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服务石油化工产业发展探索与思考
——以泉州师范学院为例
2021-01-03陈经礼
陈经礼
(泉州师范学院 党政办公室,福建 泉州 362000)
石油化工是指以石油和天然气为原料,生产石油产品和石油化工产品的加工工业。石油化工产品是对炼油过程中的原料油进一步化学加工而成的产品。一类是基本化工原料,即对原料油和气(如丙烷、汽油、柴油等)进行裂解,生成以乙烯、丙烯、丁二烯、苯、甲苯、二甲苯等;另一类是有机化工原料及合成材料,通过基本化工原料生产产生[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锻造产业链供应链长板,立足我国产业规模优势、配套优势和部分领域先发优势,打造新兴产业链,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服务型制造。”中国石化联合会化工园区工作委员会公布的《化工园区“十四五”发展指南及2035中长期发展展望》,提出我国化工园区“十四五”发展的总体目标:由规范化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跃升,打造化工园区产业发展提升、绿色化建设、智慧化建设、标准化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示范的“五项重点工程”。《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打造‘六四五’产业新体系,做大做强电子信息和数字产业、先进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现代纺织服装等主导产业”。《泉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打造‘六三五’产业新体系,培优做强纺织鞋服、石油化工、建材家居、机械装备、电子信息、健康食品六大主导产业”[2]。
从国家到省市,对石油化工产业发展都提出了新要求,展望了新前景,可以预见,“十四五”期间,石油化工产业将迎来新一轮高质量发展。通过梳理和反思泉州师范学院在服务泉港石化园区、泉惠石化园区的做法和成效,提出地方高校服务石油化工产业发展建议,为石油化工产业发展和地方高校提升社会服务职能提供参考。
一、石油化工产业发展现状
2020年,在新冠疫情、中美贸易战、中东局势不确定等多重压力影响下,全国石油化工产业发展面临挑战更加严峻,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加剧,国内外消费能力萎缩,相关数据不具备一般参考性。本文根据2019年国家统计局和中国石油化工产业联合会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分析石油化工产业发展现状如下:全国石油化工行业呈现稳中有进和稳中向好的总体态势。“十三五”期间,全国石化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营业收入、利润总额的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8.1%和17.3%,约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的12%和11%[3]。2019年,全国石化行业规模以上企业26 271家,比2015年减少约3 500家,下降11.7%;石油和化工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8%,实现营业收入12.27万亿元[4]。福建全省全部工业增加值为16 170.45亿元,同比增长了8.7%,其中石油化工产业增加值增长13.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了8.8%,高于全国平均3.2个百分点,位居全国第二位、东部10省市首位[5]157-178。
我国石油化工行业主要产品生产消费能力居全球前列。2019年我国炼油能力增至8.6亿吨,原油加工量6.5 亿吨,仅次于美国;芳烃产业链的消费量占全球比重均在50%以上;光伏材料、有机硅等化工新材料产业规模达约6 000亿元,居世界前列;氟化工业产能合计约为14万吨/年,占全球产能的40%以上;PVDF树脂产能达到10万吨/年,约占全球总产能的70%[6]。福建精炼石油、对二甲苯等化工产品生产产能在全国占据重要地位。2019年,福建省精炼石油产品制造营收1 451.07亿元,占全国33.4%;乙烯产量121.7万吨,占全国比重5.93%,全国排名第9位;对二甲苯年产能240万吨,占全国比重16.3%,全国排名首位;乙二醇年产能40万吨,占全国比重3.7%[7]。
全国石化园区高速发展。“十三五”期间,全国重点园区或以石油和化工为主导产业的工业园区共616家,其中国家级化工园区(含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区等)48家。以石化工业园区产值来划分,全国超千亿元的超大型园区17家,500亿~1 000亿元的大型园区35家,100亿~500亿元的中型园区219家,低于100亿元的小型园区345家[8]。福建石化园区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2020年12月,福建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公布首批9个化工园区名单,分别是福建漳州古雷港经济开发区、泉港石化工业园区、泉惠石化工业园区、福州江阴港城经济区、福州市可门港经济区化工新材料产业园、三明市黄砂新材料循环经济产业园、湄洲湾国投经济开发区石门澳化工新材料产业园、邵武市金塘工业园区、上杭县蛟洋工业区[9]。在“2021中国化工园区与产业发展论坛”上,福建有3个化工园区被评为中国化工园区30强,分别是泉港石化工业园区(第15位)、泉惠石化工业园区(第26位)、福建漳州古雷港经济开发区(第28位)。
“十三五”时期,福建省围绕“两基地一专区”加强石化产业布局,即古雷石化基地、湄洲湾石化基地、江阴化工新材料专区。泉州泉港石化园区、泉惠石化园区为主的湄洲湾石化基地,辐射带动石门澳化工新材料产业园,已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有全国影响力的石化基地。泉港石化工业园区位于湄洲湾南岸,入住企业主要有福建联合石化、湄洲湾氯碱、福橡化工等,2019年全区规模以上石化企业完成总产值1 111.56亿元;泉惠石化工业园区位于湄洲湾南岸,入住企业主要有中化集团等,2019年全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656.4亿元;古雷港经济开发区位于漳州市漳浦县古雷半岛,是全国七大石化产业基地之一,2019年全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309.77亿元;福州江阴化工新材料产业园位于福清市江阴半岛,入驻企业包括东南电化、万华化学等,2019年全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87.15亿元;连江可门经济开发区位于福州连江北部片区,突出以申远新材料为龙头的纺织新材料产业集群,将形成超过1 000亿元产值的上下游产业链[10]。
二、泉州石油化工产业发展存在的困境
(一)人才缺口依然较大
一方面,对应用型技术人才需求较大。泉港石化工业园区、泉惠石化工业园区均是产值超千亿园区,且园区远离城市中心。即使在高校不断输送人才的情况下,园区石化人才缺口仍然很大。经笔者调查,2019届泉州应届毕业生数据如下:泉州师范学院化工与材料学院毕业生248名(含师范生40名),福州大学石油化工学院(泉港校区)毕业生333人(其中本科生238人,研究生95人),华侨大学化工学院毕业生377名,黎明职业大学新材料与鞋服工程学院毕业生160余人,高等各类学校合计毕业生千余人,与2019年泉州石油化工产业超2千亿的产值相比,人才供给严重不足,特别是能中长期留在泉州石油化工企业的具有化工和新材料学科背景的综合素质应用型人才缺失严重。另一方面,对研发人才需求较大。一是人才“内培”有压力,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福建工科教育发展相对较慢,特别是石油化工产业发展缓慢,与传统老工业城市相比,完备的石油化工专业人才,特别是高层次、研发型石油化工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底子薄、步子慢。二是人才“外引”有压力,近年来通过省委组织部引进生项目、出台省市高层次人才引进措施等引进了一些人才,但是仍然存在石化产业人才数量不足、外流严重的情况。
(二)技术创新体系不完善
从宏观角度上看,新一轮全球技术创新和产业革命正在发生,支持石化园区、石化企业围绕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努力建设现代石化工业体系的政策导向力度有待增强,在创新驱动、绿色可持续发展、数字化智能化等方面指导力度有待提升。从企业角度上看,石油化工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倾向于应用型、市场型,“重量轻质”现象依然存在,产业技术升级进程缓慢。例如泉港石化园区,石油化工产业主要集中在上游的石油炼制以及中游的基础化学原料制造业,对下游的专用化学产品制造业,如功能性合成材料、精细化工产品等高附加值、高需求产品发展步伐偏慢。
(三)防患安全事故发生的压力仍然较大
安全是影响石油化工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根据央视新闻网及地方新闻网新闻报道数据统计,在2010年到2020年期间,全国石油化工产业累计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16起,事故累计造成479人死亡12人失踪1 806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3亿元。2018年11月4日,泉港区东港石化公司码头69.1吨碳九泄漏,造成渔民中毒、大量水产品死亡、严重海洋污染等[11]。2019年1月4日,泉港石化工业园区内福建联合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在检修过程中溶剂脱沥青装置发生闪燃,导致现场10人烧伤。2020年1月6日,泉港石化工业园区内泉州丰鹏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一车间着火,未造成人员伤亡[12]。石油化工产业在不断扩大产能,增加产量的过程中,防患安全事故发生的压力和责任仍然较大。
三、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石油化工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中国石油和化工产业联合会会长李寿山在接受中国石油石化记者专访中指出,“‘十四五’期间,将是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由大国向强国跨越的关键五年,将是产业结构由量变到质变提升的关键五年,将是行业创新能力由起飞到领航的关键五年,将是行业两大转型发生根本变化的关键五年,将是行业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走向更高市场化水平的关键五年。”[4]
在福建,泉州泉港石化工业园区、泉惠石化工业园区入选全国2021年工业园区竞争力30强[4]。两个园区都是超千亿工业园区,是泉州市的重点支撑产业。同时,“十四五”期间重点建设的五个产业群之一的海西石化产业集群,也是以古雷、泉港、泉惠为依托。以泉港石化工业园区、泉惠石化工业园区作为区域石化产业代表,具有示范和借鉴意义。泉州师范学院是福建省第一所新建地方性省属本科高校,是福建省“双一流”建设高校、福建省示范性应用型本科高校,学校主动对接泉州石油化工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在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石油化工产业发展上具有借鉴意义。
(一)优化学科专业布局
“十三五”时期,泉州师范学院通过完善顶层设计,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服务区域石油化工产业发展。在学科方面,重点建设发展化学工程、食品工程、纺织工程、光学工程等石油化工产业相关学科,其中食品工程、纺织工程、教育学、光学工程、工商管理获批省级应用型学科。在专业方面,一是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累计停招9个专业方向,新增8个专业方向;二是大力培养石油化工相关专业,学校推动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参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目前已通过入校申请;支持化学工程与工艺、食品科学与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材料化学等专业参加福建省一流专业认证,已认证通过;支持服装设计与工程、航海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等专业参加服务地方产业特色专业,已认证通过。
地方高校要瞄准区域石油化工产业发展需求,针对性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在资金、政策上支持工学学科发展,加大对直接关联的化学工程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等专业的支持力度,拓展纺织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等间接关联专业,逐步从单一专业向多个专业发展,构建石油化工产业链专业群,使专业群发挥“1+1>2”的效果。同时,学科专业设置是落实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抓手之一,要实现石油化工产业人才的针对性培养,需要配套的学科专业设置。一是可以为培养石油化工产业人员,与企业共同修订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开发课程内容,实现学校到企业的无缝对接;二是可以为储备石油化工产业安全管理人员,开设化工安全技术或相关专业,完善通过系统学习、专业训练,培养“科班”石油化工产业安全管理人员。
(二)加强人才培养
在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泉州师范学院通过外引内培,扩充石油化工产业高层次人才队伍,现有石油化工产业领域国家特聘专家1人、福建省高校领军人才1人、福建省百千万人才1人、闽江学者11人。二是加强“校校”“校企”合作,学校与天津大学高校,中化泉州石化有限公司、福建联合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等多家行业龙头企业共建“绿色石油化工产业学院”。
在高层次人才方面,高校高层次人才在研究能力,特别是基础学科研究上比较擅长,同时高校高层次人才在多校联络上更具优势,能够帮助企业解决基础学科型或多学科复合型技术难题。而企业高层次人才在某一前沿领域具有较强研发能力,同时把握技术创新脉络能力突出。鉴于双方特点,可以构建校企高层次人才互聘互用机制。高校通过聘请企业高层次人才担任“双师型”教师,参与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实习实训等工作,企业通过聘请高校高层次人才担任特约顾问、“双休日工程师”、首席专家,定期到企业开展技术指导、业务培训等工作,解决双方高层次人才队伍不足的问题。
在应用型技术人才方面。泉州师范学院近年来已分别与安踏(中国)、百宏实业等龙头企业共建13个产业订单班,参考行业企业发展需求、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等因素确定培养目标,输送近百名学生到石油化工相关产业央企、龙头企业就业。通过成立现代产业学院——“泉州绿色化工新材料产业学院”,以成果导向教育(OBE)培养理念为指导,改革管理机制和评价机制等“两机制”,强化专业方向设置与区域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推动师资队伍、实践平台、课程教学、专业方向的校企“四共建”,构建 “一理念、两机制、三对接、四共建”校企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地方高校可以通过成立石油化工产业学校联盟,由具有石油化工产业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层次学校、本科层次学校、专科层次学校作为成员单位,组成石油化工产业学校联盟,形成从一线工人到技术员,再到研发人员全链条石油化工产业人才培养模式;二是可以根据企业需求拓展“定向式”“订单式”培养,地方高校可以和政府、企业合作开展定向培养,制定定向培养方案,和企业联合培养,开设“企业订单班”;三是可以优化学分设置,增加实操、实训课程学分比例,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企业答辩”“企业上课”等,缓解石油化工企业技术人才不足、校企衔接不顺畅的问题。
(三)加强科技创新
泉州师范学院与中化泉州石化、百宏实业、安踏(中国)等企业建立科技创新平台,先后成立化工材料绿色纳米技术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福建省轻纺化工清洁生产产业技术开发基地、福建省轻纺化工绿色过程技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福建省绿色环保功能鞋材工程研究中心,同时与中化集团共建炼油催化联合实验室,已转化成果25项,新增产值50亿元。
地方高校可以与地方政府、石化产业联合会(或石化园区)、石化企业联合共建政校行企合作机制。政校行企合作机制由政府牵头,高校主导,行业支持,企业参与,定期召开联席会议,推动石油化工企业转型升级、技术提升,推动高校与企业在人员培训、安全教育、应急演练方面的交流合作。
地方高校可以与企业共同搭建项目储备池。课题申请一般是由政府提供方向,高校针对科研部门、主管部门提供的选题方向开展课题研究。这种情况下,企业需求与高校研究方向存在匹配度不高、效率低下的情况。搭建项目储备池,一方面能更好适应市场需求,及时发布技术攻关需求;同时高校也可根据项目储备池动态变化,调整学校人才引进与招聘,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建设符合区域石油化工产业发展需求的科研队伍。另一方面,项目储备池能帮助企业提前布局发展方向,对企业未来五到十年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撑。
地方高校可以与企业建设共享实验室。实验室的建立能够凝聚、吸引和稳定石油化工产业中青年人才,增强区域石油化工产业科技储备和原始创新能力,具有培养学术接班人和优秀中青年的条件和业绩,能够培养具有良好科学素质和科研能力的研究生。一是高校自主申报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二是高校与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三是高校与政府、石化产业联合会(石化园区)共建大型公共实验室。
(四)强化安全举措
泉州师范学院构建学校、学院、实验(中心)室三级安全管理体系,加强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建设,开拓政校企行联动机制,建立健全全过程、全链条、全员参与的安全管理体系。一是加强“全过程”管理,对实验室建设规划过程、实际操作过程、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过程、重要时间节点等四个阶段加强安全管理。二是加强“全链条”管理,建立完善实验室安全责任体系、安全文化体系、使用管理体系、防护体系、监督管理体系。三是加强“全员”管理,对实验教师、学生、实验员、保洁与保安等各个参与主体制定相关作业流程和操作规范,强化管理。四是努力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实验室安全素养。开展线上线下结合教育,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开展实操、应急演练、安全知识竞赛等教育活动,加强安全知识学习,提升实际应对能力。
地方高校可以发挥教育、新媒体传播等领域的优势,结合系统化、专业化的石化产业安全规范、操作流程、应急处置规程等,与企业在安全教育、安全管理培训、应急演练等方面开展合作,提升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管理规范化、制度化、专业化水平,助力石油化工产业发展。总之,“十四五”期间,是石油化工产业高速发展的关键五年,也是石油化工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安全化发展的重要五年,地方高校作为区域人才高地、科研高地,可以从优化专业设置,加强人才培养、加强科技创新、强化安全举措等多个方面,服务石油化工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