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如何化解家庭因素造成学生心理障碍的思考

2021-01-02浙江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申屠盼晨

区域治理 2021年5期
关键词:心理障碍家校心理健康

浙江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申屠盼晨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备受关注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提出“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随后,《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等政策相继发布,“大卫生、大健康”的战略部署从单纯的医疗疾病层面延伸到了人民群众的心理健康层面。针对大学生群体,系列文件更是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健全心理危机预防和快速反应机制”等一系列具体要求,明确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思路和方向。

家庭支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至关重要,家庭功能、教养方式、家庭氛围等因素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成长。现阶段,大学生心理障碍问题时有发生,在对系列案例进行分析后,发现部分家庭对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产生和干预起着反向作用。家庭因素引发了大学生的心理障碍,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家庭却又无法给予充分的支持来协同消解心理障碍,有时甚至阻碍了高校心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如何盘活家庭资源,建立有效的家校联动机制,成为化解由家庭因素诱发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关键。

二、造成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家庭因素

造成大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家庭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家庭关系不睦,负面情绪难排解。部分学生与父母关系紧张,两方常出现关系对立、矛盾僵持等现象,这直接影响家长与孩子的沟通和引导,学生持续面临负面情绪难以排解,日积月累发展为心理障碍。部分学生与父母关系淡漠,父母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常出现缺位等现象,学生出现心理异常现象时父母无法及时给予实质性的关怀,长此以往造成学生产生心理障碍。

第二,家长认识不到位,治疗时间受延误。家长对心理障碍认识不到位是延误介入时间的关键。一方面,家长未敏感识别孩子发出的“异常信号”并有效干预,错失节点性时间;另一方面,家长发现异常后并未成功辨识异常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认识偏差将原因归咎于学生“不懂事”“心情不好”等,偏离干预的方向。

第三,家庭经济困难,治疗费用成阻力。部分家庭无稳定经济收入,加之各项开支负担较大,经济相对困难。针对学生心理障碍治疗会产生的相关诊疗、咨询、陪读等费用,家长出现力不从心的困境,多选择保守介入或不介入的对策,从而拖延了心理障碍诊疗的时机。

三、家校合力化解大学生心理障碍的途径

(一)练就“硬得过”专业素质,心理工作有底气

心理工作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这对部分高校非专业出身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具有一定的挑战。打铁还需自身硬,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理论学习和工作实践中下功夫、用狠劲,常学常新、学以致用。一方面,提高理论素养。积极参加线上线下理论培训,如全国高校心理危机预防干预网络培训、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务实培训等;主动学习国家心理咨询师相关理论知识,增加自身理论储备;另一方面,提高实操技能。研深悟透现有工作案例,通过自我反思、小组研讨等方式及时总结案例处理的经验,在实操中提升心理工作能力。

(二)搭建“信得住”家校联动体,心理工作有帮手

消解大学生心理障碍,需家校联动,协同施策。良好的家校关系在消除大学生心理障碍过程中至关重要。第一,畅通渠道,建立家校沟通机制。建立家长qq群、微信群、钉钉群等,邀请相关思想政治工作者和班主任入群,定期发布班级同学动态,反馈学生情况,与学生家长建立必要联系。根据学生心理测试情况,提早排查心理安全隐患,尽早与有需要的家长建立联系,为家长提供畅通的沟通反馈渠道。第二,专业支持,搭建家长学习平台。目前,部分高校针对学生建立了心理课程-活动实践-危机干预三维一体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但在心理资源家校共享方面尚有很大的空间。建议充分发挥学校优势,主动推进家校联动。首先,整合专家资源,通过专题讲座、专题课程等方式,开展系列心理健康普及活动,分析大学生常见心理疾病,提升家长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认知及辨别能力。其次,把握重要时间节点,根据心理疾病高发时间规律进行心理知识普及。如,在开学第一课、学期期末、春秋季等时间开展科普。再者,活用新媒体资源,拓展心理知识普及方式。通过两微一端、短视频等便捷方式,优化分享模式,方便家长动态化学习。

(三)组建“靠得牢”学生骨干群,心理工作有帮手

学生骨干是心理工作的重要帮手。第一,加强心理团队建设。组建包括学院副书记、年级辅导员和班主任、学生骨干(心理委员、寝室长等)在内的学院三级工作小组,针对有需要的学生提供针对性、阶段化的帮扶。第二,提升骨干业务水平。建立健全学生骨干心理工作辅助机制,定期开展业务能力实训,在适当的限度内协助老师做好心理障碍学生的疏导支持工作。第三,完善心理报告制度。组织学生骨干定期走访学生寝室和班级,关心同学们学业、生活等各方面的情况,如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协助辅导员老师、班主任老师等做好后续疏导工作。第四,丰富心理活动。借助校园心理辅导分站、班级、社团等系列平台,依据不同主题类别,组织开展心理活动课、专题讲座、团体辅导等活动,为学生舒缓心理压力提供途径。

(四)掌握“用得上”危机应对法,心理工作有尺度

把好尺度能让家校沟通事半功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消解学生心理障碍过程中应把握“三个先后”。第一,先安全研判,后因人施策。结合学生心理特征、应激事件、社会支持、精神疾病、危机情况等因素,综合研判学生当下安全等级。针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学生,联合多方资源,多举措确保学生人身安全。第二,先表现陈述,后结果分析。充分考虑家长接受程度,采取科学有效的家校沟通方式。先全方位陈述学生在校具体表现,如情绪、学业、人际关系、生活秩序等方面,通过细节列举、数据对比、朋辈观察、师长反馈等形式,最大程度还原学生实际表现,协助家长形成客观的异常评价。随后,在此基础上分享心理医生、心理咨询师等专家的研判分析,从而协助家长建立全面客观的认识。第三,先案例分享,后方案商讨。绝大多数家长对心理障碍或多或少有一定了解,但面对孩子或许存在心理方面的问题时,部分家长还是会出现不信、焦虑、失落、不知所措等情绪,部分家长甚至出现与学校对立等态度。因此,注意方式方法,通过分享以往相似案例的治愈经历,可有效缓解家长负面情绪,为后续家校双方商讨方案提供铺垫。面对家长可能存在的各方面顾虑,建议建立单独的工作小组,逐一化解。针对医疗等方面阻力,利用校院资源,主动邀请专业机构医生专家进行沟通,有效化解家长“看不懂量表”“不了解症状”等实际困惑,摆正家长对心理障碍的认知偏差。针对经济等方面压力,开辟绿色通道,通过临时困难补助等方式,减轻学生就医、陪读等经费压力,对接医院了解诊疗费用及报销政策,协助家长选择合适的诊疗方案。针对亲子关系阻力,为家长开辟谈心谈话通道,邀请高校心理工作专家,为家长提供拉近亲子关系的专题辅导和活动,携手家长主动沟通,不断优化亲子关系。

四、总结

心理障碍的形成不是一个人的问题,消除障碍需要一个集体的努力,需要充分盘活多方资源,特别是家庭的支持。建立长期良好的家校联系联合机制对消解大学生心理障碍有着积极的促进意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此过程中要起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精进心理工作方式方法,充分发挥学生骨干的协助作用,最大限度激发家庭支持力度,为学生身心健康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

相关链接

人们承认心理有正常和异常之分,因为在许多情况下,两者有着实质性的差异,不能不加区分。但是,心理正常却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到处适用的绝对标准,心理正常和异常的界限随时代的变迁与社会文化的差异而变动,是不能绝对确定的。换言之,这种界限是相对的,是相比较而言的。要判断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变态,只有把他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放到当时的客观环境、社会文化背景中加以考虑,通过和社会认可的行为常模比较,并和其本人一贯的心理状态和人格特征加以比较,才能判断他有无心理变态以及心理变态的程度如何。如果一个人能够按社会认为适宜的方式行动,其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能为常人所理解,即使他有时出现轻度情绪焦虑或抑郁现象,也不能认为他的心理已超出正常范围。换言之,心理正常是一个常态范围,在这个范围内还允许不同程度的差异存在。

猜你喜欢

心理障碍家校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数据挖掘技术的心理障碍预测模型研究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初中生常见学习心理障碍及辅导策略
冰壶运动员心理障碍的克服
互动+沟通——基于信息技术的家校沟通新模式
浅谈如何克服后进生的心理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