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枫桥经验”视角探究“三治融合”的实践创新
——基于浙江省诸暨市枫源村研究
2021-01-02绍兴文理学院韦雪芳
绍兴文理学院 韦雪芳
在桐乡“三治”单枪匹马到“三治融合”理念的提出与推进下,新时代“枫桥经验”提出了在“枫桥经验”下实现“三治融合”的观念。枫桥镇枫源村作为“枫桥经验”的发源地之一,在继承和发扬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其内涵,积极探索自治、德治、法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新模式,其实践与模式探索,对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等具有借鉴意义,也为基层治理中处理类似事件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探究枫源村“三治融合”实践中治理模式的创新
(一)坚持以自治为基础,发挥人民主体地位
1.创新决策机制,推行“三上三下三公开”
“一上一下”,即收集议题。党员、村民代表和群众提出建议意见,村“两委”会在此期间从群众中收集此次的议题,上门访问与征求群众的意见,党员、群众针对议题提出意见建议;“二上二下”,即酝酿方案。在村“两委”会基础上研究提出建议方案,由党员议事会、民主恳谈会酝酿讨论;“三上三下”,即审议决策。由村“两委”会讨论后,方案提交党员会议审议,由村委会组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在本村三分之二以上户的代表参加的村民代表大会中,过半数18周岁以上村民共同讨论决定,按表决通过的方案进行组织实施,将新出的村规民约印成小册子送到村民家中;三公开,即测评情况公开、表决结果公开、实施方案公开。
2.创新管理机制,完善网格化管理模式
三个自然村合并之后,枫源村将全村580户农户分成36个小网格,将整个村划分为大悟、大竺、泰山三个大网格,每个网格都配齐“一长三员”,并且建立较为完善的服务机制,将各自然村、网格员、村民之间无缝对接,使矛盾在网格内有效解决,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2013年以来,全村没有发生一起刑事案件、信访上访事件,村内矛盾纠纷做到了就地、就网格内解决,真正实现“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1]
3.培养与发展社会组织,共同参与乡村治理
枫源村在各领域积极培养和发展社会组织,形成了“5+X”新模式的社会组织网络结构,以乡贤参事议事会、邻里纠纷调解会、红枫义警分会、乡风文明理事会、580志愿服务分会为基础型社会组织,“X”是村内的个性化社会组织,由村内自发形成,为枫桥大妈、枫桥经验宣讲队、红十字协会、文艺宣传队、篮球队等村级特色社会组织。其中,村内调解类社会组织是最具特色的类型。遇见突发事件,乡贤参事议事会、邻里纠纷调解协会等在参与村民调解工作、在村民代表大会上出谋划策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4.融入“互联网+”的力量,使治理更高效便捷
大数据、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作为媒介,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新的技术方法与手段。其一,村民可以选择用手机“平安浙江”App上传信息,问题的解决过程也能在App上有详细的记录,将信息“跑腿”取代村民“跑腿”。其二,村内为民服务中心的大厅摆有许多自助设备,村民可以在服务大厅办252件事,其中“一证通办”80个事项,其他事项代办员会帮村民办。其三,村内建有平安建设信息系统账号,村里的值班干部每日会登录系统,受理后将马上予以落实交办。其四,村内还依托信息化手段,与镇综合信息指挥室联动,四个平台实时办理、视频联网实时会商,雪亮工程实时监控。[2]
(二)坚持以德治为导向,培育乡村文明新风
枫源村依托新时代“枫桥经验”独特而丰富的文化内涵,以文化育人,以精神养人。其一,枫源村积极开展以“家风润万家”“四好”先进典型、“最美系列”等为主题的评选活动,村民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道德熏陶,形成浓厚的家庭和睦、向上向善的文明新风;其二,不断完善和丰富村规民约,推行“办酒不铺张、礼金不攀比、丧葬不迷信”等“七不”规定,营造“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其他喜事减办”的时代新风。[1]其三,枫源村三个自然村即大竺、大悟、泰山均为枫桥革命老区,自然村合并后以骆根土为代表的乡贤在尊重民意的前提下,制定出以风正、德善、家和、业兴、村安为核心精神的五条村训,构建起枫源村新的乡贤文化精神并代代相传。[3]其四,村内的文化礼堂是枫源村发展德治教育的重要阵地。礼堂的每个座位上面都刻有枫源村的家风家训,开展德治教育大讲堂、“美丽枫源”歌舞剧等活动,在润物细无声中将德治深入人心。
(三)坚持以法治为根本,推进乡村法治建设
枫源村不断推进村内法治化建设,为村民普及法律知识,培养村民的法律思维和法律意识,提供给村民基本的法律服务。其一,枫源村在建设文化礼堂和村史馆的同时,将法治内容与党建文化融合起来;其二,开辟村内的长廊、法治文化公园,宣传法治理念;其三,建立“法润枫源”微信群,签约律师将会在群里及时传达法律法规内容,解决村内生活法律事务;其四,完善村级公共法律服务点,建立指导调解联络站,还与律师事务所签订顾问合同,农村法律顾问实行每月坐班制,法律顾问实行“六个一”制度,做到“四个每”。
二、枫源村深入实践与创新“三治融合”的思路
(一)不断完善村规民约,促进村民自治规范化
要使村规民约在不同领域中不断完善和发展,一是需要加大村民对制定和修改村规民约的参与度,提高村民的参与程度,也需要拓宽村民信息与建议上报的渠道,同时在“三上三下”的基础上,村干部、基层组织等也要参与到民意收集的过程中去,使之更畅通地接收村民的实际反映,并且了解到最新消息,确保村民的参与、决策、监督等权利得到充分保障。二是制定适当的奖惩制度,在村规民约执行过程中,村民发现村规民约可能会出现钻漏洞的现象或者行为,可以通过正当的渠道进行反馈,村干部对有建设性的反馈意见进行合理的奖励,对于反馈上来的不恰当行为按事件严重程度进行适度的惩戒。三是制定适当的监督执行机制,建立监督执行小组,确保村规民约有效实行,将村内的矛盾纠纷按村规严格实行,加强村规民约的约束力度,促进村民自治的规范化、制度化。
(二)传承好家风家训,深入挖掘文化资源
一是进行常规的“传承家风家训家规”活动,大力宣传道德模范、最美人物等,弘扬正能量,积极开展“最美家训家规”评选活动,选出符合时代新风并保留独特魅力的家训家规后上墙公示,以无形的教育加深对该家训家规的认识;同时积极将与时俱进的家风家训家规进行整合并打印成册,再将册子发放给每个村民,作为道德榜样进行大力宣传。二是积极培育和发展枫源村当地特色的乡贤文化,鼓励和支持以乡贤为核心的社会组织的发展,积极发挥乡贤在其中的作用,推动更多乡贤参与到基层社会治理中,不断挖掘当地的乡贤文化,将乡贤文化融入治理之中,利用村内的乡贤文化,打造文化展示台,例如乡贤志以墙画的方式展现,将乡贤文化展示出来并不断传承。三是以村内文化礼堂为平台,组织整合村内的文化史,设立相对应的文化墙,也可以参与编写村歌作为流传载体,深入挖掘本土文化;开展一些村民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例如结合家风家训内涵举办文化礼仪活动,满足村民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利用村内比较重大的节日开展文化演出活动,挖掘村内的传统风俗文化等,增强村民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加强文艺类社会组织的队伍建设,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让村民在文化熏陶下不断提升文化素养。
(三)深入推进法律进村,形成良好法治环境
要不断深入推进法律进村活动的开展,一是培养村民的法律意识和守法意识,普及村民法律知识,培养良好的法治习惯,使之培养成法律明白人。二是同时培养村干部、网格员和调解员。作为法治带头人,提升村干部、网格员和调解员的法治思维水平,提升法律素质。三是组织开展法律宣传教育活动,营造遇见问题依靠法律、化解社会矛盾纠纷运用法律等良好法治环境。四是利用村内的长廊、公园等资源设立法律专栏,扩大宣传覆盖面,加大普法力度,丰富普法形式。五是开展法律知识活动,通过知识问答的方式开展,娱乐的同时增进法律知识。六是积极通过“互联网+”联动法律服务,打造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提供法律援助、普法宣传、在线法律咨询,提升法治服务效率,切实帮助村民解决日常生活中会遇到的法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