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高校贫困生资助育人工作对策思考
2021-01-02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贾鹏敏
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贾鹏敏
习近平总书记经过实地考察在新时期提出:“要促进教育的均等化、公平化发展,要让祖国大地上的有志青年都能够有学上,上得起学”。在此大背景下,高校要把握资助育人的契机,不仅要帮助高校贫困生解决经济困难问题,更为其健康成长、成长成才提供强大的保障。
资助育人有利于高校发展高质量、更加公平的高等教育,进而提高高等教育人才质量。资助育人作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的十大育人体系之一,必须协同推进。精准资助育人是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发展的创新。随着国家、政府、高校对贫困生的密切关注和资助力度的不断加强,为高校贫困生有效解决了他们所面临的经济困难问题,资助育人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高校贫困生资助育人工作现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精神帮扶缺失
贫困大学生所面临的不仅仅只有经济方面的困难,部分贫困大学生出现心理、思想等方面不健康的问题,表现出自卑、敏感多疑、自尊心极强、人际交往受挫、缺乏自信等等一系列心理、思想问题,可见贫困大学生所面临的现实困境不仅包括物质的匮乏,更存在精神方面的缺失。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工作,要求高校不仅要保证贫困生的经济需求,更要重视受资助大学生的全面发展。2017年教育部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说明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重点发生了改变,更加强调“资助”和“育人”的全面结合,最终促使学生的全面、可持续性发展。
(二)贫困生出现消极心理
贫困大学生面临着更多的压力和挑战,心理方面很容易出现问题。他们大部分来自落后贫困地区,父母大多靠务农或打工获得微薄收入,难以供给学生的学费和日常开支。大多贫困生成熟、懂事,成为家庭唯一的希望,他们励志发奋图强,希望通过拼搏出人头地、改变命运,自尊心极强。部分贫困生日常生活中性格内向、敏感多疑,不愿意与其他同学多接触,不愿意将自己的家庭经济状况暴露在其他同学面前,会害怕因此被别人看不起。
(三)贫困生诚信问题显现
面对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高校大学生走在信息快速传播的前沿,他们往往受社会消费观念影响,产生了盲目的攀比心理,滋生了不理性的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对金钱的欲望越来越强。
部分“贫困生”产生了骗取资助的想法,伪造假的家庭经济困难证明调查表,获得本不属于自己的资助,拿到资助金用作其他,严重浪费了资助金,对真正贫困的学生很不公平。
(四)贫困生感恩意识淡薄
大部分贫困生都能对给予自己经济帮助的国家、社会、其他组织或个人心存感激,但有些贫困生完全不懂得感恩,感恩意识淡薄,认为这本来就是国家因自己家庭贫困而给的资助,理应享受,毫无感恩意识可言,如果因为一些原因没有获得资助,便心怀不满。还有的贫困生埋怨自己的父母没用,没能给自己创造更好的物质条件而怨天尤人,认为国家、社会,或是成功人士完全有这个条件将财富拿出来接济穷人,是理所应当的。
二、高校贫困生资助育人工作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资助机制不够完善
高校在进行家庭经济困难认定时,凭借的仅仅是学生自愿提供的家庭经济困难情况调查表和生源地相关部门开具的家庭贫困证明,在进行后续的助学金、励志奖学金、助学贷款工作时也是参考以上两种材料。但事实上,每个地区经济发展程度不同,每个地区相关部门办理贫困证明的工作人员素质也参差不齐,是否存在办事人员出于人情开具伪造的贫困证明也无从考证,这是高校无法去一一查证的。
部分贫困大学生家庭通过找关系伪造虚假的证明材料来获得资助,但高校的制约、惩罚机制不到位。在贫困生获得助学金、励志奖学金后大肆挥霍,购买高档产品或出国旅游享受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即使被同学发现举报,也不会受到惩处,只是进行批评教育,对于已经发放的资助金也不能被追回,举报的同学只能是报告给辅导员老师,最终也改变不了已经享受资助的事实。
(二)家庭教育的缺失
家庭教育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有的经济困难学生家庭人口多,巨大的家庭经济压力迫使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外出打工,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不能给予孩子很好的家庭教育。再加上文化水平低,教育方式不科学,严重缺乏和孩子的沟通、交流,忽视了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常用打骂方式管教孩子。在学生成长过程中,面对不理解、不明白等疑惑时,父母也无法给予及时的帮助和引导,导致了孩子不会和别人相处,长期的积累,造成人际沟通障碍,孩子逐渐变得自卑、孤僻、冷漠。
(三)贫困生自身因素
除高校、家庭原因外,贫困生自身存在的问题更不容忽视。部分高校贫困生往往不能正视家庭贫困的现实,将自己家庭经济困难归结于社会对自己的不公,从而产生仇视、虚荣甚至偏执的心理。还有的同学不能正确看待别人对自己家庭贫困的客观评价,挣扎在自尊和自卑的矛盾中,对自己的身份感到无力、彷徨。大部分贫困学生来自经济落后地区,很少有机会开阔眼界,文化水平也相对落后,与城市的孩子相比,他们显得不善交谈,不擅交际,思想容易固化,他们大多内心消极、自卑,长期下来不利于其个性的发展。
(四)社会宣传教育不够
面对当今网络的高速发展,高校的封闭状态早已被打破,在校大学生的想法、观点和思维广受社会思潮的影响。所以,很多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仅仅是学校的任务,更需要社会的宣传、舆论来营造一种良好氛围,需要媒体关注高校贫困生本身的现状和发展,呼吁社会力量对他们引起高度重视和尊重。
三、加强高校贫困生资助育人工作的对策思考
(一)加强资助育人制度建设
1.进一步规范家经济困难认定
家庭经济困难认定是资助工作中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其公正、公平性直接影响后续的资助工作。首先可以改进家庭经济困难的评估环节,以往只通过家庭情况调查表、相关部门开具的贫困材料来评估,难免会受主观因素影响。建议在今后可增加评估的参考指标,比如增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数据库、受资助记录、诚信记录报告、受资助后的回访记录等,加强评估的公开、透明性,减少评定的主观性。其次,对于开具虚假贫困证明的情况应加以高度重视,学校可利用寒暑假对贫困学生进行家访,实地了解其家庭真实情况,为他们送上温暖的同时对虚假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督。
2.进一步加强资助工作法律监督
面对出现虚假贫困证明的情况,仅靠财政部或教育部等关于资助工作的文件进行制约是不够的,希望相关部门颁布相应的法律条文,从根源上制止虚假行为。建议在资助工作事前、事中、事后都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保障资助工作顺利进行和实施。首先建议加强家庭经济困难认定的监督力度,建立监督小组,确保认定结果公开、公平、透明化。若有不公正之处,要及时进行审查、处理。最后,对受资助的学生进行跟踪监督,查询资助金去向和消费情况,一旦发现有违背资助原则的情况立刻追回资助金,给予相应的处罚,取消资助参评资格。
(二)加强贫困生人文关怀
当今国家、社会、政府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给予高校贫困生物质上的帮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对贫困生的人文关怀较缺乏,导致他们缺乏思想政治教育而道德问题凸显,故贫困生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有待加强。
1.进一步加强诚信教育
学校对贫困生的诚信教育应体现在方方面面,在入学初期就做好诚信和责任意识教育,在上报家庭经济情况时,适时恰当点名虚假上报等反面教材;邻近考试时,提醒学生不得投机取巧,要诚信考试;在贫困生首次接触资助工作时,对其讲述助学金的由来,告诉他们要珍惜国家、社会、政府给予的信任,要诚信还贷;实习、就业时,告诉他们诚信履行三方协议,不得私自毁约等等。但诚信教育并不是只是学校的任务,还需要社会、家庭方面的合力协助。
2.进一步加强感恩教育
感恩是双向的,如果学校、家庭对贫困生的关爱只停留在物质层面,并不会让他们感到任何关怀和温暖。建议要形成多样化的感恩教育形式,感恩教育不仅拘泥于课堂的言传,更应该多举办一些课余活动,利用感恩节、母亲节、父亲节等特殊的节日,倡导学生给远在外地的父母写一封信;也可以发挥学生的才艺,比如抖音视频、歌唱、漫画、征文比赛等形式;再比如,帮助贫困生认识勤工助学岗位的来之不易,让他们意识到勤工俭学也是感恩回馈的高尚行为,将感恩教育渗透在资助育人工作当中,让高校贫困生感受到资助不是理所当然的,需要付出一定的辛勤劳动才能获得。
3.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对于心智还不成熟的大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发展的重要阶段,而贫困生比其他学生面临更多的人生挑战和挫折,更容易出现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这就需要学生工作者为他们及时提供一些心理帮扶。比如:建立贫困生详细的个人档案和心理档案,将两个档案进行对比,对那些自卑、敏感但又不愿求助的贫困生,最先给予关注和心理帮扶,解决他们所面临的心理困惑;其次,心理健康教育与很多思政课程都存在交叉的部分,学校可开设相关交叉学科的课程或讲座,让他们自愿积极加入到此类课程的学习中,将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利用团体辅导,不断观察其思想动态和心理状态变化,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诊断。
(三)拓宽资助育人渠道
勤工助学是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目的在于,只有让贫困生付出劳动才能有所得,它让贫困生既获得了所需的资助,又赢得了尊重,是提高资助育人工作成效很重要的举措。但当前大部分高校的勤工助学岗都是以体力劳动为主,因此,拓宽勤工助学的渠道必须提上日程。比如,学校可以提供一些教学秘书岗或科研岗,培养他们的教学辅助能力和科研能力,让勤工助学岗不只停留在体力劳动,而要延伸到智力劳动方面。教师的教学工作或科研项目,可让贫困生参与进来,完成一些难度系数小的教学辅助工作和科研辅助工作,不仅能够帮助他们学习到新知识,更是培养他们的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科研能力,同时也满足了基本的物质需求,因此拓宽勤工助学渠道意义重大。
(四)加强社会舆论宣传教育
对于高校贫困生的关注,不仅需要学校、家庭方面的教育,更需要社会力量的协助。希望社会媒体、网络能够多报道关于贫困生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的事迹,多报道贫困生正面、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多挖掘他们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而不是将其家庭有多贫困的程度暴露在大众面前。要让他们知道贫穷并不可耻,家庭经济严重困难的学生,可以利用公益的形式为其发起捐款,让全社会对此形成一种认同,即:有人有困难,大家齐帮忙的良好氛围,当全社会对贫困生产生关心、支持、帮助的共同认识,逐渐会让贫困生感受到社会这个大家庭的温暖,从而对社会产生认同感。
综上所述,资助育人是高校资助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切实重视和加强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是高校实现公平教育和培育高层次人才的内在要求,同时也能为高校育人体系提供新思路,这就需要社会、高校、家庭、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才能将资助育人工作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