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主线与教学主题的契合逻辑
——以“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专题为例

2021-01-02张春波张彩莲

关键词:新文化运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

张春波,张彩莲,苏 鑫

(齐齐哈尔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教材是教学的第一手资料,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授课的基本依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以下简称“纲要”课)教材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历史理论知识为主线:上编讲述了近代中华民族的遭遇与应激抵抗,在此过程中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对国家出路的探索及经验教训;中编讲述了无产阶级作为领导阶级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历史任务的过程与历史必然;下编讲述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是如何带领人民推进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这个历史任务的。在讲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这条主线的演进逻辑过程中,使学生懂得历史和人民为什么以及如何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的必然逻辑,警惕历史虚无主义,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其中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教材第四章“开天辟地大事变”教学的核心内容,是其它三个历史选择的前提。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系统的历史过程,是一个多因素的必然历史选择。因此,这一部分教材主线集合了这一历史时期的主要重大事件,新文化运动、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三部分内容。它们之间是什么样的内在逻辑关系,对选择马克思主义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在教学中要紧紧围绕“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这一教学主题向学生交代和阐述清楚,避免陷入单纯的历史知识罗列讲述或政治导向结论转陈。

一、新文化运动阐释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时代可能性

辛亥革命后,中国通过效法西方而并未实现现代发展。政治上虽然推翻了皇权专制却出现了军阀专制统治,经济上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文化上尊孔复古思潮盛极一时。在这样一个大的历史背景下,“皇恩雨露深,帝德乾坤大”的思想认知并未彻底改变,中国的先进分子需要进一步探索国家出路。1915年,以“盖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为宗旨的《青年》杂志创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拉开帷幕。以北京大学和《新青年》杂志为阵地,以青年知识分子为主体,高举“德先生”和“赛先生”两面大旗,以白话文为主要形式来打倒吃人的封建礼教旧藩篱,在中国社会掀起了一场否定封建正统思想,实现“伦理觉悟”的思想大解放潮流。深层体现的是自近代以来形成的文化自卑心理作用下对传统文化“破”与对外来文化“立”的渴求。希望通过仿效西方文化,追求彻底的解放,以期“建设西洋式之新国家”能够获得成功为根本目标。

这一时期外来的社会思潮以四类为主,“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民主主义思潮,帝国主义时代的各种资产阶级思想,冒牌的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1]15包括杜威的实用主义、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尼采的超人哲学、欧文的合作主义、托尔斯泰的泛劳动主义、伯恩斯坦的议会主义、形形色色的无政府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等。[2]40在多元混杂的思潮中激进民主主义和各种社会主义思潮是主流,使得实验主义等一系列西方社会思想在中国备受追捧,其后更有引起极大轰动的杜威、罗素等来华讲学。甚至将倡导“十四点计划”的美国总统威尔逊称为“世界第一好人”。对于社会主义思潮,早在1899年《万国公报》便已经开始介绍马克思,之后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大量报道社会主义。1911年中国社会党成立使得社会主义宣传出现热潮。[3]157虽然此时的马克思主义是被阉割了的冗杂的社会主义,但实质是民主革命观念在文化领域的深层体现。这都是新文化运动所带来的学习和追求效应。出现了“自有中国历史以来,还没有过这样伟大而彻底的文化革命。”[4]700同时,新文化运动期间先进知识分子群体不断涌现。及至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现有知识分子人数当在140万左右,占人口总数0.3%-0.4%。[5]13既有长期活跃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梁启超、章太炎等,也有新文化运动领袖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更有毛泽东、瞿秋白等诸多青年知识分子。在这样一个风云激荡,仁人志士反复斗争的过程中,将维新变法所形成的变革追求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因此,在这样一个对外来文化“无限输入,听国人比较选择”的时代背景下,逐渐打破了传统思想禁锢,各种思潮纷至沓来,创设出了一个宽松的社会大环境,使得作为众多思想流派之一的马克思主义可能为中国先进分子所接受。即便是新文化运动高扬资产阶级的民主与科学旗帜,但并不抵触任何能够救国的思想主张,即便是被讥讽为“幽灵”作为资产阶级掘墓人的共产主义。

二、十月革命例证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可行性

自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后,无产阶级斗争便有了明确的方向,不断推动欧洲工人运动出现新高潮,并在巴黎公社起义中第一次以暴力革命实践的方式建立政权。虽然失败,但这是马克思主义学说在国家政权领域的一次积极尝试,并表明了一种历史趋向。而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是继巴黎公社之后成功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科学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并最终打破西方干涉,巩固了苏维埃政权,开辟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全新纪元。如果说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更多还停留在学说传播和指导工人斗争阶段,而俄国十月革命则进入到了“理论在变为实践”的无产阶级政权建设阶段,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重大的升华。由此产生的列宁主义成为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运动实践中形成的最重要理论成果,为国际无产阶级斗争树立了全新榜样,给中国先进分子带来了新思考,使中华民族看到了斗争的新希望。

新文化运动后对社会主义的向往还处于朦胧状态,各种社会主义流派的观点也是纷然杂陈。而1917年护法运动失败标志着资产阶级领导的轰轰烈烈革命与建国实践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在万般无奈之际,近邻俄国进行的革命实践与全新建国行动使国人为之一振。中国国情“皆与俄国相近”,可以成为“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得一个变计”。中国的报纸开始大篇幅介绍和报道俄国革命以及列宁生平,引发国人特别是引起了知识分子不断进行新的思考。这其中李大钊是最杰出的代表,通过撰写《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对比资本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最后确立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主义有了相对完整的介绍,成为中华大地马克思主义者的第一人和擎旗者,明确指出了未来将是“赤旗的世界”。此时,相继出现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等一批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社团组织,对推动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起到的积极作用。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也开始关注俄国革命,并在1918年致电列宁,对俄国革命表示祝贺和钦佩。同时,苏维埃俄国在1919年和1920年两次发表对华宣言,宣布沙俄时代在中国攫取的土地和特权等“一概归还中国人民”。这就使得“以俄为师”不仅是全新的可能,也使得长久被轻蔑的中国人民更容易在情感上接近苏俄。苏维埃俄国革命和政权建设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是可行的,是可以救国的,这给了重新思索中国未来的先进分子一个成功的实践榜样。他们通过关注俄国社会变革的实际,进一步关注这一实际背后的思想指导,所以说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最正确最科学最革命的真理”[6]817马克思列宁主义。而且,送来的不仅有思想理论的光明指引,更有走依靠下层人民道路实践的路向指南。

三、五四运动表明了中国工人阶级与马克思主义结合的必要性

1919年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引发五四运动。在新文化运动思想解放爱国热潮的推动下,在陈独秀、李大钊等新文化运动领袖的指导下,从北京学生“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示威正义之始,继而全国各地学生罢课声援,至6月上海六七万产业工人罢工扩展到南京、杭州、武汉等城市,并引发商人罢市。这样一场由站在斗争前列的学生,扩展到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各个阶级大联合的爱国运动,“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全面觉醒。”[7]最终以北洋政府罢黜三名亲日派官僚并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而取得了直接胜利。以独立姿态登上历史舞台的工人阶级将五四爱国运动热潮推向了顶峰,很好的诠释了“工人阶级有力量”。由此中国工人阶级逐渐认识到自身,特别是团结起来的力量,逐渐由自发性的“自在阶级”发展成为自觉性的“自为阶级”,将中国革命推进到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近代以来,中国第一批产业工人是由破产农民和失业的城市手工业者构成,他们出现在码头和船坞。随着洋务运动企业的创立,甲午战争后允许外国在华投资建厂,及至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等鼓励兴办厂矿政策的出台,特别是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颁布的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不断的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工人增加。加之第一次世界大战,列强忙于欧战而放松了对中国的控制,使得中国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工人阶级队伍进一步壮大。至五四运动前后中国已经有200余万产业工人,还有1000万的城市手工业雇佣工人和店员。[8]111作为生产的主体和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的中国工人阶级,备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产阶级的三重压迫,此时不仅政治上没有地位,生活上更是完全依赖于雇主的工资。备受盘剥自然的也就有了自卫反抗的斗争。从1840年到1919年,有记载的工人罢工就达到533次,其中机器大工业的产业工人罢工占到了五成以上。[8]116工人阶级的主体意识已经慢慢形成,但这些斗争还停留在“行帮”以工人利益名义的组织和发动,迫切需要真正的无产阶级解放学说指导以摆脱资产阶级影响。因此,五四运动后在全国新创办的400多种刊物中,传播马克思主义或者在一定程度上宣传科学社会主义的达到200多种,这也正是现实所需的反映。[9]4并且知识分子开始深入到工人之中宣传马克思主义,组建工会,通过知识分子这个桥梁使得工人阶级进一步认识和了解马克思主义,改变了工人单靠自发去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剥削实质的局面。这样,中国先进分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并逐步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工人阶级斗争实践相结合,这便意味着与西方帝国主义的决裂,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转向。

四、旧探索失败是新探索转向马克思主义的必然现实性

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不断尝试着向西方学习图强。从林则徐开眼看世界,魏源撰写《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徐图认识了解世界,甚至农民出身的洪秀全都以“拜上帝教”的形式向西方探索,再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运动器物变革实践,从制度变革追求君主立宪的戊戌变法到暴力革命向往民主共和的辛亥革命。更有追求西方仅有几百年历史的“德先生”、“赛先生”而否定千年东方文化的新文化运动。从经济器物、政治制度、文化思想,乃至于信仰无所不包。这些向西方学习的一个显著表现便是“拿来主义”的简单嫁接,其结果都因水土不服和西方阻挠而失败。在历史渐进的过程中,最具影响和号召力的三民主义被泛化和专制所利用,而自由主义等思潮则走向了改良主义,对需要社会变革和革命的中国则是行不通的。一次次碰壁,所有的努力均以失败告终。正如毛泽东所说“为什么先生老是侵略学生?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不能实现。”这样的疑问萦绕在先进中国知识分子的脑海之中。因而对西方“怀疑产生了,增长了,发展了”,一系列向西方学习旧路的失败现实迫切要求做出新选择。

自1825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后,资本主义社会所固有矛盾进一步凸显出不可调和性。尤其是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等垄断组织的出现,将资本主义世界推进到帝国主义阶段。更使得资本主义一直高扬的“自由”、“平等”等成为巨大的讽刺。高高在上的摩根家族、罗斯柴尔德家族、洛克菲勒家族等使产业工人以极度不自由的状态依赖着这些垄断家族。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更是以极端的方式暴露出了资本的极度野蛮性和极大破坏性。正如罗素所言:“欧洲文化的坏处,已经被欧洲大战显示的明明白白。”再次表明中国人一直追求和向往的西方制度并非人类完美至臻的,使国人对“欧洲文明之权威大生疑念。”随之而来的巴黎和会外交失败,赤裸裸的呈现了“真理只在大炮射程范围之内”西方丛林法则下一贯的霸权主义逻辑,国人深深体味到了“弱国无外交”的无奈,看清了“现在还是强盗世界”的现实,所谓“公理战胜强权”不过是粉饰列强丑恶嘴脸的面具,使得先进的中国人更是对西方社会失望至极。五四运动前对西方充满强烈渴求,巴黎和会之后则是失望的觉醒,急需新的探索。资本主义发展的现实弊端以及中国向西方学习而屡屡碰壁的现实,在新文化运动思想解放的基础上,在俄国十月革命成功经验的感召下,在五四爱国运动蓬勃潮流的带动下,以李大钊、陈独秀为代表的一批新文化运动骨干转而关注马克思主义,关注俄国,使得救国理念逐渐转移到马克思主义上来。

五、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昭示着人类终极走向的必然规律性

千百年来,人类一直都在探寻社会发展的奥秘以及未来社会的走向。而这其中“千年第一思想家”马克思“创建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10]科学预言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同样是不可避免的历史趋势。”使人类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的历史转变。从而使得马克思主义具有了鲜明的科学性,以其“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指引着人类前进的方向。马克思的一生“是胸怀崇高理想、为人类解放不懈奋斗的一生。”[10]描述了“代替阶级和阶级剥削的资产阶级旧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展示出了强大的人民性理论。“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是私敌。”[11]778长久以来“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作为革命家的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上是实践的”,选择了“最能为人类幸福而劳动的职业......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恒存在”的执着革命精神激励着全世界无产者。体味马克思主义讲求实事求是的理论力量,不能空谈书本而陷入本本主义,因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的加以重复的教条。”[11]588其开放发展的思想体系能随各国实际而与时俱进便具有了生命力量,其强大的改变世界的实践力量更指引了俄国十月革命及以后的世界社会主义革命。马克思对东方中国一直给予着高度的关注,直批英国在鸦片战争中“摆出一副基督教伪善的面孔”,“假装同违禁的鸦片贸易毫无关系”[12]80],指出英国“为鸦片走私的利益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在公使常驻首都这个使中国十分为难的问题上,再来一次对华战争了。”[12]842并对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予以了充分的关注,称其为“一场惊心动魄的革命”[12]779,肯定中华文化对世界的贡献,更定义了中国未来的国家名称为“中华共和国”。胸怀全人类解放的马克思关注中国社会,同情中国人民,在情感上拉近了马克思与中国人民的距离,必然加速中国人民主动去选择马克思主义。在“纲要”课上,几句马克思经典话语引述足以证明他的伟大,足以使学生肃然起敬。因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符合近代被压迫中国的愿景追求,其人民性代表了数亿中国底层劳动者的心声,其革命性正与中国时代变革特征相吻合,其开放性符合新文化运动向西方学习的趋势。当然,一种思想的选择和认知需经过实践的检验,这部分教材还只是还停留在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阶段。这之后还有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潮在中国的比较鉴别斗争过程,顺承党的成立给中国带来了新面貌,还有“山沟沟里的马列”与“本本马列”在中国实践过程的反复验证等。

综上所述,讲透讲明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利于未来的教学递进。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信仰和追求探寻救国出路,必然在现代政党政治的环境下要走向建立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即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担负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国家建设的领导者职责,也就意味着必然要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而社会主义的实现模式是多种多样的,不是孤立单一的实现模式,也就意味着改革开放会成为一种现代的历史趋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13]“纲要”课教学抓住教材主线作为依托被充分使用,围绕“为什么”历史必然这个教学主题,升华教材结论性陈述,避免史实的罗列,阐明了一种历史的必然,体现了历史必然以及知识构成的合理性自洽,学生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的同时,能比较顺利的理解和掌握该章节的内容。

猜你喜欢

新文化运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
新文科建设: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新文化运动”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下篇走向觉醒的文化与精神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基于历史判断三个层次的批判性思维教学——以《新文化运动》一课为例
体相和个性:以五四为标识的新文化运动再认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