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儿科学医患沟通教育的探索与思考
2021-01-02李建琴
李建琴 孙 斌*
(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江苏·苏州 215000)
医患关系是医疗过程中最关键的人际关系,医患沟通是决定医患关系好坏的关键。良好的医患关系有助于医疗过程的顺利进行,改善医患关系,缓解医患矛盾,也可提高医务人员职业幸福感,意义重大[1];紧张不当的医患关系不仅影响日常的工作,而且易引起医疗纠纷。据有关调查发现,绝大部分医疗纠纷是由于医患沟通不当所致[2-3],而儿科学因其患者多为无表达能力或表达能力不全的患儿,同成人医患沟通存在很大不同,症状描述、病情沟通等只能通过患儿家属而非受诊治者,因而存在其特异性及不确定性,良好的医患沟通尤为重要,是儿科疾病临床诊治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证诊治过程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据有关调查,从毕业不久的医学生到工作多年的高年资医生,普遍存在沟通方法和技巧不足,这说明仅靠后期临床工作经验所获医患沟通技能往往不够系统和全面,医患沟通教育基础必不可少。加强儿科学医患沟通教育,培养儿科医学生掌握合格的医患沟通技能,可为儿科医生职业规划、职业幸福感、临床生涯的成功创造有利的前期基础,改善同患儿及其家属的医患关系,减少医患矛盾,对个人、患者以及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我国医患沟通教育存在不足
1.1 医患沟通教育起步较晚,课程设置及重视不足
我国医患沟通教育起步较晚,2003年南京医科大学为2000级医学本科生开设了36学时医患沟通专项教学课程,为我国首次开设该类课程[4],自此教育部门、各医学院校加强了医患沟通教育的实施和改革,“医患沟通学”也被教育部列为国家级教材(课程)。据最近的一项医患沟通课程教学组织状况调查研究发现,调查的全国114所医学院校中,开展了医患沟通教学课程院校共计74所,占比为69.4%[5],与国外先进国家水平仍存在一定差距,这与国外先进国家医患沟通教育起步较早,已形成了较为完整和成熟的教学体系、评价体系有关。
我国医患沟通教学课程开设至今不足20年,仍未完全普及,国内医学院校医患沟通教学课程设置仍偏少,课程占比不足,低于国外先进水平。部分医学院校虽已开通医患沟通教学课程,但重视度不够,甚至流于形式。据有关调查,目前我国医患沟通课程作为必修课开设的比例仅为 51.3%,远低于医学伦理学(79.2%)、医学心理学(71.4%)和医学法学(56.4%)[6]。
医患沟通教学课程课时不足仍是我国大部分医学院校存在的共性问题,我国医学院校医患沟通教学课程最高学时为36学时,最低学时仅16小时,相较于美国哈佛医学院三个学年的医患关系课程设置模式,存在较大差距。
1.2 医患沟通教育师资队伍匮乏,教师队伍背景单一
我国医患沟通教育在探索中开展和改革,基础相对薄弱,因此大多数医学院校医患沟通教育存在师资匮乏、教师队伍背景单一等师资不足问题。
国内医患沟通教育的教师队伍主要分为人文专业领域教师及临床医师,分属不同学科,因此具备不同的特色及优势。人文专业领域教师具有丰富的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语言学等专业知识储备及教学经验,大大丰富了医患沟通教学课程的内容和素材,教学时易引导学生站在患者的角度来进行医患沟通和处理医患矛盾,从更多元的角度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医患沟通的方法和技巧,有利于医学生获得更为全面、丰富的医患沟通技能。临床医生专业医疗知识和临床经验较为丰富,教学时更贴近临床实际,更易将学生带入医患沟通及医患矛盾处理的情境,对医患沟通的背景及重要性有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两类教师队伍均存在一定不足,人文专业领域教师因缺乏专业临床知识,教学时侧重于从人文关怀角度进行教学,易遗漏医学相关沟通内容;临床医师教学侧重于医学技术相关沟通,易忽视人文关怀相关知识的融入。而医患沟通不仅仅是疾病、病史的沟通,也包括和患儿及家属的日常交流、坏消息甚至病危消息的告知、缓解和消除患儿及家属紧张心态等沟通,仅靠单方面的医疗专业领域或人文专业领域相关沟通技能难以完全应对。
1.3 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不够完善
据调查,大多数医学院校医患沟通课程开设在本科阶段初期,该时期医学生均以文化课及实验课为主,临床实践机会较少。医患沟通教育作为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无任何临床实践基础的医学生在进行课程学习时,无法充分理解该课程的重要性,仅被动接受理论知识的灌输,无法真正理解医患沟通的重要性,难以熟练掌握医患沟通和医患矛盾处理的相关技能。后期至临床工作岗位后,医患沟通技能获得主要依靠个人能力、自身经验教训等,应用医患沟通教育课程知识较少,也就无法达到开设该课程的目的和最终目标。
目前国内医患沟通课程仍以大班课堂教学为主,对学生进行过多的理论知识灌输,不结合医学生特定的身份和其理解转化应用能力,无法使他们真正理解医生和患者的关系及医患沟通重要性。此外部分临床实习环节中也会穿插医患沟通教育相关内容,有意识的训练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但临床实习期间的医患沟通教育以“师徒式”教学形式为主,教学时间较为分散,教学内容主观性和随意性较大,教学效果无统一客观标准来进行衡量,导致医学生无法系统的学习和掌握完整的医患沟通技能,过散的课程安排反而会弱化课程的教学效果。
医患沟通教育课程不同于其他临床课程,无特定的衡量标准,同时也受沟通对象的影响较大,因此医患沟通教育是一门涉及医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语言学等多学科知识的交叉学科,需要多方面教学内容的融合,才能保证教学课程的有效性。但国内目前开设的医患沟通课程,教学内容存在重医疗、轻人文的问题,导致学生获得的医患沟通教育技巧不够全面,部分医生与患者进行沟通时,医学相关问题回复专业详细,但对患者身心疼痛、安慰劝服技巧不足,难以完全满足现代医院医患沟通的需求,也易导致医患矛盾的产生[7]。
1.4 医患沟通教学考评力度不够,考评内容及方式存在不足
考评是教育过程中重要的环节,应引起学校及学生的足够重视,而对于我国医患沟通教育课程开设不足、受重视度不够的现状,合适的考评可以促进医学生更好的掌握课程知识,也可评估医学生医患沟通技能的基本水平,为下一步改进和完善提供依据和方向。我国医患沟通教学虽基本设置考评环节,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因我国医学院校课程设置不足、总课程学时较短、作为必修课占比不高等原因,导致相应的教学考评受重视度不高,考评内容偏少或流于形式,无法引起医学生对该门课程的足够重视。
其次,我国医患沟通教学考评内容过于注重理论知识考评,而忽视医患沟通中谈话技巧和解决问题本质内容的考评,同时考评方式主要采取传统的课堂论知识考评。医患沟通本质及最终目的是沟通,实践性较强,仅凭理论知识考评无法反映医学生真实的医患沟通技能水平,学生也无法了解自身沟通能力及技巧存在的不足,只能通过后期临床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来逐渐提高和改进。
2 建议
2.1 提升医患沟通教育重要性,落实课程的开展
提高医患沟通教育的重要性。相关部门及医学院校应采取相应政策及措施,提升医患沟通教育在医学院校教学课程中的地位,医学院校尽量将医患沟通课程作为必修课开设。此外,可根据师生资源配置、预期教学目标等因素,在课程实施前制定全面、实用的教学计划,设置足够总课时的教学课程,以达到培养具备合格医患沟通技能医学生的预期目标。
合理设置医患沟通教学课程开展时间。医患沟通学涉及领域较广,专业性及临床实践性较强,医学生若无任何临床实践基础,仅通过课本内容及教师讲解,难以较好的理解和掌握该课程相关知识。因此医患沟通教学课程可尽量开设在学生具有一定的临床实践认识和经历后,也可根据实际教学安排,在临床实践中融合课堂理论知识,以便医学生能及时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应用中,熟练、全面、真实的掌握医患沟通相关技能。
2.2 提供政策支持,提升医患沟通教育师资水平
提供相应政策,支持医患沟通教育师资水平发展。教师作为医患沟通教育的主要及实际执行者,有关部门及医学院校应提供切实可行的政策支持,加大对教师的专业培训和投入,培养和增强相关领域教师的综合教学水平,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学习和能力建设,逐渐提高医患沟通教育师资水平。师资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培养更多具备合格、全面医患沟通能力的医学生,以应对未来愈加紧张的医患关系和愈加频繁的医疗纠纷。
加强学科间整合,实现团队教学。目前我国医患沟通教育仍处于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改进的阶段,要快速培养一批“万能式”教师队伍不太现实。医学院校可根据本校教师资源配置情况,联合医学领域及人文领域教师组建一个整体的医患沟通教学团队,共同对医患沟通课程的安排和教学进行设计和实施,从全面、多元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医患沟通教学。
2.3 完善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
合格的医患沟通课程应包括医学专业技术沟通课程和人文领域沟通课程,缺少或偏颇任一方面的教育,均无法培养具备合格、全面医患沟通技能的医学人才。
改进现有教育模式,丰富教学课程内容。目前国内医患沟通教育课程虽涵盖两方面内容,但基本独立进行教授,融合性不够,且存在重医疗、轻人文的传统教育现象,不适于现代教学和社会发展需求。我们应保留国内教材理论性及逻辑性强、内容丰富的优点,借鉴和学习外版教材注重实用性及实效性、医学诊疗内容与沟通技能密切整合的特色,同时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不断完善医患沟通教学内容。在制定教学计划及教学内容时可充分利用人文领域及医学领域教师资源,打破学科间的隔阂,加强两个学科间教育内容的融合,教学内容需同时兼顾人文关怀和医疗技术两个方面,以更为全面、多元的教学角度传授医患沟通相关知识,以便于医学生掌握更为全面、实用的医患沟通技能。
改进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方法。作为实践性较强的一门学科,目前国内课堂理论教学为主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对课程内容和医患沟通技能的有效理解和掌握,难以完全满足教学目标的需求。医患沟通教学需依据教学内容为基础,以培养学生掌握医学沟通技能为教学目标,尽量为学生创造贴合实际的教学环境,在传统课堂教学基础上融入多种现代化教学方法,如PBL教学法、标准化患者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等[8],丰富教学方式,加强学生参与积极性,使学生在实践中强化理论知识,熟练掌握医患沟通技能。需要注意的是,儿科学医患沟通教育因其患者为儿童,考虑到沟通效果与患儿的年龄、受教育水平以及家属素质等相关,采取情景模拟教学法及标准化患者教学法时,沟通对象应尽量覆盖多个年龄段儿童及多种类型患儿家属,以保证教学内容的全面性。
2.4 加强考评
提高医患沟通教学考评重要性,完善现有医患沟通教学考评内容及方式。目前我国医患沟通教育未得到足够重视及有效实施,导致存在教学考评受重视度较低、考评内容不足、考评方式单一等问题,考评结果难以反映医学生真实的医患沟通技能水平,建议从两方面着手以落实及加强医患沟通教学的考评。
首先,提高医患沟通教学考评在整个教学考评中的分值占比,将医患沟通技能作为医学生考核体系中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也可将其纳入毕业或出科的评判标准之内。
其次,完善考评方式及考评内容。不同于大部分以理论知识考评为主的学科,理论知识的考评无法反映医学生真实的医患沟通技能水平,学生也无法了解自身沟通能力水平及存在不足,医患沟通教学课程的考评应侧重于沟通能力、解决问题和矛盾能力等综合素质的考评,考评方式上也可增设情景模拟、典型案例模拟等更贴合医患沟通实际情况的方式,以评判考生对课程知识及实践运用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3 结论
我国社会及经济迅速发展带动了国民精神和物质文明的不断提升,父母对儿科医疗服务的需求也不断提高,社会及家庭对儿童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同时网络和信息化的发展加剧了医患矛盾及医师不实消息的传播和发酵,儿科临床诊治中医患冲突愈加频繁、形势严峻。我国医患沟通教育起步相对较晚,部分医学院校仍未开展医患沟通教育课程,重视度较低,医学生医患沟通技能获得主要通过后期临床工作获得,成本较高,耗时较长。提升儿科学医患沟通教育地位,壮实儿科学医患沟通教育师资队伍,完善儿科学医患沟通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有助于培养更多具备合格医患沟通技能的儿科医师,是改善医患关系、防范医患矛盾的最有效方法,对患者、医师、家庭及社会均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