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德的高度决定大学的高度
——健全立德树人专项评价指标体系势在必行

2022-01-05李联明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21年6期
关键词:立德道德思政

王 荣 李联明

(1.东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1189;2.南京大学 校长办公室,江苏 南京 210023)

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思政教育集中体现国家的政治架构、治国理念、意识形态及其社会与文化特征。近三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总计有20余次反复提及要加强立德树人工作。2018年5月,他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强调指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1)李忠军,钟启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抓住理想信念铸魂这个关键[N].人民日报,2018-05-31(10).。

立德树人并非仅仅是“中国现象”。从世界高等教育史去审视,19世纪德国大学能够成为世界高等教育与学术交流的“摇篮”,有专家就认为是“哲学的高度决定了大学的高度”。柏林大学被誉为“现代大学之母”,其首任校长费希特即为古典主义哲学家的领军人物,其他哲学家诸如黑格尔、费尔巴哈等都声名赫赫。哲学影响思维,道德左右行动。如果此说有理,我们不妨可以类推,今天中国大学会是“立德的高度决定大学的高度”。立德如此举足轻重,则意味着大学须首要把这篇“立德”的文章做好。纲举则目张,立德之“纲”不是点而是面,不是课程或教师,而是撬动学校全盘立起来的“杠杆”——教育教学评估。教育教学评估及其指标体系,既是彰显大学价值的“引路灯塔”,又是全体师生员工对照标杆、聚焦难点弱项、提升管理、服务于学习质量的“方向指针”。全面覆盖、不留盲区、科学有效的指标体系,对通过鼎立中华民族之精神和高尚道德之情操去塑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新风貌、新境界和新高度,对造就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将产生持久而深远的影响。

一、内外环境:情势发展对大学立德树人提出更高要求

回首沧桑岁月,凝眸兴衰更叠。自鸦片战争之后直至20世纪20年代前后,古老的华夏大地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拖入了第一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从晚清到民国,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外患犹在,内乱不止。如今,当世界迈入新千年第三个十年门槛之际,鸟瞰全球仿佛“换了人间”:发展中国家群体崛起,国际格局进入转型调整期,中国成为最大自变量;国际金融动荡和新冠疫情爆发“双危机”给昔日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带来史无前例的冲击;全球化、多极化与保守主义、单边主义政治博弈加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与西方治理体制固有弊端的优劣对比大白于天下;大国关系之舟似乎驶入“无锚之境”,“修昔底德陷阱”时隐时现;港独势力暂时偃旗息鼓,台独分子伺机蠢蠢欲动;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取得前所未有成就,少数西方国家却不断大肆捏造和传播“世纪谎言”。国家在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道路上面临的形势与挑战空前严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感召力、凝聚力和向心力亟待持续巩固和大力加强。

观古可以看今,明鉴方知益损。进入21世纪,尤其是201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以来,我国开始迈入历史新纪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窗口期”如期而至。客观地讲,大学之“熔炉”锻造出了一代又一代拥有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合格人才,但偶尔也侧漏出个别“劣质产品”——有疫情期间公然侮辱我抗疫英雄、用不当言论辱国辱民者,有把北斗导航系统民用波段频率泄露至国外者,有为敌对势力充当间谍者,还有为反华政府出谋划策者。尤其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在培育“天之骄子”的大学围墙之内,少数领导干部竟然徇私舞弊、违法乱纪。2017年11月至2020年2月,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最高检委网站公布的材料显示,有61名高校干部被查,涉及55所高校,其中57名“落马者”曾担任副校长及以上职务。另据2021年4月19日《教育部公开曝光8起违反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典型案例》显示,分属江苏、河南和山西的3所高校3名教师因严重违反《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分别受到解聘、撤职和记过等惩处。这些虽属个案,但令人触目惊心,危害巨大,影响极坏。类似的案例警示我们:大学之立德树人这项基础工程之“蚁穴”若不加以防微杜渐,或许就会对我们人才培养之“千里之堤”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害。

二、概念厘清:大学所立之德的国别差异及其嬗变特征

大学是遗传和环境的产物,大学之“德”实质就是所在国家及其特定历史阶段所弘扬的文化价值的一个缩影。岁月的沧桑和国别的转圜,通常会为同名之“德”注入悬殊迥异的政治与文化内涵。西方最早的大学雏形“阿加德米学院”(Academy)把“不习几何者不得入内”雕刻在门楣上,折射出柏拉图及其弟子对数学与逻辑学科的重视程度,而古希腊这一所绵延长达千年之久的“大学”不仅逐步演化成为西方科学哲学的策源地,而且为其后的欧美大学嵌入了崇尚科学的文化基因。相形于共处同一时间横截面的东方文明古国,齐桓公创办稷下学宫奉行的“聚天下贤士于稷下”“各著书言治乱之事,以干世主”之宗旨,折射出中国古代大学的政治咨询与服务江山社稷的功能定位。这极有可能就是东方与西方大学职能分野的最早缘起,或许也与今日国内大学“求科学之进步,谋国家之强盛”“服务国家战略、加快智库建设”等耳熟能详的理念存在着某种跨越时空之异曲同工之妙。

东西方历史脉络的平行发展与现实社会的独特境况雄辩地表明,国内外大学虽然都在追求形而上的道德理想,但它们在形式与内容上绝非形神一致,更遑论“放之四海而皆准”。被誉为“古代大学之母”的意大利博罗尼亚大学,因诞生于文艺复兴时期而成为摆脱中世纪天主教枷锁下的“黑暗时代”,并矢志于考究和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明之“一所充满古典气息、文化底蕴的殿堂”。到了19世纪中叶美国高等教育德国化运动风起云涌之际,查尔斯·威廉·艾略特(Charles William Eliot)这位从35岁便开始履职哈佛校长,时间长达40年之久,并使该校成功实现地方学院、美国大学和世界大学三次“华丽转身”的“哈佛之父”,在早些时候曾于1854-1865年考察过欧洲的高等教育。他在给其表弟亚瑟的一封信中写道:“每一所著名欧洲大学都是由王子或特权阶层创办,德国和法国的职业技术学院多由政府资助,但那不是我们管理教育的方式。”(2)James Henry and Charles W.Eliot, President of Harvard University,1869-1909, Volume1(Premstaetten: AMS Press,1930),147.于是,当他1869年从哈佛掌门人的视角,开始踌躇满志地畅想“美国大学的愿景”(vision of the American university),并在美国权威评论杂志《大西洋月刊》(Atlantic Monthly)发表《新教育》(The New Education)文章时,就深有感触地坦言:“我们正在同蛮荒、身体和道德做斗争。为了赢得胜利,我们必须接受训练,武装自己”(3)Charles W.Eliot,“The New Education,”Atlantic Monthly(1869):23.。在谈及大学的精神与价值追求时,他旗帜鲜明地把美国大学的发展模式与德国的经典样板做了区分——“美国大学还未从本有的土壤上生长出来,美国大学一旦出现,绝不应该是外国学府的翻版,也不应如同暖房里的植物,而应是从美国社会习俗及政治环境中慢慢自然而形成的产品。”(4)林玉体.美国教育思想史[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374.

艾略特对哈佛的价值判断反映出19世纪中后期,美国中产阶级对于统领大学精神发展方向的现实考量,而他本人的设想“与当时波士顿清教徒精英们如出一辙,在于精神层面。精神的渴望绝非源于臆想,而是根植于物质世界,在自然状态下存在的‘道德精神蛮荒’(moral and spiritual wilderness)。若想在道德、身体蛮荒方面取得主动权,就须象北方联盟在南北战争中取得胜利那样,把工业和文化的力量联合起来。主动权取决于个人能力,但终极目标却是集体成功,等同于为其提供支撑的院校制造的‘产品’”(5)Peter Dobkin Hall,“Rediscovering the Bourgeoisie: Higher Education and Governing Class Form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1870-1914,”https://link.springer.com/chapter/10.1057/9780230115569_11.。应该说,19世纪中叶的美国大学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狂飙突进中催生了经济与文化的联姻。诞生于1861年的MIT就是最为典型的代表,它坦诚自己恰好诞生于美国工业革命蓬勃发展之时,所以宣誓的办学使命便是“为国家和世界服务”,确立的教育目标也是“培养有能力、有热情去开展智慧性、创造性和高效性工作,以推动人类进步的成员”。

进入20世纪以来爆发的热战冷战反恐战,直至21世纪东西文明融合与冲突交织上演的“大棋局”,都持续推高了大学校园里政治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并轨。当今世界各国的大学,从董事会成员的组成到校长选拔标准的制定,再到办学使命的陈述和未来愿景的描绘,几乎都是所在国的制度与文化的“临摹作品”。以加州大学为例,该校董事会成员由26名成员组成,分别代表州政府、教师、学生和社会各界。其中,有19名董事会成员由加州州长任命产生,反映出学校的最大投资方——州政府对加州大学的掌控程度达到73%。董事会遴选新任校长时,确立了领导能力(Leadership)、管理能力(Management)和个性特征(Personal Characteristics)3项一级指标及其40项二级指标。其中,有5项二级指标凸显出浓厚的“美国价值”:(1)熟悉加州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法律环境;(2)遵守美国的法律、规章、政策和道德原则;(3)善于与联邦政府和加州政府官员与立法者沟通交流;(4)充当加州、美国乃至全球高等教育的“思想领袖”;(5)对新兴领域进行战略投资以服务于加州、美国和世界。遴选结果是,时任俄亥俄州立大学校长麦克·德里克(Michael V. Drake)医学博士于2020年7月7日成功当选加州大学第21任总校长(同时担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校长)。

从我国大学教育语境中所用“立德”去审视,其最早源于大约2500年前《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的论述“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树人”则出自同时期《管子·全修》中的“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1998年颁布的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要“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时至今日,置身于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并恰逢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交汇期,这里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内涵业已提升并聚焦至“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了实现这一宏大目标,大学立德教育主要分为三大“板块”。其一是相对稳定的“两课”(以北京大学为例):(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中国近现代史纲要;(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4)形势与政策;(5)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6)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其二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砥砺奋进的历史征程中不断衍生和探索总结出来的新要素,其中包括:开天辟地、忠诚为民的“红船精神”,前赴后继、热血浇铸的“伟大抗战精神”,保家卫国、以弱胜强的“抗美援朝精神”,千仞悬崖、玉汝于成的“红旗渠精神”,精益求精、执着专注的“大国工匠精神”,命运与共、舍身逆行的“伟大抗疫精神”,敢于拓荒、艰苦奋斗的“三牛精神”等。其三是大学校园围绕校训、学风,经过长期积淀形成的具有鞭策和警示作用的文化育人氛围,即广义上的“隐性课程”“大学工程”等。这三大部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使我国大学人才培养的价值导向和规格标准详尽呈现、日臻完善。东南大学校长张广军院士在2020年的学生毕业典礼上就发出号召,要求每位东大人都要时刻坚守“教育报国初心”、肩负“立德树人使命”、增强“功成不必在我”和“功成必定有我”的使命担当。

三、症状诊断:中美一流大学立德教育遭遇不同的尴尬境地

人才培养作为大学的奠基工程,使拥有卓越的教育教学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必要条件。中西方虽然对于各自崇尚的道德标准难以求得统一,但都在施行立德教育方面陷入了各自的困境。2006年,哈佛学院院长哈瑞·刘易斯(Harry Lewis)在其撰写的《失去灵魂的卓越》(Excellence Without a Soul)一书中尖锐指出:“美国伟大的研究型大学为全世界所羡慕,哈佛大学更是如此。虽然其师生质量无与伦比,但已在空前激烈的竞争中忘却了本科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把年轻人培养成愿意承担社会责任的成年人”。他进一步发出警告:“美国伟大的大学抛弃了使命,丧失了办学目的,而这并非无足轻重。哈佛、耶鲁、斯坦福等引领着美国教育,我们的未来也寄希望于此,现在必须质问它们正在做的工作是否符合我们的期望。”(6)Harry Lewis, Excellence Without a Soul: Does Liberal Education Have a Future?(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2007),117.在刘易斯的脑海中,造就“愿意承担社会责任的成年人”就是哈佛大学的“灵魂”。这一点,在2008年6月哈佛第28任校长德鲁·福斯特(Drew Faust)女士在学士学位授予仪式上的讲话中可以得到间接的证实。她非常困惑且略带伤感地披露,2007届哈佛毕业生中竟然有58%的男生和43%的女生选择到包括纽约的华尔街等地从事财会、金融、咨询等“赚钱”的行业谋职,并评价那是一种“非理性选择”,而“理性选择”则应当是冷静地去追寻“生命的意义”(Meaning of Life)。(7)Drew Faust,“Baccalaureate Service,”June 3, 2008, https://www.harvard.edu/president/category/speeches/.从横向比较看,哈佛的宗旨与当前中国大学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目标从字面上看又何其“形似”!因为两者之间存在着交集——“责任”。

如果沿着“失去灵魂的卓越”这条线去审视,则会在不经意之间发现美中大学“立德”的问题其实早已存在。2014年,耶鲁大学威廉·德雷谢维奇(William Deresiewicz)教授出版《优秀的绵羊》(Excellent Sheep)一书,抨击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等“常青藤”名校和斯坦福等“精英大学”在过去近百年间,招生并培育出大批“优秀的绵羊”。他敏锐地发现,在这些“绵羊”的身上存在8个特质——4个“弱项”和4个“强项”。前者缺乏:(1)好奇心;(2)有趣的叛逆;(3)道德勇气;(4)热情地求异。后者具备:(1)有礼貌;(2)肯努力;(3)好赞美;(4)求晋升。在这些特质当中,道德勇气的缺失显然成为人才培养遭遇“滑铁卢”的致命伤。(8)William Deresiewicz, Excellent Sheep(Detroit:Free Press, 2014),59. https://billderesiewicz.com/books/excellent-sheep/.2019年9月,以捍卫西方文明和美国文化为宗旨的“美国大学董事与校友委员会”(American Council of Trustees and Alumni, ACTA)发表《他们将学习什么》(What Will They Learn)研究报告,批评在美国1123所四年制大学中,竟有高达82%的学校没有把“美国政府或历史”设为“基础必修课”,甚至“许多大学的历史专业也没有把‘美国历史’设为必修课”。(9)American Council of Trustees and Alumni, “What Will They Learn?”https://www.goacta.org/initiatives/what-will-they-learn/.2020年6月,盖洛普公司(Gallup)在其公布的《美国国民荣誉感跌至创记录最低》(U.S.National Pride Falls to Record Low)文章中指出,美国人的国家荣誉感在过去20年间滑落至历史最低点。以作为美国人的国民身份感到“非常骄傲”(extremely/very proud)的人口比例从2001年的87%下降至2020年的63%,跌落24个百分点。另外,有25%的年轻人相信,美国通过自由选举方式确定领导人其实根本无关紧要。导致上述情况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美国长期的经济低迷;二是冠状病毒流行给美国社会带来严重的公共健康危机;三是黑人乔治·佛洛伊德遭白人警察拘押致死带来猛烈的社会动荡。(10)Megan Brenan,“American Pride Hits New Low; Few Proud of Political System,”POLITICS June 15,2020, https://news.gallup.com/poll/259841/.

不难看出,与标榜多样性与多元化的美国相比,中国的整体形势和大学的立德树人现状要好许多。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陕北公学开设“马列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等思政课程以来,至今已持续长达80余年。这些“红色”课程,连同90年代之后大学开始实行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治理框架,再加上社会媒体舆论和校园主题文化等都在不停地传播着正能量,这足以令西方大学自叹弗如,难以望我项背。当然,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也难免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有少数头脑冷静且擅长对“中国知识分子历史与精神的审察,得到海内外的重视与尊重”的人文学者还是深邃地察觉到了大学教育存在的隐患。2015年,北京大学中文系钱理群教授撰文,批评国内包括北大在内的一些大学正在培养一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其特征是“高智商,世俗,老道,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们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的危害更大”。2017年2月8日,中央纪委机关报《中国纪检监察报》也刊登了一篇《“精致的利己主义”害莫大焉》的文章,并毫不留情地直接点名批评了几位落马官员。

四、顶层设计:大力拓宽立德树人评价指标的覆盖面

触及立德树人教育的深层次问题,首先要廓清“德”与“才”的地位层级问题。什么是人才?1999年版《辞海》对“人才”的解释是:有才识学问的人,德才兼备的人。“才识学问”大体可通过测试进行量化,而“德”却勉为其难。战国时期的墨子有句至理名言:“德为才之帅,才为德之智。德器深厚,所就必大;德器浅薄,虽成亦小。”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也说,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习总书记在2018年9月10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也明确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由此可见,先“立德”而后“树人”,明确选项,果敢行动,关乎国运,维系未来。

较之于课程教学、科学实验、社会实践等有迹可循的显性活动,“立德”之抽象与缥缈,的确会让测量者、评价者一筹莫展。1976年,时任哈佛大学校长德里克·博克(Derek Bok)在其发表的《道德能够被教育吗?》(Can Ethics be Taught?)文章中犀利指出,大学急迫需要“道德问题导向课程”(Problem-Oriented Courses in Ethics),以便为学生在未来事业发展过程中遭遇道德困境及面对道德决策时做好准备。(11)Derek Bok,“Can Ethics be Taught?”The Magazine of Higher Learning 8,no.9(1976):26-30.从国内情况看,教育部显然笃定“道德能够被教育”,于是在其发布的4份教学评估文件中做出明确规定:(1)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在一级指标“7.教学效果”下的二级指标中设置了“7.3思想道德修养”内容;(2)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在一级指标“7.教学质量”下的二级指标中设置了“7.1德育”内容;(3)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方案》在一级指标“2.师资队伍”下的二级指标“2.2教育教学水平”中设置“学校师德师风建设措施与效果”审核要点;(4)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实施方案(2021-2025年)》第一类《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指标体系》(试行)中,不仅在一级指标下的第1项“党的领导”和第3项“教育教学水平”中分别增设了2项二级指标“党的全面领导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思政教育”,而且在三级指标中相应设置了“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立德树人”“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开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研究”“课程思政”“对教师、学生出现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等负面问题能否及时发现和妥当处置”“师德考核”“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作为核心培训课程”“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使用马工程重点教材课程数量”“获批国家发明专利数”等11条直接与“立德”相关联的重点审核内容。

综合考量,前两套评估体系对“立德”的要求体现在二级指标中,第三套体现在三级指标中,反映出德育教育貌似逐渐被弱化的迹象。当然,这三套评价指标体系叠加起来使用跨度已超过17年(2004-2020),对促进和规范大学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为造就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提供了制度保证。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仅在2013至2018 年底,共有 650 所高校按照教育部的统一部署,参加了教育评估。最新公布的第四套指标体系,作为中国社会进入新时代以来的“新标准”,对“立德”的要求体现在有2项二级指标及其附带的10余项三级指标添加了与“德”直接关联的内容,这表明国家对大学立德教育的力度有了明显加强。值得思考和讨论的是,要在现有基础上真正实现立德树人教育“开新局”,并切实改变评估过程中重“树人”轻“立德”的状况,可能还有“最后一公里路”要走。根据笔者的研究和切身体会,最新的指标体系依然存在着“德”被“才”淹没和淡化的风险,依然难以扭转“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等顽症和弊端。主要原因有四:一是在一级指标第2项“质量保障能力”中,由于“质量”内涵的笼统且抽象,立德内容极易流落为可有可无;二是在二级指标中只有2项指标明示立德内容,其余指标均未提及;三是课程思政、师德师风等极其重要内容定位在三级指标的“点”上,容易被一带而过;四是对校风学风、管理队伍、服务支撑等诸多方面的道德要求存在着“盲区”。

要弥补大学立德树人存在的上述短板和不足,关键还是要从健全和实施评价指标体系入手。诚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及“思政课建设中的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时所指出的那样,问题之一在于“体制机制还有待完善,评价和支持体系有待健全”。统揽全校,决定立德树人成败最为关键的3项指标依次是学校领导、师资队伍和课程建设,详见表1。

首先,学校领导的学识素养与率先垂范,对全校营造积极向上、风清气正的学术风气意义重大。“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制度密码’。”(12)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M].北京:学习出版社,2021.70.2019年8月,在与260名参训的直属高校新任职领导人员集体谈话时,教育部陈宝生部长要求高校领导胸中要有“一座山”、肩上要有“一面旗”、案头要有“一把尺”、手中要有“一把剑”,把讲政治的要求落实落细到全部工作中去。(13)陈宝生.高校领导干部要努力成为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EB/OL]. http://edu.people.com.cn/n1/2019/0829/c1053-31326154.html,2019-08-29.如果从基层管理去审视,大学书记、校长的事迹、演讲、授课、研究等本身就是“最好的教科书”。在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实际主持校务的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在遭遇敌机频繁轰炸、教学与生活物资极度匮乏的条件下,不仅节衣缩食、筚路蓝缕、创造了“中国现代大学办学史上的奇迹”,而且亲手将其正在读大二的儿子梅祖彦送入了中国远征军,而他的女儿梅祖彤也参加了战地医疗队,成为了一名战地护士。在2021年4月清华大学110周年校庆期间举行的“全球大学领导力”论坛上,美国伍斯特理工学院劳瑞·莱森(Laurie Leshin)校长提出,“作为大学校长,要拥有在不同的时间维度转换的能力——持续考虑过去,关注未来,着眼当下。”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学吕建校长在谋划“双一流”建设体制机制改革时就再三强调“改革的源动力就是要让领导首先动起来”。东南大学《2020一流本科教育行动计划》明确要在两年内投入5亿,为培育“能担大任”的领军人才画出了“硬核”路线图。

其次,师资队伍的人格魅力、责任担当、学术造诣等,对全校学生的品行修养起着润物无声的熏陶感化作用。大学生结束高中生活、进入大学之后,任课教师和辅导员就充当着大学生“半个家长”的角色,学生与他们朝夕相处、见面最多、交流最多,受到的影响也最为直接。“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里的“大师”不仅指学问之大,更在于心中怀有对学生的“大爱”。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在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原先从事的是“应用物理”。由于动手能力较差,他在艾星逊实验室做实验时经常出事故。同学们给他起的绰号是“爆炸杨”,因为“哪有爆炸哪就有杨振宁”。但就在杨为此苦恼不已的危机时刻,他的导师、被誉为“氢弹之父”的爱德华·泰勒(Edward Teller)给予了他“及时一针”——建议他“专业调剂”至其擅长的“理论物理”。也是缘于泰勒名符其实的“因材施教”,终使世界“可能少了一个普通的实验物理学工作者”,却“多了一个举世闻名的理论物理学家!”就当下看,最近几年大学校园里教师学术造假,师生关系紧张,学生因失落、绝望而跳楼自杀等恶性事件偶有发生,不仅让大学这座神圣的知识殿堂蒙羞,而且致使那些原本对孩子有着无限美好憧憬的幸福家庭一下子陷入巨大悲痛之中。凡此种种,不仅使以关心呵护学生为要义的师德师风考核成为民心所向、众望所归,更为建立和实施时刻鞭策教师守正向善的硬性操作指标成为必须。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汪霞教授在指导研究生参与课题研究过程中,就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项目公示,自主报名,责任分担,携手共进”的16字方针,对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和提升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产生了积极作用。

再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这两套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实施效果,对学生的政治觉悟、知识结构与专业素养发挥着道德“营养剂”的功能。哈佛大学专门成立有“生物伦理中心”(Center for Bioethics)、“艾德蒙德·萨佛拉道德中心”(Edmond Safra Center for Ethics)、工程与应用科学计算与社会研究中心(Center for Research on Computation and Society,Engineering and Applied Sciences)、“非洲人与非裔美国人研究中心”(Center for African & African American Research)和“卫生政策、生物工程与生物伦理研究中心”(Center for Health Law Policy, Biotechnology and Bioethics)等5个专门从事跨学科道德研究与教学的机构,并在2020-2021学年开设了“道德理论”“道德哲学简介”“现代道德哲学史”“选举道德”“公共服务中的道德与领导”“生物工程伦理”“人类生活中的道德”“社会工作坊中的道德”“道德、公共政策与技术变革”等34门与专业类道德课程。哥伦比亚大学的方法是把“当代文明”“文学人文”“艺术人文”“音乐人文”和“科学前沿”等五大类通识教育体系所开设的54门核心课程全部限定在西方文化范畴内,所用教材一律都是“清一色”的西方名著及大师的作品。国内思政课作为全校性公共必修课,其重要性自不待言,下一步的建设重点是要聚焦课程的生动性、感染力、立体化和“接地气”等方面。目前最为迫切的是,要提高课程思政的建设力度和课程教学“培根铸魂”目标的实现程度。而所谓课程思政,实则就是把全部课程,不分专业与类别,都赋予其德育功能。每门课程要各“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课程思政之所以如此重要,还在于其受益面最广,涉及学生、教师和专业数量最多,其难点在于要解决好“两张皮”问题,即从以知识论为主线的课程体系中挖掘出有效的思政元素,使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融为一体,让学生“入耳走心”,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文史哲课程,重在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等维度深邃理解和弘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经管法课程,重在构建具有中国气派的社会科学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教育类课程,重在引导学生树立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职业理想,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理工类课程,重在加强学生的科学伦理教育,培养他们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精益求精的科学报国精神;农学类课程,重在培养学生“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乡土意识;医学类课程,重培养学生“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的医者仁心;艺术类课程,重在引导学生领略中华之美,达至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美美与共的精神境界。

当然,建设好思政课程或课程思政绝非一蹴而就,能够给学生带来“获得感”,并在全国范围内产生较大影响的课程可谓凤毛棱角。南京大学的“宇宙简史”天文学类思政课从2016年开始酝酿到2018年被评为中国大学“慕课课程”和“国家精品在线课程”,再到2021年被被中国教育电视台遴选为思政课“金课”案例,总计耗费约5年时间。目前,南大环境健康类思政课程“美丽中国梦”和面向解决人类和国家对材料、信息和能源重大需求的“新工科导论课程”正陆续开设起来。东南大学正在大力实施培元、求真、行知、弘文、强网、润心、善治、优服、金钥、领航等“十大育人计划”,全方位育人资源实现联通、贯通和融通,“东大人的国家记忆主题思政大课”获批中国高校“金课”建设推进平台计划重点课题。从全国其他大学的典型案例看,具有较大反响的思政课程包括:清华大学的“电路原理”,采用情景再现、“雨课堂”等方法,在知识传授中实现价值塑造;天津大学“理论力学”,加入世界力学科技史,穿插人文情怀交流;南开大学“理论力学”,用物理之“力”,发掘思政之美;上海中医药大学“升华医者之道人生大课”探寻解剖学之“道”,做到以“情”育人;北京联合大学秉持“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理念,从教学大纲设计到教改课题立项,再到数学、体育等课堂教学,“都找到了育人的感觉”。相对而言,国外少数顶尖大学的“课程思政”首先使学生对“德”与“专”的结合产生了浓厚兴趣。2018至2020两年间,斯坦福大学的哲学、古典政治学、政治学与艺术史、人类学、象征符号学、国际关系、人体生物学、公共政策、美国研究等专业的研究生完成了多篇与道德主题相关的学位论文,其中包括《面对死亡的希望:治疗垂死病患之伦理》《道德责任之隐性阻碍》《法官审判过程的决策伦理》《对低收入群体财政调控的道德涵义》《佛教徒之幸福与人口道德》《为美国难民创建道德框架》《急性传染病爆发实验试剂公正发放之道德框架》《对刑事犯就业歧视之伦理与实际蕴含》《道德基金投入与责任影响提升》《高科技公司及其网络课堂的道德角色》等。从中国知网(CNKI)的搜索结果看,国内大学的硕博论文选题透过道德维度探讨专业问题的情况仍然较为少见。

从“三全育人”角度去审视,继学校领导、师资队伍、课程建设这三项核心指标之后,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国际交流、校园文化、管理服务这五项指标也至关重要。学科建设要秉持“扬优支重,改老扶新”的原则,持续发展马克思主义等传统学科,同时大力扶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新兴学科和其他多样化学科建设,完善“立德”布局,充实“立德”内涵。东大的做法是把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全校的“第一学院”加以建设,实现了本硕博思政专业全贯通,同时出台《“思政课教学卓越奖”评审办法及实施细则》。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得以凸显,主要缘于科研与教学本身就存在着“水与鱼”密切关系。19世纪的法兰西科学院院士路易斯·巴斯德(Louis Pasteur)曾说:“科学无国别,科学是照亮世界的火炬,因为知识属于全人类;科学是国家的化身,因为国家将其思想与智力作品载向远方。”(14)Louis Pasteur,“Free Lance of Science,”as quoted in 1960 by René Jules Dubos,Ch.3 Pasteur in Action, https://en.wikiquote.org/wiki/Louis_Pasteur.这句话在我国高教领域,已被简化为“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国际交流主要在于两方面的作为,一是立足本土,使海外留学生和外教对中华文化产生亲近感;二是跨出国门,到国际舞台上去展现大国风采,呈现新时代国人的精神风貌。校园文化要更加聚焦弘扬家国情怀的主题活动。管理服务则要通过每一位相关人员的高度责任心和周到细致的服务,把温暖的正能量传递给广大的教师、学生和家长群体,使他们切身感受到大学不仅是探究知识的“学术共同体”,而且是休戚相关、心心相印的“命运共同体”。

历史与现实屡屡昭示,大学风清气正,则国家长治久安;大学瘴气横行,则危及江山社稷。可以设想,若4000万在校大学生德才兼备、又红又专、爱岗敬业,一茬接一茬地把富含浓烈家国情怀的“种子”洒向广阔无垠的现代化建设“沃土”,从而形成可以抵御任何风浪的“承重墙”,那么“当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我们必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坚不可摧,永远傲然屹立于世界舞台的中心。

猜你喜欢

立德道德思政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围绕六个“下功夫”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跟踪导练(五)(2)
思政课“需求侧”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