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方舱CT工作流程设计体会

2021-01-02邓文辉林峥王坤郑晓风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21年5期
关键词:舱门方舱技师

邓文辉 林峥 王坤 郑晓风

普通综合医院影像科多数是设备密集型布局,既方便患者一站式检查,也利于科室管理,但这种设计理念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检查中不符合传染病隔离要求,安装方舱CT就成为可行的防疫选择。

我院影像科是由普通放射、CT、MRI、核医学、介入五个专业组成的综合大影像,CT专业组共有3台CT设备,日工作300~400人次,1台64排螺旋CT安装在健康管理中心作为体检专用机,两台多排螺旋CT完成日常医疗任务,共用操作间及患者候诊通道,非疫情时期两台设备紧凑安装的设计方便了技师操作和患者流通,但在疫情期间,即使检查量大幅下降且采用分时段检查也难以保证防疫安全,安装方舱CT成为防疫安全的唯一选择。

方舱CT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疫的便捷工具,是新生事物。其工作流程、辐射安全、防疫安全以及疫情结束后设备的利用都是影像科需要研究的新内容,其工作流程的设计则更需要反复实践的基础性研究,现将影像科方舱CT工作流程设计上的经验总结如下,希望能给同道提供借鉴。

1 方舱CT的选址

作为防疫工具,方舱CT选址的基本原则是远离人群和保障发热患者出行路径最短。远离人群基于防疫防护安全和辐射防护的安全考虑,发热患者出行最短路径则基于尽可能缩小发热患者的活动半径以确保防疫安全。我院于1958年建院,院内建筑林立,没有开阔空间,感染科由发热门诊、结核门诊和肠道门诊组成,未设病房。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感染科与急诊科共同承担发热患者的诊治工作,方舱CT的选址在远离人群的前提下必须兼顾两个方向的发热患者。最终选址在医院西侧围墙下,技师出入的舱门向南,患者出入的舱门向东,发热门诊在方舱北侧50m,急诊室在方舱东北侧150m。

2 方舱CT的选型

防护安全是对方舱CT的基本要求,隔室操作是防护安全的基本保证,遥控扫描和两套独立紫外线消毒的装置性能要好,循环空气消毒设备质量要可靠,舱体的辐射防护、保温及散热性能也不容忽视。方舱CT主要完成肺CT扫描,对CT球管热容量要求不高,能保证患者流通量和图像质量即可,球管散热率高、球管与探测器匹配度好,比单纯球管热容量大,更有优势。最终我们选择的是设计简洁、双舱(舱体长径小于9m)、操控性能及技师舒适度良好、运行成本低、小球管(热容量)匹配大探测器的16排螺旋CT。

3 方舱CT的工作流程设计

隔室操作是方舱CT的基本工作模式,技师通过口令指示,配合遥控器升、降、进、出床位完成扫描,采集到的影像通过PACS系统传输到全院各个医生工作站,影像医生在工作站完成诊断报告。由此可见,技师是方舱CT的工作主体,是所有流程的终末执行者,流程设计必须以技师为中心,用尽可能少的环节兼顾安全和可执行性。

操作流程设计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包括:①意外风险:隔室操作的技师需要通过口令来指示患者正确使用防护用品来保护性腺、甲状腺,升降床位时避免患者意外跌落,进出床位时不要意外挤伤患者,重症患者还需确保陪护人员安全;②消毒质量:常规检查中执行“一患一消”,流程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技师完成及患者离开后的扫描床及头架消毒、操作中可能出现的意外接触后消毒、每日终末消毒等工作细节,必须可执行、有反馈;③污染风险:确保单次扫描即采集到符合诊断质量要求的图像,确保图像存储及传输无误,避免重复检查和非指定终端打印结果带来污染风险,确保整个检查过程的隔室操作及无纸化模式。基于上述考虑,我们的流程设计如下:①白班技师提前10min到岗执行二级防护,戴双层手套[1],完成球管预热、空气校准,检查主机存储空间是否充足,确认网络传输正常;②使用循环空气消毒机持续消毒,75%酒精擦拭扫描床及扫描头架,2 000mg/L含氯消毒剂地面喷雾消毒[1],开启舱门通风10min后关闭舱门,退回操作间,关闭操作间与扫描间通道,准备检查;③在登记列表中找到检查申请,通过话筒与患者核对信息,确认患者正确佩戴口罩后请患者进入扫描间,遥控关闭舱门,指挥患者安全上下扫描床和正确使用铅裙、铅围脖遮盖性腺和甲状腺,选择胸部扫描条件,常规5mm层厚螺旋模式扫描,重建肺窗(窗宽1 000~1 500Hu,窗位-650~-500Hu)和纵隔窗(窗宽250~300Hu,窗位30~50Hu)[2],快速浏览图像确认图像能够满足诊断要求再以1mm层厚重建薄层图像,开启自动传输,影像上传至PACS系统,胶片打印推送到指定终端。扫描期间不进行图像删除、刻录等操作,避免操作程序过多导致机器卡顿、扫描失败或影像数据丢失;④扫描结束后遥控打开舱门,隔室引导患者跟随导引人员原路返回发热门诊或急诊隔离留观室,关闭舱门,进入扫描间用75%酒精擦拭扫描床、头架及患者接触过的硬物表面,2 000mg/L含氯消毒剂地面喷雾消毒,快速手消液手消后退回操作间,为下一例患者检查做准备,每例检查依次重复上述步骤;⑤午餐时技师开启扫描间紫外线消毒装置,定时60min,在操作间指定区域快速手消液手消后脱掉防护服、鞋套、手套并按规定丢弃在医用垃圾桶内,再次快速手消液手消后更换口罩、手套,75%酒精擦拭操作台、门把手等硬物表面,2 000mg/L的含氯消毒剂喷洒地面,开启操作间紫外线消毒装置,定时60min,锁好舱门离开,返回影像科清洁区用餐,餐前按规定消毒、更衣,餐后返回,交班前做好紫外线消毒记录;⑥夜班技师用餐后接班,检查步骤与白班相同,间隔6h紫外线空气消毒各60min,交班前做好紫外线消毒记录。

4 方舱CT的变量调整

4.1 方舱CT的班次调整方舱CT是单人操作的临时性装置,舱内空间狭小,装备简陋,没有流动水,不支持舱内饮食饮水、休息等功能,技师无法长时间工作,但如果多时段倒班,技师又会频繁往返于方舱和影像科清洁区,不利于防护安全,所以方舱CT技师的班次安排应该根据疫情随时调整,平衡好技师休息与防疫安全。

4.2 方舱CT的未来安置随着疫情走势的逐步稳定,方舱CT终将结束使命,进入主体建筑。从设备本身而言,方舱CT小球管(热容量)与16排准宽体的探测器匹配,不需要大机房保证辐射安全,影像科以外的科室都能找到合适的安装空间,小热容量的球管胸部扫描没问题,但难以胜任腹部、骨骼等组织密度大的部位。如果安装在急诊室,急诊科患者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检查,急诊科医生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得诊断依据,但急诊科患者检查多涉及全身各个部位,且以腹部、骨骼更多;如果安装在体检室,健康体检以肺部CT扫描为主,16排螺旋CT基本可以满足肺癌早筛的需求;另外,患者发热,首先要排除肺部感染,即便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结束,发热门诊的患者也要尽量与其他患者分开诊治,安装在发热门诊也合理。综合分析,我们认为未来最恰当的安置方案应该是就近安装在检查量不大且以胸部CT扫描为主的发热门诊,设备管理、操作、维护由影像科完成。

总之,方舱CT是突发重大疫情下的产物,存在不可避免的局限性,需要在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修正流程,使方舱CT发挥最大的作用,也需要在实践中反复论证找到后期最佳的安置方案,物尽其用。

猜你喜欢

舱门方舱技师
一种自锁式舱门的结构设计与分析
《汽车维修技师》杂志社
《汽车维修技师》杂志社
飞机舱门失效乘客减载计算方法的探讨
方舱日记
《汽车维修技师》杂志社
情满方舱
情满方舱
空中杂技师
基于虚拟铰链打开机构的舱门提升机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