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位美国学者与清朝军机处

2021-01-02孔祥文

博览群书 2021年12期
关键词:雍正皇帝皇帝

孔祥文

1991年美国学者白彬菊出版了《君主与大臣:清中期的军机处(1723-1820)》一书,中文版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于2017年4月出版。中文版是在英文版出版后26年后才面世的。在这期间,有关清史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并且国家也于2002年开始了纂修清史的世纪标志性的文化工程,使得大批的档案、文献和史料得以有机会出版和被加以利用。

军机处是清代重要的国家职能机构之一,这个机构并非是从清朝建立起就存在的机构,它的起源、发展和完善与随着清朝入关后所面临的局面以及皇帝为了能寻找更为有效解决办法而独创的。而且,经过实践证明,军机处不仅仅起到而且很好地达成了皇帝在面临西北用兵时提高效率的目的和任务。作者以1723年(即雍正皇帝继位)为研究时间的起点,以1820年(即嘉庆皇帝去世)为终点。作者选取了雍、乾、嘉三朝对军机处的起源、发展和完善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全书共分为三部分八个章节。

第一部分是雍正朝分立的内廷:军机处的前身(1723-1735),包括雍正初年内廷的加强、雍正的内廷助手:亲王与大学士、皇帝的内廷代理人和为平准之役而设立的内廷下属机构四个章节。

第二部分是乾隆内廷统一时期军机处的建立与扩张(1735-1799),包括总理事务王大臣时期内廷的转型、18世纪军机处的结构和军机处下属组织的三个章节。

第三部分是结局,包括嘉庆皇帝对军机处的改革(1799-1820)一个章节和结语部分。

特别是结语部分,作者对军机处设立时间问题、18世纪军机处成长的因素、可能阻碍军机处成长的因素、军机大臣与皇帝的关系问题给出了探讨性回答。

在国内能查到有关军机处较早的文章是1956年张德泽的《清军机处的文书处理与档案工作》,到2019年为止大约有一百余篇。这些文章从多个方面对军机处进行了研究。笔者对这些文章大体梳理一下,主要包括军机处设立的时间、军机处的概括介绍、军机处的性质、军机处人员、制度和其他政府机构关系的研究、军机处相关档案等内容的研究与介绍

以及军机处的其他方面的研究与介绍。除了论文以外,还有相关图书出版:袁灿兴的《军机处》《军机处二百年》、熊剑平的《权力的掌控——军机处》。

纵观有关军机处的论文与著作,虽然涉及内容不少,但只是就某一个方面或问题进行了研究,对于了解和全面把握军机处的历史地位还是显得非常不足。再回过头来看白彬菊的《君主与大臣》一书,就会发现白彬菊把军机处这一组织机构从起源到沿革,以及内部人员结构、制度运行、机构的改革、皇帝与大臣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梳理,为我们更全面深入了解军机处提供了全新的角度。

清史专家单士元认为,北京清代故宫分外朝与内廷两大部分,外朝是举行大典礼和办理政务的地方,内廷是皇帝及后妃等起居之所,大臣的活动范围只限于外朝。从这一点来看,外朝与内廷是空间上的分隔。白彬菊则是把在空间上的分隔巧妙地引入到制度上的分隔,使得军机处的设置有了一个不同的理解角度。白彬菊认为雍正皇帝借助西北用兵之機成立了军需房,目的是为了绕开早已成型的传统组织机构,可以高效并且少受权力限制地达到使自己权力至高无上的目的。而单士元又给我们提供了另一个角度,雍正皇帝之所以在把外朝大臣引到内廷入值还有一个原因是为了自身安全。雍正帝在康熙末年储位之争获得成功,即使在他继位之后,仍与弟兄间存在持续的斗争,这使得其人身安全成为非常重要的考量,他的行动起居,警跸特甚。所以雍正皇帝的许多活动较以前制度都有所改变,那么外朝大臣入内廷值守也就可以解释得通了。

一个新机构的成立最重要的是人员构成、运作行文程序、办公场地等。但根据王昶在其《军机处题名记》中记载:“军机处盖古者制诰之职,其制无公署,大小无专官,直庐始设于乾清门西偏,继迁于门内与南书房邻。”由此看来,军机处开始设立不仅没有公署,而且人员也不是专责。乾隆时期撰修的《清朝通典》记述了军机处设立的整个过程,并且明确规定其在中央国家机关的排序,即位列宗人府、内阁之后,其地位之重要不言而喻。

在嘉庆朝和光绪朝《钦定大清会典》以及《清史稿》中都对于军机处的职掌有所记载。但是,官书对于军机处记载较其他机构是不足的,使得这个中枢机构如何运行被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清人梁章钜、朱智撰的《枢垣记略》是研究军机处的主要史料来源之一。梁章钜借着任军机章京之机,用五年时间撰成此书,使得我们有机会得以看到军机处许多官书所没有记载的内容,在其中的《规制》一章中记载了军机处作为一个机构存在重要标志——印章的铸造及使用的办法。这一点在《雍正实录》中也有所记载。

军机处在清朝存在了180余年,其最重要之处还在于君主与军机大臣之间的关系。雍正皇帝对于从康熙皇帝继承而来的内廷存在着不满。内务府和议政王大臣由高层满洲人和蒙古人把持着,加上帝位之争,雍正皇帝作为新君想要行使皇权势必要依靠自己人,平衡满汉权臣之间的势力是其最主要的任务。由汉人撑起来的南书房是无法与内廷的满人和蒙古人相抗衡,所以雍正皇帝必须另辟蹊径,西北战事可以说为其提供了顺理成章的机会。回过头来看,机构名称不是个问题,关键是机构里的人是谁这才是最重要的。南书房也好,内务府和议政王大臣也好,只要这些人听命于皇帝,忠于皇帝就不是个问题,但原有的格局不容易打破,唯有另招成员组成新的办事机构,军机处恰恰在这时出现了。

我们知道,战争讲求的是效率和保密,雍正皇帝在位的三分之二时间都在对西北用兵,所以原有的国家决策流程无法保障这两点的,伴随着军机处的出现,奏折制度也被广泛地运用,加上皇帝任命的办理军需大臣都是非正式的(兼职的),且只听命于皇帝。正是奏折的实效性和保密性使得雍正皇帝把在对西北用兵的制度推广到国家治理的其他方面,最终使奏折制度成为一项正式的制度。效率是第一位的,专断是效率的结果,最终形成了君主独裁的统治制度。

没有任何波折而继位的乾隆皇帝试图改变雍正皇帝对内廷的管控,继位伊始便取消军机处,由总理事务大臣代理,改名总理事务处。但乾隆二年(1737),乾隆皇帝就改变主意重新设立军机处。自此至宣统三年四月(1911)“皇族内阁”成立后,军机处才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对于军机处这个机构,不论是官方史书的记载,还是作为军机大臣、军机章京等参与其中的官员笔记,虽然对于我们今天对军机处研究提供了丰富清晰而详实的史料,但是由于军机处的特殊性,使得军机处这个机构的运行有了许多不为人知的内幕。如军机处是什么时候起源的(现在仍有争论),它的发展过程是怎么样的?军机处的人员配备什么样的?哪些人有条件被选拔进入军机处办事?军机处官员的兼职身份使得其人员数量也不确切,其规模程度如何?对于这些问题,作者白彬菊在运用档案史料上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对于隶属军机处的人员规模的计算,作者没有按照官方史料的记载,而是通过军机处日常饭食供应来了解大概的人员规模,在这里使用了现存于北京的“桌饭档”,通过这份档案,可以测算出军机处人员规模。再比如,对于军机处的工作量是从其所需的办公用品来体现。办公用品的大幅增加,从另一个角度来展示了军机处这个机构规模的扩充。

在军机大臣里,领班军机大臣的地位最高,其他的军机大臣层级如何在官方典志中没有记载,白彬菊则是通过军机大臣在奏章中的署名排列来判断他们在军机处的层级。因为在18世纪中国这样的等级社会,级别和礼制上的这种细微差别特别重要,关系到一个官员在官僚体制中的地位和荣誉,作者的独特视角可以窥见君主与大臣们之间的亲疏关系。

一个专制国家最重要的权力是用人权。清朝皇帝把官员的任免权是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军机大臣的任命开始并没有如同国家其他机构那样程式化、标准化,而且这个程序的规范直到18世纪中期才确定下来。所以,在此事上完全由皇帝一人说了算。而且对于军机大臣的任命,皇帝更加倾向于有代际关系的人员。如傅恒及其三个儿子——福隆安、福康安、福长安;尹继善和庆桂父子;纳延泰和长龄父子。军机大臣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兼职,军机大臣们在别的部院衙门还有职务,这样安排的好处是不会把军机大臣与其他国家中央机构隔离开来,可以更好地管控这些外廷衙门。军机大臣主要是满人为主,而且他们的出身也并没有如翰林院那样必须有进士出身的要求,乾隆末年军机大臣的三十八位成员中,仅有两位举人、三位进士,这足以说明学历出身对于入值军机处不是一个重要指标。

那么能够入值军机处一个最重要的一条是忠君,也就是在政治上可靠性。军机大臣要接触非常机密的奏折,他会被派去执行非常重要的任务比如撰修方略、实录以及朱批谕旨等。作为皇帝最信任的人,必须与外廷官员保持距离,不能接受礼物、款待客人以及和其他官员进行交接,所有这一切都会影响到军机大臣的个人政治前途。不仅在职场上与人进行隔离,而且在现实中也要自我隔离。所以,有关军机处是如何运作的,这个过程、程序基本上是没有透露出来的,包括军机大臣们的个人笔记、档案也都没有相关的记载,这一点也是作者经过大量查阅档案史料所得出的结论。

《君主与大臣》一书中运用了大量的满文档案,这是因为军机处开始的成员以满洲人占主导,所以往来的文书满文占了很大一部分。但是,战争毕竟只是局部的、暂时的,国家保持稳定和和平是常态,所以后来随着军机处的发展许多汉官加入进来,汉文档案开始大量出现了。但是满文仍然占主要地位。即使作为汉人的军机大臣张廷玉,也是会满文的,且相当熟练。除张廷玉外,擅长满文的汉人军机大臣还有刘统勋。正是由于军机处的性质,使得满汉两种文字档案得以大量存在,作者白彬菊对满文档案的利用使得军机处的原有面貌呈现在读者面前。

但是,满文的弱化一直持续着。清政府对于汉官也没有强行要求满文学习,到了后来,甚至连满洲人也开始不会说满语了,导致在乾隆五年(1740)对于是否用满文和汉文颁布明发上谕问题时,有了放弃满文的提议。军机处的汉人虽有增加但是还是以满人为主,满汉复职只适用于军机章京。内务府和侍卫,一直也以旗人为主,特别是一些有关边疆问题的档案基本是用满文记载着的。到嘉庆皇帝时期,对军机处的改革其中一条是军机大臣的出身需要是翰林和进士,而且比例在不断地上升。

虽然有些变化,但是军机处与君主的关系基本维持了原有的格局。但是满人担任军机大臣的标准向着汉人看齐了。军机处与君主的关系在清朝始终维持着平衡。军机处通过自己的地位去影响皇帝的决策,并约束着皇帝的专制意向。对于无人挑战和有着绝对权力的皇权,军机处在实际中所起的作用能有多大,无法评估。但有一个事实是,军机处的存在,使得清朝政府成为一个能够有效地运行的政府,而且在中国历史上成为持续时间最长的政府,这是在北京存在着一个强大而且占优势的君主前提下的。嘉庆皇帝曾言:

我朝列圣相承,乾纲独揽,皇考高宗纯皇帝临御六十年,于一切纶音宣布,无非断自宸衷,从不令臣下阻挠国是。即朕亲政以来,办理庶务,悉遵皇考遗训,虽虚怀延纳,博采群言,而至用人行政,令出惟行,大權从无旁落。

单从这一点上就可以体现出反映君主与大臣之间关系的军机处的运行是相当成功的。

(作者系历史学博士,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现为文化和旅游部清史纂修与研究中心、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中华文史网编辑。)

猜你喜欢

雍正皇帝皇帝
政治合法性与清朝秘密建储制度的产生
皇帝需要帮忙吗
女皇帝
清代雍正皇帝的财政改革及其启示
论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刻画
浅析《红楼梦》对二月河创作的影响
酷爱学习的小皇帝
恼人的人数问题
雍正时期官吏任用与监察及其启示
雍正时期官吏任用与监察及其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