为一个非思政课程,饱含思政元素,是融入思政教育、进行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教育部特别指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实践全过程,将教育实践贯穿教师培养全过程。”杨艳茹等认为[1]:深化教育实践主要是着重师范生理想信念职业体验。教育实践是教师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师范生理想信念体验、释放和传递的实践形式。构建育人为本的师范生理想信念教育课程体系,“是在国家和学校有关部门的统一领导下,以直接体现理想信念内容的‘师范生思政课’为核心,以间接体现理想信念的‘师范生课程思政’为主干,以突出理想信念体验的‘教育实践’为实训和检验方式的课程统一体”。青海师范大学教育实习(顶岗支教实习)课程被评为国家级课程思政师范课程,兼有双重身份,既是“师范生课程思政”,又是理想信念体验的实训和检验方式。冶成福等认为[3]:在青海师范大学由“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育人环境及教育内容拓展的创新实践影响下,师范生的立德树人品质有了极大提升,其也体现在了顶岗支教实习工作中。如师范生在所建构的400多所实习基地实施顶岗支教实习工作中,除实施不同课程的教学外,更承担起了育人工作及职责。他们遵循学校顶岗支教实习要求,践行着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目标,与基地学校教师一起,在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中积极奉献着。
二、教育实习(顶岗支教实习)课程思政建设总体思路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6]:教育学类专业课程(教育理论、教育技能、教育实践)。要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加强师德师风教育,突出课堂育德、典型树德、规则立德,引导学生树立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职业理想,培育爱国守法、规范从教的职业操守,培养学生传道情怀、授业底蕴、解惑能力,把对家国的爱、对教育的爱、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自觉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纲要》同时指出:专业实验实践课程,要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增强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社会实践类课程,要注重教育和引导学生弘扬劳动精神,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结合,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实践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教育实习(顶岗支教实习)课程思政建设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按照习近平总书记“3·18”讲话精神,通过协同育人机制,构建多元立体的课程思政资源;淬火育情,熔铸扎根高原、甘守清贫、乐于奉献的“四有”师魂,以培养扎根青藏高原的“四有”好老师为总目标,重点在“教育者先受教育”“挖掘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堂”“强化教育体验”四个方面进行建设。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根本,以爱党爱国爱人民、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为核心,以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为载体,以理想信念、师魂师德为关键,以提高学生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为重点设计教学内容。
教育实习(顶岗支教实习)课程思政知识目标是按照教育者先受教育的原则,熟悉“四有”好老师标准,了解国家对中小学教师的思政要求;理解顶岗支教实习内涵和师德信念、心理适应、工作礼仪等;重点掌握课堂教学中的备课、说课、上课、作业设计等的要求,教育实证研究的过程与方法等。能力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提升学生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能够在高海拔民族地区开展教育科研工作,掌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育的技能,拥有管理班级的沟通、协调和领导能力,并能做好自身的教师职业发展规划。价值目标是通过本课程学习,师范生的教师素养明显提高;立足中小幼学校,成为具有家国情怀、熟悉民族文化、适应高原环境、追求卓越水平的卓越教师。
《教师教育振兴计划(2018-2022年)》明确指出[7]“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的殷切希望和要求为教师师德教育的首要任务和重点内容。加强师德养成教育,用‘四有好老师’标准、‘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和‘四个服务’等要求,统领教师成长发展,细化落实到教师教育课程,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本课程课程思政育人理念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八个统一”的精神,创建教学育人新机制。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坚持理论引导与职业体验相结合,实现价值塑造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一体化推进,在线和驻县相结合,引导师范生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统筹推进教学育人。
本课程按照顶岗支教实习的特点和立德树人要求,以自己编写的教材《师范生顶岗支教实习教程》为蓝本,实习出发前,进行教师专业技能集中培训;实习过程中,进行教师专业技能面对面诊断和辅导;实习结束后,进行教学反思和课程总结,在不同阶段融入不同的思政教育,充分利用顶岗支教实习的全员参与、全过程锻炼、全方位指导的有利条件,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进行的各环节,实现“缺氧不缺精神”的教学。
三、教育实习(顶岗支教实习)课程思政教学实施
汪敏等认为[4]:“对于技能类和实践类课程,要求学生转换角色、真切地体验教学,促进个体思想的内化,引导学生将来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并且,教师要适宜地指导师范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从实际进行活动中体验师德的具体内涵,形成自己的师德观。”在教育实习(顶岗支教实习)课程思政教学实施中,第一是积极挖掘思政教育资源,从最新国家时政要点、社会时事热点等内容中精选与教学相关的教育素材。立足本地区红色资源、挖掘身边的典型事迹和案例等课程思政资源,主要挖掘与青海关系密切的“两弹一星”精神、玉树抗震救灾精神、新青海精神等红色资源。青海师范大学在海北州青海原子城遗址、玉树抗震救灾纪念馆、果洛州班玛县红军沟革命遗址、循化西路红军革命旧址等爱国主义教育和思政育人基地建设顶岗支教实习基地,使师范生在顶岗支教实习的过程中亲临发生革命故事、爱国主义故事的现场感受、接受教育。课程讲授中以师德楷模张桂梅和优秀无手教师马福兴等先进典型为案例进行师德教育,以扎根高原,默默奉献在高原基础教育的校友故事为案例进行教育情怀教育。第二是完善课程思政内容,教育实习(顶岗支教实习)课程,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作为课程教学环节的重要内容贯穿于课程实施全过程,将师德培养渗透在顶岗支教实习的国家政策学习、新时代师范生培养理念、顶岗支教的领导和组织、顶岗支教实习前的准备、课堂教学实习、班主任工作实习、教育实证研究、顶岗支教实习的评价与总结、顶岗支教实习生的职业与生涯规划等内容中,实现从思政引领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一体化的教学内容设计与安排。实施师德教育和职业精神体验相结合。在编写的教材《顶岗支教实习教程》和教辅《师范生实习实践课程资源》(历史与社会活动篇、体音美篇活动篇和数学)中选用大量的思政案例。第三是改进课程思政教学,顶岗支教实习课程按照“以学生为本,突出实践”的思想,在教学方法上突出时代性、先进性,线上线下结合,全程信息化管理。特别是在疫情期间,所有顶岗支教实习生进行线上指导。在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中,用线上方式给全体实习生进行了《党的教育方针指引教师教育发展》的党课讲授。做到基于现实、基于课堂的“三个结合”教学。一是顶岗、支教、实习结合;二是师德体验、教学体验、管理及教研体验相结合;三是学校、社会、家庭相结合。
教育实习(顶岗支教实习)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实施政府、社会、高校、中小学、家庭“五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模式,职前与职后贯通、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融合、课程内和课程外思政内容互补。在课程管理理念上,施行学校统筹设计,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为指导,建设教材和选配指导教师,形成科学化、标准化、精细化的建设管理办法,实现“课程思政”教育过程的科学化、规范化建设。在改革举措上,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高校之本在于立德树人”的要求,把实践教学的主阵地放在青海的广袤大地上,协调各方教育力量,加大人财物的投入,共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在课堂讲授、教学研讨、考核评价等各环节有机融入课程思政元素。重点在备课、说课、上课、作业设计、心得体会、实习总结等方式,由驻县指导教师、学科教学专业导师和中小学实习指导教师共同指导,强化学生对教师工作的认知,实现知识目标;通过班级管理实践、教育科研工作等,完成技能目标;通过到各个高海拔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顶岗支教实习,做到提升教育水平、适应高原环境能力,传承红色基因,实现素质目标。
教育实习(顶岗支教实习)课程思政的实施中,制定了《顶岗支教实习管理办法》等系列文件。课程思政教学考核评价方式注重顶岗支教实习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更新顶岗支教实习师德考核,加重过程考核评价;改变单一的考评方式,倡导多元的顶岗支教实习,增加思政元素观测点考评;让顶岗支教实习生参与考评,增强考核评价环节的开放性和思政性。“发挥课程思政教育评价指挥棒作用,必须掌握学生的价值观现状、学生的发展需求以及学生的学习问题,有效结合和全面把握理性维度与实践维度两个维度的评价内容,全员、全过程、全要素以及更长时段、更加全面地评价课程思政的有效性,进而改进课程思政的课程设计。”[5]
四、教育实习(顶岗支教实习)课程思政设计创新
《教师教育振兴计划(2018-2022年)》明确要求“创新教师教育模式,培养未来卓越教师。”我们在教育实习(顶岗支教实习)课程思政建设者进行了系列改革,推进了系列创新:首先是理念创新。本课程思政建设,具有学生以“准教师”身份介入、三导师指导、“五位一体”协同育人等特色做法和亮点。课程思政的实施体现“做中学、做中思”理念。充分挖掘和利用社会德育教育资源,发掘地方红色基因和高原情怀,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服务高原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合格人才。把课程思政的理念融入教学实践,师范生全员参与中小学育人的全过程。其次是形式创新。紧扣新师范教育对师范生素质要求,从岗前教育、岗中体验、岗后反思三个环节入手,各环节进行课程思政设计。再次是资源创新。从青海实际出发,紧密围绕国家战略和政策方针,深度挖掘课程思政教育资源,结合时代精神,构建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资源;师德师风、教育情怀教育资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教育资源;艰苦奋斗、热爱家乡情怀教育资源。满足本课程思政教育的需要。最后是路径创新。本课程思政教育从单一的学校教育实施,转变为“五位一体”高原教育共同体,形成政府、社会、高校、中小学家庭立体的、全方位课程思政合力。政府提供政策、机制保障、资源配置,制定人才培养标准;社会提供优质的德育教育资源;高校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开展师范生全面发展教育;家庭提供个性化、亲情化的教育资源。
五、教育实习(顶岗支教实习)课程思政成效分析
青海师范大学顶岗支教实习综合满意度较高。第三方北京睿新评价报告显示:受访普教系统单位对本校顶岗支教实习环节学生课堂教学表现的满意度达99.09%,用人单位对本校师范生工作表现的满意度达99.37%。青海师大师范生对学校顶岗支教实习环节的总体满意度为97.04%,对校内岗前技能培训环节的满意度为97.37%,增强了对教育工作的热爱和教书。
顶岗支教实习成效获得省委省政府肯定。《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报送全省“两基”攻坚工作情况审议意见办理情况的函》中写道:“通过启动实施省内应届师范毕业生到农村牧区‘顶岗支教实习计划’补充(教师)。”时任青海省常务副省长王予波说:“全省将建立‘顶岗支教实习’长远机制,形成制度,长期坚持”;顶岗支教实习服务于高原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成效显著,提升了教师专业水平,推动了师范生培养改革。
教学效果突出,示范效应明显。近年来,有26名师范生在全国师范生技能竞赛中获奖。2011届毕业生王洪军、王芳获2018年度中国最美教师荣誉称号,培养的师范生已成为高原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骨干力量;顶岗支教实习社会影响力大,被国家主流媒体广泛关注,被《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新华网、央视网等媒体多次专题报道,引起社会普遍关注。
六、教育实习(顶岗支教实习)课程思政持续性建设设想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顶岗支教实习教学方式改革,完善学分管理,更新信息化管理平台,推进顶岗支教实习“课程思政”落地生根,出版顶岗支教实习教程,建立顶岗支教实习课程的思政资源案例库。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按照新师范开放性要求,搭建教师能力提升平台,成立顶岗支教实习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工作室,形成“教研相长”共同体。同时,以本课程团队为核心辐射和带动全校顶岗支教实习指导教师的专业发展。
构建长效运行机制。通过建章立制,把思想政治同师范生专业素养统筹结合起来,健全顶岗支教实习课程思政内容,并完善管理机制,保障顶岗支教实习课程思政建设健康发展,形成高海拔师范生培养的“青海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