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承德志愿服务工作能力提升研究*

2021-01-02河北民族师范学院秦征侯姗姗范文浩

区域治理 2021年33期
关键词:服务体系志愿志愿者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秦征,侯姗姗,范文浩

一、引言

志愿服务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抓手,是文明进步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标志。新冠肺炎疫情是有史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但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更对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建设提出更高要求。完善的志愿服务体系有利于充分发挥志愿服务的社会功能和价值,更好地传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充分发挥其在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志愿服务体系建设,通过积极宣扬志愿服务楷模、广泛开展文明城市创建等活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对弘扬社会正能量、提升全民素质具有巨大推动作用。“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广大志愿者奉献爱心的重要渠道。要倡导社会文明新风,带头学雷锋,积极参加志愿服务,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热诚关爱他人,多做扶贫济困、扶弱助残的实事好事,以实际行动促进社会进步”。2017年以来,党中央对于志愿服务体系建设提出更高要求: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2017年颁布的《志愿服务条例》对于保障参与志愿服务行动各方的合法权益、规范和完善志愿服务行为、促进志愿服务事业发展、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远的意义。

志愿服务采取互助共享的公益模式,是应对社会危机和突发事件的重要手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高度统一,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的快速转型,志愿服务的作用和地位不断凸显。一方面,志愿者通过为他人提供志愿服务行为,传递关爱帮助,弘扬正能量,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促进自身积极向上、与人为善人格的养成,使志愿者灵魂得到净化和升华,实现自我价值,树立社会主义崇高理想,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另一方面,志愿服务行为能够发挥受益面广、渗透性强的特点,充分调动多渠道资源服务社会,与政府公共服务形成优势互补局面,在政府行为难以覆盖而群众需求强烈的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在重大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中,能够有效为政府分忧,解决群众实际困难,促进互助友爱、平等尊重社会环境的形成。

作为社会治理新生事物,我国志愿服务相关领域建设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在志愿服务体系建设、志愿服务动员能力、志愿服务保障机制、志愿服务培训工作等方面还需加强和优化。针对存在问题,要进一步加强志愿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发挥其在文明城市创建中的作用。

二、承德志愿服务工作现状

从1994年志愿服务行动启动至今,承德市大力弘扬“承传文明、德行天下”的承德精神,志愿服务队伍日益壮大,志愿服务质量不断提升。广大身穿红马甲、手持小红旗、头戴小红帽的志愿者,活跃在城市每个角落,不管清晨傍晚、严寒酷暑,他们的身影成为该市文明城市建设中的一抹亮色。目前,全市正式注册的志愿服务团队近3000个,志愿服务基地500多个,服务对象已经从传统的残疾人、老年人、优抚对象扩展至全体居民,服务领域也从最初的扶贫济困、扶弱助残拓展至社区治安、卫生防疫、脱贫攻坚、便民利民等诸多方面。志愿服务已成为承德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替代的推动力量,在全市区域环境整治、交通状况改善、文明社区建设等重点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面对突如其来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承德市委、市政府始终将维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为一切工作的前提,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过程中,志愿服务体系作用效能明显,来自社会各界的志愿者始终冲在防控一线,对于生产生活秩序迅速恢复、卫生防疫形势积极向好贡献巨大。广大志愿服务组织主动作为,属地企业和高校也努力参与其中,根据实际探索服务机制、创新服务模式,促进了社会秩序的持续向好。全市上级自发组织“同心抗疫情、合力促发展”“抗击疫情党旗红”等系列志愿服务活动,鼓舞了士气,凝聚了力量,发扬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为全市防控作出重要贡献。

总的来说,在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过程中,承德志愿服务还需进一步加强,志愿服务能力还存在提升空间:志愿服务体系建设还需增强,政策顶层设计不断完善,志愿服务行为的监督管理进一步增强;志愿服务保障机制尚需强化,不断营造志愿服务良好氛围,加强先进典型宣传力度;志愿服务动员能力有待提升,志愿服务参与渠道还需拓宽,属地高校社团的作用有待发挥和挖掘;志愿服务培训工作仍需加强,服务内容需要进一步明确,服务流程需要进一步规范。此外,在理论研究层面,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志愿服务体系建设研究相对较少,未能形成体系,可移植性不强,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承德志愿服务工作能力提升的研究更少,相关问题具有较大的研究空间和较高的研究价值。

三、承德志愿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一)完善志愿服务体系建设

健全的制度体系是志愿服务作用效能充分发挥的有力保障,对提升志愿服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要不断完善志愿服务组织的运行机制,在动员、管理、激励、评估等各个环节提升制度化建设水平,严格按照《志愿服务条例》及其他规定处理相关问题,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必循,确保志愿服务工作高效运转。各级党政部门要提高站位,切实将加强志愿服务体系建设作为防疫工作的有效手段,对已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要强化监督和引导作用,确保相关活动不走样、有实效,将工作落到实处。要强化政策顶层设计,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适当简政放权,充分调动社会力量提升服务水平,对服务项目进行分类指导,避免服务对象范围大而模糊,提高志愿服务的精准度和指向性,提升相关工作的专业化程度。要积极探索将防疫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和参与情况纳入单位和个人年度考核体系,提升干部的主动性和参与度,鼓励相关单位加大对志愿服务参与各方的支持力度,利用行政和市场等多种资源,加大对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的政策倾斜,构筑全方位立体化的制度保障体系,切实推动志愿服务工作高质量发展。

(二)强化志愿服务保障机制

积极宣传防疫志愿服务先进典型,提高志愿服务参与者的自豪感和归属感,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承德志愿服务精神变为社会主流价值取向,营造以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为荣的良好社会氛围,充分结合防控实际,研究和推出多样化志愿服务形式,切实提高志愿服务群众基础。建立健全激励保障制度,坚持公平合理原则并贯穿于志愿服务评价全过程,完善志愿服务奖励机制,坚持精神激励为主、政策激励先行的方针,综合运用荣誉表彰、税收减免、购买服务等多种手段对志愿服务参与方予以倾斜,对于在志愿服务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在评优评先、职务晋升、职称评聘、招聘录用等方面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促使每名干部转变观念、主动作为。对于满足一定条件的志愿者,在市内医疗、旅游、公共交通等领域给予费用适度减免,切实提升其获得感和幸福感,提高志愿服务行动各方的参与热情,不断推动志愿服务体系建设向前发展。

(三)提高志愿服务动员能力

各级部门要重视志愿服务组织的培育,加强与群团机构的交流协作,努力为其解决后顾之忧,积极建立沟通长效机制,完成资源优化配置,形成推动防疫志愿服务工作合力。探索拓展志愿服务各方力量参与渠道,充分利用高校、社区和属地服务机构的专业优势,在教育、医疗等领域有针对性地开展服务,建立志愿服务网点,精简程序流程,提供绿色通道,使有意愿参与志愿服务的人员能够如愿参与到相关工作中。规范和明确志愿者身份信息注册途径,积极运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统一相关领域认证标准,确保能够准确掌握各个城市区域的志愿服务力量分布情况。完善应急志愿服务保障机制,建立志愿者预备役登记制度,根据实际情况适度降低志愿服务机构准入条件,探索短时间内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有效解决方法,提高志愿服务体系抗风险能力。善于利用高科技手段提升志愿服务动员能力,运用互联网和自媒体宣传志愿服务活动,建立志愿服务网络一键式参与制度,提高志愿服务队伍的规模和质量。

(四)提升志愿服务业务水平

志愿服务培训工作对于激发志愿团队活力、提高志愿队伍规范化和专业化水平、提高志愿服务队伍整体素质和志愿服务质量效果具有重要意义。要充分利用属地团校和科研院所师资力量,邀请相关领域专家针对志愿服务一线活动中遇到的各类情况进行专业化指导,通过案例讲解、专题研讨等方式进行理论和技能培训,提高志愿者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培养专业化志愿服务队伍。相关部门要完善志愿服务培训制度化工作机制,定期召开志愿服务培训交流会,畅通培训参与各方沟通渠道,围绕培训内容和方式进行讨论和优化,切实满足志愿者的实际需求,为志愿服务参与各方提供精准化、常态化、便民化服务。加强对志愿服务培训的有效把控,创新培训形式和培训内容,避免志愿服务培训形式化、走过场,积极邀请相关领域知名专家,努力提供高质量、多样化的培训活动,提高志愿服务队伍的专业性和吸引力,结合承德防疫现状,探索契合实际的培训内容和形式,提高相关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促进志愿服务科学化、规范化发展。

猜你喜欢

服务体系志愿志愿者
志愿者
智慧出行,智绘未来——新一代出行服务体系构建与实践探讨
以志愿,致青春
我是志愿者
小行动 大志愿
拥有《鹿鸣》书与卡,填报志愿成行家
“三效合一”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建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最后一公里”
为志愿者加油
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