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化与知音
2021-01-02王一方
文/王一方
早几年做课题,研究医学人文的“教与学”路径,医学人文素养的“习与得”模式,一点彻悟就是急不得、灌不得、强扭不得,怎么办?常常会联想到古人佳句的意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细细斟酌,大有文章。
先说“随风”,俗话说得好,“无风不起浪”,无风也不起航,如果大环境是技术主义,人文主义价值也就无处立足,医学人文教育也会无所作为。但如今国家推进医院高质量发展,倡导新文化建设,人文主义风声渐起,人文关怀风气渐浓,正是医学人文导入的上好时节,应该顺势而为,为而有励。
再说“潜入夜”,核心要义在“潜”,这背后蕴含着医学人文不同于技术模块的教与学、习与得的新认知、新理解。一是教的境界有高低:技术传授讲教练,知识传授靠教学,有明细大纲,人文教育是教化,靠言传身教,追求的是精神发育,心有灵犀,出神入化,因此,必须要格外“用心”,才能有所造化。二是学的境界有难易:知-晓不难,知-识需费劲,让路线图、框架图了然于心,知-道实不易,道行靠长期修炼,知-音如开悟,功夫在诗外。由此看来,教化与知音是医学人文教育的极致。
为何要“潜入”,只因医学人文大多是一些默会知识,譬如临床上如何识人(苦难),第一眼神如何传递接纳与信心,第一印象如何确立信任与支持,没有一定之规,人常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人文领域却是“无条规定律自成气象”,所谓大道无痕,大象无形,大音唏嘘,最动人的情书绝非用“爱”字堆砌的。从教育学上看,医学人文素养具有横断性(科室不同,关怀的原则与方法相同)、隐匿性(靠“内感受”默默领会)、哲理性(充满着哲思和悖论)、非显性(看不见,体验得到)、非线性(逻辑)、非硬性(考核),更多的是通过隐形课堂、柔性教法的习得,榜样力量的引领,弥散性知识的熏陶与无师自通的觉悟,个性化就是许多医护人员口中讲的“牙刷现象”,人人都有自己的一把,不会用别人的。
接着说“润物”,润是浸润,是滋养,不是捏着鼻子强行灌输,要有耐心,久久为功。借用一条烹饪法则,慢火熏,才出味;文火炖,才入味;急火烤,只能出汁,再加火,就烤焦了,夹生饭式的医学人文教育一定是失败的。
最后说下“细无声”,医护成长的历程是觉醒、觉知、抵达觉悟的阅历递进,考核的不是“三基”,而是“三境”,其一是“医者本分”,那是何为何不为的“底线”人文;其二是医者纯粹,那是致良知的“高地”人文;其三是医者厚道,一份豁达、圆融的“高原”人文。技术人文双轨并进,智慧德慧比翼双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