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媒体时代下沉浸式艺术展览的复归与超越
2021-01-02贾雯菡
贾雯菡
摘要:当今科技迅速发展,文化产业和AR、VR、MR等融合催生了很多沉浸式体验。但同时也暴露了一些问题,过度的泛娱乐化和单纯的造景,让沉浸式展览过于媚俗。其背后展示了人们过分逐利的心态,社会浮躁,审美趋向媚俗。要想打破现实困境,需要充分盘活文化资源,以艺术为本,以技术为翼,观者能够与艺术畅通对话,达到万物一体,使技术更好地为艺术服务,实现艺术的超越。
关键词:沉浸式 数字技术 文化工业 艺术展览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8-3359(2021)23-0177-04
在数字技术、科技发展的今天,艺术广泛使用新媒体作为主要工具和手段进行传播,技术与艺术的高度融合和人们审美方式和审美体验的改变,沉浸式体验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沉浸,是一种过滤掉所有不相关的知觉,完全投入某种情境的状态。沉浸式艺术体验,其核心在于获得身临其境的现场感,进入全神贯注的状态,通过奇妙的身心体验,启发观者对人与世界的思考,深化对艺术情境的感悟。但现在沉浸时代艺术展览泛娱乐化盛行,技术高于艺术,喧宾夺主,让原本艺术家想表达的内容蒙尘。因此,如何处理好艺术与技术的关系尤为重要。
一、沉浸时代艺术展览泛娱乐化盛行
随着技术的发展,许多艺术家为了更好的表现内容,大量运用科技手段,例如AR、VR、MR,这些技术都为艺术的呈现添砖加瓦。无论是身临其境还是触手可及,五彩斑斓的光影特效、动态展示的经典名作都让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而人们不满足于原有的艺术欣赏方式,审美需求的提高也要求展览的方式更加多样化,这就导致了沉浸式展览盛行。但是,也出现了一些“泛娱乐化”的趋势,一些艺术家以炫酷科技来炫技,一味迎合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还有一些单纯的造景,当人们身处展览中,单纯看到一些幻灯片的播放,不仅对艺术没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对这种“低趣味化”的呈现逐渐失望。而这背后的原因不言而喻,社会浮躁,展方和艺术家追名逐利尽显眼前。
二、沉浸式艺术展览复归失败的原因
“沉浸式”这个术语并非一个新概念。早在20世纪初,艺术家就已经开始尝试制造沉浸式的直观体验。2016年10月,美国惠特尼美术馆举办的“梦境:沉浸式电影和艺术”专题展上,完整呈现了沉浸式展览这一形式的历史发展轨迹。而现如今,铺天盖世袭来的“沉浸式”艺术展览潮流复归失败,除了和沉浸式展览对于利润过分追求的边界感的模糊密切相关,同时也和社会、展方和艺术家、政府管理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社会浮躁 趋于媚俗
艺术早已经不在高高在上的象牙塔里,而是走向大众化,每个人都可以对艺术进行“解码”,但是这就有可能趋于媚俗。媚俗,是德国人发明的一个词,作为当代大众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媚俗就是过份迁就迎合受众,彻底放弃自己尊严,以作态取悦大众的行为和讨好大众的态度。在这种创作观念下,为了让大众“买账”,也就是说吸引更多的人来参观。艺术家不得不努力投合广大观众的口味,而大多数观众的口味通常都不是那么高级。于是,不断出现有意迎合、巴结受众低级趣味的展览,久而久之,展览便失去了艺术之为自我思想的独立品格,转而成为了庸俗的普通的情感发泄体。很多地方成为“网红打卡地”,很多人只想拍照发朋友圈,只追求的是“去过”“看过”“照过”,他们不在乎真正的艺术传达,快餐式参观的氛围反映了社会的浮躁。低俗不是通俗,粗制滥造不仅是对艺术的伤害,也是对精神文明的亵渎,花拳绣腿、投机取巧的艺术作品最终会被淘汰在历史的长河中。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中提到很多人通过消费显示自己的阶层,消费主义盛行让人们觉得参观过就会给自己贴上更高阶级的标签。
(二)追求名利 利益驱使
从“沉浸式展览”泛滥看出,很多艺术家和展方把经济利益放在首位。抓住人心的网红打卡地无疑会带来丰厚的利益,增加艺术家的名气,这会捧杀一些艺术家。利益驱使下的艺术家无法静下心来完成好的作品,无法深入社会真正探寻人民的艺术,更无法静心思考如何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出来。当网红展“占领”朋友圈时,无疑艺术家会被捧杀,试想利益驱使下的艺术家真的会创作出观众叫好的作品么,长期以往的恶性循环也是导致沉浸式展览泛娱乐化的原因。
(三)管理缺失 监督缺位
我国和其他国家相比,文化产业起步比较晚,因而配套的相关法律设施不是很完善。而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发展起步比较早,法律法规体系相对成熟完善,例如面对电影行业的问题颁布的《税收法案》以及针对传媒业的相关政策。而我国对文物、专利方面以及著作权和文化娱乐场所、演出市场等出台的相关政策、文化产业立法呈现出层次较低、覆盖面不全的态势。政府和相关文化部门在展览选择上过于“放权”,导致市场过于自由化。当市场没有得到有效的监督和引导,沉浸式展览泛滥。我国文化市场管理和其他国家相比较落后,缺乏管理人才,有的管理人员没有编制,导致工作性质不高,在其位不谋其事,很多部门职责不明确,人员冗杂,多部门共同参与达不到良好的效果。
三、沉浸式艺术展览如何超越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大众文化需求不断攀升,推动艺术与技术深度融合是大势所趋。在种种问题下,政府、展方和观赏者三方的努力尤为关键。展方和艺术家充分盘活文化资源,使形式与内容统一,方能实现超越。
(一)加强引导与监督,制定法律法规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改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政府部门要做好把关人,将主流元素文化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加强顶层建筑设计,紧跟时代节奏。新时期的改革是依法改革,要把文化建设实践中形成的新成果、新经验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这就为新时期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提供了更为科学、更为具体的遵循,有利于文化体制改革持续稳定发展,有利于更加有效地解决改革中遇到的新问题。在文化市场领域,科学技术广泛应用,发展迅速,这种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方式将成为时代主流,在强大的洪流中,文化市场和相关配套法律法规也应该跟上改革步伐。积极拓展新型思维,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把很多“打擦边球”的行为扼杀在摇篮中。
(二)提高自身修养,以人民需求为首位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明确指出了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真正的沉浸,是需要沉下心来,浸入其中,而沉浸式展览本身的特性有助于呈现作品的深层内容。艺术家需要提高自身修养,以人民利益为首位,静下心来,脚踩在大地上,聆听社会的声音。陈忠实先生的小说《白鹿原》被拍成话剧在人民艺术剧院进行演出,一曲高亢的秦腔和地地道道的陕西关中方言一下就将观众带了进去。作为早期未使用科学技术辅助的沉浸艺术都能直接触及人的心灵,带给人震撼,那么,以技术为翼的现当代艺术是否应该大放异彩呢?科技作为形式应当更好的表现内容。孔子在修辞立其诚中也强调“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形式也要更好的为内容服务。
因此,在策展理念和作品创作中问题意识和导向意识尤为重要。展方不仅应该有传递文化观念,表达人文情怀的责任,同时还要引领观众在融入展览的过程中思考展览背后的内涵。除了让作品动起来,营造作品的场景,还可以再现故事情节,放大作品细节,这无疑都是观者和作品融为一体相得益彰的表现,展方和艺术家都要考虑全面。
诚然,尽管现代科技能带给人们多方面的体验,但依然不能代替原作。科技只是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原作,让人沉浸其中,感受作者之感。作品的客观存在和观众的肉眼观察是不能被科技所取代的,比如福楼拜在创作《包法利夫人》时,包法利夫人的去世让他失声痛哭,这是任何解读也代替不了的。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谈论到人生有四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种境界“宽衣解带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境界“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文艺工作者要静下心来耐住寂寞,最后才能达到主客合一,求得艺术的果实。艺术不仅仅是靠悟,靠想象,靠惊异,更要脚踏实地,深入人民群众。
(三)提高审美意识,加强文化内涵
除了需要政府、展方和艺术家的努力,观众也是完成这一视听盛宴的重要组成部分。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提到不要让娱乐吞噬你的大脑,禁锢你的自由。娱乐是一方面,但观众更要对优秀的艺术和泛娱乐化的艺术进行区分,只有进行辨别,选择优质的艺术才能让泛娱乐化的艺术慢慢消失在公众视野。只有提高审美意识,才能做到超越,实现物我合一,天人合一,体会到真正的美。盛唐时期诗人王维、孟浩然真正把自己沉浸在山水田园之中,才能感受到静谧明秀之美;李白真正把自己沉浸在广阔天地之间,才有发兴无端的澎湃激情和神奇想象,才能看到气势浩瀚、变幻莫测的自然景象,才能感受到风情神韵而自然天成的意境,探求内心的平静,提高审美意识,方能沉浸艺术之境。
四、对艺术与技术融合的展望
诚然,沉浸式展览反映了诸如社会浮躁的种种社会问题,但有一些沉浸式展览却能带给人心灵上的震撼。
故宫博物院展出的《清明上河图3.0》,以国宝级文物为原型,融合8k超高清数字互动技术和4D动感影像,每个人物都跃然纸上,十分生动形象。孩童的嬉笑、水面上停留的船只搖摇晃晃、路人担着扁担。夜幕突然降临,灯火万家四盘,星河一道水中央。孔明灯四起夹杂夜晚星星点点的萤火虫,照亮了整个夜晚。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一朝入画卷,一日梦回千年。早已不知水中月还是镜中人。这样万物一体的超越,让观者在画中神游。还有关于梵高的展览亦是如此,隔空的对话让人们在展览前停留、思考。
敦煌石窟的展览就是很好的体现,其是真正做到“复原、再现、触摸”经典文物。近几年,敦煌石窟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共同“夹击”下,许多石窟里的佛像、飞天壁画都受到了严重的磨损。在专家、文旅部门负责人和科技人员共同联手下,在修复文物的同时,也要让游客获得极致的体验,不仅开发了小程序云游敦煌,同时在敦煌数字艺术博物馆内运用各种AR、VR等扩增实境、虚拟现实的沉浸艺术,让游客彷佛置身洞内、还可以放大观看细节,这样科技与艺术的融合,人们可以与艺术畅通对话,展现出艺术丰富有趣的一面,带领观者超越时空,感受千年前的文化。
2021年河南卫视春晚中的《唐宫夜宴》让人眼前一亮,交互性极强的表演让人拍手称奇,不仅表现了文化出圈,也体现了技术与艺术融合的超越。一些扮上唐朝服饰的胖嘟嘟的仕女出现在人们眼前,憨态可掬,惹人喜爱,她们模仿画中人物的一笑一颦都惟妙惟肖,让人拍案叫绝,她们不再是干巴巴的画,索然无味的解说,观众们也进行了积极的解码,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背景是千里江山图,她们时而踱着小碎步,时而举起乐器,仿佛在画上翩翩起舞。从静谧的夜晚一下过渡到宫廷中,场面宏伟壮观,把大唐的繁盛华丽描写的淋漓尽致,梦回大唐。
这三个沉浸式演出之所以能抓住观众的心理,因为导演是真正沉下心去思考技术与艺术如何结合,让人们在盛大的背景中和艺术融为一体,真正抓住了观众所期待的,拉近了文化和受众间的距离。艺术不再是遥不可及,不再是冷冰冰且了无生气,这种喜闻乐见的形式不仅是一种优秀的表达,也是一种传递,传递了作者的所思所想。
五、结语
一切艺术皆有语言,人们通过想象,从在场超越到不在场,使物从想象变为具体的、现实的,想象让隐蔽的东西得以敞亮而显示事物的意义。任何一个存在物的出场和显示都是以不可穷尽的不在场的事物为根底的。要想说明一个存在物的内涵和意蕴,就要让存在物得以敞亮,那么技术就会为想象插上翅膀,让艺术更好地呈现。针对文化产业管理,尤其是监督方面、以及社会浮躁艺术家过分追逐名利等等这些问题,我们更应对症下药,加强监管、提高自身修养、沉淀自我。尤其以优秀展览为范例进行学习,切莫本末倒置,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真正的超越,才能真正的复归。
参考文献:
[1]华洁.艺术展览全新商业视角研究:沉浸式艺术展览[J].现代,2019(36).
[2]刘星辰.生命的选择——浅谈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J].科学导报,2015(16).
[3]詹一虹,周雨城.中国文化产业的管理问题及优化路径[J].广西社会科学,2017(01).
[4]陈琪.习近平新时代文化观研究[D].洛阳:河南科技大学,2019年.
[5]陈国清.延安时期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论析[J].上海党史与党建,2015(10).
[6]王国维.人间词话[M].涂经诒译,台北:台湾中华书局,1970.
[7]邢启启,张志强.数字技术应用于传统文化类绘本的研究[J].戏剧之家,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