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州戏的继承与发展探究
2021-01-02侯贝贝
侯贝贝
摘要:泗州戏是安徽四大传统戏曲之一,其音乐特色融合了南北风格,唱腔委婉与豪迈兼之,具有鲜明的地域性风格,作为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泗州戏一直受到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视,人们从各种角度对泗州戏的传承和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但是,发展泗州戏急需强根固本而非单纯求新。改编传统剧目,在表演中传承民俗文化,加强完善理论研究,加强泗州戏演员队伍建设,激活传承动力,使传承者明白其本質特征,明确泗州戏的本质意义,研究继承什么、怎么发展泗州戏才是首要任务。
关键词:泗州戏 传承 发展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1)23-0158-04
一、改编传统剧目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组成部分的戏曲艺术,不仅记录了随着时代湮没的社会历史文化变迁,还在不同时代,以不同的表现形式反映民风、民俗与民情,是传承和表现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泗州戏具有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质,其演唱特点、伴奏形式、表演程式、发音技法等都具有原生态文化属性,在那个群众文化生活极度匮乏的年代,由于泗州戏拉的是家常,演的是身边事,音乐唱腔简单、朴实,所到之处都备受人们欢迎,人们常常翻山越岭,赶场欣赏。听戏是老百姓为数不多的精神生活,在这个精神世界里他们能够学习历史知识、礼教涵养,这对于塑造民众的品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泗州戏的流传,一些剧目也能起到教育教化的社会作用。地方戏曲以演出剧目为载体进行移风易俗的教化活动,从而起到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戏曲的教化和中国儒家文化一样都是中华民族文明的精神符号。泗州戏中的很多传统剧目都取材于民间传说、遗闻轶事等,和社会现实十分契合,乡土气息浓郁。剧目内容上沿袭传统观念,使广大群众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它以当地人们所熟悉的正义或非正义的形象来说教,在戏曲表演方面用戏剧化的行为、表演程式来弘扬百姓公认的道德品格,讽刺甚至谴责生活中的假恶丑,老百姓在欣赏戏曲时,情不自禁的融入戏曲世界中,自然而然地接受戏曲中所体现的说理教化内容,这对人民遵守社会公序良俗起到积极作用。抗战时期泗州戏艺人积极参与抗战中,自编自演许多全民抗战题材的剧目,在抗日救国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泗州戏以现实生活为例,形象而生动地诉说着人生至真至纯的道理,对于普通民众来说有很强的感染力,于是出现了将戏曲教化带入生活的例子。富有哲理性且体现当时人民的愿望、思想和感情的戏曲形式受众面逐渐宽广,从而完成了戏曲艺术的精神使命。正是有了广大群众的喜爱与支持,泗州戏艺人才能在实现养家糊口重任的同时,使泗州戏得以顽强的流传下来。
例如泗州戏传统剧目《三蜷寒桥》,该剧讲述宋代书生党金龙进京应试得中,攀结权贵。其生身之母朱氏千里寻亲至京城,党金龙六亲不认,竟然用脚将其母亲踢下了寒桥。恰好得到官屠卢文进的救助,并且视其为娘。没过多久,朱氏女儿党风英来京寻找亲人,母女二人得以相见,朱氏将其爱女许配给卢文进,并赠予祖传之宝“四宝珠”,卢文进又把此宝物奉献给皇上,因此圣上封卢文进为进宝状元,获封西台御史。有一天,卢文进去拜东台,党金龙以“四宝珠”为他家的传家宝,扭送卢文进到开封衙门,可是朱氏出堂作了证词,并且痛斥逆子;包公判忤逆不孝之罪,用狗头铡将党金龙铡下。固然情节实属虚构,但戏曲所表达的恩怨情仇、正义邪恶本质上是社会黑暗的折射,即人民痛苦的呻吟,也表现出人民对社会变革的美好愿望。他们质朴善良的品性在呼唤人间真善美的出现,他们希望现实生活不能完成的在戏曲里面做到,从而使审美回归到精神层面,进而使得戏曲审美获得意境美的境界。
泗州戏按题材来说十分广泛:从生产生活、历史风俗、谈情说爱,到武林侠义、保家卫国等。泗州戏的演出很多出现在婚丧嫁娶、庆生、祭祀、开业典礼、庙会等活动中,这些传统剧目大都来自民间,又走向民间。泗州戏除了有类似其他地方小戏的精彩内容、灵活表演、完整程式以外,还具有与地方文化风格意义一脉相连的戏曲内容。关于泗州戏,有许多民间普遍流传的谚语:“从东庄到西庄,要听还是拉魂腔”“女人听了拉魂腔,面饼贴在锅盖上;男人听了拉魂腔,丢掉了媳妇忘了娘”。可见大家对泗州戏的热爱与迷恋。这种戏曲表演的道德教育不言而喻,道德说教要有灵活的形式体现才能潜移默化的深入人心,戏曲的形式说教就更容易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泗州戏所呈现的道德观念与历史传承、地域性有直接的关系,如仁义礼信、善恶相报、亲情友情、家庭和睦等等。艺术以剧目为载体,得到百姓的情感共鸣。泗州戏所反映的都是老百姓的人生观念,它所蕴含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与意志,尤其会对建设美好乡村发挥着积极作用。泗州戏作为地方文化的代表,它必然是具有地理特性的,也有文化圈的意义,且具有历史意义,涵盖了艺术审美、道德伦理、文化认知等一系列知识结构。近年来,随着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大家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泗州戏在传承方面出现了“断代”的情况,面临市场萎缩、几近消亡的险境。因而,搜集、整理并编写泗州戏剧传统剧目,对于泗州戏的研究和传承意义重大。
如何传承发展泗州戏是个复杂社会性的问题,在保持传统戏曲元素的基础上要强化对传统剧目的改革力度,唱腔、戏曲程式、曲式结构、伴奏等方面也是改革的主要方向。对泗州戏的艺术审美也要加以提炼,地方小戏永远不能丢弃其“地方性”。地方性不仅仅包括一些民俗文化,它也是地域概念下人性的体现。就像世界地理中不同纬度、不同气候、不同环境下对人的影响是不同的,那么,在我们戏曲改革的时候一定要从地方文化本质属性出发,不能搞大统一。完成这样庞杂的戏曲改革任务是十分困难的,不能仅靠政府投资,或者改头换面的戏曲变化就能改变戏曲发展的历史轨迹,需要集中社会各个方面理论认真的研究,主要是认识到戏曲这门艺术的规律,并且结合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有针对性的取舍,有些剧目需要进入淘汰环节,有些剧目需要大刀阔斧的改革,主要还是与时代生活保持一致性,这样更容易拉近与现代人的生活情感。剧目改革还要遵从“小”的概念,不适宜突破剧目格局,达到小而精。
二、表演中传承民俗文化
文化传承对于戏曲艺术的发展十分重要。戏曲营养主要是来自民俗,民俗不但具有民族文化特征,而且具有鲜明的地方性,在泗州戏流传区域有一句俗语:“十里,八里改规矩”,这就是民俗地域性的形象描述,在相聚十几里的地方就有不同语言发音的婚丧嫁娶规定。因此在内容和叙事等方面,戏曲艺术的表演都赋予不同的表演传达,民俗文化正是在这样特定的区域内繁荣发展,同时也对戏曲题材有了特定要求。随着时代的进步,全世界開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重视起来了,因此戏曲艺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典型代表也受到了政府、专家、研究机构的高度重视。戏曲艺术传承民俗文化的功用性渐渐显现出来。从民俗文化的基本特点来看,毫无疑问泗州戏所反映的民风民俗属于俗文化,这就是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正是因为具有俗文化的特色,泗州戏才可以经久不衰。郑振铎说:“戏曲作为俗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主要的成分,许多俗文学的作品却总可以给我们一些东西,他们产生于大众之中,为大众而写作……只有在这里,才能看出真正中国人民的发展、生活和情绪”。传承是将民俗在演绎中留存。泗州戏综合地反映了老百姓多层面的生活,从民俗学视野来看,泗州戏最大的艺术及社会价值就在于:通过戏曲表演,反映民生、再现民俗生活,并揭示了民俗文化传承的价值内涵。
关于艺术起源众说纷纭,有劳动说、游戏说、神话论。总之,在泗州戏中融合了各种艺术形象,吸收众家所长,它的剧目凝练了黄淮地域百姓的生活与情感问题,具有文化圈属性。民间风土人情、故事传说在泗州戏中都有充分体现。综合分析泗州戏题材在传承民俗文化中包含了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农业生产。如《拾棉花》主人公玉兰在梦想其婚后生活的一些情况,玉兰说:“要把那玉米、秫秫收到家,要吃饭。食物出现在戏曲演出剧目里,更能够体现地域的民俗特色,反映农民劳作的故事。二是地域风俗,老百姓对婚丧嫁娶等人生要事都极为重视,民间仪式在泗州戏中有十分突出的表现,地域性的各种仪式在泗州戏表演过程中都会以各种形式展现出来,如《拾棉花》中婚期的选择,玉兰“喜期日子腊月二十八”,翠娥“日子十月八”就是婚嫁风俗习惯。另外,老百姓对先祖祭祀十分重视,泗州戏小戏《打乾棒》是民俗的又一例证。此外,泗州戏还借鉴了姊妹艺术关于人们生产生活的表演。三是意识形态现象,泗州戏对于当地的道德理念、纪律约束等都反映着寻常百姓对真善美的至高追求。总之,泗州戏对民俗文化传承是显而易见的,并且有着历史的积淀和审美地域性归属。因此,为了更进一步传承好地方民俗文化,就需要以戏曲表演的影响力为向导,如在现代戏《秋月煌煌》中,无论是在剧本创作上,还是表演上,都有融传统因素于现代性,情感淳朴,唱腔设计婉转优美,内容情深意浓、引人思考。歌舞表演的有机融合,复杂的人物表演突出情节的对抗因素,民俗文化的戏曲化不仅给人们心灵上快乐,艺术审美价值上也是值得肯定的。同时,该剧以现代化视角发展了传统泗州戏表演,坚持“新旧结合,大胆创新,固本强根,移步换形”,把优秀的民俗文化有机融合在泗州戏艺术表演中,这对泗州戏发展意蕴深远。
三、加强完善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的保护效力之一就是传承人相比较以前人数越来越多了,这些人是泗州戏发展的重要生力军,泗州戏传承人不仅仅要掌握泗州戏的理论知识,还要具有其他方面的艺术造诣,这就需要培养高专业、高素养的传统戏曲人才,还要融合相关学科,如社会学、美学、哲学、心理学等理论知识,只有从一个宏观的角度去审视泗州戏,才能把握泗州戏发展脉络,以及未来发展总的思路,也只有具备这样的专业素养才能进而谈戏曲革新问题。
早期的泗州戏艺人都是来自社会最底层的农民,他们文化素养低,理论研究也是一片空白。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泗州戏艺人的社会地位与生活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变,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学习文化知识,彻底改变了泗州戏艺人理论基础薄弱的问题。他们结合自身对新社会、新生活的感受,学会了创新与改革,不断总结了一些唱腔与表演的心得体会。随着我国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一些学者、教师、戏剧演员先后在各类报纸、杂志以及其他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很多相关的研究性论文。这些关于泗州戏的论文和专著,填补了泗州戏理论研究的空白,直接推动了泗州戏的传播与推广。前期的泗州戏理论性研究多数以研究演员和曲目为主,具有深远意义的学术性研究相对较少,多数是一些泛泛而谈、概括性的文章。自从2012年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计划实施以来,许多戏曲专家、民族音乐家、文化学者、民俗学家、高校教师等纷纷加入泗州戏理论研究行列,使泗州戏的学术性研究得到了加强。新时期,自从“文化强国”战略目标确立以来,传统文化建设随之提升到了一个全民参与的新高度,与此同时,泗州戏理论研究又迎来一个新的机遇期。笔者认为,为了进一步提升泗州戏理论研究的广度与深度,应该积极整合区域优势资源,提高泗州戏理论研究层次,积极推动区域性学术研讨会模式发展,大力挖掘泗州戏理论审美性和文化属性。
泗州戏和其他地方小戏一样都是一种宝贵的文化资源,要想使其得到很好的传承发展,戏曲人才工程建设势在必行,人才建设涵盖面很广泛,涉及到技术层面、政策层面、社会层面等等要素,应该说是一个涵盖广泛的建设体系。在这个体系建设中,我们需要做到:抓住要点,突出重点。其中,作为艺术骨干的青年演员首当其冲成为重点,他们是传承和发展戏曲艺术的有生力量,承担着弘扬和改革戏曲艺术的重任。为了激励青年演员为传承发展戏曲艺术提供不竭动力,就要想尽一切办法提升他们的艺术表演能力、艺术审美素养,在新社会背景下,青年戏曲演员不可避免的掺杂了现代因素。因此,为了让他们详尽了解和掌握泗州戏的文化特质和艺术精华,一定要加大对他们的艺术审美教育和相关艺术知识培训力度,从而使他们更好的胜任泗州戏的表演任务。其一,要着重培养演员的戏曲表演能力,使得他们将表演习惯和泗州戏艺术特点结合起来。根据不同曲目和剧情量身定制表演,具体到进行艺术的二度创作;其二,培训演员的泗州戏演唱能力,使其演唱地域性风格更加鲜明,进而区分到泗州戏同其他地方戏剧之间的差异,同时还要注意演唱审美的创新性发展,从而全面提升他们的戏曲素养。
泗州戏作为皖北地区的传统戏曲,墨守成规对于其传承和发展是不利的,需要顺势而上、顺势而为,以一个全新的观念对传统戏曲进行改革,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泗州戏,首先,需要改变传统剧目,即巩固传统知识结构,起到“强根固本”的作用;其次,在表演中传承民俗文化,使传承者溯其根源,知其本质;再者,着重加强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这对于泗州戏艺术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钦媛.民俗文化传承视角下泗州戏的社会功能变迁研究[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9(04):21-22.
[2]孔丹丹.泗洪泗州戏的传承与发展[J].大舞台,2015(04):35-36.
[3]王衍军.中国民俗文化[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111-113.
[4]李洪.泗州戏的传承与发展[J].戏剧之家,2017(04):41-42.
[5]王艳伟.论中国戏曲音乐的传承和发展[J].东方艺术,2011(01):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