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高等教育扶贫政策的演进逻辑与未来展望
——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

2021-01-03袁利平李君筱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21年5期
关键词:贫困地区教育部政策

袁利平 李君筱

(陕西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陕西 西安 710062)

一、引言

教育扶贫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和实现教育公平正义的核心手段和关键举措。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实践能力的优秀专门人才,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光荣使命。(1)高书国等.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战略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19,(3):1-9.高等教育扶贫是帮助贫困地区和人口缓解贫困问题、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实现减贫脱贫、迈向共同富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抓手。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度重视高等教育扶贫开发工作的落实,并出台了一系列高等教育扶贫政策。随着决胜脱贫攻坚战略目标任务的如期实现,中国贫困治理已迎来历史阶段性转轨,贫困治理的重心已从消除绝对贫困转向缓解相对贫困。面对相对贫困治理所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中国贫困治理模式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改革创新,教育扶贫也将迎来更高层次的战略转型。因此,梳理高等教育扶贫政策的演进历程、分析其演进逻辑、并对其未来进行展望至关重要。

历史制度主义(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是一个重要的新制度主义流派。历史制度主义对解释教育政策具有特殊的作用和较强的说服力,是教育政策研究的新理论基础之一,适合对一个较长时间内教育政策的变迁进行分析。“历史制度主义从历史的视角,整体地、相互联系地和辩证发展地研究制度的演进与发展,把关注的核心瞄准特定的国家体制、政治制度、经济政策和社会变迁,认为任何制度的形成和演变轨迹都嵌入在复杂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环境的关系之中。”(2)周光礼,吴越.我国高校专业设置政策六十年回顾与反思——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5):62-75.历史制度主义形成了宏观层面的制度深层结构分析、中观层面的制度演进路径依赖分析和微观行动者层面的制度变迁动力机制分析的全新框架。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独特视角和核心观点,本文拟从宏观层面的制度深层结构分析影响高等教育扶贫政策变迁的宏观因素,从中观层面分析高等教育扶贫政策变迁的制度逻辑,从微观行动者层面分析发现影响高等教育扶贫政策变迁的重要因素,以期为后扶贫时代我国高等教育扶贫政策的优化和未来展望提供理论基础。

二、我国高等教育扶贫政策变迁的历史演进

纵观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扶贫政策的发展历程,我国高等教育扶贫政策经历了由薄弱到逐渐完善的过程。根据历史演进的关键节点即1949年新中国成立、1978年改革开放、进入21世纪以及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其变迁的历史可以大致划分为探索初创、巩固发展、内涵丰富和深化拓展四个时期。

(一)探索初创时期(1949-1978年)

新中国成立后,经济水平相对落后,教育发展极不平衡。为了恢复和发展经济,提高教育质量,1949年12月23日,教育部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确立教育为工农服务的指导方针。随后教育部于1950年6月1日召开首届全国高等教育会议,确定高等教育为生产建设服务、向工农开门的原则。在此基础上,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规定从1950年开始,高等学校从宽录取工农青年,并成立了一批工农速成中学,在3-4年内完成普通中学的课程,毕业后可直接进入大学。在进入大学后,各校采取分组教学、课外辅导、重点补习等多种方式帮助工农学生学习和毕业。截止1958年,工农大学生人数已经接近大学人数的一半。(3)曾天山.二十世纪的中国·教育事业卷[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152-157.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虽然没有出台专门的高等教育扶贫政策和专项计划,但在探索高等教育扶贫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尝试和努力,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高等教育在教育扶贫开发和落实中的重要价值和历史意义。

(二)巩固发展时期(1978-2000年)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稳步增长,社会发展逐渐稳定。伴随着教育扶贫步伐不断加快,减贫脱贫工作的不断深化,高等教育扶贫工作进入了巩固发展时期。《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实施也有力地推动了教育扶贫减贫的进程。在高等教育扶贫领域,为了改善贫困地区高等教育落后的状况,教育部采取了设立济困助学基金、开展社会捐助和颁布《高等教育法》等措施。

1.设立济困助学基金

针对高等学校贫困生的问题,政府于1994年先后动用“总理基金”5亿多元资助贫困大学生。河南、江西等地将克服大学生的经济困难问题纳入到政府行为中,建立了保证贫困大学生最低生活费和“济困基金”等制度,(4)同上,413.从而使当地的济困助学工作步入了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路径。

2.开展社会捐助活动

1995年12月,团中央开展了首次全国性救济贫困大学生活动。深圳黄金塔集团公司捐助120万,拉开了社会捐助高等教育的序幕。1994年清华大学成立了教育基金会,同年浙江大学成立了竺可桢教育基金会。1995年,北京大学成立了教育基金会。(5)罗公利等.社会捐赠与大学发展——中美大学社会捐赠的对比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1):99-104.各类大学教育基金会的成立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也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后援和服务。1997年10月,福建恒安集团设立“恒安济困奖学金”,共赞助1000万元。除此之外,境外友好机构和个人以及港澳台同胞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捐赠金额累计数亿美元以上。(6)曾天山.二十世纪的中国·教育事业卷[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415.团中央组织的济困方式为高等教育扶贫提供了良好的经济支撑和物质保障。

3.颁布《高等教育法》

《高等教育法》于1998年8月29日经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表决通过,2018年12月29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进行第二次修正,总则第五条明确指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强调“社会责任感”的培养(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EB/OL].http://www.moe.gov.cn/s78/A02/zfs__left/s5911/moe_619/201512/t20151228_226196.html,2015-12-18/2020-02-08.,并从法律上规定了高等学历获得者的教育扶贫责任。第八条明确规定“国家根据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和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高等教育事业,为少数民族培养高级专门人才”(8)同上.,这体现了国家支持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彰显了高等教育扶贫领域的扶贫理念是致力于缩小高等教育区域差距。

(三)内涵丰富时期(2000-2012年)

进入21世纪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高等教育扶贫对于扶贫开发的特殊意义。出台了一系列高等教育扶贫政策,并通过对口支援等措施推进高等教育扶贫发展,使得高等教育扶贫政策体系更加完善和系统,为打赢教育扶贫攻坚战奠定良好的基础。

1.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行动

为了有效落实西部大开发战略,积极发展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培养专业化的高等人才,2001年5月10日,教育部颁发《关于实施“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的通知》。至此,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一直在贯彻落实。“对口支援计划”的主要内容是根据西部地区重点建设高校的学科特点及意愿,指定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13所高校为支援高校。支援方式采取一对一支援和全方位合作。(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实施“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78/A08/gjs_left/s5174/moe_744/tnull_728.html,2001-5-10/2020-05-08.“对口支援计划”有利于西部受援高校提高教学、科研和管理水平,完善其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从根本上提高西部受援高校综合实力。2006年2月25日,教育部发布《关于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的通知》。(1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jyb_xxgk/gk_gbgg/moe_0/moe_1133/moe_1237/tnull_17009.html,2006-02-25/2020-05-08.“三支一扶”为西部地区提供了畅通的人才输送渠道,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资本支撑。2010年2月22日,《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工作的意见》将“对口支援计划”的目标由注重促进受援高校自身发展转移到增强受援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上来。(1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工作的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moe_744/201002/t20100222_87832.html,2010-02-22/2020-05-18.这不仅有利于提高西部受援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服务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受援高校对当地经济发展的服务力,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有力的人才保障。2010年5月5日发布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对口支援高校申请定向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单独招生指标办法等有关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在培养本科生的基础上,进一步联合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1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对口支援高校申请定向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单独招生指标办法等有关工作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moe_744/201005/t20100505_108918.html,2010-05-05/2020-04-12.这些举措有利于提高西部地区高校的人才培养素质,进一步确保了高等教育扶贫政策的顺利落实。

2.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

2012年3月19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实施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的通知》,简称“专项计划”。“专项计划”是国家为了更好的促进教育公平,在普通高校招生计划中专门安排适量招生计划,面向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生源,实行定向招生,引导和鼓励学生毕业后回到贫困地区就业创业和服务。(1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实施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5/s7063/201203/t20120319_134392.html, 2012-03-19/2020-04-08.十二五期间,全国招生计划中每年安排1万名左右的专项计划,以本科一批招生计划为主。(14)同上.从2012年起,部属高校安排专门计划,面向832个贫困县累计招生37万人,有效提高了贫困地区学生就读高水平大学的机会。(15)李炜炜等.后扶贫时代教育扶贫的角色转换与行动逻辑[J].中国高等教育,2020,(23):46-48.专项计划的实施有利于提高贫困地区高等教育入学率,从而提高贫困地区的整体人口素质,从源头上为高等教育扶贫提供内生动力。2013年5月30日,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关于2013年扩大实施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的通知》,提出扩大实施专项计划的基本要求,总招生规模扩大至32100名,高校由原来的222所扩大至263所,录取农村学生比例比上一年至少提高2个百分点。(1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2013年扩大实施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的通知 [EB/OL].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258/201306/152897.html, 2013-05-30/2020-05-12.这一举措增加了农村贫困地区学生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对于促进了教育公平、有效地推进高等教育扶贫工作深化起了一定作用。

3.教育部直属高校的定点扶贫工作

2013年1月29日,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关于做好直属高校定点扶贫工作的意见》,明确从教育扶贫、人才扶贫、智力扶贫、科技扶贫、信息扶贫和专业扶贫等6个层面对贫困地区进行支撑。强调发挥学科、人才和科研的优势,与贫困地区密切结合,通过教育扶贫等一系列方式开展对高等教育领域的有效支持;帮扶措施要展示教育特色也要符合当地实际,探索高效多元的扶贫路径。(1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做好直属高校定点扶贫工作的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3/s7050/201905/t20190509_381301.html, 2019-04-24/2020-05-12.这有利于创新高等教育扶贫方式,提升高等教育扶贫质量和效果,全方位多层次地为高等教育扶贫提供坚实基础。

4.高等学校学生资助体系建设

国家层面的重大高等教育扶贫资助政策包括2004年6月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财政部、人民银行、银监会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和同年9月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解决高校贫困家庭学生困难问题的通知》,规定全力推进国家助学贷款按新机制运行以及加大对品学兼优学生的资助力度。(18)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解决高校贫困家庭学生困难问题的通知[EB/OL].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4/content_62990.htm,2004-09-03/2020-04-08.该政策的颁布和实施有利于帮助数百万高校贫困家庭学生解决经济困难,顺利完成学业。2007年5月13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的意见》,规定针对普通高校和高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中特别优秀学生的每年奖励5万元;完善国家助学金制度;对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新招收的师范生实行免费教育;学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从事业收入中足额提取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学费减免、特殊困难补助等。(1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的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tnull_27695.html,2007-05-13/2020-04-08.这一政策为高等教育扶贫提供了良好的经济支持,为高等教育扶贫政策的落实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2007年6月26日,教育部、财政部下发《高等学校学生勤工助学管理办法》,明确了勤工助学的报酬和支付方式,保障了学生的权利。(2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学校学生勤工助学管理办法[EB/OL].http://www.moe.gov.cn/jyb_xxgk/gk_gbgg/moe_0/moe_1443/moe_1581/tnull_25280.html, 2007-06-26/2020-04-08.这一举措强化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服务意识,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完善的服务平台,保障学生权利的同时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2007年6月27日,财政部、教育部印发《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助学金发放的标准和程序。(2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管理暂行办法[EB/OL].http://www.moe.gov.cn/jyb_xxgk/gk_gbgg/moe_0/moe_1443/moe_1581/tnull_25302.html,2007-06-27/2020-04-08.这有利于规范高等教育扶贫资金的发放程序,提升高等教育扶贫政策的实施成效。2008年9月9日,教育部发布《财政部、教育部、银监会关于大力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通知》,规定从2008年起进一步扩大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覆盖范围,大力推进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2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财政部、教育部、银监会关于大力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zt/s3639/moe_2871/moe_2872/tnull_49872.html,2008-09-09/2020-04-08.这一举措将更多地区和学生纳入到国家的福利范围之内,有效地缩小了地区不平等差异,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公平理念。2009年3月11日,财政部、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毕业生学费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暂行办法》,规定从2009年开始,高校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单位就业,服务期在3年以上(含3年)的,学费由国家实行代偿。(2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教育部.高等学校毕业生学费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暂行办法[EB/OL].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9/tnull_46550.html,2009-03-11/2020-04-08.这些举措为高等教育扶贫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强大的资金支持,有利于高等教育扶贫工作的有效推进。

(四)深化拓展时期(2012年至今)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教育扶贫工作进入到最后的攻坚克难阶段。为了如期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党和政府对教育扶贫工作做出了重要的战略部署。其中,在高等教育扶贫领域,党和政府继续推进扶贫工作的不断深入,引导高等教育做出令人瞩目的成就。

1.推进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行动

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是积极发展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是高等教育扶贫的重要举措。2016年6月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关于中央部门所属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规定服务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继续实施好“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以人才培养工作为中心,促进西部地区高校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能力、教师队伍水平和学校管理水平四个方面的显著提升。重点加强西部地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为西部地区高校定向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加强支援高校教师支教、管理干部挂职和西部地区高校教师进修、管理干部锻炼的双向交流。(2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中央部门所属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607/t20160718_272133.html,2016-07-04/2020-04-08.对口支援计划的进一步深入开展有效地推动了西部地区人口素质的提升,从而为教育扶贫减贫提供了重要动力。2017年4月,教育部发布“教高函〔2017〕5号”文件,决定增加部分高校对口支援西部高校,列入教育部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并对现有部分对口支援高校作出调整。(2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对口支援兰州城市学院等高校工作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moe_744/201705/t20170502_303523.html,2017-04-10/2020-04-08.我国对口支援取得了显著成果,西部受援高校综合实力大为提升,学科建设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从根本上提高了西部高校的办学实力和综合办学力量。

2.开展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

2016年3月,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关于做好2016年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工作的通知》,规定继续实施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地方专项计划和高校专项计划。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定向招收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县、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以及新疆南疆四地州学生,由中央部门和地方本科一批招生为主的学校承担,2016年安排招生计划6万名,比2015年增加1万名。地方专项计划定向招收各省(区、市)实施区域的农村学生,由各省(区、市)所属重点高校承担,安排招生计划原则上不少于有关高校年度本科一批招生规模的3%。高校专项计划主要招收边远、贫困、民族等地区县(含县级市)以下高中勤奋好学、成绩优秀的学生,具体实施区域由有关省(区、市)根据要求确定。招生任务由教育部直属高校和其他自主招生试点高校承担,安排招生计划不少于有关高校年度本科招生规模的2%。(2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做好2016年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工作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5/moe_776/s3258/201603/t20160331_236165.html,2016-03-29/2020-04-08.这一举措旨在扩大了贫困地区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缩小东西部的教育差距。

3.深化教育部直属高校的定点扶贫工作

2016年4月,教育部在湖南省隆回县开展直属高校定点扶贫集中调研活动,组织参与定点扶贫的44所直属高校,总结了直属高校定点扶贫工作经验。会议指出44所直属高校主要针对“人力资源开发”“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升级”“贫困地区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提供多样化决策咨询服务,并取得了显著效果,为2020年贫困县全部摘帽、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奠定了基础。(2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开展直属高校定点扶贫集中调研活动[EB/OL]. http://www.moe.edu.cn/jyb_xwfb/gzdt_gzdt/moe_1485/201604/t20160415_238564.html, 2016-04-15/2020-04-15.这有利于提升高等教育扶贫工作开展的效率,有针对性的推进高等教育扶贫工作的落实,确保高等教育扶贫的效果。在科技帮扶方面,“各直属高校针对定点扶贫县区位特点、资源禀赋、民族文化特色等开展专题研究,为当地发展特色产业、优势产业提供全方位支持。”在民生帮扶方面,“各直属高校针对定点扶贫县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等问题,切实加大民生项目帮扶力度,惠及更多的贫困家庭、贫困学生。”在智力帮扶方面,“各直属高校结合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协助开展战略咨询、规划编制、专题研究等工作,为当地党委政府科学管理和决策提供重要支撑。”(2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直属高校定点扶贫工作扎实推进[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s3165/201605/t20160511_243041.html,2016-05-11/2020-04-16.教育部直属高校定点扶贫工作从人才、科技、民生和智力帮扶四个层面实施和落实,有效地激发了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这对于教育扶贫工作的进展具有重大意义。2018年11月13日,教育部召开直属高校定点扶贫工作推进会,对直属高校定点扶贫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全力打好三年精准脱贫攻坚战。(2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召开2018年直属高校定点扶贫工作推进会[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moe_1485/201811/t20181113_354449.html,2018-11-13/2020-04-18.这次会议强调改进和加强直属高校定点扶贫工作,促进定点扶贫工作的进一步深化。2019年4月17日,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关于做好新时期直属高校定点扶贫工作的意见》,对加强新形势下直属高校定点扶贫工作提出了具体意见,强调落实帮扶责任,发挥高校优势,创新帮扶形式等工作要求。(3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做好新时期直属高校定点扶贫工作的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3/s7050/201905/t20190509_381301.html,2019-04-24/2020-05-12.直属高校定点扶贫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和完善为高等教育扶贫提供了良好的助推力,为高等教育扶贫政策的实施提供了坚实保障。

4.完善高等学校学生资助体系建设

2013年2月28日出台的《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关于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的意见》规定:从2014年秋季学期开始,硕士生每人每年不超过8000元,博士生每人每年不超过10000元的学费收取政策,同时也进一步加大了奖助经费投入力度以及研究生助教、助研和助管岗位津贴资助力度、国家奖学金力度、学业奖学金力度。(3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关于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的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9/201303/t20130302_148129.html,2013-02-28/2020-04-20.通过资金的大力倾斜和支持,有效减轻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成本,促进更多优秀人才接受高等教育,同时为高等教育扶贫政策的落实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2015年7月13日发布的《教育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关于完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若干意见》规定:学生在读期间利息全部由财政补贴,贷款最长期限从14年延长至20年,还将宽限期从2年延长至3年整,建立了国家助学贷款还款机制,简化学生贷款手续。(3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关于完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若干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5/s7505/201507/t20150715_193947.html,2015-07-14/2020-04-20.这从制度上保障了不让一个学生因为家庭困难而失学。2017年6月13日,《财政部、教育部关于下达2017年学生资助补助经费(高等教育)的通知》要求及时将各项国家资助政策的名额和预算下达到所属高校,并尽快将博士生国家助学金提标资金下达到研究生培养单位,保证及时按照新标准将国家助学金发放到符合条件的博士生手中。(3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财政部、教育部关于下达2017年学生资助补助经费(高等教育)的通知[EB/OL].http://jkw.mof.gov.cn/zxzyzf/xszzbzjf/201707/t20170707_2641273.html,2017-06-13/2020-04-22.资助政策的完善更好的满足了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及学生深造求学的需要。2018年10月30日,教育部发布的《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对象是指本人及其家庭的经济能力难以满足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基本支出的学生;从制度上规范各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工作原则、工作依据和工作程序等,为精准认定提供了制度保障。(3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5/s7505/201811/t20181106_353764.html,2018-10-30/2020-04-22.家庭经济困难资格的认定有利于精准资助贫困家庭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实施精准扶贫。2019年2月28日,教育部召开2019年全国学生资助工作会议,部署2019年以及之后一段时期学生资助和教育财务工作,明确指出新时期学生资助要处理好三个关系,即处理好机构改革与保障事业发展需要的关系,处理好广覆盖与精准滴灌的关系,处理好资助和育人的关系。(3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部署2019年全国学生资助工作——新时期学生资助要处理好三个关系[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moe_1485/201902/t20190228_371553.html,2019-02-28/2020-05-18.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学生资助工作稳步推进,国家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不断健全,投入力度不断加大,高等教育公共财政投入力度进一步提高,公益资金呈持续稳定的增长,高等教育扶贫资助政策在教育扶贫政策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纵观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扶贫政策的发展历程,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高等教育扶贫工作,高等教育扶贫政策内涵不断丰富,扶贫政策逐渐深化拓展。对口支援行动、定向招生专项计划以及定点扶贫工作的开展都为打赢扶贫攻坚战做出了巨大贡献,特别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资助政策体系不断完善,进一步促进了教育公平。

三、我国高等教育扶贫政策变迁的制度逻辑

历史制度主义作为政策分析的新视角,采用其动态的观点可以对建国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扶贫政策的演进和变迁进行深入分析。对我国高等教育扶贫政策变迁的深层结构、路径依赖和动力机制进行分析,旨在厘清建国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扶贫政策变迁的制度逻辑。

(一)深层结构

高等教育扶贫是一个涵盖政府、企业、社会和师生等客观主体共同参与的复杂生态系统。高等教育扶贫政策的实施是不同主体之间相互协调的结果,通过寻找高等教育扶贫政策背后的深层结构可以发现其变迁深受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文化观念等因素影响。

1.经济体制对高等教育扶贫政策的决定性影响

高等教育扶贫作为教育扶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提高贫困地区的人力资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其中经济体制对我国高等教育扶贫政策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高等教育扶贫政策主要以政府为主导,政府制定的方针政策决定了高等教育扶贫领域的内容和进展。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经济运行方式由政府一手计划调控向市场调节转变,资源配置方式也由政府主导转向市场调节。为了更好的适应经济体制转型的需要,高等教育扶贫政策也作出相应的调整:由原来的政府主导提供资源支持和政策倾斜等方式转向寻求社会捐助和社会力量的支持。进入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速度飞速提升,社会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量与日俱增,创新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离不开高等教育的支持,高等教育能够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从而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政策倾斜和资源投入已经上升为重要的国家战略部署。培养高素质人才,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智力优势,力求从源头上解决贫困问题。因此,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支持高等教育扶贫。这不仅能够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也极大地激发市场活力,通过社会组织和市场企业推进高等教育扶贫发展。从党和政府出台的高等教育扶贫政策来看,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转型直接影响了高等教育扶贫政策投资体制和帮扶体制改革。

2.政治体制对高等教育扶贫政策的关键性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逐渐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模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国的经济、政治领域深受苏联模式的影响,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在苏联模式的影响下,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建立了集权型高等教育管理体系。在这种高度集权化的教育管理体制下,高等教育扶贫的管理权完全收归于中央,政府运用行政手段配置教育资源和高等教育产品,忽视了高校的需求以及独立性,高校缺乏配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高等教育扶贫效果不明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对政治体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促进了政治体制的变革,我国高等教育扶贫方式在政治体制改革中也逐渐摆脱苏联模式的影响,开始转向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体制,政府对高等教育扶贫方式由原来的“政府控制”转向“高校合作”(36)佘双好,王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的历史经验及展望[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1-9.。中央政府不断简政放权,推动高等教育扶贫方式的创新与变革,给予高校充分的自主权,鼓励高校因地制宜寻找适合本地区的高等教育扶贫方式,有针对性地满足不同高校对教育扶贫的需求,为高等教育扶贫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政策氛围。纵观建国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扶贫政策的演进历程,在高等教育扶贫政策实施的初期,政府通过对口支援、定向招生和定点扶贫等“自上而下”的教育扶贫方式为高等教育领域的扶贫脱贫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倾斜和资源支持,充分推动了高等教育领域扶贫脱贫的步伐。但政府的高度集权管理也产生了一定的弊端,政府成为制定高等教育扶贫政策的单一主体,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高校的自主权和创造性,缺乏社会力量的参与,不利于高等教育扶贫效率的提升和效果的保证。由此可见,政治体制对高等教育扶贫政策产生关键性的影响。

3.文化观念对高等教育扶贫政策的重要性影响

高等教育扶贫政策的实施和发展深受我国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1950年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会议指出高等教育必须为经济建设服务。(37)马叙伦.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会议闭幕词[J].人民教育,1950,(3):15-16.我国传统文化模式强调为社会服务,重视高等教育的责任和义务。在这种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下,我国教育目的是社会本位论的,强调社会利益至上。(38)黎军,宋亚峰.社会本位论与个人本位论教育目的之再审视[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10):3-6.高等教育扶贫政策的制定也以国家大局发展和国家利益为先,缺乏对高校毕业生以及师资需要的关注。随着改革开放和解放思想步伐不断加快,我国文化模式也逐渐发生了转变,由原来的只关注集体利益逐渐向关注个体全面发展转变。高等教育不再作为实现人民民主专政的工具和手段,高等教育扶贫也不只是为了社会经济发展和服务而生,其内容和方式开始关注个体的需求和发展。进入21世纪后,党和政府弘扬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文化传统的影响体现在高等教育扶贫逐渐注重学生个人发展,重视彰显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性;改变了过去由政府发挥单向扶贫作用,向激发高校学生自主发展能力和创造性转变,同时打破东西部地区的教育资源分配壁垒,形成高效有序、公平正义的高等教育扶贫格局,畅通东西部地区高等教育领域人才输送的渠道。可见,随着文化模式的转变和文化观念的开放,我国高等教育扶贫政策也由原来的政府单向实施资助与扶贫向政府与高校通力合作转变,注重培养具有自主创新创业精神的人才,重视人的价值和自主性,充分激发人才的创造活力从而实现高等教育领域扶贫脱贫的目标。因此,文化观念对高等教育扶贫政策的实施和推进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二)路径依赖

在制度变迁理论中,路径依赖是指一旦选定某种制度,制度本身会产生自我强化的机制,从而使新制度的出现和旧制度的退出随着时间的迁移而变得困难。(39)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刘守英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126.我国高等教育扶贫政策表现出较为显著的发展特点,即政府与高校的理性选择是高等教育扶贫政策出现路径依赖的根本原因。

1.政府的理性选择对高等教育扶贫政策的影响

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化人才和为经济社会服务的重要职责,对国家发展和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政府在高等教育扶贫工作中掌握主导权,实行有效的宏观调控。党和政府通过政策倾斜、资金支持以及专项计划等手段合理分配教育资源,实现高等教育扶贫减贫的目标和任务。如果高等教育扶贫政策的实施主体出现变化,政府会因为其他权力主体的博弈而减弱对高等教育扶贫政策的宏观调控能力。在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框架下,一种制度的初始体系形成以后,社会将制定一系列辅助性的制度,以确保该制度的顺利运行。(40)潘懋元,朱乐平.高等职业教育政策变迁逻辑:历史制度主义视角[J].教育研究,2019,(3):117-125.因此,一项制度的形成和实施并不仅靠单一主体,而是存在其他行为主体的权力博弈。一项制度的完善运行需要其他相关的制度进行配合,这就无形中抬高和提升了制度变更的成本,导致制度变革的终弃,最后回到制度无效率的初始状态。由于我国长期实行的是以政府为主导的高等教育扶贫政策,为了保证高等教育扶贫政策的顺利运行和完善实施,政府同时制定和实施了其他相关辅助性的政策和制度。这些不同的制度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支持,在实施运行中不断牵制并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

2.高校的理性选择对高等教育扶贫政策的影响

高等教育扶贫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受我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深刻影响。高等教育扶贫政策作为教育扶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工作的开展和落实都由政府进行主导和宏观调控。上级行政部门制定支援计划和资助体系,政府管理部门规定受资助学生的标准和条件,包括高校定点扶贫工作的开展步骤,招生计划的倾斜力度等,这使得高校失去了自主选择权和主动性,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随着我国脱贫攻坚战进程的不断深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深化和完善高等教育扶贫政策体系的措施和计划,以期提高高等教育扶贫的效果和质量。但是高等教育扶贫政策的实施仍然有待完善,高等教育扶贫领域中存在着地区资源分配不平衡,高校与企业单位合作不深入,高校专业设置和需求不明确等问题。高校在主动减贫脱贫这方面没有做出积极的尝试和努力,始终没有摆脱路径依赖。第一,高校对我国当前实施的高等教育扶贫政策体系表现出强烈的依赖。如果高校自身做出积极努力的尝试设计新制度和措施需要付出高昂的成本,会使得高校更倾向于保持现状;第二,不同地区、不同层级、不同类型的高校在分配资源时表现出较大的意见差异。作为既得利益者的东部高校享受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资源禀赋,对现有制度有着强烈的路径依赖,不愿意变革原有制度;而西部地区的高校由于处于弱势地位,拥有较低的地位和话语权,无力对现有制度进行变革。这就使得高等教育扶贫政策出现了强劲的路径依赖,导致高等教育扶贫政策的完善与变革停滞不前。

(三)动力机制

任何政策的演变都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高等教育扶贫政策也不例外。高等教育扶贫政策的变迁与演进受到宏观结构因素的影响之外,不同行动主体之间的权力博弈对高等教育扶贫政策变革提供了强大的内在动力。

1.政府行政手段为高等教育扶贫政策提供有力保障

2016年11月23日,教育部发布《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指出,高等教育领域的扶贫主要体现在“提高贫困地区高等教育质量”和“实施高校招生倾斜”两个方面。(4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的通知[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12/02/content_5142197.htm, 2016-11-23/2020-05-12.同时,我国还出台了一系列关于高等教育扶贫政策的重要文件,确保高等减贫脱贫步伐不断加快,保证高等教育扶贫工作的稳步推进和高效落实,如进一步完善高等教育阶段学生资助体系、有效落实教育部直属高校定点扶贫工作、加大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的力度、扩大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规模等。这些政策和计划都有效地推动高等教育扶贫实施新进展,加速高等教育扶贫工作的不断深化,最终为我们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提供重要支撑和关键抓手。可见,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完善相关的政策和计划能够有效地为高等教育扶贫政策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2.高校专业设置为高等教育扶贫政策提供内在动力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社会发展需要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专业人才。西部地区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应有针对性地培养和发展适合本区域的专业化人才,提高贫困地区自我发展动力,从源头上解决贫困问题。这需要高校针对本地区的区位优势和特色进行专业设置,撤销专业面过窄和与时代脱节的专业,增加社会发展急需的新型专业,优化专业设置结构。政府应改变过去一刀切的所有资源盲目投入,针对当地高校的特色专业和优势专业进行有针对性的资金支持和帮助。高校的专业设置也要综合考虑到教育扶贫需求、社会时代发展以及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等多方面的要求,增强高校接受上级政府部门实施扶贫计划的话语权。同时,政府应支持高校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和扩展高校自我发展空间,协调高校各专业有序平衡发展。高校也应培养更具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专业人才,增强高校毕业人才的自主创新创业能力,通过教育实现高等教育领域的扶贫脱贫,最终为打赢扶贫攻坚战和社会经济发展作出贡献。总之,高校的专业优化设置能够为高等教育扶贫政策提供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

3.社会参与力量为高等教育扶贫政策提供坚实后援

随着国家高等教育扶贫政策和理念的不断深化与落实,重视高等教育扶贫力量日益成为人们的共识。在教育扶贫领域,存在着大量的致力于投身高等教育事业的体制外群体和力量。社会力量和企业组织是一股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充分发挥和利用社会力量参与高等教育扶贫能够有效确保扶贫效果。如针对高校贫困生和高等教育的资金支持等问题,1995年12月深圳黄金塔集团公司捐助120万,拉开了社会捐助高等教育的序幕。(42)郭健.社会捐赠及其税收激励效应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141-144.此后,一些社会团体、各类企业和非政府组织开展捐资助学活动,有效减轻了政府支持高等教育扶贫的资金压力,促进高等教育扶贫工作顺利开展。教育扶贫基金会的建立以及捐资助学活动的开展能够有效呼吁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到高等教育扶贫的实践中来,调动企业和非政府组织参与高等教育扶贫的帮扶与管理,为高等教育扶贫政策提供坚实的资金土壤。总之,社会力量贡献的教育扶贫资金是高等教育扶贫政策落实的重要资金来源。

四、我国高等教育扶贫政策的未来展望

“现阶段反贫困目标的实现将是一个伟大的成就,但并不是我国反贫困行动的终结。”(43)关信平.当前我国反贫困进程及社会救助制度的发展议题[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28-36.后扶贫时代面临着消除绝对贫困之后,相对贫困将进入治理视野;脱贫对象存在返贫风险,贫困治理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受到影响等新问题,对贫困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对高等教育扶贫政策进行优化和未来展望对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有着重大历史性意义。

(一)推进高等教育政策法律法规的完善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扶贫政策由薄弱逐步发展完善,形成了一系列政策法律法规,为高等教育扶贫提供了良好的经济支撑和政策保障,同时促进了高等教育扶贫领域工作效率的提高,确保了扶贫脱贫成效。为进一步提高贫困地区的高等教育质量,支持贫困地区高等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应该持续推进和完善高等教育政策法律法规体系。一是继续实施和推进高校招生倾斜政策。政府应进一步完善重点实施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同时加快推进高等院校分类考试招生,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高等院校招生计划以及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继续向贫困地区倾斜,扩大招收少数民族预科班和人数规模,缩小地区间的教育差距。二是持续支持贫困地区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国家专项计划适当向贫困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倾斜,如“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项目、“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以及“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等。三是不断完善高等教育扶贫的资助体系和扶贫的各项规章制度。政府在经费投入、专项资金和科研项目等方面促进高等教育扶贫的推进与具体落实,建立良好的考核督查机制,实施有效的定点帮扶和对口支援。通过进一步完善高等教育扶贫的法律法规和计划等,坚持政策适当向中西部和贫困地区倾斜等措施,为高等教育扶贫提供坚实的基础和良好的政策保障,确保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和高等教育扶贫成效持续发力。

(二)创造良好的高等教育扶贫环境氛围

高等教育的一切功能都是通过传承文化和培养人才实现的,高等教育本身具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社会属性。(44)王洪才.论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及其使命[J].高等教育研究,2014,(6):1-7.高等教育扶贫通过人才培养为贫困地区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以促进教育脱贫攻坚战的顺利完成。高等教育扶贫政策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政府层面的宏观掌握与调控,也需要调动全社会的力量积极参与。一是政府应建立和完善高等教育扶贫部门的管理和考核机制。政府应该有效发挥宏观层面的领导权和管理权,创建国家统一领导下的多部门参与协调机制,主要负责协调各部门之间的管理职责和权力,并承担解决教育扶贫过程中面临的重大问题的责任。在制定科学有效的教育扶贫政策基础之上,高等教育扶贫政策的开展与实施由下级各政府部门逐级推进与落实。通过完善各地区省市的协调机制,加强政府部门与高等院校以及社会组织的联系和配合,共同致力于推进高等教育扶贫政策的有效运转。根据上级政府部门下达的教育扶贫政策,高等院校有针对性地积极部署本校的教育扶贫计划,在顺利开展和实施高等教育扶贫政策的基础上,完善本校高等教育扶贫的考核和评价机制。同时建立健全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设计,根据不同地区和高校设置灵活的评估指标,并积极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以确保高等教育扶贫政策的实施效果。二是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高等教育扶贫。高等教育扶贫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更离不开社会组织的资金援助。政府在制定和实施高等教育扶贫政策的基础上,也应该呼吁和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到高等教育扶贫中来,如建立高等教育扶贫基金会和开展捐资助学活动等。充裕的高等教育扶贫资金能够为教育扶贫提供良好坚实的保障。三是加大高等教育扶贫的宣传力度。政府应不断创新高等教育扶贫的平台,丰富高等教育扶贫的内容和载体,畅通高等教育扶贫的渠道。高校应成为宣传高等教育扶贫的前沿阵地,利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结合的方式,让贫困地区的家庭和学生了解高等教育扶贫的政策和措施,创造积极向上和正能量的高等教育扶贫环境氛围,真正实现脱贫攻坚“扶上马”,乡村振兴“送一程”。

(三)全面提升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能力

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任务。(45)高书国等.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战略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19,(3):1-9.因此,高等教育应该重视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和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一是高校要建立健全高等教育扶贫的工作领导机制。要充分发挥党和政府的示范带头和调动作用,明确高等教育扶贫的重要性以及艰巨任务,在高度重视的基础上落实高校在教育扶贫中的主体责任,推进高等教育扶贫的有效开展。同时建立和完善高等教育扶贫的沟通协调机制。上级政府部门要与高校及时召开工作会议,针对高等教育扶贫工作的进展进行交流与沟通,对上一阶段的高等教育扶贫工作进行总结,同时部署和完善下一阶段的高等教育扶贫工作,并成立高等教育扶贫小组随时对扶贫工作的进展进行动态监管,以确保高等教育扶贫政策的良好落实。二是树立以人为本的资助理念。高等教育能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蕴含着巨大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高等教育扶贫应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新时代需要的人才,增强他们的社会服务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同时根据学生的需要,利用隐性资助和有偿资助等方式,尊重学生的情感和隐私以体现人文关怀,并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意识,确保高等教育扶贫目标的有效实现。三是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高等教育扶贫的焦点除了关注人才培养之外,还应重视高校教师的教育和培训。不同类型和层级的高校应根据自己本地区的区位优势和特色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师培训,充分有效地发挥本地区的资源特色和优势专业。把因地制宜、彰显特色作为提升高等教育社会服务能力的关键推手,将高等教育扶贫工作与本地区的文化区位优势相结合,建立具有地域特色的高等教育扶贫价值体系。提升高校师生的社会服务能力和意识,将高等教育扶贫的核心理念深入人心,动员全部力量参与高等教育扶贫,有效提升高等教育扶贫成效。

(四)鼓励高等院校承担教育扶贫的责任

鼓励和支持高校根据自身定位发展不同的优势学科和专业,竭力在教育扶贫中承担自己的一份责任。高等教育是一个庞大的教育体系,包括不同层级和类型的高校,如“双一流”大学、一般本科院校及高等职业学院等。由于不同等级和类型的高校拥有的教育资源和配置各有特色,因此不同高等院校在教育扶贫中所起的作用和承担的责任也不尽相同。高等教育扶贫政策应该在充分了解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高校的教育背景和资源禀赋的基础上,通过对高等院校的科学分类和精准识别,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扶贫。高等教育扶贫要充分发挥高校自身的积极参与性和主动创造性,高效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和特色为高等教育扶贫贡献力量。高校不仅要承担高等教育扶贫政策变革创新的重任,还应该深入到教育扶贫的实践活动中,针对广泛存在的高等教育扶贫问题,鼓励和支持高校师生积极参与到教育扶贫活动中。一是加强教育扶贫理论和机制研究。高等教育汇集着国家的精英人才,是知识创新的中心。利用好高等院校的优势学科和资源,针对高等教育扶贫需要解决的问题,发掘高等教育人才集中精力所提出的理论创新成果。二是研发教育扶贫创新平台。通过利用高校强大的学术和科研实力,创新高等教育扶贫平台,整合高等教育扶贫资源,优化协调教育扶贫多元主体的相互配合。如建立高等教育扶贫研究中心、建设大学产业园区和开发远程教育平台等促进其平台作用的有效发挥。三是创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高等院校的基本职责就是培养高素质的专门人才,这也是为高等教育扶贫不断提供动力的来源。(46)徐小洲等.走向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均衡发展的难题与策略[J].高等教育研究,2017,(12):30-34.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要考虑到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应该将本地区的特色和区位优势作为衡量标准,有针对性地培养适合本地区发展的精英人才。培养高素质的专门人才是每个高等院校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高等教育扶贫政策更好的推进和实施。

(五)大力弘扬高等院校师生的奉献精神

高等教育扶贫政策的有效落实离不开高等院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因此,应充分调动高校师生积极参与到教育扶贫实践活动中,培养和激发高等院校师生的服务能力和奉献精神。一是完善教师到西部贫困地区支援的激励和保障机制。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扶贫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是教师不愿意到西部落后地区就业和奉献。由于西部地区落后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匮乏的就业创业土壤等因素导致教师对西部贫困地区敬而远之。因此,对于主动献身于西部边远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的教师,增加对他们的经济补助和职称待遇,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有支教经历的教师或在职称评级中增加义务支教等条件。二是提倡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地区就业创业。高等教育扶贫的关键在于优秀人才的培养。政府应该鼓励和支持高等院校毕业生到西部贫困地区就业创业,营造良好的西部高等教育扶贫氛围。(47)芮国星.教育现代化视域下高校创业教育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124-129.尤其是要完善高校毕业生支援西部落后地区的保障机制,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政策支持和条件,如给予补助、代偿学费和招生入学优惠等方式。正如有学者呼吁,“新时代,我国本科教育应将创新创业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并作为办学理念和教师行动指南”(48)王洪才.面向2035本科教育:诉求·挑战·应对[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7-47.。三是强化高等院校师生道德教育。高等教育不仅要重视培养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还应该注重加强师生的道德教育和培养无私的服务意识和精神。我国高等院校的培养模式一直是注重学术能力和科研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道德教育,导致道德教育的弱化和边缘化。道德教育的培养就是要促进人的道德认知和情感向道德行为转化,道德教育最终要落实到实践行为上来。(49)高德胜.道德想象力与道德教育[J].教育研究,2019,(1):9-20.而高等教育扶贫本质也是一种道德教育实践活动,这为高等院校开展道德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活动平台和实践机会。如开展“三下乡”“三支一扶”等教育扶贫活动有利于高等院校师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教育扶贫行动中来,将服务和奉献社会的道德观念真正内化于心并付诸实践。

五、结语

高等教育扶贫作为教育扶贫的关键组成部分,是教育扶贫需要关注的焦点。历史制度主义作为分析制度变迁的经典范式,其基本理论框架和分析结构对我国高等教育扶贫政策的变迁和演进有着令人信服的解释力。在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下,我国高等教育扶贫政策深受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文化观念的影响。政府和高校的理性选择影响着高等教育扶贫政策的变迁,各阶段的发展表现出路径依赖现象,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充分运用制度变迁的动力机制来推动高等教育扶贫政策的变革与创新。“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50)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http://www.gov.cn/xinwen/2021-07/01/content_5621847.htm,2021-07-01/2021-07-08.展望未来,中国将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面对人民群众更高品质的生活需求,高等教育扶贫也将面临更高层次的战略转型。通过对建国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扶贫政策的历史演变进行逻辑分析,为我国高等教育扶贫政策的未来展望绘制美好的蓝图,为后扶贫时代我国教育扶贫工作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夺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注入强大思想和行动力量。

猜你喜欢

贫困地区教育部政策
教育部:脱贫家庭辍学学生保持动态清零
政策
政策
教育部辟谣小学学制变5年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助企政策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政策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