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形势下的陆地口岸及航空口岸发展形势前景分析
2021-01-02党悦嘉
党悦嘉
(西安翻译学院,陕西 西安 710105)
一、口岸经济在我国的历史及发展现状
1.水运口岸为我国高速发展提供动力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以来,随着我国国际化的进程不断深入,我国的国际贸易及进出口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出口业为中国经济持续的高速发展提供了动力,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其中以水运口岸为代表的口岸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及杰出代表,在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北部湾等地区形成了规模大、相对集中的沿海港口口岸群,进出口货运量高达全国口岸进出口货运总量的60%。
2.航空口岸、陆路口岸持续发力
相比较水运口岸的迅猛发展,我国航空口岸及内陆口岸的发展空间巨大。随着航空业的持续发展和普及,我国开通的国际航空网络遍布各大洲。随着航空成本的逐渐下降,航空口岸的进一步开放会更加深入。各大城市陆续开通国际机场和国际航班,航空运输及航空口岸周边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航空口岸在全球物流业网络逐渐深入、国内物流业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是未来发展空间最大、最具潜力的口岸之一。也是未来口岸经济、口岸城市最有带动能力的发展条件。同时在国家大力深入基础设施建设的今天,航空业及其相关产业都会对旅游业、地区性消费产生深远影响。
同时,陆路口岸随着我国与周边大多数国家签订口岸开放和管理等双边法律文件,公路、铁路运输设施的进一步完善,跨境铁路运输将成为我国未来口岸经济发展的新前线。伴随着陆路口岸的开放,口岸城市经济及与周边国家的贸易即将成为经济动力新的来源。尤其是我国西北地区的陆路口岸城市,相比较航空口岸,陆路口岸的运输难度、运输成本明显降低。且与我国西北边境接壤的诸多国家发展陆路口岸开放,不但可以带动地区经济、增进国际贸易,对我国发展国际影响力、树立良好国际形象也带来空前的助力。陆路口岸城市的物流业、旅游业也会随着口岸的开放带动发展。
二、“一带一路”对陆地口岸及航空口岸发展的影响
1.新的国际形势引发新的口岸布局调整
(1)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及“一带一路”的深入
过去半个多世纪,全球化的深入将世界经济紧密连接在一起,多边贸易使所有国家从中获得了经济利益和长足发展。发达国家把生产线流转到发展中国家,大量制造业及科技含量低的就业机会外包到中国等劳动力丰富的国家,降低了企业的制造成本,同时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就业机会及GDP增长。世界各国在全球化的作用下共同发展,经济繁荣。然而,近年国际形势日渐严峻,从欧美发达国家的反全球化游行到贸易保护主义的日渐崛起,国家间的经济合作在减少而类似中美贸易争端的经济摩擦却在加剧。受中美贸易争端及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全球经济进入大衰退,国际贸易减少,各国GDP持续下滑。各国贸易合作逐渐减少,美股熔断,欧盟走向分裂,及亚洲国家贸易壁垒的增加,全球经济持续下行,且经济回暖无法预期。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由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为新的贸易合作和经济共同发展开辟了新的航道,为全球化提供了新的持续动力。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口岸的开放显得尤其重要。
(2)新的口岸布局调整
口岸经济及打开新兴的贸易口岸,为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提供新的连接点及机会。近年来,我国新开和扩大开放口岸实行规划管理陆路(铁路、公路)口岸与毗邻国家沿边境线多点设置,各省(区、市)重点开放城市和旅游城市航空口岸基本覆盖的全方位、立体化口岸开放格局。其中陆路口岸及航空口岸最为显著,且发展最快。其中陕西、新疆、云南、内蒙古、河南等多省份在陆路口岸的开放上迎来了经济发展的新起点。我国从南方水运口岸的大力发展布局逐渐向内陆陆路、航空口岸转型。结合我国内部经济发展和国际经济发展做出了长远规划和布局调整。
2.陆路口岸和航空口岸的发展
截至目前,我国开放的口岸已达307个,基本以沿海沿江水运口岸为主。“一带一路”建设在推动各国合作的同时,均依托海上及内陆的运输线路为基础。在加强陆路基础运输建设的同时,势必推动各国沿线重要城市的基础建设,这为我国内陆以及航空口岸的后续发展提供了十足动力。其中“蒙内铁路”“中巴经济走廊”等为如郑州、西安、乌鲁木齐等内陆城市建成新陆路口岸打下基础。中国内陆城市的发展依托“一带一路”,走出新格局。
3.“一带一路”对陆路口岸及航空口岸带来的长远影响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引导下,我国不但大力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强力推进物流业、运输业的发展、联动。同时,强力打造“数字丝绸之路”,在跨境电商、移动支付、智慧城市等多个数字智慧领域与他国展开合作。在拉动周边经济发展的同时,推动数字智能化与其他产业的联动发展。在推动我国信息技术对外合作的同时,加强我国国际贸易量,提升国际影响,并对未来国际贸易格局及国际公信力等长期战略要素产生深远长远的影响。
三、经济内循环下陆地口岸及航空口岸的发展前景
1.新冠疫情下的经济内循环带来的机遇
2020年全球新冠疫情灾害日趋严重,全球经济陷入停滞状态,甚至有些国家面临巨大的经济危机。服务业的全面停摆,制造业的大量停产停销,失业率不断攀升都极大地影响了全球经济。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国经济以制造业、出口业为主的经济模式已不能适应新的经济环境,“经济内循环”的及时出现为中国经济下一次的持续高增长指明了方向。首先,中国强大人口基数的条件下是庞大的中国国内市场,在这次疫情下,国内市场的开发深化,以中国强大的工业、制造业,自产自销,不再依靠国外市场,实现经济的内循环是未来发展的主流方向。继续加大开发国内市场,促进消费,提高就业率,深化国内消费需求及供给,为中国经济增长找到新动力。
在全球经济衰退下,中国经济仍然在稳步增长,这说明国内市场巨大的内需仍然有开发的空间和动力。经济内循环的框架适合中国的长远发展。在中国依靠人口红利的制造业为主的经济模式被依靠高科技、服务业、新能源为主的新经济模式替代的交接时期,“国内大循环”的构想最符合我国国情及发展。
2.内陆口岸及航空口岸建设加速经济内循环
在经济内循环的条件下,出口业的发展将被内部经济取代。深挖国内市场,扩宽市场需求的前提是运输业等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及深化。2020年国家拟发放34万亿元基础建设投资计划,除了新能源、大数据、5G基站、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外,城际高速铁路、城际轨道交通也是投资的领域之一。在这样的投资背景之下,内陆口岸如中部城市西安、成都、郑州等都将加速成为重要交通枢纽及内陆口岸,在连接国内交通运输、物流中转的基础上,通过“新丝绸之路”与外国经济的连接也日渐加强。加强基础建设、加强基础通信建设,完善5G设施,完善高铁、高速路建设都是在为经济内循环打下发展的基础。在我国“经济内循环” “万物互联”的框架构想下,口岸经济势必会带来新一轮的经济发展机会。除了出口贸易,旅游业等服务行业也会引来因交通便利、人口流动的新增长点。
3.经济内循环与口岸经济发展间的相互联动
在我国开发经济内循环、扩大内需的经济政策下,我国强大的制造业除了满足被开发出的国内需求外,还可以通过口岸城市的对外开放贸易开发潜在的出口需求。与过去的水路口岸不同,陆路口岸及“新丝绸之路”的一些合作国家多是过去与我国国际贸易量不大的国家,在全球疫情和逆全球化趋势的影响下,减少对发达国家的出口贸易带来的制造业产量过剩,除了扩大我国国内的需求量之外,加大对发展中国家制造业产业出口也是可取之举。
我国制造业水平已是世界前列,有“世界工厂”的美称。但近年逆全球化浪潮的出现,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主张的制造业回流及奉行的单边主义,都对我国制造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同时2020新冠疫情的全球蔓延更是让世界经济陷入了寒冬。2020年我国是世界为数不多的经济正增长的国家。在这样严峻的经济形势面前,我国制造业,尤其是制造出口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除了加大科研力度、加大技术创新等战略的同时,我国还应该积极扩大制造业需求。扩大内需是深挖我国市场,在我国巨大人口基础的条件下,适当地刺激消费,转出口为内销,自产自销,解决出口量减少的困境。另外,在我国往年的对外贸易结构中,发达国家占比过大,在国际形势对我国不利时,出口业极易受到伤害。我国可以适度加大对周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制造业出口、技术合作以缓解国内的经济压力。
四、陆路口岸及航空口岸称为经济发展新动力
新的发展环境带来新的机遇及挑战,面对逐渐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在“一带一路”倡议以及“国内大循环”等政策的指导带领下,陆路口岸的逐步建设和航空口岸的日趋完善都将增加中国经济市场活力,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发挥生产和市场主体两个方面的力量搞好经济增长。通过繁荣国内经济、畅通国内循环为我国经济发展增添动力,同时带动世界经济的复苏。
其中陆路口岸及航空口岸的发展最具潜力。在国家号召发展科研、发展科技的背景下,我国陆路口岸、航口口岸的开发力度会进一步加大和深化。运输业、通信业、5G基建等行业的联合发展会为我国未来长远经济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口岸经济是新的起点也是国家经济转型下新的开端,为我国产业优化结构、资源合理配置、现代服务业配套、基础设施完善、职业人才培养等深层次问题提供解决的依据。在发展口岸城市出口制造业的同时,建设与之匹配的旅游业、金融服务业等也是口岸经济发展的巨大前景之一。在我国调整产业结构的现状下,但陆路口岸城市多属于第二、第三产业欠发达城市。在我国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下,提高口岸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比重,挖掘口岸城市信息技术发展潜能,为口岸城市信息化建设打好基础。
只有在深化改革、持续维稳,加强基础建设、扩大内需、提高就业等一系列国内宏观经济问题得以解决的同时,加大口岸经济建设,深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制造业水平,发展科技创新,提高科研创新能力,都是我国发展潜能开发的新方向。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低迷,各国经济增长持续放缓,甚至出现负增长。在这样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下,在疫情蔓延的当下,中国经济仍然保持了持续正增长,中国也是第一个从经济停摆中恢复经济的国家。中国将保持国内经济增长的势头,并率先带领世界经济走出低谷。这不但需要国内市场的深入扩张,更需要持续的投入对政治、经济政策的深化、执行。
口岸经济,尤其是陆路口岸及航空口岸经济的发展注定要建立在完善的基础设施及物流供应链系统、强大高效的制造业水平、合理的地区行政管理系统、持续的政策重视等一系列条件之上。发展口岸经济考验了我国的经济发展能力,也考验了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国际贸易发展规划、长期战略规划等一系列问题。加深与他国经济贸易、开放贸易口岸、深入国际合作、共建“一带一路”、发展“国内大循环”都是在为我国长久经济发展和政策规划打下基础。国际经济形势变幻莫测,国内经济形势困难重重,稳定经济增长、完成产业转型,保证国内经济增长的势头同时引领国际经济走出低迷是当前我国经济的重要课题。口岸经济与其他产业的联合发展,能为国内长期发展构建基础,同时能应对国际经济形势的快速变化。产需连接,物流高效流通,能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经济格局。发展口岸经济与“经济内循环”“一带一路”对我国经济发展、国际布局、长久规划至关重要,应该得到高度重视,得到相关部门的配合与支持,为我国持续发展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