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背景下的高师音乐鉴赏教学方法初探
2021-01-02
(华南师范大学 广东·广州 510631)
随着高校教育不断得到国家的支持,对于大学生的综合教育也成为了当下教育事业的重大发展趋势。各大高校开展音乐鉴赏课程对于提升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有着重要作用。在现代化教育的大背景下,各大高校已经不仅仅将学术教育作为高校教学任务当中的主流部分,而且逐渐加入了音乐等艺术部分,目的是加强大学生的个人素质。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将“课程思政”与音乐鉴赏课程相结合,无疑是一石二鸟,既可以提升大学生的音乐素养,还可以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
1 现代高师“课程思政”现状
由于近几年学界内关于“课程思政”的研究越来越多,这导致“课程思政”成为目前高校教育工作当中占比较大的部分。将思政教育贯穿到高等师范院校的教育任务当中,有利于为社会培养全面型的人才,这也是推进我国高等师范院校教育不断前进发展的重要途径。但目前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并不理想,很多高校内的教师并没有真正的认识到“课程思政”对于大学生的重要性,也没有将“课程思政”和教学任务相结合。甚至有些高等师范院校为了符合社会招聘人才的标准,只是注重于对于大学生的专业培养。这些现象都不利于教育事业的长久发展,正是因为如此,新时代的高等师范院校的“课程思政”改革是必不可少的。
1.1 “思政教育”只是纸上谈兵
目前各大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学任务,并没有将大学生所学的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结合,甚至有部分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师认为大学生所涉及的专业性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太大的关联,这就导致课程思政很难在教学当中进行推广,并且很难将“课程思政”与部分专业课进行良好结合。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师自己本身对于课程思政这个观念并不认同,没有从最根本的部分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性。产生上述状况的大部分原因是因为高等师范院校的校领导并没有带领教师们树立一个良好的“课程思政”意识,并且在建设各自学校的校园文化时没有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进行良好结合,更是没有深刻地认识到“课程思政”与各学科结合的重要性,针对教育部下发的指令也仅仅是纸上谈兵,并没有付诸行动。
1.2 “思政教育”过程中言行相悖
各大高等师范院校之所以会出现与音乐鉴赏相关的课程,主要目的是为了提升大学生的艺术素养,而思想政治教育和这一教学名目的并不冲突,应当做到同时进行。但在课程思政时间的过程当中,很多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师并没有将音乐鉴赏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良好的结合,甚至是在看到教育部颁发的相关规定后,并没有将其落到实处,也就是在“课程思政”的过程当中言行相悖。
造成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在课程思政与音乐鉴赏融合方面处理不当的原因主要有三点。首先,由于在课程思政的理论基础上,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就没有做到对于课程思政的清晰认知,导致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将大部分的精力放在培养大学生的音乐素养上,在此过程当中,忽略了音乐鉴赏这门课程对于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培育,并没有真正的做到在音乐素养练习当中加入思想政治教育;其次,部分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应当由专门专业的教师来进行教导,而他们作为音乐教师应当教好与音乐相关的知识即可;最后,高等师范院校都会在学期末让大学生对教师进行教学评价,但在这样的教学评价体制当中并没有涉及到教师是否对于大学生开展了思想政治教育,这也使得部分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师钻了学测评的空子。
2 将“课程思政”与音乐鉴赏融合的必要性
在日趋现代化的教育规模当中,音乐鉴赏课程的出现不仅仅是为了提升大学生的音乐素养,更多的是渴望大学生的身心可以得到全面发展。“课程思政”与音乐鉴赏课堂的结合,势必在两个层次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引导。对于大学生的身心生长规律而言,将“课程思政”与音乐鉴赏相结合,有利于大学生在放松身心的过程当中提高政治思想。同时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与思想政治水平的双向发展。
2.1 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
各大高等师范院校开展音乐鉴赏的目的就是提升大学生的音乐素养,也就是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课程思政”的教学目的亦是完善大学生的个人素养,将二者进行结合必能更好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进行音乐鉴赏教学任务的过程当中,单纯的音乐鉴赏或者是与音乐鉴赏相关的理论知识并不能很好的引起大学生的学习欲望,这样的课程对于大学生来说是枯燥乏味的,严重的甚至会使大学生失去对于音乐鉴赏课程的学习动力。所以将“课程思政”与音乐鉴赏进行融合,可以有效的为大学生带来新颖的课堂环境,让大学生体验到新奇的教学模式,可以从一定层面上促使大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当中。在两者进行融合的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借助网络等高新技术开展音乐鉴赏相关教学,深入大学生内部,了解大学生所能接受的教育方式。当这门课程可以被大学生接受时,那么就可以顺利开展音乐鉴赏与“课程思政”的教学任务。利用新颖的教学手段促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与思想政治精神。并且在日后的学习中可以利用在课堂上学习到的思想政治内容进行多方面的学习。
2.2 活跃课堂氛围
单纯的音乐鉴赏课程过于枯燥乏味,难以避免的会将音乐鉴赏课堂演变成使人昏昏欲睡的沉闷的课堂环境,这样的状况违背了高等师范院校设立音乐鉴赏课程的初衷。若是将音乐鉴赏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程进行单独授课,任何一种授课内容都会引起大学生的抵触心理,而将音乐鉴赏课程与思想政治相结合这种形式在很大程度上超出了大学生的思想认知,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发大学生的兴趣,进而促进课堂氛围愈发活跃。传统的音乐鉴赏课程的教学方式并不能适应现如今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也无法适应教育部门所下发的教学新指令,而“课程思政”加入无疑是促进音乐鉴赏教学事业发展的有力途径。在二者进行融合的情况下,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师对教学计划做出改善,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及时余学生进行沟通,找到大学生所感兴趣的知识内容,这样的教学方式一是符合了大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二是促进了音乐鉴赏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良好结合。并且思想政治教育的加入可以使音乐鉴赏课堂变得更加丰富有趣,而音乐的优美旋律也可以使思想政治学习更加轻松,形成相辅相成的教学局面。
3 “课程思政”背景下高师音乐鉴赏教学方法
3.1 创新音乐鉴赏课堂教学方式
3.1.1 深入学生内部
音乐鉴赏这门课程不同于其他课程,它要求大学生对于音乐鉴赏有一定的兴趣,否则音乐教师很难进行音乐教学。在加入“课程思政”之后,更是要求音乐教师对于教学设计做出及时完善。好的教学方式可以令教学任务进行的如鱼得水,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任务之前,应当对于大学生的内心想法进行了解,认真分析大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针对大学生的内心,选择最适合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学内容。同时音乐鉴赏不该仅仅局限于一种音乐形式,音乐教师应当与时俱进的进行课程改革,可以适当的选取在大学生所喜爱的时代音乐,用这种方法引起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程开展之余,音乐教师可以深入大学生内部,利用大学生热爱的交友软件,例如微信、微博以及抖音等社交平台,加强与大学生得课下交流。同时可以利用这些网络平台,向大学生推送与音乐鉴赏、“课程思政”相关的内容,潜移默化的完善大学生的个人素养。
3.1.2 分析音乐背景
在对大学生开展音乐鉴赏之前,可以利用网络平台,或者是由音乐教师在备课的过程当中在网络上下载与课堂教学任务相关的视频内容,在开展课程之前先对视频进行播放,让大学生对该首音乐有个大致了解。同时向大学生讲解与该首音乐相关的历史背景,有机的加入与音乐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让大学生了解到音乐所蕴含的思政内涵。良好的音乐背景导入可以激发大学生学习的兴趣,集中大学生在音乐鉴赏课堂上的注意力,同时可以激发大学生产生对音乐的同理心,更好的续集大学生感同身受。例如在开展《黄河大合唱》音乐鉴赏的过程当中,在教学前夕,音乐教师可以下载与抗日相关的视频内容,让大学生了解到这首歌曲的创作背景,同时加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进而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绪,加大对音乐鉴赏的学习兴趣。
3.1.3 开展相关讨论
在教学任务进行的过程当中,教师可以让大学生自由结组,对课堂上的音乐开展自留讨论。在音乐教师进行详细的音乐鉴赏之前,让大学生自由发言,阐述自己对于音乐的看法,分析音乐当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因素。音乐教师可以通过积分制方法激起大学生的讨论欲望,勇于发言的大学生可以积一分,在学期末可以兑换为大学生的平时分计入期末总成绩。利用这种积分激励机制,促使大学生积极发言,在此过程中养成独立的思想政治意识以及独特的音乐鉴赏风格。
3.1.4 布置适当作业
在课后的时间内,音乐教师可以为大学生布置课后作业,在布置作业的过程当中应当符合当堂课对教学内容,作业量不宜过多,避免引起大学生的抵触心理。
3.2 改善音乐鉴赏课堂环境
在“课程思政”背景下开展音乐鉴赏课堂有利于大学生培育健康人格,为促使大学生能够更好的接受课堂内容,音乐教师应当创新课堂模式。
3.2.1 师生互换
传统的教学课堂一般是由教师作为课堂的主体,在现代的教育事业发展的过程,当中学生逐渐演变成了课堂的主导者。为了大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新型的教育形式,在音乐鉴赏课堂当中,可以进行教师与大学生角色互换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形式主要有两方面的优点:第一,在大学生担任知识传授者的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吸取学生课堂的优势,并将这些优势加到自己的课堂设计当中。与此同时可以了解到大学生在课堂上所涉及的新颖教学方式,也可以通过实践的方式了解到大学生所能够接受的教学手段。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大学生所设计的课堂内容了解到大学生所欠缺的思想政治精神,进而在课堂设计当中完美的融合施政内容;第二,在师生角色互换的过程当中,可以让大学生了解到音乐教师设计课堂内容的不易,进而促使大学生在课堂当中可以配合音乐教师的课程进度。同时可以让教师和大学生进行相互了解,在不断地交流的过程当中,寻找到最适宜双方的教学模式,从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音乐鉴赏课堂结合。
3.2.2 让大学生参与课堂设计
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师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在进行课堂设计的过程当中,也应当遵循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及大学生能够接受的教育模式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对于大学生的想法进行了解,寻找到最适合大学生的教学手段,或者是可以利用网页等形式,让大学生参与到课堂的设计当中,以此增加大学生对于音乐鉴赏课堂的兴趣。在设计课堂的过程当中,可以由教师提出一个思想政治观念,让大学生寻求与这一观念所符合的音乐,以此加强对于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方面的引导。
3.2.3 随堂考试
现如今有很多高等师范院校的大学生在面对音乐鉴赏这样的课程时,都没有采取正确的学习态度。音乐教师在与大学生进行友好交流的同时,教师应当在课堂当中开展适当的随堂测验。以此加强大学生对于音乐鉴赏课程的重视程度。也可以利用随堂考试,这种方式加集中大学生在音乐鉴赏课堂上的注意力。随堂考试不一定是通过试卷的内容也可以通过,对于以往教学内容的提问来检验大学生的学习成果,随堂考试并不计入期末总成绩,但考试结果优异的学生可以增加平时表现分。一些想要获得学校奖学金的学生会抓住这次机会,积极地参与随堂测试,而这些学生的积极参与会带动其他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促进音乐鉴赏课程的顺利进行。
以上三种方式只是改善课堂环境的冰山一角,具体的改善方法需要音乐教师针对班级内部的不同情况做出改善。
3.3 完善教师评教内容
许多高级师范院校的教师并没有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音乐鉴赏当中,甚至由于部分教师自己本身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并没有一个正确的认知,所以导致在音乐鉴赏课程当中难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甚至有一些音乐鉴赏的教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当由专业的老师来对大学生进行教学,而音乐教师应当做好本职工作,教好大学生与音乐相关的知识即可。即使学校下发了各科教师都应当在教学任务当中加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文件,但由于学期末的评价系统当中并没有涉及到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内容,进而导致许多音乐教师并没有将思政内容与音乐内容进行融合。所以,各大高校应当在学期末的教学评价当中,加入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评价内容,例如在课堂中是否涉及思想政治内容等,以此监督音乐教师在课堂中加入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推进高等师范院校的“课程思政”。
3.4 加大教师“课程思政”普及力度
许多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师本身的思想政治水平有一定的局限,由于时代进步较快,年长的音乐教师很难紧跟时代发展步伐,进而在进行音乐鉴赏的过程当中,很难将思想政治领域的知识与音乐进行完美结合。这就要求高等师范院校应当定期对于音乐教师进行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以此促进音乐教师能够更好地在“课程思政”的背景下开展对大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课程思政”的背景下开展音乐鉴赏课堂,不仅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音乐素养,还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健康的思想观念。但在实施的过程当中,难以避免的会出现一些问题,这就要求高师在开展音乐鉴赏课堂的过程当中,不断的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同时在音乐鉴赏课堂当中,教师应当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不断调整教学模式,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