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创新助推廊坊数字乡村建设的政策内涵与路径选择*

2021-01-02廊坊燕京职业技术学院马彦蕾

区域治理 2021年33期
关键词:网络安全数字科技

廊坊燕京职业技术学院 马彦蕾

2017年乡村振兴战略提出,随后的2019年《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颁布,指出“进一步发掘信息化在乡村振兴中的巨大潜力,着力发挥信息技术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1]。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蓬勃发展的信息技术时代,利用科技创新、技术赋能推动乡村振兴已成为新的战略趋势。随着信息技术的革新和数字信息技术向广大农村地区渗透,数字乡村建设成为未来乡村发展的方向,也是农村现代化转型进程中的内生动力和数字红利。

在数字经济成为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中新的驱动力的今天,廊坊地区借助毗邻京津的区域优势以及协同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大力推动本区域数字经济发展,尤其是加强数字乡村建设的发展。

一、数字乡村建设的研究现状

数字乡村建设提出后,学界的研究开始起步,目前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农村公共管理事务转向数字化管理;农村数字经济助力农民增收;农村数字经济发展的解决之道;数字乡村治理模式的构建与策略;数字助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等。其中代表性的观点包括:邹辉(2021)认为,农村数字经济发展的困境主要在于利益主体对“数字生产力”认识不清、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民数字化素养偏低等,建议从“优化环境、夯实基础、推进转型、拓展新业态”等方面推进乡村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2];刘曦绯等(2020)指出乡村数字治理实践中因公众参与不足而易陷入“表面数字化”陷阱,从“公民即用户”视角提出解决之道[3]。

二、科技创新助推数字乡村建设的政策内涵

2019年中央印发《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是对《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和《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的进一步贯彻落实。

数字乡村是信息文明时代一种新的乡村类型。数字乡村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时代的传统乡村社会有着显著的差别:从静态看,数字乡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生态空间具有智能化、信息化的特点;从动态看,数字乡村建设反映出一种时代和社会的变迁,其发展理念、治理手段也在不断地向智能化、数字化迈进[4]。

数字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按照乡村振兴“五位一体”的部署,发挥信息技术的扩散和普惠效应,填平城乡数字差距鸿沟。因此在数字乡村建设中,科技创新对助推数字乡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三、科技创新助推数字乡村建设面临的困境

在信息技术时代,依靠信息技术推动数字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新方向。然而数字乡村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廊坊发展数字乡村面临诸多困境:农村农业科技创新人才不足、传统农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缓慢、乡村数字化治理机制不够完善、网络安全问题是制约数字乡村发展的瓶颈。

四、科技创新助推数字乡村建设的路径选择

(一)强化农业科技人才支撑,培养科技创新型农民

数字乡村建设,科技创新是主要驱动力。而科技创新最重要的则是科技人才的培养。要培养农业科技人才的后备力量,一是要着力培养科技创新型农民队伍,该类型农民既深度了解农业技术瓶颈及需求,同时又有农业科技创新的驱动力,经过一定培训后又掌握一定的农业新科技和信息化素养,是农业科技创新的骨干力量。二要充分发挥廊坊本地科研院所和高校培育科技人才的作用,定期输送农业科技干部下乡为农民进行技术培训,还要积极引进农业科技领头人。三要利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科技资源,加快京津涉农科技成果的廊坊孵化和产业转化。

(二)联合涉农高校开展研发,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供给

农业要实现产业化经营,科技创新是关键。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同时也是关系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农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依赖科技创新突破有限的水土资源的束缚,提升农业发展效益。农业科技创新要以发展涉农产业为引领,促进农业生产向绿色环保、效益优先、注重特色和品牌的方向转变;解决影响农业成本和品质的问题,推动建设一批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和农业科技园区。要联合当地的涉农高校加强农业新科技的研究和开发,并推进农业科技的孵化进程,促进信息化技术与农业设备、农机生产与维修、农机作业服务的融合发展,努力造就科技农业、精准农业、智慧农业。

科技创新成果不仅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使传统农业生产过程向机械化、集约化、环保化转变,还要推进农村产业网络化经营,为农产品品牌创建提供技术支撑,打造一批乡村产业和电商品牌。

(三)数字科技助推乡村数字治理新模式

乡村治理是乡村振兴的组织保障。传统乡村治理是基于传统乡村社会村民长期聚集居住的现实形成的。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巨变,传统的治理模式已无法满足农村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农民诉求日趋多样的客观需求。传统乡村治理的问题主要可归纳为:由于很多村民长期外出务工,村民参与治理程度低;农村属于“熟人社会”,基层干部决策多依赖于经验,决策过程有失科学性;基层干部村务治理缺乏主动性,“信息孤岛”使得治理缺乏时效性。

数字化乡村治理的优势主要包括:

第一,提升治理主体的协同性。

数字技术可促进县域农村管理部门的数据资源整合,填平决策部门与其他各类主体之间的信息差距,打破“信息孤岛”,改变传统的一元化、垂直型治理模式。另一方面,通过搭建信息服务平台,可将更多村民纳入治理体系,突破治理距离、手段、媒介等问题,激发乡村治理的全民参与热情。

第二,提升乡村治理过程决策的科学性。

数字乡村治理可有效打破治理壁垒,有助于推进乡村治理由传统的依靠经验治理向依靠数据治理的转变。利用先进技术快速收集并梳理信息,通过分析、整合,精准发现需治理的问题,深度挖掘基础事务数据存在的关联,为科学决策提供支撑。同时准确预测事态发展动向,针对不同主体多样化、广泛性需求,制定个性化应对方案,进行事中精准化处理和动态管理,提升决策的科学性。

第三,提升乡村治理问题应对的有效性。

运用大数据技术的“预测”功能,可有效提升乡村治理的时效性。通过数据变化分析,可及时掌握社会事实趋向以及真实需求,有助于乡村治理从被动的事后应付转变为主动的事前防控和事中处理,实现乡村治理的科学化和动态化。

第四,加强网络安全保护,实施网络文化惠民。

网络安全是实现数字化、信息化的基础保障。网络安全在数字乡村建设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手机、电脑等网络载体日益普及,但农民接触互联网渠道较少、时间较短、信息化素养较低、防范意识较弱,农村成为网络诈骗的重灾区。网络安全关乎农民切身利益,一旦遭遇经济损失,农民的信息化意愿将会大幅减弱。因此要采取多种形式保障数字乡村的网络安全:向农民普及网络安全知识,提升网络安全防范意识;对网络信息加强管控,严格执行网络安全法,加大网络安全检查的频率,提升网络信息系统的防护能力;管理部门要落实网络安全的主体责任,加强涉农信息网络发布的安全审查;加强涉及农民个人信息安全,防止信息泄露引发的诈骗。

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借助信息技术载体,文化传播的地域阻隔的局限被突破。但是网络文化良莠不齐,要加强对乡村文化的建设和引导工作。在网络使用方面,要支持科学合理地使用互联网。防止农村少年儿童沉迷网络,引导农村青少年儿童合理、有节制地使用互联网,科学预防近视的发生;在网络内容方面,要加强网络内容传播的监督,防止低俗文化在网络空间的泛滥;要发展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创造适合于农民的优质乡村文化内容;应利用互联网扁平化特点弥补城乡文化差距[5],如打造网上图书馆、网上剧院、网上书画展、健康讲座等;还应借助网络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党的先进文化的传播,提升农村民众的道德素养。

第五,科技创新赋能数字乡村可持续发展,建设智慧绿色乡村。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乡村生态环境要保护好,要适宜居住。因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地区最大的优势和最宝贵的财富。为农民保留美好生产和生活的家园,是技术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只有保持信息技术的应用实践与美丽乡村建设和谐推进才能实现乡村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

推广农业绿色生产方式,引导发展绿色农业;积极倡导健康有机的绿色生活方式,引导乡村民众积极参与乡村环境的网络监管,实行动态管理机制,将乡村原生态的绿色环境维护好。减少乡村垃圾污染、企业废水污染、粉尘污染,提升乡村生态保护的信息化水平,促进数字乡村和乡村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

猜你喜欢

网络安全数字科技
新量子通信线路保障网络安全
上网时如何注意网络安全?
答数字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数字看G20
科技在线
网络安全监测数据分析——2015年11月
科技在线
我国拟制定网络安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