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时代背景下丽江文旅产业的转型发展战略构想
——文化香格里拉的再崛起
2021-01-02洪玉松
洪玉松
(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云南 丽江 674100)
一、引言
处于交通区位相对不便的滇西北,加上工商业的不发达,依托自然资源景观和民族风情的旅游业作为丽江的主导产业,其依赖性尤为突出。而随着周边省市地区纷纷加大对旅游产业的投入和宣传力度,旅游产业地区间的竞争日益加剧。丽江作为大香格里拉旅游圈的重要核心区,境内有10 多个文化传统差异较大、特色鲜明的少数民族,且有享誉世界的文化遗产作为名牌,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唯有继续保持和提升旅游产业的文化内涵竞争力,实现在生态文明背景下旅游产业进一步的转型发展,以推动经济与社会的繁荣发展。
二、丽江文旅产业40 年的回顾
丽江依托茶马古道商业文化积淀的人文风情和滇西北独特的自然风光,加上由洛克和希尔顿创造的“香格里拉”品牌,顾彼得创造的《被遗忘的王国》,以文化旅游产业为先导,从改革开放后至今,从一个边陲小城到打造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走过差不多40 年的历程。分析其起步发展历程,差不多有以下几个阶段。
1.改革开放后至1996 年:丽江“2·3”大地震前的旅游产业形成期
改革开放初期,丽江旅游属于单一的政治接待工作。1986年,丽江古城被列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988 年,玉龙雪山被列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由此,开启了丽江旅游产业。1994年10 月,云南省人民政府在丽江召开了滇西北旅游规划现场办公会,提出了“发展大理、开发丽江、带动迪庆、启动怒江”的旅游开发战略思维,丽江在此战略指导下,率先提出了“旅游先导”战略,确立了把旅游作为支柱产业发展[1]。
1990 年,丽江旅游接待人数仅为9.6 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仅为0.1 亿元,而到了1995 年旅游接待人数为84.5 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为3.3 亿元,5 年的时间,旅游接待总人数增长了近9 倍,旅游总收入增长了33 倍[2]。
2.1996 年至2007 年:大地震后的崛起与大香格里拉之争直至大香格里拉旅游经济圈战略的构想的十年发展期
该阶段以1996 年丽江“2·3”大地震后恢复重建和1997年年末丽江古城申报世界遗产成功为起点。1999 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和丽江首届东巴文化艺术节的成功举办,又一次把丽江旅游业带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在这一期间,1998 年,以展现丽江水文化和带动三文鱼产业的雪山脚下白沙乡农民企业家经营的“玉水寨”景区开放。1999 年,木府重建并对外开放,展现了丽江厚重的建筑和历史文化。1999 年开始,丽江城区周边黄山乡的农民推出体验纳西文化风情的农家乐旅游项目,提升了丽江旅游深度体验游的内涵[3]。
而在丽江古城申报世界遗产的同时,同处于滇西北的迪庆州开始了利用“香格里拉”世界品牌的申报工作,并于1997 年9 月14 日,在迪庆州“州庆40 周年”对外宣布,经过多年的考察论证,“香格里拉”就在迪庆。2001 年12 月17 日,经国务院批准,迪庆州改中甸县为香格里拉县。之后,云南怒江州、四川稻城县、西藏昌都地区都纷纷为香格里拉的归属一直争论不休,而最遗憾的则是丽江,未能获得香格里拉的冠名。因为探险家约瑟夫·洛克在丽江生活长达27 年,写出了《中国西南的古纳西王国》一书,成为小说家希尔顿《消失的地平线》的素材。《消失的地平线》中描述了有着洁白的雪山、蔚蓝的湖泊、宽阔的草甸和金碧辉煌的喇嘛庙人间仙境“香格里拉”。经过磋商,各方达成共识,提出共同开发滇川藏交界处的“大香格里拉”计划,并于2002 年5 月27 日至6 月2 日,首届滇川藏“中国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座谈会在拉萨召开。[4]之后,又分别2003 年和2004 年召开了第二届和第三届的协调会。
到2007 年,旅游接待总人数为530.93 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为58.24 亿元,经过12 年的发展,2007 年的旅游接待总人数是1995 年的6.28 倍,旅游总收入是1995 年的17.65 倍[2]。
3.2008 年至2017 年:科学发展观念转型升级后的丽江
十七大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后,2009 年年初,丽江市委、市政府在北京高规格地举办了“科学发展在丽江的探索与实践论坛”,会议认为,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大力发展符合本地实际的优势特色经济,千方百计把旅游产业做大做强,并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发展文化产业,彰显并发展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5]。
这一期间,丽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二山、一城、一湖、一江、一文化、一风情”的丽江旅游资源架构,二山,即玉龙雪山和老君山,一城,即丽江古城,一湖,即泸沽湖,一江,即金沙江,一文化,即纳西东巴文化,一风情,即摩梭风情。并于2012 年6 月,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木府风云》连续剧,2013 年,杭州宋城集团“丽江千古情”大型演出落地丽江。
到2017 年,旅游接待总人数为4069 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为821.9 亿元,经过10 年的发展,2017 年的旅游接待总人数是2007 年的30.93 倍,旅游总收入是2007 年的14.11 倍[7]。
4.2018 年至今:新发展理念引领下丽江旅游产业的再一次转型升级。
2018 年7 月,中共丽江市委通过了《关于建设金沙江绿色经济走廊的决定》,在全省率先提出了建设“金沙江绿色经济走廊”的发展思路和战略决策。以 “创新、协调、绿色、开发、共享”新发展理念引领,依托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和康益多样的自然环境条件,以城乡、田园、生态为载体,积极发展旅游休闲、运动健康、养生度假等核心功能,提升丽江旅游产业内涵,拓展旅游产业发展空间,重塑丽江旅游品牌,将丽江建设成为全球顶级的生态文化遗产旅游地、优质休闲度假地、健康生活目的地[7]。
这一时期,依托作家阿来2017 年《一滴水经过丽江》纳入中学《语文》课本的宣传推动作用,2019 年,一滴水经过丽江的大型石碑矗立在古城入口,2019 年7 月,红军长征过丽江古城指挥部纪念馆开馆,2020 年元旦期间,洛克纪念馆建成开放。丽江开始重点发展文化旅游、生态旅游、休闲旅游、运动健康等四大旅游产品。
2019 年,全市旅游人数达到5402.4 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078.3 亿元,实现了旅游人数首次突破5 千万人次,旅游总收入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8]。
丽江旅游业的发展,从改革开放后的丽江古城列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玉龙雪山被列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开始起步,到1994 年丽江在滇西北旅游规划现场办公会办公会后,正式提出“旅游先导”战略,形成旅游产业。大地震后经过十多年的发展,逐步壮大了丽江的旅游产业。2008 年的十七大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入丽江旅游产业,旅游产业注入特色与文化内涵。而2018 年之后,在生态文明与新发展理念的指导下,丽江作为长江上游金沙江流域,必然要在生态文明指导下,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继续推动丽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战略转型。
三、生态文明时代背景下的丽江文旅产业的转型发展战略构想
1.继续挖掘并打造洛克、顾彼得等的文化遗存,进一步提升丽江文旅产业的内涵
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也推动着旅游业的转型升级,普通游客不再满足于大众观光,而倾向于体验当地文化、学习地方性知识的深度体验游。支撑这一转型升级的基础是深厚而独特的地域文化。
丽江处于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滇川藏的交界处,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民族文化差异较大,与广西、贵州等地区的民族文化较为接近不同,丽江有高原的藏族、彝族、坝子的白族、纳西族等十多个传统文化差异较大的民族。另外,丽江历代木氏土司仰慕中原文化,与汉文化接触较早,汉文化的引入使得丽江较早接触到了中原的优秀文化。古城木府即是模仿故宫所建,古城建有学习汉文化的雪山书院,丽江永胜县即是边屯文化带来的繁荣。众多民族文化交汇,却能并存共荣,让人能在一地欣赏到不同民族的优秀文化。
特别是丽江作为洛克、顾彼得等知名西方人士在丽江居住多年,希尔顿根据洛克的描述,写下的《香格里拉》,顾彼得创造的《被遗忘的王国》,为西方游客所青睐。因此,丽江是大香格里拉的文化核心区,完全可以以文化内涵深层次挖掘,打造丽江作为大香格里拉的文化核心区,来推动丽江旅游产业——文化香格里拉的再崛起。
目前,丽江有旅游开发早期玉湖村建成的洛克故居,2020年元旦建成的古城洛克纪念馆,2016 年修复开放的古城顾彼得旧居等几个外国名人居住遗址。实际上,洛克、顾彼得并不仅仅限于几个故居静态的展览,应该借助媒体手段,发挥公关宣传人才的作用,以追寻洛克、顾彼得、希尔顿等人发现的香格里拉丽江遗存,如在丽江飘满窨酒香味的酒馆里,洛克与顾彼得的相遇;在泸沽湖岛上品着苏里玛酒火塘边,洛克与阿云山总管的惺惺相惜成为知己;在金沙江沿线的岩画洞穴里,在新主植物园里,洛克那搜寻文化遗存与搜集植物标本的足迹。通过上述的挖掘整理,设计几条生态与文化考察线路,适时打造一批休闲旅游,体验民族文化的旅游景点。公众号等各种媒体发布,形成纪录片《寻踪洛克之路 寻梦香格里拉》,奠定丽江作为大香格里拉文化核心区的定位,引发迪庆州、川西南等地关于香格里拉旅游竞争,最终以金沙江绿色经济走廊发展为纽带,再一次在竞争基础上,发挥各自优势,联合开发滇川藏结合部“大香格里拉”。
2.以丽江金沙江绿色经济走廊为舞台,开拓空间,拓展文化旅游多种项目
2018 年7 月,中共丽江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金沙江绿色经济走廊”的决定,以乡村振兴为契机,以“百村示范”为起点,以特色乡镇为重点,以绿色生态为原则,发展丽江金沙江流域绿色生态产业区[7]。
丽江金沙江流域面积2.02 万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98%。金沙江干流沿江段有27 个乡(镇、街道),地域面积1.01万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49%。[7]丽江建设“金沙江绿色经济走廊”,实则是以生态文明为引领,以绿色经济为原则,实现丽江统筹规划、整体发展。
对于旅游业而言,“金沙江绿色经济走廊”是一个大舞台。随着大理至永胜高速,鹤庆至丽江关坡高速的竣工,丽江至攀枝花高速、永胜至香格里拉高速即将竣工,以及丽宁高速的在建,境内实现两小时可达,省城3 小时可达的便捷交通网形成。而以“金沙江绿色经济走廊”大舞台为依托的全域旅游可得以顺利展开。“金沙江绿色经济走廊”以“百村示范”为起点,建设特色重点乡镇,是一个由点到线,最后带动区域——面的发展过程。而依托“金沙江绿色经济走廊”建设的旅游产业也可以循此足迹,先由发展蕴含丰富民族风情文化的村落,带动金沙江沿线,程海湖沿线,交通要道沿线,发展特色度假休闲乡镇,继而以相对较大的坝子为中心,发展富有地方特色内涵的节庆活动,如这些年发展起来的永胜三川的荷花节和华坪的芒果节,以节庆活动建设中心重点乡镇,带动附近数个乡镇的繁荣。
在由特色的村落—重点乡镇到坝子片区为空间载体的文旅融合产业发展过程中,还可以年轻人为市场消费主体,以丽江便捷的交通委依托,发展自驾车旅游;以学生为消费主体,以丽江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良好的天文观测优势,发展生态科普旅游;以弘扬主旋律为引领,整合丽江红色旅游资源,尤其是可以以红二、红六军团过丽江和永胜毛氏宗祠为主,吸纳各阶层推动丽江爱国主义教育游。
3.激发各民族微观经济主体,以特色民族经济共同参与经济与社会发展,共享文旅产业的成果
丽江境内金沙江流域,处于横断山脉,山水美丽但贫困面广,资源丰富但经济落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比较突出。特别是这一地区是少数民族聚居地,要让少数民族群众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7]。
交通相对落后与传统文化观念相对滞后是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不利因素,而落后的交通形成的自然景观,保存下来的传统文化也是旅游产业的资源优势。从较为滞后的文化传统观念出发看待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问题,有别于较快发展的东部市场经济,东部地区是市场经济环境较为健全情况下的“经济理性人”的互动,而民族地区,很大程度上是市场经济环境不健全情况下“文化经济人”的互动。[9]这种情况下,更需要民族团结,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共同富裕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10]。
破解这一问题,要以共享理念为先导,发展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包容性经济。以乡村振兴为契机,以民族文化为内涵,以村镇旅游为动力,以重新村镇特色产品为基础,以电子商务为平台,以点—线—面的发展方式,以激活微观经济主体为突破口,大力发展富有民族特色的餐饮、服饰、工艺品、农产品、歌舞表演、民族医药等经济,打造一批特色乡镇和有潜力的经济文化龙头企业,带动金沙江旅游丽江周边地区的休闲度假旅游及村镇经济的繁荣,以此保存和进一步提升民族文化,为可持续的发展储备文化后劲[2]。
经济的繁荣带来文化的提升,丽江的近代历史上,茶马古道马帮商业活动促进了了各个民族的融合发展,奠定了近代丽江作为滇西北重镇的地位和文化的兴盛,这种马帮商业经济活动衍生的具有勇敢创新的精神文化反过来又反哺了近代丽江的经济。在大力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以发展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包容性经济活动中,更加需要以各种方式,发掘提升丽江各民族勇敢创新的商业精神,投入到以旅游经济为龙头的经济产业中去,共享经济发展成果。
四、结语
通过丽江旅游产业40 年的发展历程说明,时代的发展,推动丽江旅游产业从单一的观光,到文化的融合,最终要从单纯的旅游景点景区,发展到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下,以丽江金沙江流域为舞台,以“创新、协调、绿色、开发、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激发境内各民族,各层次共同参与经济与社会发展,从而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富裕,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
现在的滇川藏结合部跨地域的大香格里拉旅游区已经初步形成,但丽江更需要借助金沙江流域大舞台,以民族文化和旅游的结合,打造自己特色的文化香格里拉品牌,需要各族人民共同努力,以勇敢创新的而精神参与经济活动,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实现文化香格里拉品牌的旅游产业再度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