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实践策略探析

2021-01-02张文朗覃武梅

快乐学习报·教师周刊 2021年33期
关键词:人文价值传统文化素质教育

张文朗 覃武梅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对于小学生而言,语文的学习也不再局限于掌握书本上的知识,更多的是要对文化进行传承、创新。小学语文课堂作为提高学生素质的主要依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其中,以分析其重要价值、意义,引领学生探索语文学习的“人文价值”。让学生在识字时对传统文化产生认同感,在古诗学习中领悟家国情怀,在古诗学习中领会古人智慧;在语文活动之中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

关键词:素质教育;小学生;传统文化;人文价值

引言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撑。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是小学义务教育承载的历史使命。小学语文是小学教育中与传统文化结合最为紧密的学科,将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相结合是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它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提高他们的自我修养,还能开阔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和创造能力。

一、传统文化融入识字教学,增强学生的文字认同感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识字学习尤为重要,如此,小学语文教师便可借助识字教学,将传统文化元素有效地融入其中,以此逐步增强学生对文字的认同感。具体表现为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可以借助传统文化的书籍,将其制作成动画形式,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教师在引领学生识字、写字时,可以将笔顺和字的含义引入其中,以此引领学生结合顺口溜和故事进行识字、写字,以推动学生的学习,实现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入。

例如,在带领学生学习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内容《小蝌蚪找妈妈》时,为引领学生认识“灰、迎”等8个生字,会写“河、姐”等生字,笔者有效地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课堂之中,丰富课堂内容,改变了学生的学习形式。具体而言,笔者改变了传统字词讲解的形式,在每个字中贯穿了“顺口溜”“历史故事”。在教学“灰”时,灰乃是“物体燃烧后的剩余物”,如此笔者便引入了“燃烧自己,点亮他人,化成灰烬的历史故事——人民英雄戚继光”,以跌宕起伏的情节,让学生对“灰色”的含义进行掌握。在教学“迎”时,这个字对于小学低年段的学生来说太过复杂,如此笔者便引入了“字谜”:兔年行路,不要左拐。以带领学生在欢乐的氛围之中学习生字,感受文字散发出来的魅力,增强其对文字的感知。

二、将传统文化融入古诗教学,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古诗对于小学生而言太过抽象,但大部分小学生从小便接触古诗,所以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古诗教学之中所获得的效果,便不言而喻了。首先,教师可以在古诗学习之初,有效引入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以此,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其次,在强化古诗诵读时,教师也可有效地引入“古人思想”,让学生在诵读之中,了解“思乡之情”,进而借助古代文化学习诗歌,改变学生的思想。最后,在讲解古诗所传递的思想情感时,还可引入令人反思的“人生哲理、传统文化”元素,以引领学生在“品味”之中体会古人的气节,领悟何为家国情怀。

例如,在带领学生学习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内容《夜书所见》时,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为了带领学生通过此篇诗歌学习理解“诗人的思乡之情”。在开篇“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之中,笔者便有效抓住了“动客情”,奠定本文学习的情感基调。随即,为弥补小学生抽象思维发展的局限性,实现从抽象到具体,笔者有效融入了传统文化元素“古人对家的情感”。引领学生了解,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一直牵挂所有人的心。在具体引入过程当中,笔者注重以“故事、视频”导入为基础,引入李白寄托相思的故事,杜甫怀念家乡时都做过哪些事情,以学生熟悉的人物为切入点,有效融入传统文化元素,让学生通过解析传统文化元素,明白何为“动客情”。除此之外,为了增加学生学习的深度,促进学生理解家国情怀。笔者还有效地引领学生结合自己的认知经验,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挖掘,让学生自己引入傳统文化元素。在教师的引领之下,有的学生挖掘了“思乡情感”,有的学生挖掘了“爱国大义”;还有的学生依托国外留学生呈现了“家国情怀”。这些传统文化元素都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依托,推动了学生的学习走向深层次化。

三、阅读传统文化作品,奠定传统文化底蕴

中华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单靠课堂学习很难达到传统文化学习和传承的预期目标,需要教师和家长积极拓展课外资源比如订阅古诗书籍、成语故事大全、古典名著以及文言文读物等,鼓励学生积极开展阅读活动,培养阅读习惯,让学生自主发现和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知识。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和语文能力的重要手段,而传统文化经典作品对自然和社会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感悟,小学教师可以通过引入古典故事和历史人物事迹,诵读经典、品味经典,让学生充分领略经典之美,感受作品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

教师在组织阅读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开发适合不同年龄阶段的阅读书目,让学生感受阅读的趣味性同时又不增加他们的负担。在组织阅读活动时,要帮助学生确立阅读目标,设置阅读问题,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模式开展阅读活动,加强阅读交流,从而提高阅读效率。同时,教师在确立阅读目标时一定要考虑作品思想意境的升华和主题的延伸,这在古诗词的阅读中尤为重要。在阅读部编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语文教师不仅要讲解“遍插茱萸”的习俗,通过朗诵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还要组织学生搜集表达思乡之情的相关诗词进行吟诵,如《静夜思》《秋思》《关山月》等,通过阅读激发学生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之情。

四、开展文化实践活动,重视传统文化体验

将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和日常学习生活结合起来,用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实践活动来增强学生的体验感,让他们在实践中深刻感悟传统文化之美。学校可以定期组织书法比赛、诗歌朗诵大赛、国学知识竞赛等传统文化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自觉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历史发展演变,中华民族形成了独具特色、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习俗,如春节、端午节、元宵节、重阳节等,每个传统节日都有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承载传统文化、联系民族情感的重要纽带。了解传统节日,让学生参与其中,深刻感受传统节日的历史沉淀和文化底蕴,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和家国情怀。

以端午节为例,它是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教师在讲解端午节由来、介绍爱国诗人屈原事迹的同时,可以组织学生和家长一起诵读屈原的《离骚》、搜集关于端午节的诗句、包粽子、划龙舟、做香包等实践活动,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到独特的文化记忆。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教师潜移默化地推进。同时,小学语文教师也应该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对学生日后发展的重要性,自觉创新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的形式,在各个环节当中充分利用传统文化,并引导学生主动了解传统文化,促使其将中华民族上千年的文化传承下去,以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参考文献:

[1]王博娟.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思考[J].学周刊,2020(13)-71-72.

[2]杨守秋.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策略探究[J].中华颓文选(教师版),2020(1);:64--65.

[3]魏登科.浅析小学语文德育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J].吉林教育,2020(31):79--80.

猜你喜欢

人文价值传统文化素质教育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在素质教育中树立文化自信
浅析我国的素质教育政策
人文价值在中学物理教育中的体现
原生态音乐的价值体现
构筑高中语文人文价值的实践策略思考
人文价值理念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