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形态下的科技期刊运营优化
——以《计算机工程》为例

2021-01-02金胡考

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2021年5期
关键词:科技期刊期刊微信

金胡考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二研究所《计算机工程》编辑部,上海 201808)

在较长时期内,多数科技期刊利用传统媒体进行收稿和发行,即邮寄稿件、纸质期刊印刷,并通过邮政投递或电话联络方式进行改稿和联系出版事宜。不但存在较大时延,而且不利于稿件的修改、传播和使用,此类方式存在较大的局限性,难以提高期刊的传播力,导致发行量不同程度地下滑。针对此问题,较多科技期刊对运营方式进行改进,在传统出版的基础上探索数字化出版,但多数选择借助知网、万方等数字出版平台,少数建立自己独立的官网,开展网上投稿、审稿、编辑加工等一系列编辑活动。

相关资料表明,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04亿人,较2018年底新增网民7 508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达64.5%,较2018年底提升4.9%[1]。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和国家出版发行体制改革政策明确的背景下,利用新媒体平台优化科技期刊的运营模式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只有敢于创新,树立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探索与新媒体的融合路径,以此扩大作者和读者群,提高市场占有率,才能提升期刊的社会影响力和经济效益[2]。

1 新媒体平台的传播特点

传统媒体指的是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传播媒介,能够为用户提供便捷,但存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局限性。在科学技术和互联网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各类新媒体平台不断出现,从最先的门户网站、电子邮箱、搜索引擎、虚拟社区、网络游戏、博客、短信等,到之后的微博、微信、手机电视、网络电视等,都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捷。利用新媒体传播具有不限地域和设备的优势,互联网企业可以通过带宽资源丰富的网络,借助PC、手机、数字电视等终端设备为用户提供海量信息,同时也能实现用户与用户、用户与企业的实时互动。现有的新媒体平台,主要实现了移动互联和社交网络的目的,具有大数据特征。新媒体平台主要具有以下传播特点。

1)能够实现双向传播。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方式单向、线性并且不可选择,在指定时间内由企业向用户发布信息,用户只能单向地被动接受信息,不能对其进行及时有效地反馈,即静态传播。在此类方式下,信息存在不对等、流畅性减弱等问题,影响了传播效果。新媒体可弥补此项不足,其为双向传播。通过新媒体渠道,读者能够对信息进行交流和评价,这是传统媒体难以实现的[3]。每个用户同时为信息的接受者和传播者。新媒体能够增强企业与用户的互动性,显著提升传播力。

2)移动灵活的信息接收方式。凭借不断发展的无线移动技术,新媒体传播具有了高度移动性。用户可随时随地使用手机通过互联网浏览网站、文档、PDF等文件,不局限于固定场所和固定设备。

3)个性化的传播行为。各类新媒体平台的出现可使每个用户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利用朋友圈、微博等方式可以自由、个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且将接收到并且关注的信息及时完整地传递给其他人。

4)多样化的传播内容。在传统媒体中,企业只能通过平面展示文字图片或音频、视频,而通过新媒体这一形态,可实现同时传播带有文字、图片、声音的多媒体信息,从而大幅提高信息传输量,扩大信息传播面。

5)具有宣传便捷性。以往的企业宣传仅仅是录制企业宣传片或将宣传页上传到官网,不利于小型企业的发展。而在新媒体平台的协助下,小企业也可以简单便捷实现公司自我宣传的目的。

2 新媒体形态下的科技期刊运营优化

2.1 官方网站运营

《计算机工程》较早建立官网(www.ecice06.com),其中包含作者投稿、编辑和审稿专家的工作平台,能够支持作者稿件的投、录、审全程。同时网站中也可下载相关文档,利用留言板功能实现作者与编辑、编务、主编的互动,进一步优化和提高期刊的稿件收录效率,增强传播力,针对网站运营可做以下优化措施。

1)增加互动模块。目前网站中已经有留言板,将在其中增加论坛、消息窗口等模块,可包括话题置顶、加精,以及用户互加好友、发送消息等功能,通过搭建更具实时性的交流平台,进一步提高用户兴趣和参与度,并且增强编辑、作者、专家、读者等多方互动。

2)增加实时报道模块。目前网站中已经有“研发动态”模块,可对该模块做更多改进,并与线下活动结合,增加实时报道模块,及时发布学术研讨会、相关活动进展和报道,也可增加实时在线转播功能,包括在线发言讨论、点赞等,方便用户能够同时在线上、线下了解和参与活动。

3)提供学术资源搜索功能。目前网站已实现多层级高级搜索,可增加文献引用情况查询、学术词典等功能,便于用户参考,提高论文学术质量和来稿英文摘要的专业水平,与国际数据库接轨。

2.2 微信公众号运营

目前《计算机工程》已建立经过实名认证的微信公众号,可充分利用该期刊的品牌优势,建立高水平、全媒体、智媒化运营团队,完善公众号管理体制,具体措施如下。

1)扩大使用群体。《计算机工程》依托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二研究所,有稳定的编委、作者、读者和审稿专家群体作为支撑。因此,可进一步通过建立作者读者微信群,在邮件中附加微信公众号信息等,扩大期刊微信公众号在专家、读者、作者中的知晓度,通过分享、转发有价值的内容,带来持续的用户扩散效应。

2)提供学术资源搜索功能。《计算机工程》为计算机类学术期刊,所刊登的论文为最新的专业学术资源。在办刊过程中要求论文经过严格筛选保证其具有高质量的原创内容。目前已经实现在公众号内可进行本刊搜索。因此,可对其功能加以改进,构建学术期刊公众号数字化联盟,同时增加其他同领域期刊或知网、万方、超星等知名数据库的搜索引擎,提高用户体验度,增强学术功能性。

3)增强互动。相比现有期刊运营模式拼贴、转载的既定传播方式,优质原创内容会赢得更大的吸引力,因此,将策划用户感兴趣的话题,并提供图文信息,设计评论留言、自动回复等内容。同时加强微信后台消息管理、用户管理,与潜在客户沟通和交流,及时了解用户需求、反馈,分析用户行为,同时进行分组,精准推送系统数据库。

2.3 微博运营

开通科技期刊官方微博可帮助期刊履行科普责任,实现编辑、作者、读者、审稿专家间的合力性互动,同时扩大期刊影响力,为其多元化发展提供可能[4]。可在新浪微博中建立《计算机工程》公众号,根据计算机学术期刊的特点进行微博相关的背景、风格等设置,同时以合适的时间和频率发布相关的学术研究动态及出版动态。在此基础上可组建相关的微博运营团队,其中可包括主编、责任编辑、编辑、编务等,与读者、作者、专家形成互动,进一步提高期刊影响力。

2.4 数字出版优化

可扩展标记语言(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XML)/超文本标记语言 (Hyper Text Markup Language,HTML)出版是科技期刊实现内容延伸、知识关联与知识重组的有效途径,基于HTML结构化制作的特点和优势,打造出充分集成采编、结构化校排与信息服务等功能的数字出版平台,有助于满足读者碎片化的阅读需求,显著提高科技期刊的显示度与传播力[5]。通过对XML/HTML全文阅读形式进行分析与研究,实现过刊的HTML全文发布,向期刊受众收集HTML形式全文阅读使用反馈信息、常见问题和改进建议,逐步完善HTML全文的呈现形式、内容与功能,同时利用XML提升过刊论文的交流参考价值与传播效率,实现科技期刊的增强出版。

2.5 OSID开放科学计划

OSID(Open Science Identity)开放科学计划即开源软件、开放数据、开放获取、开放研究方法、开放同行评议、开放教育资源等一系列的总称,鼓励知识工作者分享他们在研究过程中的每一个元素,是促进学术交流合作的一种新型科研方式[6]。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融合发展(武汉)重点实验室基于RAYS系统的“现代纸书”体系,将技术工具、编辑创新大赛及培训、出版金融、内容资源服务生产供应等一系列创新性出版融合举措融为一体。“OSID开放科学计划”应用“现代纸书”模式,借助SAYS(Scientist at Your System)系统工具,可帮助学术期刊社与科技、学术工作者产生持续性交互,扩大科技、学术影响力[7]。

《计算机工程》通过加入“OSID开放科学计划”实现语音介绍论文的功能,在稿件退修阶段发送OSID码邮件至投稿作者,作者可根据相关要求补充论文信息,并在提交的修改稿中增加OSID二维码。该二维码中包含一个1 min左右的语音,可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创新点及亮点等内容,还可介绍与论文相关的实验过程或者实验数据等内容,同时也可包含视频、图片或PDF等文件,从而整合运用平台资源,推动期刊轻量化转型,实现对编辑、作者的有效激励,为读者用户提供精准知识服务,促进基于单篇论文的学术交流与评价体系建立,全方位、全流程、多维度为期刊增值,最大化提升期刊影响力[6]。

3 结束语

在新媒体平台蓬勃发展的时代,传统科技期刊出版遭受冲击,如何将两者相互融合,提升科技期刊出版质量的同时增强传播力和影响力,是研究者和期刊编辑部关注的问题。下一步将探索更多有效和新型的融合方式,以期进一步优化期刊运营效果,实现“互联网+”时代下科技期刊的成功转型。

猜你喜欢

科技期刊期刊微信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第五届世界科技期刊论坛在长沙举办
中国精品科技期刊证书
《计算机应用》获评“川渝一流科技期刊”
期刊审稿进度表
微信
微信
微信
科技视界:争做中国最好的科技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