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参与青少年爱国主义精神培育的路径探究*
2021-01-02哈尔滨学院刘金英黄莹
哈尔滨学院 刘金英,黄莹
爱国主义是中华文明蓬勃发展的重要文化基础。爱国主义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世界各国不断交流与融合的大环境中,成为展现国家文化自信、促进多民族文化融合的重要推动性力量,对促进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统一具有重要意义。爱国主义精神的培育一直是党和国家长期重视的一项教育活动,爱国主义精神的培育不只是当代人的责任,也是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重要环节,因此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与文化素养培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一、社会工作参与青少年爱国主义精神培育的内涵
(一)爱国认知:社会工作参与的动力基础
认知是行为的情感基础,行为是认知的外化表现。树立正确的爱国认知,是个体内化爱国主义行为的前提,也是社会工作参与青少年爱国主义精神培育的基本出发点。首先,网络时代背景下青少年所接收的信息呈现出碎片化的特点。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文化传播的形式不再局限于传统媒介,人们可以借助各种网络信息平台获取文化信息,并进行相应的信息反馈与交流。但由于网络平台管理的随意性与娱乐性,导致其文化信息呈现出片面化的特征。其次,部分青少年缺乏追求崇高目标和拼搏奋斗的时代精神。近几年,简短精炼的网络流行词语深深地融入了日常生活,这些文化词汇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一部分青年人缺乏进取精神与奋斗拼搏信念的生活状态。社会工作价值理念和爱国主义精神内涵在本质内涵上具有一定的契合性,社会工作在其基本价值理念的引导下,运用专业的社会工作服务方法,从思想意识价值引导的层面入手,对青少年展开思想意识教育的引导,促进青少年正确认知的形成,为青少年爱国主义精神培育提供基本的教育支持。
(二)民族意志:社会工作助力其精神内化
民族意志是爱国主义情感的凝结和升华,更是个人对家国情怀的重要情感体现。然而民族意志并非是与生俱来的,是青少年在家国认知和国家情感的基础之上逐渐形成的,从而逐步内化为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青少年处于人生阶段的特殊发展时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一些青少年还可能出现民族责任感不足以及对自身未来发展缺乏长远规划的心理活动状态。
基于此,社会工作参与青少年爱国主义精神培育的关键在于促进青少年民族意志的形成,从而使得青少年通过各种社会工作的专业服务达到内化爱国主义精神的目的。
如社会工作者可以借助小组社会工作的方法,开展青少年群体的爱国主义活动小组,并结合青少年自身特点设计小组工作计划。可见,通过小组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培育青少年的爱国主义精神,引导青少年学习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知识,培育坚定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意志。
(三)家国情感:社会工作促进其情感养成
家国情感是个体对自身家族和国家民族间的深层次的意识认同与情感归属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家国情怀。一般而言,个体的爱国认知和民族意识是培育个人家国情感的现实基础。家国情感是社会工作开展青少年爱国主义精神培育的重要思想条件。社会工作参与青少年的爱国主义精神培育必须从认知教育与情感培育两方面着手,使得学生能够基于世界精神、国家精神、民族精神以及自我精神主动去汲取与爱国主义精神有关的知识与文化、培养自身的家国情感,并逐渐形成践行爱国主义行为的内在驱动力。
(四)责任担当:社会工作参与的实践目的
爱国主义精神在实践层面上的责任担当,具体表现为主体在正确认识爱国主义精神内涵的前提下,受强烈的家国情感和民族意志的动力驱使,正确践行爱国主义精神的实践过程。责任担当不仅是一种实践过程,也是社会工作参与青少年爱国主义精神培育的重要教育目标。自我责任意识是青少年培育家国情怀和民族责任感的重要前提。
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青少年的家庭环境和成长环境也愈加优越,正处于价值观形成阶段的青少年,易受到社会负面观念的影响,部分青少年的家庭责任感相对欠缺,对自我认知及自我责任的认知感也较为薄弱,缺乏生存危机感和持久的学习动力。基于此,社会工作的专业服务有助于青少年的爱国主义精神培育的效能,促进青少年责任感的内化与理解。
二、当前青少年爱国主义精神培育的问题分析
(一)家长认知偏差导致青少年思想意识教育的忽视
家庭教育是青年爱国主义精神培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对学生思想意识教育的疏忽,将会影响青少年爱国主义精神培育的实际效果。一些家长对青少年爱国主义精神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使得家庭难以承担起青少年爱国主义精神教育的责任,甚至对于爱国主义教育长期采取忽视的态度,偏差性的认知会对家庭教育产生不利影响。
(二)教育形式单一化导致教育内容形式化
教育的形式化主要表现在教学活动的开展只停留在表面,部分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只是停留在执行国家的指导思想上,而不是根据青少年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灵活地开展相关的教育活动,活动的主要形式也仅限于报告会,诗歌朗诵等形式,缺乏针对性和渗透性。青少年也有可能认为对爱国主义精神的学习只是一个“形式”。其次,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青少年有关的教育也应紧跟时代步伐,部分学校所开展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尚未与社会生活的现实发展结合在一起,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爱国主义相关课程的兴趣。
(三)复杂的网络环境下部分媒体缺乏正向的引导
随着互联网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文化的表现现实愈加多元化。由于网络具有娱乐性强、传输速度快、访问方便和选择性强的特点,青少年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尚处于未成熟阶段,其价值观导向易受社会媒体和互联网舆论的影响。互联网时代所充斥的各种娱乐优先和享乐至上的价值观念,对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的培育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建立以及对社会主义价值观内涵的深刻理解。尽管各种网络平台相继推出“青少年模式”,但对于模式的选择权仍在用户手中,平台自身仍难以针对用户身份进行有效筛查。
三、社会工作参与青少年爱国主义精神培育的路径探究
(一)以认知发展为基础,培育青少年的民族国家意识
自我理解是个人进行自我认知的基础。随着外在世界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和生活经验的不断积累,青少年开始对自身所处的外在世界进行客观的评价,并逐渐形成社会生活中的自我认知与内在形象。因此,社会工作参与青少年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应当从促进青少年自身认知发展为切入点,培养青少年的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社会工作者也可以采用个案工作的方法,在对青少年进行个体评估的基础上,围绕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具体需求制定不同的服务方案,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培养青少年对国家和民族的高度认同感。
(二)以实现同一性为中心,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同一性指的是青少年对于自身以及所处环境认同感的情感契合度。实现同一性是青少年爱国主义精神培育的重要环节。课堂是青少年实现同一性并接受爱国主义思想培育的重要场所,也是青少年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传统方式,但是如果仅仅将爱国主义精神的培育停留在书本或者一些形式化的活动上则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社会工作者采用以“小组”为主的工作方法,在学校和教师的配合下,协商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小组工作的方法可以采用社会工作特有的课程模式,即开展以培育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的“多彩小课堂”。以“多彩小课堂”为载体的小组工作形式,开展相关的情景剧、故事会等活动,培育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加深青少年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从而达到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
(三)以同辈群体为重点,促进其家庭与人际关系的正向变化
同辈群体是对青少年产生影响较大的日常生活群体,我国目前部分青少年由于缺乏同辈群体的正向影响教育,导致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偏差。社会工作可以采用小组社会工作的方法,以青少年的同辈群体为服务对象开展小组工作,并构建起其社会支持网络与“正向”的朋友圈,充分发挥青少年同辈群体的积极影响与促进作用,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意识,对于缺乏爱国主义精神的青少年展开个案工作。社会工作应该立足于现实,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意识进行预估,探究部分青少年爱国主义意识淡薄问题的根源,并寻求解决方法,尽可能地链接资源,帮助青少年在同辈群体的影响下实现家庭与人际关系的正向转变。
(四)以精神培育为核心,构建青少年的社会支持网络
从社会工作视角出发,开展以爱国主义精神培育为核心小组活动,培育家庭氛围。首先,社会工作者协助家长组建一个促进家长相互交流的平台,并构建具有群体影响力的社会支持网络,促进家长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精神培育意识。其次,在小组活动中找寻爱国主义精神培育的家庭“个案”,并围绕个案的相关问题开展系列针对性辅导。社会工作者可以将小组工作方法和个案工作方法相结合,实现由面到点、再由点到面的服务推进,以期从根本上解决家庭爱国主义精神培育中存在的问题。发挥社会工作者作为社会政策“建议者”“倡导者”的角色作用,促进网络媒体在青少年爱国主义精神培育中的正向作用,推动爱国主义相关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社会工作参与青少年爱国主义精神培育是一种模式创新,对于青少年的爱国主义精神培育需要在实践层面上做到个人-家庭-社会的层层推进。最后,立足于实践,充分发挥社会工作方法和专业的独特优势,促进青少年社会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推动青少年爱国主义精神培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