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管切开患者气道防护装置研究进展*
2021-01-02黄雨佳杨琳
黄雨佳,杨琳
(四川护理职业学院1.医疗技术系;2.护理系,四川 成都 610100)
气管切开是预防、解除气道阻塞的重要治疗策略以及抢救措施,具有其他方法难以替代的作用和价值。气管切开后人工气道与外界直接相通,丧失了正常上呼吸道对气体滤过、加温、湿化功能,使气管纤毛细胞减少,黏液纤毛清除功能受损,加之呼吸道水分丢失显著增加,气道内痰液黏稠,可能诱发肺部感染,甚至气道堵塞,而气管切开的创面,又为切口感染埋下了隐患,所以对气管切开患者进行有效的气道管理,减少并发症,争取及早堵管、拔管,促进康复是亟待解决的护理问题。气管切开护理常规指出采用2~3 层无菌纱布湿覆盖气管套管外口,但研究发现湿纱布直接覆盖套管口减小有效通气面积,影响通气;纱布一旦脱落,防护效果将大受影响,且防止呼吸道水分丢失作用甚微,反而为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制造新的危险因素。随着气道管理标准化、专业化、安全化理念深入人心,借助专业防护装置重建气道过滤、加温、湿化功能受到医护人员、医疗企业的广泛关注,合理选择气道防护装置显得愈发重要,现将气管切开患者气道防护装置研究进展报道如下。
1 热湿交换器(heat and moisture exchanger,HME)
HME 是模拟正常人体呼吸道解剖原理制成的被动湿化防护装置,一般外接于气管切开导管和吸氧管或呼吸机管路之间,能有效拦截患者分泌物、飞沫及微生物,保护患者、工作人员及工作环境,减少院内感染,并同时能保持呼吸道湿化状态。1974 年瑞典发明的一次性气切型HME,开创了运用防护装置进行气道管理的新模式。此后HME 功能不断完善,带气体采样接口型及儿童型HME 相继问世,1989 年美国泰利福公司(Teleflex)推出首个集湿化和微生物过滤功能于一体的HME——Humid-Vent fliter,为现代HME 研发理念奠定了基础。目前临床使用的HME 形式多样,根据其功能侧重不同可分为吸湿型、疏水型、结合型3 种。
1.1 疏水型
疏水型HME 内部的疏水性滤过膜具有孔隙小、疏水性能良好的特点,可以通过“阻挡过滤”(直接阻挡>3 μm 微粒)、“惯性碰撞”(拦截>1 μm受到惯性碰撞的微粒),“布朗扩散”(拦截<0.1 μm微粒)等机械阻挡作用高效滤过包含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结核分支杆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丙型肝炎病毒、噬菌体等在内的多种致病微生物以及气溶胶,但随着疏水型HME 使用时间延长,滤过效率会逐渐下降,在使用的第6 天,滤过膜呼吸机管道侧细菌培养阳性率由之前的0 增长到5%,故研究者建议疏水型HME 最长使用不超过5 天[1]。需要注意的是,正是由于疏水型HME 内芯滤过膜特殊材质的作用,也使其具有三种HME 中最大的呼吸阻力,可明显增加呼吸做功,本身存在通气不良的患者需谨慎选择使用,并且在进行雾化吸入时需取下。
1.2 吸湿型
吸湿型HME 核心部件多为低导热系数的微孔吸水纤维制成的交换介质内芯,也有用多孔塑料泡沫、不锈钢滤网、陶塑纤维等材料制成的内芯,但基本工作原理类似,即通过高效吸收、凝集接近体温及饱和湿度的呼出气,在吸气时被动带入储存的水分和热量,不断循环利用呼气温度和湿度达到加温湿化的作用。ISO 测试标准吸湿型HME 湿化效率为60%,但不同品牌吸湿型HME湿化效率存在较大差异,约在45%~67%之间[2],并且由于受到室温、呼吸机设置、患者体温、气切导管长度等因素影响,同一种吸湿型HME 实际使用中提供的热量和湿度显著低于实验室公布数据。吸湿型HME 无疏水膜结构,因此不具备滤过细菌和病毒的功能,但部分厂商在内芯表面涂以CaCl2、MgCl2、LiCl 等抗菌剂,使之具备一定抑菌性能,而气道阻力显著小于疏水型HME。
1.3 结合型
结合型HME 的吸水材料层位于呼吸道和疏水滤过膜之间,使之兼具气道湿化和细菌过滤作用,目前应用较广泛。由于仍然受到疏水过滤膜影响,故气道阻力仍高于吸湿型HME。
1.4 临床应用研究
经40 余年临床应用,研究者已对HME 气道湿化、气道防护及有关的气道管理方法进行了较广泛研究。在非机械通气时,与传统湿纱布防护法比较,HME 优势明显,大量研究显示HME 可有效调节气道温湿度、降低痰液黏稠度、缩短肺部感染控制时间。机械辅助通气时,HME 可避免冷凝水污染,减少呼吸机管路细菌定植效果肯定,对呼吸功能的影响方面,与主动加热湿化器(heated humidifier,HH)比较,HME 明显增加呼吸做功,使血PaCO2升高和PH 值指标相对降低[4];在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方面,我国VAP 诊断、预防和治疗指南建议采用HME 或含HH 作为湿化防护装置,但是与HH 比较,HME是否起到更积极作用目前尚无明确定论:有包含10 项随机对照实验,2 030 例重症患者的meta 分析结果显示[3],与HH 比较,HME 并未减少VAP发生率[O^R=0.99,95%CI(0.78,1.28)]和住院死亡率[O^R=1.09,95%CI(0.86,1.38)],另一项综合了24 项试验的meta 分析认为[5],HME 可以预防VAP 发生[R^R=0.48,95%CI(0.28,0.82)],但对患者病死率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HME 对VAP 的预防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此外,关于HME 使用安全性的讨论一直存在,DOYLE 等认为与单独使用相比,同时使用HME和HH 会降低潮气量,增加气道阻塞发生率,故建议避免同时使用HME 和HH[8];HME 内芯被冷凝水、痰痂、血液及其他分泌物堵塞导致通气障碍的事件国内外均不断有报道[6-7],还有研究者认为HME 设计本身存在安全隐患,符天旭等[9]认为HME 两侧海绵与人工气道直接相通,缺乏阻挡装置,导致海绵被误吸入气道威胁患者生命,大量研究者认为HME 具有一定护理风险,使用时需加强监护,国内多数研究者认为对气道分泌物较多的患者应缩短HME 更换频率,避免堵塞,但HME 普遍价格较昂贵,此举无疑会给患者造成额外经济负担,美国呼吸治疗学会明确指出痰液量多或黏稠为HME 使用禁忌证。
2 密闭式吸痰系统(closed suctioning system,CSS)
上世纪80 年代,密闭式吸痰系统由美国成功研制并投入临床,20 年代末期引进我国后率先在重症监护病房使用。CSS 一般连接在患者气管切开导管和呼吸机或HME 接口之间,吸痰管前端有单向活瓣和气道湿化接头,吸引管表面有刻度,外层被透明无菌保护薄膜包裹,末端有吸引控制阀,连接负压吸引,另有注液口接灭菌注射用水,用于冲净痰液清洁吸痰管。虽然CSS 主要为吸痰设计,常与HME 联合使用,但其整体密闭式系统仍然为气管切开患者提供了有效的气道防护。
CSS 对患者生理功能的正面促进作用已得到比较普遍认可。与开放式吸痰(open suction system,OSS)相比,CSS 不必中断呼吸机供氧,气道始终处于持续通气状态,可有效保持肺功能残气量,患者呼吸道压力、氧合状态得以维持相对稳定,可减少吸痰引发的心率失常,动脉血压、血氧饱和度下降等不良反应。CSS 的防护作用主要体现在能有效隔绝痰液喷溅污染周围环境,避免气道微生物通过空气传播。花静等[13]认为使用CSS 是预防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污染病室环境的有效措施。在预防VAP 方面,CSS 作用尚存在争议。郝亚兴等[10]分析9 篇RCT 研究认为,与OSS 相比,使用CSS 可减少VAP 发生[O^R=0.75,95%CI(0.59,0.97)],缩短机械通气时间[Md=0.66,95%CI(0.28,1.04)],但患者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ARADITA 等[11]认为,CSS 对VAP 发生率、病死率与OSS 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研究者还从吸痰管尖端菌群定植、CSS 更换时间等角度切入,讨论了CSS 对VAP 的影响。虽然目前缺乏明确证据表明CSS 尖端菌群定植率与VAP 有关,但VAP 病菌与CSS 尖端定植菌菌种高度吻合,有研究者认为呼吸道内菌群定植是VAP 主要危险因素。鲁梅珊等[12]研究发现72 h 更换CSS 尖端菌群定植显著高于每24 h更换,建议CSS 的更换周期不超过72 h。在对工作效率的影响方面,由于节省了传统操作打开吸痰包,戴手套,连接吸痰管等流程,目前普遍认为CSS 可显著减少护理人员操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3 新研制的气道防护装置
为适应临床需要,自上世纪60 年代起国内研究者开始研制气管切开防护装置,装置多为临床医护人员“就地取材”,将常见的生活材料或无菌医疗器械改装、消毒后自制的防护装置,由于大部分装置并未形成适应的标准化产品,材质、结构不一,吸痰、给氧不便,固定不稳的情况仍然存在,重复使用存在消毒灭菌隐患,改装过程又明显增加了护理人员工作负担,难以满足现代护理要求。近年研究者开始与医疗器械生产厂商合作研制防护装置,谢曼英等[14]研制的简易可视气管套管保湿防尘罩,由一次性透明保湿防尘罩、松紧带、接氧管孔等组成,7 d 试验结果显示受试者氧和指数、痰痂生成与HME 组比较无差异,但肺部感染发生率及医疗成本更低。张海静等[15]研制的气管切开套管装置主要由聚氯乙烯材料和纱布制成,该装置有环形密封圈可紧密套住气切套管,装置上方有吸痰口,侧壁有吸氧接口和湿化液滴入口可以对气道进行防护和湿化,但作者并未对其临床应用效果进行介绍。国外针对气道防护装置的研制主要基于HME 功能基础上进行改进,产品规格比较一致。有研究者针对气管切开后长期带管患者研制了具有发声功能的HME,通过转换阀实现HME 模式和发声模式自由切换,并且在发声模式下同时对气道进行湿化,DE KLEIJN等使用该新型HME 对16 名受试者健康指数、肺功能、发声功能等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产品耐受性良好,68.78%受试者表示满意,认为其提高生活质量[16],VAN DEN BOER 等[17]通过增大HME顶盖直径、将顶盖结构由放射状改为水平,同时增加HME 内芯泡沫材料容积,使泡沫弹力更好地作用于HME 闭合结构,从而优化HME 发声系统,改良HME 经体外测试湿化性能良好。以上新研制的防护装置,均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有防护装置的使用缺陷,但目前仍缺乏设计严密的体外、体内对照试验对特定结局指标,如通气量、气道阻力、微生物过滤、痰液喷溅、肺部感染、气切伤口感染发生率等进行比较,且观察时间较短,实际湿化防护效果有待进一步验证。
综上所述,对气管切开患者进行有效的气道管理是减少并发症,促进康复的核心环节。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病情、治疗目的、防护装置特点,合理选择和应用气道防护装置对开放气道进行标准化、专业化、安全化管理,以减少呼吸道并发症发生,是保障患者预后的必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