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庭教育中的“父母倦怠”:心理健康视角

2021-01-03俞国良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21年6期
关键词:养育职业倦怠家庭

俞国良

(中国人民大学 心理研究所,北京 100872)

家庭是孩子的根,孩子是父母的命;亲子关系是生命的纽带,家庭教育是父母与孩子联系沟通、实现家庭功能的最重要媒介,父母应与孩子一起共同成长。然而,现实生活中许多父母常常喟然感叹:父母越做越累,越来越难,可谓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确实,为人父母能带来世界上最美好的幸福时光,但是也会体验到人世间最糟糕的时刻;为人父母可以是一种有成就感价值感、令人享受人生的经历,也可以是一种否定自我价值和令人沮丧的历程。在这里,我们试图揭示一个“禁忌般”存在的事实或社会现象:父母倦怠(parental burnout)。这种与父母、孩子乃至整个家庭密切相关的倦怠形式,犹如一个“幽灵”,正在慢慢逼近千千万万个家庭,使人一不小心就陷入“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的怪圈。父母倦怠具有累积性、消极性、破坏性,会给父母的身心健康和工作生活带来巨大的不良影响。这种状态使父母情绪低落,对孩子的教育缺乏兴趣和动力,对家庭生活产生厌烦和心力交瘁之感,最终导致家庭教育的“绩效”直线下降。目前,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正进入社会转型的特殊历史发展时期,人们承受的竞争和压力也是史无前例的。而父母群体不仅承担着高负荷的职业工作、生活压力,还肩负着养育孩子成长、成才的重大责任。日复一日的养育内容,长时间超支的、不求回报的情感付出,使得广大父母成为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危人群。因此,关注为人父母者的心理健康,不仅关系父母自身的的幸福生活,关系“祖国花朵”的健康成长,而且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父母倦怠”及其相伴相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一、从职业倦怠到“父母倦怠”

何谓父母倦怠?从学理与概念溯源上看,父母倦怠由职业倦怠的概念演化而来。职业倦怠(job burnout,又译“职业枯竭”或“工作倦怠”)是指由于情感衰竭、去人性化和个人成就感降低而构成的一种生理上、心理上多维度的综合性症状。(1)唐昕辉等.国外工作倦怠观的理论探索[J].心理科学,2005,(5):1185-1187.它是人们在紧张的工作中受环境、情感等因素影响而出现的一种身心不适、心力衰竭的亚健康状态,是个体在职业压力长期负面的影响下形成的一种累积性的慢性反应。这种现象易发生在面向人、为人服务的职业中,如教育、服务、家庭、医疗行业。国外有研究显示, 医疗行业中1/3的护理人员有职业倦怠症状。(2)M.C.Poncet et al.,“Burnout Syndrome in Critical Care Nursing Staff,”American Journal of Respirato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 175,no.7(2007): 698-704.从这个概念的形成过程考察,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的弗登伯格(Freudenberger)最早提出了“职业倦怠”这个概念。他认为职业倦怠是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是指个体过分执着于生活的理想与方式,因而无法获得预期所得的美好而产生的疲劳与耗竭的状态。这个概念提出伊始并不是一个学术概念,而是作为一个社会问题被提出来,因此并未引起学术界、理论界的关注。20世纪80年代后,由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的工作绩效提出了更高要求,研究者才开始对职业倦怠进行集中的、结构化的实证研究,他们进行问卷调查、访谈、临床个案研究,并试图勾勒出职业倦怠现象的工作模型等。其中,由玛勒诗等人编制的职业倦怠的标准化测量问卷(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简称MBI)(3)C.Maslach et al.,The 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CA: Consulting Psychologists Press, 1996), 87-89.,为后继研究者系统地探索该现象提供了更为精确的操作定义、方法和工具,因此被广泛接受。玛勒诗(Maslach)等人在编制MBI之前对职业倦怠进行了操作性的界定,并发展出一个多维度的模型。(4)Christina Maslach, “Burnout: A Multidimensional Perspective,”in Professional Burnout: Recent Developments in Theory and Research, ed. Wilmar B.Schaufeli et al.(Washington: Taylor & Francis, 1993), 19-32.该模型将职业倦怠视为社会关系背景下的一种个人压力体验,这种体验既涉及对自我的感受,也涉及对他人的感受。职业倦怠的多维模型包括三种成分,即个体压力成分、人际关系成分,以及自我评价成分。更具体地说,职业倦怠被界定为包括情绪衰竭(emotional exhaustion)(个体压力成分)、人格解体(depersonalization)(人际关系成分)和个人成就感降低(reduced personal accompalishment)(自我评价成分)这三个维度的心理综合症。情绪衰竭意指与服务对象(如学生、孩子、顾客等)交互作用过程中,情感资源被耗尽而疲乏不堪、精力丧失的体验;人格解体指用消极的、冷漠的、疏远的、不人道的态度对待服务对象,甚至视对方为无生命的物体;个人成就感降低特指在工作中成功感和能力感降低,在工作中体会不到成就感。职业倦怠的三个维度中,情绪衰竭被认为是其核心的症状,它出现得最早,随后出现人格解体,这两个维度的关系更为密切,均可视为情绪维度,而个人成就感降低则被视为独立发展的结构,是认知维度。

关于职业倦怠,有人曾质疑,这个概念与其他心理学概念的区别在哪里?这是一个专门的概念,还是一种“老”现象的新名称(比如就是指压力感或抑郁),或者只是将现有的一些理论概念重新组合起来?玛勒诗等人认为,职业倦怠确实可以区别于其他概念,其特殊性可从时间和领域两个方面来分析。(5)Christina Maslach and Wilmar B.Schaufeli, “Historical and Conceptual Development of Burnout,” in Professional Burnout: Recent Developments in Theory and Research, ed. Wilmar B.Schaufeli et al.(Washington: Taylor & Francis, 1993), 1-18.从时间方面看,大多数研究者认为职业倦怠不是压力的短期效应,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人们长时间处于工作压力之下,逐渐产生情绪衰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感降低。因此,职业倦怠对应于一般适应综合征的衰竭期,而不是早期的预警期和抵抗期。由此可见,职业倦怠发生在压力感之后,是应对压力感失败后出现的症状。从领域方面看,职业倦怠是在一定的工作环境下产生的,受社会和组织背景的影响,而抑郁是全球性的,独立于文化背景的心理问题。尽管职业倦怠的某些表现(如情绪低落、失败感和悲伤)与抑郁相似,但职业倦怠是在面向人的职业所特有的工作环境中产生的,而抑郁在任何生活领域中都有可能产生。两者显然不可同日而语。

从上述对“职业倦怠”概念的简要诠释中,似乎可以清晰看到“父母倦怠”的雏形。父母养育孩子和工作之间的相似之处显而易见:父母角色和身份既能让人感到幸福、满足,有成就感,也会给人带来挫败、压力和倦怠感。当父母长期面对压力而没有足够的资源来应对时,就可能会产生父母倦怠。然而,有趣的是,尽管人们成年后很早就开始从事职业生活和承担为人父母的责任,学术界也有成千上万篇关于职业倦怠的文章,而关于父母倦怠的研究却屈指可数、几近于零。是熟视无睹,还是另有原因?其实,父母有压力是完全正常的,但父母倦怠是压力水平和资源长期不匹配、不平衡而导致的。(6)Moïra Mikolajczak and Isabelle Roskam,“Theoretical and Clinical Framework for Parental Burnout: The Balance between Risks and Resources,”Frontiers in Psychology BR, no.2(September 2018): 886.父母倦怠的主观体验是这种长期压力的结果,即所谓“温水煮青蛙”,这种累积效应让父母倍感身心不适、筋疲力尽,乃致心力衰竭,最终被自己的父母角色所累。如果你目前正在经历父母角色,只要一想到作为一名家庭“运营总监”对孩子需要履行的无穷责任,所花费的人力精力财力,上下学接送,回家后做饭,饭后辅导作业,甚至整夜要求陪伴;一年365天,每天24小时随时响应,全年无休,假期工作量加倍;最最重要的,薪酬为零,且是世界上最艰难的工作。……所有这些,就会让你“抓狂”,觉得自己已经到了忍耐的极限、崩溃的边缘,衷心希望“神兽”尽快“离巢”。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会导致你和孩子逐渐疏远,开启一种“自动驾驶”的模式。你将仅仅处于一种“生存模式”中。除了平时生活的基本环节(如交谈、吃饭、睡觉等),你再也不能投入任何时间和精力来经营和孩子的关系。你不再为“父母”的称号而自豪,不再享受陪伴孩子的快乐,并且在为人父母这方面缺乏力量感、成就感,甚至有时候,你真受不了自己作为“为人父母者”这一角色了。最后,你再也见不到自己心目中那个“温柔的母亲”“慈祥的父亲”,你再也不是以前那个你想要成为的父母角色了!然而,君不见,只有和父母建立了安全依恋关系的孩子,才会积极主动地对事物进行探索,解决遇到的问题,并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长和发展。

可见,父母倦怠是由于家庭资源和心理需求之间可感知的差异而产生的情感衰竭、去人格化和个人成就感降低的现象,它并不是短期的家庭资源和心理需求矛盾导致的暂时性压力,而是一种长期的慢性压力,是父母在家庭生活压力长期负面的影响下形成的一种累积性的慢性反应。父母倦怠的症状不仅体现在心理健康方面,而且反映在生理健康上。研究显示,经历父母倦怠的父母头发皮质醇水平是实验对照组父母的两倍(7)Maria Elena Brianda et al.,“Hair Cortisol Concentration as a Biomarker of Parental Burnout,”Psychoneuroendocrinology 117,(2020): 104681.,且他们的头发皮质醇比患有严重慢性疼痛的病人还要高(8)S H M Van Uum et al.,“Elevated Content of Cortisol in Hair of Patients with Severe Chronic Pain: A Novel Biomarker for Stress,”Stress 11,no.6(2008): 483-488.。并且,父母倦怠与个体的生理不适具有因果性关系,针对父母倦怠的心理治疗能够使皮质醇值恢复正常。(9)Maria Elena Brianda et al.,“Treating Parental Burnout: Impact of Two Treatment Modalities on Burnout Symptoms, Emotions, Hair Cortisol, and Parental Neglect and Violence,”Psychotherapy and Psychosomatics 89, no. 5 (2020): 330-332.可见,父母不易、父母难做、可怜天下父母心,绝不是危言耸听!令人欣喜的是,国家和政府已经开始行动,日前颁布的《家庭教育促进法》就是明证,现在该是父母行动的时候了,而相关领域研究者更应正视父母的心理健康问题。

二、“父母倦怠”的特点、成因和后果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大文豪托尔斯泰对家庭的这个论断,同样适用于对父母倦怠特点的描述。就一般特点而言,经历父母倦怠的个体在生理上表现为注意力分散、记忆力下降、反应迟钝、行动迟缓、精神恍惚等;心理上表现为缺乏成就动机、情绪烦躁易怒、无生活兴趣爱好,对孩子和家庭缺乏热情甚至产生厌倦,对人生前途感到失望、无望,对周围人、事、物漠不关心等;在家庭中表现为无法顺利应对养育压力,以及在上述压力体验下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从父母倦怠形成与发展过程的特点考察,父母一旦产生倦怠,通常首先会表现出缺乏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孩子的热情减少、对婚姻和家庭生活不满等。具体到父母家庭行为中,表现为做家务事敷衍,对教育孩子有畏难情绪,对家庭的投入时间减少等,我们称之为父母的“角色倦怠”。这种状态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改变或制止,其家庭生活满意度会进一步下降,进而会对自己的婚姻和所在家庭失去信心,甚至产生离家出走、自伤、离婚等意念或行为,我们称之为父母的“婚姻倦怠”。最后,父母倦怠会使他们始终以一种消极的、否定的、冷漠的情绪去对待伴侣和孩子,对他人缺乏信任和同情心,把他人当作一件无生命的物体看待,最终导致夫妻关系、亲子关系淡漠,我们命名为父母的“亲情倦怠”。从“角色倦怠”“婚姻倦怠”到“亲情倦怠”,这是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其中也可以窥探到父母倦怠的主要特点:对孩子养育的退缩、不负责任,自身身体、情绪情感的衰竭,如疲劳、烦躁、紧张、易怒、焦虑、悲伤、自尊心降低等,以及对家庭生活态度消极、冷淡,缺乏积极的情绪体验。在上述消极的家庭氛围中,家庭教育的功能与绩效,以及孩子未来的成长与发展状况就可想而知了。

盘古开天地,“父母”就是一个神圣称号,怎么会对家庭、养育孩子如此厌倦呢?与经验相反的是,社会人口因素并不能很好地预测父母倦怠。虽然女性而非男性、家庭人口较多、专职家庭主妇等情况,都会增加父母倦怠的风险,但综合来说,社会人口因素的解释率较低。(10)Moïra Mikolajczak and Isabelle Roskam,“Theoretical and Clinical Framework for Parental Burnout: The Balance between Risks and Resources,”Frontiers in Psychology BR, no.2(September 2018): 886.更令人遗憾的是,在心理学特别是认知心理学领域,对于父母倦怠的研究相当匮乏。但人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认知过程(如执行功能、注意、评价或记忆过程)参与到了父母倦怠的产生和维持的过程中。首先,社会人口统计学因素(如孩子的数量和年龄,或单亲与否)在预测父母倦怠中的重要性较小,这表明认知因素是有效的。其次,众所周知,认知过程在大多数心理状况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里,认知过程也可以调节社会人口和情境压力对父母倦怠的影响。例如,如果父母过分地关注孩子的问题行为,或者没有得到配偶的帮助,或者经常与“别人家的孩子”进行社会比较,父母倦怠产生的负面影响会更大。认知过程除了在客观环境和父母倦怠之间发挥作用外,还可以调节父母倦怠的后果(例如,父母的抑制、控制水平可以调节父母倦怠与父母暴力之间的关系)。但概括来说,父母倦怠的主要成因或与下列因素有关。

第一,人格特征。父母的人格特征(如完美主义(11)Matilda Sorkkila and Kaisa Aunola,“Risk Factors for Parental Burnout among Finnish Parents: The Role of Socially Prescribed Perfectionism,”Journal of Child and Family Studies 29,no.3(2020): 648-659.、缺乏情绪和压力管理能力(12)Sarah Le Vigouroux and Céline Scola,“Differences in Parental Burnout: Influence of Demographic Factors and Personality of Parents and Children,”Frontiers in Psychology, no.9(2018): 887.)对其倦怠症状有重要影响。孩子考了90分回家,父母问:“你怎么没有考到100分?”貌似父母是在逼迫孩子,实际上,父母又何尝不是在逼迫自己?这种完美主义的人格特质,让孩子辛苦,更让父母倍感疲惫。在探讨倦怠的人格心理机制时, 有研究者就提出了“付出—回报”不对称理论。他们将倦怠定义为“一种迫不得已的生存方式调整的结果,即在现实不能吻合所期待的‘付出—回报’逻辑时导致的一种心理疲劳和挫折状态”(13)李先锋,李义安.教育生涯中的心理枯竭问题研究[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107-109.。如果父母是“控制型”“自我中心主义者”人格,把孩子视为私有财产,现在养育孩子就是为了将来的回报,即“养儿防老”,其结果必然是对孩子的控制和百般苛求,自己也会筋疲力尽,陷入倦怠状态。此外,研究者考察了大五人格中的神经质、外向性和宜人性三个特征,发现人格特征可以通过影响个体对情绪性社会支持的感知来影响职业倦怠状况。具体而言,外向性的人更易感受到情绪性社会支持,宜人性则与非工作相关内容、正性内容以及同情性内容的谈话相关,而神经质则预测负性主题的谈话内容,这些不同性质的社会支持进一步影响职业倦怠状况。(14)贾晓燕,朱永新.医护人员工作倦怠研究现状[J].现代医院,2006,(4): 6-8.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父母的人格特征会对其倦怠水平产生重要影响。

第二,养育压力。“子不教,父之过”,父母倦怠的最大压力莫过于养育压力。已有研究表明,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存在相关(15)李兆良等.医护人员工作压力状况及与职业倦怠关系调查分析[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1):160-162.;医生职业倦怠的产生与医疗事故、工作负荷呈正相关(16)Cynthia L.Cordes and Thomas W.Dougherty,“A Review and an Integration of Research on Job Burnout,”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8, no.4(1993): 621-656.。同样,父母作为一个特殊群体,需要不断与孩子接触、沟通、交往,必须直面孩子的饮食营养、学业辅导、人际矛盾,乃至身体疾患、心理问题、成长风险,其养育性质决定了日常工作量巨大且繁琐复杂,生活时间相对缺乏规律,经常处于一种不良的生活状态与家庭环境中;加之孩子成长过程中生理、心理发展变化复杂,不确定因素较多,风险、危机频发,对父母构成了更多威胁情境,提出了更高的行为要求。这种特殊的工作性质和高强度的养育压力,通常会使父母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从而产生倦怠现象。特别是父母双方对孩子的养育方式不一致时(17)Moïra Mikolajczak et al.,“Exhausted Parents: Sociodemographic, Child-Related, Parent-Related, Parenting and Family-Functioning Correlates of Parental Burnout,”Journal of Child and Family Studies 27, no.2 (2018): 602-614.,或者遇到“丧偶式育儿”,那家庭生活简直就是暗无天日,更会使养育过程“雪上加霜”,令其陷入养育压力的恶性循环中。

第三,亲子关系。亲子关系本质上是平等的、没有等级差别的血缘关系,实际上则是父母在发挥主导作用,父母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举足轻重。心理学家鲍尔比就明确地提出了儿童的人际关系经验是其心理发展的关键这一鲜明的观点,而儿童与母亲的关系,正是这一发展时期中最重要的亲子关系(人际关系)经验。确实,家庭是一个复杂多变的环境,也是一个充满焦虑、存在沟通障碍的场所,父母终日要面对的是不谙世事、顽皮可爱、幼稚又随时叛逆的孩子,而且还要面对他们不可言喻的愤怒、恐惧、悲伤等情绪变化,难免会出现亲子关系的紧张局面。亲子关系究竟如何发展,一方面取决于父母的素质与应对策略,另一方面则受限于孩子。例如,孩子的特征(如缺乏责任心的孩子或有特殊需要的孩子女(18)Raquel Sánchez-Rodríguez et al.,“Revue de la Littérature Relative au Burnout Parental,”Canadian Psychology 60, no.2(2019):77-89.),与另一位父母关系的质量(例如,被另一方父母不支持、不认同或贬低(19)Caisa Lindström et al.,“Parental Burnout in Relation to Sociodemographic, Psychosocial and Personality Factors as well as Disease Duration and Glycaemic Control in Children with Type 1 Diabetes Mellitus,”Acta Paediatrica 100, no.7(2011): 1011-1017.),这些都会对亲子关系和父母倦怠产生重要且难以逆转的消极影响。

第四,生活压力。父母倦怠者在家庭生活上也会表现出种种不适,感受到来自家庭内外部的巨大生活压力。自从当了父母,吃完饭躺在沙发上刷剧,周末约上好友郊游踏青的日子就一去不复返了。于是,他们更容易把家庭外部的矛盾“内化”,例如把工作中的诸种不顺、烦恼、痛苦发泄到孩子或配偶身上,从而引起家庭内部的冲突。同时,他们会表现出多种因生活压力而产生的心理症状,但往往又否认自身的问题,耻于承认自身已处于行为、态度和心理失衡的状态,讳疾忌医,拒绝主动寻求帮助和社会支持。(20)Eric S.Williams and Asheley Cockrell Skinner,“Outcomes of Physician Job Satisfaction: A Narrative Review, Implications, and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Health Care Management Review 28, no.2(2003): 119-139.已有研究表明, 家庭外支持的程度(例如缺乏大家庭或其他朋友的支持(21)Raquel Sánchez-Rodríguez et al.,“Revue de la Littérature Relative au Burnout Parental,”Canadian Psychology 60, no.2 (2019):77-89.)、家庭生活的组织方式(例如缺乏生活规律)和可用的休闲活动时间(例如缺乏休息放松的时间(22)Moïra Mikolajczak et al.,“Exhausted Parents: Sociodemographic, Child-Related, Parent-Related, Parenting and Family-Functioning Correlates of Parental Burnout,”Journal of Child and Family Studies 27, no.2(2018): 602-614.)等,均会显著影响生活压力应对和父母倦怠水平。

总得来说,父母倦怠主要取决于父母的压力水平,及其感知到的资源情况。毋庸置疑的是,每一位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都会面临一些风险因素(即增加育儿压力的因素),但他们也或多或少拥有一些资源(即减少育儿压力的因素)。例如,一位母亲可能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且有一个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但她在面临养育困难时,能够获得丈夫和母亲及时的帮助与支持。同时,她的爱好(音乐或绘画)能够帮助她缓解日常生活中的压力。对这位母亲来说,感知到的风险和资源之间是平衡的,那么倦怠感就不会出现。但是,当上述平衡被破坏时,父母倦怠就会“不请自来”,且愈演愈烈。

确实,父母倦怠因其相对较高的普遍性及其后果的严重性而令人担忧。一项针对比利时、法国、英国和美国的研究表明,目前至少有5%的父母有倦怠感。(23)Isabelle Roskam et al.,“A Step Forward in the Conceptualization and Measurement of Parental Burnout: The Parental Burnout Assessment (PBA),”Frontiers in Psychology, no.9 (2018): 758.另有研究表明,在南美洲的一些国家,父母倦怠的比例已高达8%。(24)Isabelle Roskam et al.,“Parental Burnout around the Globe: A 42-country Study,”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7970748/pdf/42761_2020_Article_28.pdf.这种倦怠状态不仅影响着为人父母者的身心状态,这是夫妻关系出现冲突和疏离的重要原因,而且对孩子会造成巨大的伤害。就父母本人而言,父母倦怠会导致严重的自杀倾向和逃避意念。(25)Moïra Mikolajczak et al.,“Parental Burnout: What Is It, and Why Does It Matter?”Clinical Psychological Science 7, no.6(2019): 1319-1329.研究表明,父母倦怠导致的自杀倾向比职业倦怠甚至抑郁症更为频繁。(26)Moïra Mikolajczak et al.,“Is Parental Burnout Distinct from Job Burnout and Depressive Symptoms?”Clinical Psychological Science 8, no.4(2020): 673-689.这一发现并不令人惊讶,因为一个人永远不能摆脱父母的角色,或者是向自己的孩子“辞职”或“请病假”。同时,父母倦怠也会导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的失调(27)Maria Elena Brianda et al.,“Hair Cortisol Concentration as a Biomarker of Parental Burnout,”Psychoneuroendocrinology 117,(2020): 104681;Maria Elena Brianda et al.,“Treating Parental Burnout: Impact of Two Treatment Modalities on Burnout Symptoms, Emotions, Hair Cortisol, and Parental Neglect and Violence,”Psychotherapy and Psychosomatics 89, no. 5 (2020): 330-332.,这可能会使父母经历身体不适和睡眠障碍(28)Moïra Mikolajczak et al.,“Is Parental Burnout Distinct from Job Burnout and Depressive Symptoms?”Clinical Psychological Science 8, no.4 (2020): 673-689.。对于孩子来说,父母倦怠会直接导致对孩子的忽视和暴力行为。比如对孩子漠不关心、缺乏交流,这类“冷暴力”会使孩子缺乏安全感,导致亲子关系疏远,孩子的性格也会变得孤僻、易激惹;而用言语责骂孩子、大吼大叫,甚至是殴打孩子,更是会导致孩子出现恐惧、逆反心理,形成自卑或暴躁的性格。研究表明,父母倦怠强烈而线性地增加了孩子遭受忽视甚至暴力的风险(29)Moïra Mikolajczak et al.,“Parental Burnout: What Is It, and Why Does It Matter?”Clinical Psychological Science 7, no.6(2019): 1319-1329.,童年期虐待现象就是一个有力的佐证。此外,值得注意的是,父母倦怠与错误的教养行为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当针对父母倦怠进行心理干预治疗时,父母的忽视和暴力都随着父母倦怠水平的下降而成比例地减少,同时父母头发皮质醇水平、HPA活动也逐渐趋于正常。(30)Maria Elena Brianda et al.,“Treating Parental Burnout: Impact of Two Treatment Modalities on Burnout Symptoms, Emotions, Hair Cortisol, and Parental Neglect and Violence,”Psychotherapy and Psychosomatics 89, no. 5 (2020): 330-332.

三、“父母倦怠”的应对与干预策略

父母倦怠作为父母心理健康问题的一种典型且特殊表现形式,无疑给父母和孩子都带来了巨大痛苦。因此,寻求积极应对方式,采取有效应对策略,学会自我调节和缓解养育压力的各种方法,使家庭诸种压力始终适时、适度,处于可调节和可控制的范围内,为维持和促进父母心理健康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是十分必要的。

一是减少压力源、提供支持源。由于父母倦怠主要来源于压力源和资源之间的不匹配、不平衡,因此在社会和个人层面上有两种干预途径,一是减少社会的压力源(例如,减少对父母的压力),二是为父母提供更多的外部资源(例如,来自政府和社区的更多支持)。因为父母面对的是孩子,需要较多的时间、较大的情感投入,并且这种投入是一种长期行为,一种风险投资,这就很容易使父母失去耐心,产生焦虑、急躁乃至厌烦情绪,造成不良应激反应,且各种消极因素可能会产生叠加效应,给父母带来更大的伤害。因此,除了减少压力源、孩子孝敬父母、家人懂得感恩外,丰富应对压力的资源非常重要,这些资源可能是物质的、个体的或社会的。具体来说,物质资源包括良好的身体状况和体力,还包括能满足基本需要的人、财、物等;个体资源包括自我效能感、控制感、自尊和信念,以及种种有益的个体特点和态度;社会资源主要指社会支持系统。家庭、社会应充分认识到父母在养育孩子过程中的不易与艰难,不过分苛求、苛责他们。在父母遇到困难与挫折时,给予其更多的物质帮助与情感支持,这样父母才可能在“付出”与“回报”、“压力”与“资源”之间建立一种平衡关系。研究已证明,与倦怠有关的压力源中,社会支持是重要的应对资源,社会支持与职业倦怠有一定程度的相关。(31)陈晶,吴均林.医护人员工作倦怠及其与社会支持的关系[J].医学与社会,2007,(12):6-7.日常生活经验也表明,拥有较强社会支持系统的父母身心更加健康,心理更不易枯竭。因此,在家庭生活与家庭教育中,应通过加强孩子、家人和同事支持,创建良好家庭气氛等方式,为父母提供充足的心理支持,以有效防止倦怠感的产生。同时,更多社会支持的存在,也意味着父母有了更多的缓解压力和倦怠的途径。此外,发挥国家和政府的政策、舆论导向作用也是解决这一问题尤为重要的途径。媒体应针对社会对父母的过高期望,积极优化社会舆论,倡导新型父母价值观,确立对父母和孩子的合理期望水平,为他们创造一个宽松的舆论环境和成长环境。

二是早发现、早预防、早干预。随着父母倦怠研究不断取得进展,家庭环境变化与父母的相互适应问题已成为预防倦怠的关键问题。日常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家庭养育效能的提高和父母层面改善的结合,才是最有效的预防倦怠的措施,二者缺一不可。父母层面的改善有以下几方面措施:首先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文化,使其在价值取向、养育风格、管理方式等方面获得家人,特别是孩子的认同;其次要制定合理的奖惩机制,家庭规章制度的制定要考虑到可行性与可操作性,重视投入-产出平衡,不能只在意数量,更要注重质量;最后,要让家人特别是孩子更有安全感,父子矛盾、母女冲突有时是不可避免的,如果父母对此漠视不管,孩子很容易对父母产生疏离感。因此,一个成功的父母应当建立一套处理家庭不利事件的机制,以增强孩子的安全感和家庭的凝聚力。同时,应着力提高家庭养育效能。对此,父母必须承担以下责任:一是父母必须合力协商有关孩子教育的每件事情,使孩子觉得父母是平等的、合作的,这样他们就会对与家人的互助、合作有良好的准备;二是父母不应在家庭中过分强调自己的成功,也不应在孩子面前抱怨生活艰难、世道险恶,这会使孩子泄气、自卑,或是产生对社会、对他人歪曲的看法,不利于家庭养育效能的提高。实践已经证明, 一个民主管理、不过多干涉孩子行使自主权的父母必然会受到孩子的喜爱。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能为父母和孩子的成长、发展提供有力支持,能激发其成就动机,有效预防倦怠现象的发生。父母倦怠的产生还与其养育兴趣和动机的丧失有关,因而父母应激发自己内在的养育兴趣,把它和孩子的理想抱负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激发自己的家庭责任感、使命感、成就感,使家庭真正成为自己和孩子的“避风港”。针对父母工作、生活负荷较重的问题,孩子和家庭其他成员也应本着“理解”“感恩”的心态,从父母身心健康及利益等出发,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尽量为父母排忧解难,降低父母的工作强度,保证父母必要的休息时间,定期安排家庭旅行、聚会、锻炼、娱乐等活动,丰富家庭生活内容,积累家庭生活经验,提高家庭生活质量,有效预防父母倦怠的发生和发展。

三是认知重组、调适情绪、提高素质。认知重组可以改变一个事件的意义或改变个体对情境掌握能力的认知。由于父母倦怠源自父母的压力认知,要减少或消除上述现象,必须首先从改变父母的压力认知开始。这种改变有两种方式,即改变个人的认知从而降低感知压力,或改善个人内部资源从而更好地增加对压力认知的认知。具体而言,第一,从某一特定的压力事件中寻求意义,父母可以通过独立思索,阅读书籍,或咨询朋友或长辈的看法,来改变压力事件的意义;第二,对某一压力事件或对生活的各方面重新获取主动,在积极面对困难、解决困难的过程中持续成长;第三,通过积极的自我评价来增强自尊。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必要的情绪调节,即定期清理情绪垃圾。情绪调节的过程模型是一个可以将干预概念化的框架,它为减少父母压力或建立内部资源以应对压力都贡献了重要的视角。(32)James J.Gross, “Emotion Regulation: 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Prospects,”Psychological Inquiry 26, no.1(2015): 1-26.应用于父母倦怠,该框架建议在几个互补的层面上进行干预。例如,父母可以更好地选择他们自己所处的环境(例如,减少孩子的兴趣班);改变情境以减轻相关的负担(例如,与其他父母轮流接送孩子);改变他们的注意力(例如,更少注意房间里的杂物和环境噪音);以更积极的方式重新评估养育困难的情况(例如,将孩子的问题行为重新评估为孩子的压力而不是挑衅),或者调节他们的生理、身体活动(如增加体育锻炼等)。随着对使用这些策略信心的增强,父母可能会越来越确信他们有足够的资源,来管理和调节他们所面临的养育压力、生活压力。当然,在这个过程中,父母提高自身素质显得十分重要。父母要充分认识自我的生命价值,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并预测自己倦怠的征状,主动放下功利心,积极设置缓冲区,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知识水平和心理素质,增强自身承担父母这一角色的信心和能力。同时,要加强亲子交流、沟通的训练与学习,尽情享受孩子带来的快乐,掌握家庭人际关系处理的技巧,学习自我调节和减压的方法,从而逐渐适应家庭复杂的生活环境。总而言之,通过学习和活动,父母可以使自己尽可能保持愉悦的心情,真正感觉到家庭生活是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父母是天下最神圣的职业,通过家庭生活来体悟自我的人生价值和人生意义,以及为孩子服务和奉献所带来的获得感、成就感和幸福感。

综上所述,缓解、减少和消除父母倦怠状况,建构父母压力源和资源之间的平衡系统最为重要。在现代社会高竞争高强度压力下,父母、孩子和社会、社区要共同努力,不断积累、充实和丰富各类资源支持系统,有效抑制父母倦怠现象的发展势头,确保其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水平都得到显著提高,真正让他们成为一个为国家尽力、为社会尽责、为家庭尽心,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新时代好父母!

猜你喜欢

养育职业倦怠家庭
住院医师的知觉压力和职业倦怠特征分析及对策
职业倦怠,别“倦怠”了家
医院行政管理人员职业倦怠与对策探讨
教师职业倦怠何时休?
养育学堂
养育学堂
养育学堂
家庭“煮”夫
养育学堂
恋练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