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民族文化产业推动传统村落振兴的典型案例研究
2021-01-03万木英
万木英
(凯里学院旅游学院,贵州 凯里 556011)
一、引言
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宣布“我国脱贫攻坚战取了全面胜利”,就在同一天“国家乡村振兴局”正式挂牌,这表明如何有效推进乡村振兴是各级政府及学界关注的重点及热点问题。在脱贫攻坚时期,西南传统村落结合自身的历史条件、经济基础、资源禀赋、帮扶政策在完善基础设施、增强内生动力、增加公共产品供给、推动就业增收等方面成效显著,但同时与国内其他区域相比也存在较大的发展差距,例如经济总量较低、产业基础薄弱、人力资本积累不足、群众致富渠道较少,其是西南民族地区推进传统村落振兴面临的主要困境,为此如何有效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发展村落经济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分析民族文化与民族经济关系的基础上,以特色民族文化产业推动传统村落振兴的典型案例——贵州卡拉村为例,解析其发展历程,总结其成功经验,不仅有利于自身特色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而且对其他区域传统村落振兴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价值。
二、民族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民族文化与民族经济的关系备受国内学者关注。文化对经济增长存在间接影响与直接影响:间接影响则是通过文化的能动作用推动经济的发展,这是文化的重要价值所在;直接影响表现在文化产业产值对经济增长的贡献[1]。李忠斌认为,民族文化具有内在的经济价值,它既能加快经济增长,也能抑制经济增长的效率和质量[2]。一方面,文化通过影响人的思维、行为、选择方式间接作用于经济活动;另一方面,文化直接与经济活动发生反应[3]。王杰认为,民族经济习俗对民族经济发展双重作用,既有积极的推进作用,也有消极的阻碍作用[4];而李军等认为,民族文化与民族经济是一个双向互动过程,既要发挥民族文化的动力整合功能,也要发挥民族经济在民族文化中的导向作用[5]。随着科学技术及经济社会的发展,民族文化的功能也在发生相应的变迁,部分功能逐渐弱化,部分功能不断增强,部分功能退出历史舞台,部分功能获得新生。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看,文化的经济功能日益凸显。调查发现,部分传统村落将其作为经济发展的关键性资源且成效突出,例如贵州西江苗寨、广西龙脊平安寨、湖北大水井村寨等。正因为文化的经济功能凸显,因此在传统村落振兴中要充分挖掘其潜在经济价值,发挥其经济推动作用。贵州传统村落具有文化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孕育其中的“民族特性”与“文化构造”,不仅可以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而且具有市场效用和消费价值的可转化性的因素[6]。李忠斌指出,文化既是资源,也是要素。要实现文化与产业的深度融合,让文化成为资本,成为产品打入市场的优质符号,成为提升产品竞争力的内在要素[7]。例如云南映象是民族文化资本化成功运作的典范,在昭示民族文化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强大经济功能的同时,也说明文化的多样性及其合理性的根本意义是人类能够发现一种多样化的发展道路[8]。民族文化作为一种经济发展的资本,不仅对区域经济发展贡献突出,而且对掌握文化资本积累的个体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例如,云南张树皮通过“发明传统”——树皮衣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收益与较高的社会地位[9];贵州银匠哥通过传统技艺获得更多的经济资本与社会资本,在提高个人声望的同时也提升了自己在社会秩序中的位置[10]。因此,要立足于时代发展需要,重新审视民族文化的价值,在保护传承的同时对其开发利用不仅具有合宜性,还具有合理性。正因为如此,民族文化资源的产业化运作为传统村落振兴提供了一种新的路径。
三、民族文化产业促进传统村落振兴的典型案例
贵州龙泉镇卡拉村是以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继而实现传统村落振兴的典型案例。该村传统民族文化资源尤其是传统工艺文化资源丰富,如蜡染工艺、银饰制作、鸟笼编织等,因苗族有鸟的图腾崇拜,再加上在本民族节庆活动期间有斗鸟习俗,从而衍生具有民族特色的鸟笼产业。其发展历程如下。
1.挖掘市场潜力
传统村落中的民众要从根本上转变生计方式,就要在本土资源与现代市场体系之间找到最佳契合点,这是最重要的一步。村支书说,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因念不起书,小小年纪被迫退学,整天闲着无事可做,再加上好奇,就跟着村里的老年人学习编织。但是因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大部分人勉强维持基本的生计,民间老艺人闲来无事制作出来的鸟笼卖不出,只能相互赠送。因此要发展鸟笼,必须对接市场,解决销路问题。于是就带着鸟笼去都匀销售,第一次去卖3元一个,没多一会儿工夫就卖光了,发现采购的群体大都是当地退休干部,经济条件比较好,然后每逢赶集就去销售,新来的客户大多是上一次采购介绍而来的朋友。打开都匀这个市场后,村支书深切感受到民族文化资源潜在的巨大经济价值,也意识到要获得长远发展,就要形成一定的规模,就需要进一步开发利用民族文化资源,这就意味着动员更多的人一起干,只有众人才能拾柴火焰高。于是就号召老年人和孤儿制作鸟笼。起初大家都不愿意,原因是这些年制作出来的基本送人了,根本卖不出去,更何况出力上山找原材料,很多人认为做了也是白做。面对初始发展的困难局面,为了给大家一颗定心丸,村支书把近期卖鸟笼的所有钱拿出去做订单,做一个收购一个,尤其是大力发动年轻人,因为他们手脚快、产量大,告诉他们只要你们跟着老年人学好做好,销路问题容易解决,不到一个月,就有三五十人做鸟笼。
2.扩大生产规模
在经济利益驱动下,更多村民自发加入到鸟笼工艺品生产中,规模逐渐扩大,产量增多,这就需要进一步打开市场,于是在1991年成立鸟笼协会。在此基础上1992年成立了龙泉镇贵林民族工艺鸟笼厂,这样就树立了该村自身的鸟笼品牌,采用大户带小户的内部帮扶模式(投入少,效益高,100元到500元),1997年进一步开拓市场,到云南、四川、广西等地出差销售。在1998年换届选举中村民W因靠着传统工艺解决群众生计问题全票当选村主任,上任后明确鸟笼销售价格,规范鸟笼市场秩序,随之卡拉鸟笼名声鹊起。起初,受市场、信息、交通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大部分鸟笼在周边区域如凯里、都匀等地销售,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如“互联+”、大数据等的运用,进一步拓展市场,远销广西、云南、中国台湾、新加坡等区域。据不完全不统计, 该村168户有125户从事鸟笼编织,形成独特的“分散加工”与“集中销售”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2018年生产12万只,年销售额650万元左右。
3.增加文化附加值
驻村书记2015年被该县委组织部选派到该村驻村扶贫,2017年恰逢全国旅游包县的典范——万达小镇即将开业,这无疑为弘扬该村传统文化,做大做强特色文化产业提供了新机遇。但近十多年卡拉鸟笼发展面临附加值不高、规模化效益不明显、产业形态单一、制作工艺粗糙、村民受益度较低等问题。驻村书记在前期调研基础上召开全体村民会议,一致认为要立足现有文化产业基础,整合各类扶贫资源,延伸产业链条,提升品牌知名度,从而做强鸟笼产业,在驻村书记带领下为深度开发利用传统工艺资源采取了以下几方面措施。第一,利用政策整合资源。村支书利用扶贫政策为编织鸟笼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提供500元的启动资金,用于采购金竹等原材料;同时以村集体名义借“中国鸟笼之乡”的荣誉称号向省文化厅申请了5万元的文化保护专项经费,用于对编织工艺人员的培训,主要内容包括技能、速度、美观等方面,旨在提高生产效率、突出民族工艺特色、提升编织技艺。第二,全面推进多产业发展。随着现代旅游小镇的开业,为该村带来源源不断的人流,如2019年“五一”期间万达小镇前三天接待游客30万,部分游客慕名前往。其原因是在现代化的审美疲劳中,人们更愿意去探寻传统,而该村正是传统中的经典,拥有不可替代的文化竞争力,鸟笼与斗鸡等文化符号对都市游客而言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在传统与现代的共生互补中万达对该村的旅游溢出效应明显,不仅增加了鸟笼销量,而且带动了农家乐迅速发展,由2016年3家发展到2018年的28家。据村支书反映,2018年该村总收入1500万元左右,户均年收入6万多,大部分年轻人回到村子就业创业,不仅自由而且工资较高(每天纯收入200元左右)。2019年5月村支书向笔者反映:“在没有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前,我们是远近有名的贫困村代表,因田土资源少在青黄不接时全靠政府救济,如今是全县脱贫致富与乡村振兴的示范村”。
三、特色文化产业推进传统村落振兴的启示
该传统村落之所以从极贫村到典型的富裕村,其发展的核心动力在于对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也就是以村支书为核心探索出了一条集民族文化资源开发、销售、再生产的“分散加工与集中销售模式”,实现了对民族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11],不仅增强了传统村落自身经济发展能力,更为重要的是为获得持续发展能力建立了相对完善的文化利益分享机制,以就业的方式对接民族群众,让每一个内部成员都有参与分享利益的机会,这样就留住了民族群众在传统村落这一空间场域内生产生活。该传统村落振兴对其他区域村落振兴有着十分重要的参考借鉴价值。
1.整合资源凸显价值
民族文化资源的属性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的动态变化过程,早期的民族文化主要满足各族民众生产、生活的需要,体现为物质属性和精神属性。经过社会的动态演化,其经济价值日益凸显,逐步发展为一种综合性的资源属性[12]。因此在现阶段的传统村落振兴中,要进一步深化整合传统文化资源,将特色性与多元性有机结合起来,既要突出某一种或多种文化特色,同时注重对村落内部其他传统文化的开发利用,力求民族文化的整体性展示,提升文化品牌知名度。现阶段鸟笼工艺的传统功能在于养鸟,突出的是实用价值,而在旅游背景下,可以进一步拓展其功能,强化符号价值,逐步实现由实用价值向符号价值的转化,因此卡拉村充分利用研学旅游、工艺美术写生等机遇,以此开展传统工艺体验及传统工艺培训,从而横向延伸传统文化的价值。2019年,该村开始转向发展研学旅游,接待来自湖北、河南、浙江、广东等地游客10000余人次。驻村书记说,2019年7月,最多一天接待了300人,聘请了20多名师傅,每人工资150元。从经济效益来看研学旅游比出售鸟笼更合算,孩子们体验鸟笼的类型有方形和圆形,但大部分都喜欢体验圆形鸟笼制作工艺,体检价格120元,但成本在40元至60元,更为重要的是随着游客的到来,带动了农家乐发展。此外,该村还深度整合了其他民族文化资源,例如孝文化、蜡染文化、银饰文化等,这样就可以进一步强化其特色,提升其知名度,以此吸引更多游客。因此在传统村落振兴中要注重整合各类文化资源,尽最大可能提升传统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
2.多业态融合发展
卡拉村之所以能够持续发展,另一可取之处在于多业态融合发展。在发展初期主要是售卖鸟笼为主,但随着鸟笼市场需求的变化,该村立足于传统斗鸡文化转向发展乡村旅游,在村落精英带动下纷纷创办农家乐,从实践效果看农家乐带来的经济收入与鸟笼产业平分秋色。此外,该村充分利用研学旅游、生态旅游等机会,在做好主导产业的同时,根据消费者需求变化,一方面针对学生群体大力发展研学旅游,另一方面利用村集体土地资源发展生态旅游。具体做法是出租给一家苗圃公司,通过一定的设计种植了大量花草,形成了美丽景观,并在园区开设了一家生态餐厅。多业态融合发展的最大好处是可以相互支撑与共生发展。例如,发展生态旅游、研学旅游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而随着人流量增加就会带动餐饮及鸟笼的消费,这样就可以增加村集体收入,村民也会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进一步增强传统村落的内生发展能力。因此在传统村落振兴中,在强化“一村一品”的同时要立足资源优势发展多元产业,这样既可以突出特色,又能规避单一产品的市场风险。
3.健全利益关联机制
特色民族文化产业的持续发展除了资源特色、市场需求外,更为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民族群众的参与问题,因此要建立合理的利益关联与分配机制。罗永常指出,社区参与是民族村寨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而社区旅游利益的保障是社区有效参与的决定性因素[13],在实践中探索出了朗德苗寨工分制、千户苗寨的奖励制、芭莎的集体所有制及以家屋为本的管理体制[14]。在起初阶段,精英人物在文化资源开发中发挥着引领作用,经济利益的不公平分配是一种动力,对大部分传统村落而言也需要这样的动力才能形成新的发展轨迹,否则陷入低水平恶习循环,而开发成功后想要获得持续发展,就要增强凝聚力,就要做到利益共享,此时精英群体不仅要为利益较少者搭建各种参与平台,更为重要的是主动压缩营利空间,为村落发展营造出团结和谐的生态环境。卡拉村最大的优势就是建立了合理的利益关联机制,以村合作社为平台,将所有农户纳入其中,而且大部分经济利益由农户分享,这样就充分激活了社区村民参与村落文化资源开发的积极性。
四、结语
总之,特色民族文化产业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其高质量发展可以有效对接乡村振兴,是民族地区村寨振兴的物质基础,它能够给予人们优质的精神文化满足,为人们提供稳定且持久的收入来源,汇聚人力资源,优化产业结构[15]。贵州卡拉村的振兴表明,民族文化资源已经成为民族地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文化资本,发挥着物质资本与精神资本的双重动力作用。为此在传统村落振兴阶段要高度重视民族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充分利用各种政策、资金及产业平台,发挥其比较优势,将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民族文化资本,不仅增加就业岗位,增加民众收入,而且有利于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全面提升传统村落的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