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表水与沉积物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方法研究
2021-01-02中山市中能检测中心有限公司梁秀静罗家琪
中山市中能检测中心有限公司 梁秀静,罗家琪
近年来我国地表水生态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以地表水为环境污染原因的生态环保事件激增,例如非法捕捞、超量排放、违规建设、物种入侵等,从多方面对生态环保体系构成威胁。地表水具有流动性强的特点,在流经过程中会携带各类有害有毒物质,当生态系统功能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害时,将不利于水生态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地表水涉及的环境污染影响深远,如果不及时展开防控,将会造成生物多样性损害。本文针对地表水与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方式进行研究,对我国水生态体系的构建与维系具有重要意义。
一、地表水与沉积物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调查
(一)调查范围
地表水生态环境损害鉴定,需要综合生态破坏事件与累积性水环境污染问题,同时还包括突发性的水污染问题,这样才能从多个角度收集对象数据,明确调查指标,对地表水的危害程度准确判定。当前多数情况下,都无法在监测工作中获取到第一手数据,常规调查都是针对污染物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没有构建有效的水污染预警机制。对于累积水环境污染事件,主要采用实际监测手段,通过对生态破坏事件进行分析,以此来判定实际调查数据与模型分析的契合程度,多数工作都是集中在二次水污染的防治中[1]。
(二)生态环境损害指标
损害指标可以准确反映出地表水与沉积物的污染情况,其中环境污染事件的判定,来自于环境污染问题的调查,对沉积物的受污染程度进行分析,一方面可以掌握水生态原本的产品供给功能,另一方面可以测算出水中污染物质的浓度。生态破坏类事件要对水产品供给、气候调节等功能综合分析,对于工程建设要着重分析景观文化服务功能的影响,当调查环境比较特殊时,还要建立具有针对性的指标选取体系[2]。
(三)水文调查
地表水长期携带有毒有害物质,会危及到水文环境,因此结合水文勘测结果进行分析,通过动力学模型与水质模型测试,对水环境质量进行划分,客观评价水环境与沉积物的污染等级。对于违规工程建设或非法采砂等问题,要明确破坏行为对岸边造成的影响,根据事件特点对水文地貌数据进行采集与汇总,保证地表水与沉积物损害分析结果的准确性。水文调查需要建立相应档案,定期对水文变化情况展开综合分析,可以准确判定地表水与沉积物造成的环境污染程度,为后续的生态环境治理提供数据支撑。
(四)布点采样方法
根据《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在针对环境地表水与沉积物的损害物质进行监测时,还要准确布置采样位置,一方面要结合地表水环境鉴定评定技术要求,分不同区域、不同时间段进行水样收集,对样本数据进行平均计算,使整体结果更具准确性;另一方面要分别对常态下的水污染指数与突发事件中的水污染指数进行对比,对于突发性水污染的地表水与沉积物,要求及时布点,初步调查与系统性调查相结合,通常系统调查与初步调查要间隔24小时以上,同时在事件发生后,还要对区域内的地表水与沉积物进行回测,以此来测算区域自我修复能力[3]。对于同区域内存在不同采样数值时,便要结合先进的分析技术,对数值差异原因进行研究,结合布点采样方式,逐个排除污染源,从而达到避免生态污染的目的。
(五)损害确认原则
开展地表水与沉积物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调查时,还要遵守相关原则,合理利用历史数据,构建危害评定模型,参考环境质量标准的优先顺序,对水生态环境损害条件进行划定,例如对实际数据结果进行标定,当地表水与沉积物中的污染物浓度超标时,会使群落生态系统特征与生物种群受到威胁,因此要始终保持生态系统基础线处于合理范围内。同时,当水生生物个体出现死亡或畸形现象时,也说明水体或沉积物中有毒有害物质超标,导致水生态的服务功能大幅度降低,无法保证水生植物与生物的健康成长。可以采用地表水的传统检测方式,结合不同沉积物的危害程度,对地表水携带的污染物进行计算,从而明确地表水与沉积物对于土壤环境造成的差异化影响。
二、地表水与沉积物生态环境损害因果关系分析
针对地表水生态环境的损害因果关系展开分析,先要从生态污染源入手,例如各类污染、超标排放的行为,水生态与沉积物的形成原因,传输路径与损害受体等因素,都会影响到水生态污染的最终情况。通常情况,污染来源与生态主体具有明确性,当污染排放超标时,一方面是现场监测失当,没能针对各项水生态污染指标构建准确的分析模型;另一方面则是水质模型的纵向一维、垂向一维、平面二维、三维模型之间缺乏契合,水质模拟结果准确性不足,由于多个污染源造成的环境损害事件需要逐个排查,经过同源性分析后才能确定不同种类的污染源[4]。
分析水环境污染事件因果关系,主要包括水生态损害与物质变化因素,通过构建暴露-反应关系,结合数据分析结果,判定当前阶段的地表水与沉积物污染情况。其次对损害体的因果关系进行辩证,例如当地表水的流动性降低时,其针对沉积物的污染程度是否发生改变,针对数据信息进行归类计算,这样可以为后续的污水防治工作提供数据支撑。而地表水生态破坏事件因果,关键在于破坏行为的主体与损害受体之间的关系,只有明确物质的损害机理,才能应用多元统计分析,证明主要识别污染物与损害结果。提出有效的水污染防治措施,帮助受污染区域快速恢复。此外,如果无法快速确定地表水与沉积物之间的影响关系,可以采取样本检测方式,并且结合周围区域存在的污染情况,使污染鉴定工作更加准确,有利于制定针对性措施。
三、我国地表水与沉积物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体系
(一)确定损害物量化指标
地表水与沉积物的损害物量化指标,对正常水生态体系的参数指标进行标定,当地表水与沉积物中携带的物质成分处于标定范围内时,说明对生态环境没有明显的影响。水生生物量、种群体系、水生态服务功能可以直接反映地表水的生态系数。因此,采用实际监测方法,对不同种类的指标参数进行计算与分析,确定地表水与沉积物的损害空间范围,而水生态环境损害时间则要根据水质量变化与服务功能指标来综合评定,量化指标会直接影响到区域土壤与水生态的自我恢复功能。此外,为增强水生态环境处理效果,还要不断优化工作机制,结合城市建设工作开展情况,制订各地区的可行性管控方案,综合行政管理手段、监督体系与评估鉴定体系,保证环境损害事件处理工作的客观公正性[5]。
(二)制订水生态恢复方案
根据地区地表水与沉积物的实际情况,计算生态损害数值,制订针对性的生态恢复方案。先要明确水生态环境的基本恢复情况,使受损环境在一定时间内利用恢复功能遏制水环境污染的扩散程度。当水生态环境受到技术与经济等方面的制约影响时,生态环境及其服务功能恢复不可行时,要与当前的环境质量标准进行衔接,根据生态环境的管控指标,采用先进的环境修复技术,使受损区域的地表水与沉积物环境快速恢复至正常状态。补偿性恢复方案要根据损害期间造成的不良影响展开计算,一方面要根据环保部门提出的相关要求,另一方面要保证环境鉴定评估效率,使环境污染损害问题得到有效处理[6]。根据不同区域的生态环保发展计划,定期对地表水与沉积物环境污染进行抽检,找出薄弱区域进行重点防治,提高水生态恢复方案的可行性与执行效率。
(三)加强污染区域自我修复
对于地表水与沉积物污染程度较低、污染物自然衰减能力较强,或受污染区域承载力较好或自我修复能力较好,或当地生态及水生生物对污染具有较好耐受性且污染对周边环境未有较大影响的情形,如果对地表水与沉积物生态环境的恢复时间没有严格时限要求,则建议采用保守的自然恢复和监测方案。利用地表水体的自净、污染物的自然衰减以及水生态系统的自然恢复等能力,实现地表水与沉积物生态环境的修复和恢复。在此期间要对区域内地表水与沉积物的损害程度进行监测,制定阶段性的自我恢复目标,针对水生态环境的实际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判定自我修复效果,可以适当搭配修复技术,增强区域的水生态环境修复能力。当区域内自我恢复能力确定后,还可以结合调整地表水成分、去除沉积物的有效措施,使地表水的生态体系得以快速恢复。
(四)结合多元化的生态环境恢复技术
在现代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中,要不断对水生态修复技术优化革新,结合不同的区域生态环境情况,制订针对性的应对方案,将化学修复、物理修复、生物修复等方式结合起来。其中化学修复主要针对有机与无机污染物中的重金属物质进行防治,修复手段为化学絮凝技术与增氧技术,这种技术体系通常适用于突发性水污染环境,存在较大的工程量与资源损耗。而物理修复主要运用人工清淤、冲水稀释等方式,在引水冲污过程中要合理控制滞留时间,使地表水与沉积物不会随着水流转移到其他区域。
(五)地表水生态环境损害价值量化
最后要准确开展地表水生态环境损害价值量化,针对地表水与沉积物构成的环境污染进行价值量化处理,对于突发水环境污染事件,如果地表水与沉积物中的污染物浓度在应急处置阶段内恢复至基线水平,水生生物种类、形态和数量以及水生态服务功能未观测到明显改变的,或其他采取实际治理措施的地表水环境事件,以实际治理成本作为相应的生态修复价值。这样通过调控不同区域的生态恢复成本,运用最优的恢复技术,可以快速去除地表水与沉积物构成的生态污染,对环境起到有效的维系作用。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加强对地表水与生态环境的监管,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理念相契合。分析地表水生态环境损害情况时,运用科学合理的鉴定评估方法,这样才能避免生态环境污染问题。本文针对地表水与沉积物的生态环保损害进行研究,首先阐述水污染因素的成因,其次运用自然恢复与人工防控手段,制定科学有效的地表水污染防治策略,具体为确定损害物量化指标,制订水生态恢复方案,加强污染区域自我修复,结合多元化的生态环境恢复技术,地表水生态环境损害价值量化,以此来提升方案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