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化自信教育实效性的探索与实践
2021-01-02李咏宾
李咏宾
(新疆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乌鲁木齐 830052)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我国优秀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同样非常重要,而在此基础上则是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文化自信的提升。而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文化自信教育的实效性仍旧有待提升。基于此,本文对新时代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化自信教育实效性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一、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化自信教育的必要性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由此可见,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化自信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这是符合国家教育战略发展的大方向。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2]文化自信是时代的产物,其本质其实就是价值自信,是群众从内心生出的对民族自身文化价值取向的一种自觉性认同,同时也是一种坚定的信念表现,文化自信属于一种非常健康的文化心态。因此,我们必须要对文化主体有个非常清晰的认知,包括其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地位、规律、历程,及其可能的未来走向,明确文化自信对于中国文化所展现的价值取向表现出积极认同的特征,并且将其自觉进行内化,这种心态和行为不会受到一些外来文化、非主流文化等的影响。在新时代多元文化碰撞发展的背景下,我们必须要始终坚守和信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教育发展过程中努力进行探索创新,积极主动的将中华文化传扬下去。
其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一定的文化性,这也是思政理论课教学的固有特性,而文化自信教育可以看作是思政理论课教学的一项必然要求。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所涉及到的内容主要是特定阶级所要表达的主流意识形态及其相应的价值取向,这些都可以被归纳到文化范畴中,可以通过外在的相应文化形态展现出来。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而思政理论课教学是高校开展文化传承工作、促进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渠道,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高校在思政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必须能够坚持文化自信。
再次,高校思政理论课文化自信教育对于解决高校学生文化自信缺失问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在思政理论课教学的过程中,比较重视政治素养的培育,对于学生人文精神、历史素养的培育不够重视,这就导致高校学生存在一定的文化自信缺失情况,具体表现在其文化信念不够坚定、价值取向比较迷茫、意识形态较为模糊等,尤其在全球化、逆全球化并生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想信念受到多元文化冲击的情况更为严重。“而文化自信教育可以帮助高校学生建立起文化自信,从而有效抵御各种不良文化思潮的冲击,坚定自身的文化信念,寻找正确的价值取向,增强对主流文化意识形态的认同,在精神、心理层面能够获得健康发展。”[3]
最后,文化自信教育有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质量。从心理学角度来说,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依赖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智力因素主要是执行和操作,非智力因素主要是动力和调控,而文化自信属于非智力因素。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通过调动各种非智力因素的驱力作用,可以帮助学生完成精神品质的内化,以及相应价值观念的外化,从而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而从学理的角度来说,文化自信教育的基本宗旨就是文化育人,通过文化渗透和感染的方式来增强学生的文化敬畏心理、认同心理,并且加深其对中华文化的情感,使其能够自觉主动的将中华文化传播出去。在此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意识被有效的激发,同时其主体地位也能够充分展现,教学质量也会随之提升。
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化自信教育的现状
新时代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经过多年的发展,思政课教学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从整体上看当前我国新时代思政教师与学生的整体基本素质均得到了较大的提高,而我国一直以来主要或更多注重意识形态显性灌输,一些高校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作用重视不足。为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构建一个能够回应文化需求和文化挑战、应对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思想政治工作协同育人范式,将文化以间接的、隐性的方式浸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让其不自觉或无意识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这样效果才会加持。
(一)注重文化自信教育与思政理论课教学融合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全球化、逆全球化思潮并生的十分严峻复杂的形势,西方意识形态渗透时常披着文化外衣涌入,当前国家已经开始逐渐重视文化教育,绝大部分高校已经能够认识到中华传统优秀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对学生、学校乃至社会的作用,并开始逐渐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育人范畴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已经从原有过多关注政治性、知识性等情况,逐步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以及针对性等方面转移,更专业化、具体化,避免了很多传统思政理论教育给学生造成的不良情绪影响,使学生能在教学中逐步领悟到文化自信教育的潜在性影响,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升。在这一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还需要进一步注重构建一个能够回应文化需求和文化挑战、应对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思想政治工作协同育人范式,将文化以间接的、隐性的方式浸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让其不自觉或无意识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促进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文化自信教育资源融合发展。
(二)注重文化自信外延与思政理论课教学融合
文化自信在发展过程中不仅要关注本土文化,实现对中华传统文化等的认知与融合,还要注重对马克思主义等先进文化的坚持,多元化吸收优秀的文化,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得到更进一步融合发展。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教学主体就是教师,教师对于文化自信教育效果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当前我国教师队伍整体上拥有较为正确的价值取向,能够在思政理论课中良好的地质疑历史虚无主义。要知道历史虚无主义对历史进行歪曲,并且颠倒是非,导致人们对于各种历史事件的认知出现一定的困惑和迷茫,是文化自信教育过程中必须坚决抵制的一种不良思潮。由于我国绝大部分高校思政教师本身就拥有较为良好的政治敏感性和责任意识,能够在实践教学中对学生的一些相关错误言行及时进行纠正,这对于进一步提高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化自信教育实效性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能为后续创新发展路径的实施提供支持条件。
(三)注重文化自信与思政理论课具体教学融合
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过程中都存在教学方式不够多样性的问题,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文化自信的感染力,从而影响文化自信教育的实效性。而当前主要是要将文化自信同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具体教学内容、方式等进行融合,注重从根本上打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不符合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化自信教育实效性要求的问题。在实践教学中绝大部分教师能够针对异质文化当中所包含的错误内容开展批判性教学,尽可能引导学生在思政理论课学习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批判思维和能力,关注培养学生抵制异质文化的能力,帮助学生深刻的认识到其危害性,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教学效果。其次,大部分教师能够通过比较性教学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西方思想文化的两面性。西方思想文化当中虽然存在一些可借鉴之处,但是其同样也存在一些腐朽落后的、不适应我国社会发展情况的应舍弃之处。而高校学生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辨能力,但是由于其本身的思想价值观仍旧不够成熟,因此在面对西方文化时,可能会存在不论好坏全盘接受、或者是部分接受的情况,所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要将一部分关注重点放在对学生思想价值的引导与纠正上,为学生的文化自信教育保驾护航。
(四)关注教学外部复杂环境
当前,教学外部环境非常复杂,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思政理论课文化自信教育的实效性。首先,在全球化发展与逆全球化喧嚣尘上、相互交织的背景下,西方多种文化思潮正在对我国当前的主流文化造成冲击,而高校学生每天面临自媒体时代丰富多样、复杂多变的文化信息,思想倾向也极容易发生改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文化自信教育的难度。其次,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阶段,经济发展市场化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市场经济的发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经济活力,促进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但是市场经济以追求利润为主的特征,也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人们的一些不良思想,比如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而由此滋生的一些不良行为现象也开始对高校学生造成负面影响,这也给文化自信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再次,新媒体背景下,主流文化的凝聚力在一定程度上被分解。新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和获取者,大众传播媒体发展迅速,而致力于传播主流文化的一些传统主流媒体的力量在不断削弱,这就导致主流文化的凝聚力被分解,从而影响了主流文化的传播效果,不利于高校文化自信教育的顺利开展。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坚定文化自信教育的路径
新时代高校在树立文化自信的课程教学层面,要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融入文化自信的内容,将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与文化自信的树立紧密结合起来。在“大一”学年,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作为重点,在教学与实践环节中紧紧围绕“现代公民道德与法律意识”和“近现代中国国史国情教育”开展文化、历史素养的主题教育。在“大二”学年,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为重点,重点围绕当代大学生如何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辩证关系、如何在实践中树立科学世界观、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开展文化伦理主题教育。在“大三”学年,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为重点,以“从社会实践的角度,树立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信念”为实践主题,开展制度、文化自信主题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融入文化自信教育的实践层面,重点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
(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理论课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道路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社会发展与人文传承的根基,更是整个社会主义民族信仰的关键,在整个中华文化传承与发展中对国民价值观与世界观的形成与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所以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融合,构建专项教学主题,用更积极主动的方式将中国传统自信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进行融合,探索提高学生道路自信的创新路径。
学校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积极开展中华传统文化自信培育活动,在丰富多样的文化自信教育活动中让学生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有一个更深刻的认知,同时还应当鼓励学生建立与弘扬传统文化相关的社团、组织等,使其能够积极主动的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了解中逐步建立自身的道路自信,同时也为教师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来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奠定良好的基础条件。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其对传统自信文化学习的动机,使其能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当中,并且能有效帮助学生完善自身的认知结构,促使学生对传统文化辨别能力的提升,正确认识技术经济的先进性与文化先进性的区别,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自身的文化自信。
(二)将马克思主义思想更深入的融合到思政理论课教学中,加强学生的理论自信
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融入到中国发展中,是中国历史与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选择,所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更深入的融合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能让学生更充分的认识到这一选择的正确性,让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更系统、深刻的认知。要知道,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根,而马克思主义理论则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魂,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融合发展本身就是中西方优秀文化结合的体现,能够使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中更充分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前沿性与科学性,从根本上提高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化自信教育的实效性,使学生构建更为强大的理论自信。
教师是教学的根本,所以在这一过程中学校要注意持续性对教师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培训,同时还可以适当加强文化自信教育方面的培训,通过召开相关的专题会、研讨会等方式来创建文化自信教育氛围,使教师的文化自信教育水平在保持中稳步提升;对一些骨干教师进行重点培训与再教育,为高校的思政理论课教师队伍做好表率,积极在思政理论课教学中开展文化自信教育的相关教研工作,保证高校整体的文化自信整体教育教学水平随时能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为加强学生理论自信奠定坚实基础。
(三)将现代教育制度融入到思政理论课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制度自信
文化自信教育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绝对不是单纯的你说我听、你打我通,而是要在现代教育制度理念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更加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来提升文化自信教育的实效性。教师要进一步加强批判性教学方式的有效性,对于异质文化当中所包含的错误内容予以深入的批判,让学生能够深刻认识到其中的错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自身的批判思维和能力的再次提升。要充分发挥比较性教学的作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西方思想文化的两面性,面对外来文化时能够秉持扬弃的态度,吸收其中的精华,抛弃其中糟粕,让学生能够学会有选择的接受外来文化,促进其分辨能力的提升,在此基础上帮助其建立文化自信。
(四)注重教学外部环境对思政理论课教学的影响,增强学生的法治道德自信
优化教学外部环境,为思政理论课文化自信教育的开展提供良好的教学外部环境,对于文化自信教育实效性的提升也是非常必要的。首先,高校应当注意营造相应的校园文化氛围。高校可以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加强文化自信的培育工作;以高校当前的物质文化建设作为载体开展文化自信培育工作,比如在校园建筑或者是景观设计中融入传统文化因素;高校在开展行为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积极举办各种以文化自信为主题的活动,营造相应氛围,从而促进文化自信的培育。其次,应当对社会文化环境进行优化。高校应利用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来引导文化产业发展,健全相应的文化法律法规,充分发挥大众媒体的作用来传播主流文化等。
四、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高校来说,文化自信有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并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一定的内在动力,同时还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效果。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入文化自信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根据当前实际情况,高校可以通过加强教师队伍管理、改进教学方式、加强对学生的理性引导、优化教学外部环境等方式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化自信教育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