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化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2021-01-02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7期
关键词:创设化学情境

(民办上海上外静安外国语中学 上海 200041)

世界发展,材料先行。材料发展,化学先行。作为一门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基础学科,化学学科的重要性有目共睹,我国已将其列为“强基计划”重要学科。

我国青少年在初三时才开始接触化学学科。作为中考必考、知识点多、知识面广、知识层次深的学科,化学教学的课时却十分紧张,教师和学生均面临极大挑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既和老师课堂教学实践有关,又与自身对化学学习的兴趣以及课下的付出有关。作为教学实践活动主导的一方,教师除了要牢牢把握课堂教学主题,按照设计好的教学情境以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求知欲,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做出相应调整,达到让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最佳教学实践目标,实现教师与学生双赢的理想状态。

《上海市中学化学课程标准》在关于教学活动的章节中明确指出:“应贯彻教师为主导和学生为主体相结合的原则,有机地渗透思想政治、道德品质、情感意志乃至人格的养成教育。大力提倡采用研究(探究)性学习的方式,坚持启发式,让学生积极参与,避免注入式。教师在重视学生获取教学结论的同时,更要十分重视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教师要尽可能地创设新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无论是在教学的整体过程中,还是在教学的某些细微环节上,教师适时地创设适当情境,创造人人都能参与的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进入问题“探索者”的角色,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为此,我在教学的不断实践过程中,十分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提出与课堂教学内容密切有关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一定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身临某个迫切需解决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概念冲突,感到原有知识的不足,从而激起学生疑惑感、惊奇感等情感,进而能产生一种积极探索的意愿。

“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但如果不向这种需求提供养料,这种需求就会逐渐消失,求知兴趣也随之一道熄灭”。经过教学实践的反思总结,在化学教学上,我主张化学教学要注重情境的创设。

1 通过化学实验,创设情境

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的基础,也是中学化学教学的基础。化学新课程的目标体系,倡导“以科学研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亲身经历和体验”;强调“创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这些新的课程理念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落实和实施,都离不开化学实验。化学实验是最形象、生动、直观的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之一。教师通过实验创设情境,让学生亲眼看到化学现象,亲手做化学实验,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亲身体验与理论学习相对照、验证,来加强理解所学的知识,从而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实验教学中,人是第一位的因素。

实验情境可以是创设兴趣小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针对中学生对新奇的事物具有强烈的探究和求知欲,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这一特点,化学新教材的教学中我便尝试了增加一些趣味性的实验。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另一方面,引导学生通过趣味实验的新奇现象,进一步分析现象原因,从而将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表面兴趣转化为对学习、探究化学知识本身的兴趣。案例:在学习序言《化学使世界更美好》时,首先提出问题,什么是化学?为什么要学习化学?不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让学生带着疑问观看我的魔术表演:魔棒点灯(在研钵中放入高锰酸钾,再滴入一定量浓硫酸,然后用玻璃棒蘸取一点样品,放至酒精灯灯芯上,酒精灯就会被点燃)。看了我的演示,学生的热情立即被点燃,从学生的表情看得出,大家迫切地想了解其中的奥妙。这时我说“如果想知道这其中的奥妙,我们就要好好学习化学知识。”这样的开场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的欲望。除此之外,还曾设计振荡变色实验、“热冰实验”、“纸树开花”、“神奇密信”等等,令同学们非常期待进入奇妙的化学世界畅游。

实验情境也可以是创设探究性实验,促进学生主动探求。教师采用递进式情境创设给学生造疑,并引导学生解疑,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通过对大量的信息收集、分析判断、实验证明、探讨交流、多次参与实验探究等活动得出。通过这种情境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

实验情境也可以用家庭小实验,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家庭小实验是化学教学的一种辅助形式,是学生喜欢的一种形式。通过家庭小实验,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利用家庭现有的条件,完成家庭动手实验,找出方法,写出步骤、现象和结论。然后第二天课堂上大家交流、讨论出最好的区分方法。成功的体验,使学生更加坚定了自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实验能力在亲自动手操作中也能得到了充分锻炼和体现。

2 利用有效故事,创设情境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孩子们其实都是个故事迷,故事对学生的吸引力是无穷的。故事有很多种,可以是童话故事,可以社会生活经验故事,可以是英雄楷模人物故事,也可以是科学家的故事,再或者寓言故事等等,有教育教学价值的故事。从小一直到中学生,喜欢听故事,仍然是一个普遍的心理特征。与化学有关的故事也不及其数,在课堂中适当的运用上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或传说等来创设情境,把知识融入到相关故事或传说中,配上色彩鲜明、生动直观、有感染力的多媒体技术,更能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当然故事是只是手段,不是最终目的。在故事选择上,要与本课知识相关,而不是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否则,也便失去了意义。故事讲得好,不仅能吸引住学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能燃起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学生积极思维、勇于探索、主动去学习,从而巩固原知,传授新知,使教学效果达到预期。

例如,在讲《溶解度》时,我会讲一个儿子让爸爸冲糖水的配有设计好的动画的故事,儿子对爸爸说,“爸爸,我想喝再甜一些的糖水”,爸爸回复到“宝贝,这已经是最甜的了,不能够再甜了”,儿子……。之后我便会问同学们,你们觉得爸爸说的正确,还是儿子说的正确?同学们便利用自己已学的知识及生活经验开始了自己的判断,有学生说爸爸对,有学生说儿子对,有学生说他们都不对。一个故事将大家引入对要学的知识的讨论,为什么别人会认为是爸爸/儿子对呢?为什么还会有人认为都不对呢?不同的声音,也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进而进入对新知的探索,对新课加深了记忆,对知识的掌握也变得更牢固。又如在《二氧化碳的性质》讲学中,其中会先提到一个“无形的杀手”的故事,在印度尼西亚和意大利,都有一个神奇的峡谷:当人带着狗穿过此,人穿过安然无恙,而狗过就很快晕倒了,若人去弯腰救狗,人也开始头晕了。当时人们还以为这里是有什么无形的杀人妖魔,这个故事有的同学知道,便让该同学起来讲,讲故事的同学讲的头头是道,听故事的同学听得很入迷,也很好奇,这样的情境创设作为开场白会把学生注意力全部转移到新课学习中来,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另外,在《水的净化》中,跟同学们分享贝尔寻找生命之源的故事,从他们溢于言表的喜悦、热情的讨论中,可以看到确实“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故事的驱动下,他们自主学习能力进一步得到了提高。

3 联系生产、生活,创设情境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也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与日常生活和生产有极为紧密的联系,教学中应渗透一些与人们的衣、食、住、行、医疗保健、环境保护、资源、能源等休戚相关的化学知识,使所学的知识可运用于实际,使学生关心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生活问题的发生与发展,培养学生的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激情。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相关的化学问题,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贴近生活实际的“生活化”问题情境。《课标》也指出,使学生“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实际问题,初步设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化学回归于实际生活中,便于学生在切身感受的同时,提高自身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并在学习过程中反思生活中的现象,获得更科学的全面认知。

例如,在《水的净化》教学中,设计自来水厂的参观,在切身感受下,了解了沉淀池、过滤池、吸附池、消毒间等各个基本结构和作用,学习了知识,开拓了视野,也感受到了水的净化的不易,领悟节约水资源的必要性。又如,在《初识酸和碱》部分,从生活中的酸和碱出发,介绍了生活中含有酸的天然水果、生活用品,家庭中含有碱类的厨房用品、胃药、化肥等。同学们一边感悟,生活中真是到处都是化学,也开启了学生的思维风暴,开始各种思考,自己所认知的酸碱,通过皮蛋的制作过程发现了皮蛋加醋的秘密,也明白了蚊虫叮咬涂些肥皂水的道理。《气体的检验吸收》复习课中,联系生产生活:水煤气工厂,枯燥的点突然增加了些就在身边的熟悉感。再如《物质的溶解性》一课,探究影响物质的溶解性的影响因素中,让学生思考什么时候涉及到了溶解?对比思考:(1)在制作糕点时,需要和面,面粉并没有溶解在水中,而蔗糖入水后却可以“消失不见”;家里煲汤的时候,油是漂在上面的,但是食盐却“消失不见”了。(2)冲糖水的时候,用凉水和热水,溶解进去的糖不一样多。(3)有时候衣服不小心沾上的油污,水洗不掉,换一种其他试剂来溶解污渍就会“消失不见”了。从生活实际出发,从而得出自己的合理猜想。此外,还有“酸用来除锈、除水垢”、“洗发水、护发素搭配使用的奥秘”、“可乐泡印渍杯子”、“高颜值水晶蒸饺(紫甘蓝汁和柠檬汁调靓丽玫红色)”、“溶洞的形成”“长征系列火箭推进剂”……联系生活的实例不胜枚举,生活中化学的身影随处可见。让学生了解到生活中的化学的现象,进而能运用学到的化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对化学始终充满好奇,对提高化学的课堂教学效率大有裨益。

4 利用教材中的拓展视野,创设情境

化学知识涉及到我们生活中很多方面,初中化学因限于教学要求、教学课时及知识层次等问题,不便于将所有内容全套作出罗列解释,教材巧妙地设置了“视野拓展”栏目,既便于学有余力有兴趣的学生开拓视野,也利于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可相应适当选择。上教版教材上下两册书中共有有34处“拓展视野”,其中上册有16处,下册有18处。在“拓展视野”版块中,拓展的方向多彩多样,有: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如上册第41页的“空气质量分数”、下册第21页“酸和碱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等;科学技术展示,如上册第11页的“中国的大飞机梦”、第124页“煤的综合运用”等;趣味实践,如上册第23页“怎样制蒸馏水”、下册第12页“动手做一杯草莓酸奶”;科学史话,如上册第28页“元素符号的由来”、第27页“拉瓦锡发现空气的组成”、下册第20页酸碱理论的发展史、第36页“湿法炼铜”等等。怎样合理的利用这些名人轶事、历史故事创设情境进行教学,使这些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正是教师要考虑的问题之一。教材中的资源真的是十分丰富,每每阅读,就又能获得新知,获得新的思路,同时也感叹教材中这精彩的设计。另外,化学发展史本身也是科学探究史,在化学教育中充分挖掘应用这内容丰富的化学史料进行教学,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猜想和假设的能力、形成结论的能力以及评价与反思的能力等基本要素都便于得到提高,最终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教师应发掘并利用课本教材资源,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营造学习情境,拓展知识渠道,帮助学生积淀文化底蕴,提高其综合人文素养。拓展教材内容,开阔学生视野。

例如,我在讲《世界通用的化学语言》时,会讲化学符号的演变史,讲符号中文翻译的演变史;《水的组成和构成》中会根据提供的拉瓦锡的系列史话;《初识酸和碱》中会讲食醋的发展等,同学们会听得津津有味,时而发出开心的笑声,还时时发出原来如此的感叹,快乐的同时消化着新知识,反馈效果良好。

5 设计任务驱动,创设情境

“任务驱动”的特点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完成一个具体的任务,来提高学习兴趣,大主题任务也可分成若干个小任务来完成。小小任务,亦可撬动课堂,就像“一个支点撬动地球”。任务驱动创设情境学习,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学生的学习活动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这也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的一点。“任务驱动”,利用探索问题引导、维持学生的兴趣与动机,在真实的情境中,带着任务学习,行使学习主动权。如此,除了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

例如,《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装置的组装和改进》这节课安排在二氧化碳的制取之后,课本上这一部分内容很简单的一页,对其原理描述的很清晰完整,课标和教学基本要求上,对这一部分的要求是要会判断是否能达到同样效果。为了让学生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本节课在原教材基础上,对内容进行拓展和重塑,重点是设置任务驱动情境,“还原”探究过程,按需组装和改进装置,从仪器的演化入手,通过一系列的启发提问,由繁到简、由表及里,让学生不断发散思维,搭建多种简易启普发生器。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合作探究,最后特设置的课外探究让学生利用生活中易得的材料、物品充当实验器材或稍做简单加工制成教具、仪器,对学生进行创作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的核心素养。对比以往的该部分的单一说教教学模式,学生兴趣倍增,教学效果倍增。

例如,《燃烧与灭火》化学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时,这节课主要包括燃烧的定义、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在本课中设计,大家一起对燃烧条件探究的实验改进讨论后,通过“看看谁的灭蜡烛(除用嘴吹外)鬼点子多”的任务的驱动,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感悟化学的魅力;学生也体会到燃烧使用不当的危害,体会灭火重要性。整个环节中同学们兴致盎然特别开心,有用沙子盖灭的、有剪断烛芯的、有用烧杯将其封闭的、有利用碳酸钙和稀盐酸及时反应隔绝氧气等等,方法众多,孩子们在此环节中能主动地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发散思维,联想到生活实际,能主动地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各能力在讨论中也获得提高。在这样的情境中同学们可以利用化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利于保持对化学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情境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但是兴趣是一种积极作用的情绪,它不可能凭空产生,它和情感相联系,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可以激发出学生积极探索的情感,调动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学习兴趣,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情境教学,激活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求知欲是学生追求知识的欲望,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质量的内在动力。求知欲越强,学习的自觉性越强。教学过程是教师主导,学生学的双边活动。教学效果既受教师主导作用的影响,也受学生主体作用的影响;教师的主导作用要通过学生的主体作用来实现。所以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望。良好的问题情境的创设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火花,培养了学生探究和创新思维能力。增添了化学课堂的魅力,使化学课堂焕发出了勃勃生机,充满了生命力。

情境创设,贴近了学生实际,易接受。学生熟悉的东西感受是具体的,容易的;陌生的东西感受则是很抽象的、难的,因此,教学,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用学生熟悉的东西创设各种情境。在创设情境时,先要仔细分析学生头脑中熟悉的是什么,感兴趣的是什么,从他们熟悉的、感兴趣的东西出发,提出学生力所能及又富于挑战性的问题。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法国启蒙思想家爱尔维修说:“只有环境和教育,才能把牛顿变成科学家,把荷马变成诗人,把拉斐尔变成画家”。在化学教学中,有效的创设情境,便是在诱导这种创造能力,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容易掌握相关的科学知识,还可以提高学生思考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从另一方面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化学有才、生动、有趣、浪漫并富有现实意义等缤纷特点;也让他们更加明白化学对促进社会发展及人类进步做出的重要贡献,深刻感受到生活需要化学。在日积月累的渗透下,使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各方面能有所发展,逐步实现学科核心素养中提到的提高创新素养的目的,化学课堂也将变得更高效。

猜你喜欢

创设化学情境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护患情境会话
奇妙的化学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