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心理分析及应对策略

2021-01-02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36期
关键词:旅游业毕业生旅游

杨 静

(首钢工学院 北京 100043)

旅游职业教育担负了为我国旅游业培养从业主力军的任务,人才培养的质量也直接关系到旅游行业的整体发展状况。随着国家文旅融合,旅游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时代,新形式、新业态下的旅游业对社会发展发挥着多元化的功能和作用,对人才需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学生的就业环节作为由学校到社会的转折点,成为直接影响毕业生就业、专业改革、教育教学等方面的重要参考指标。因此,如何积极引导学生,排除不良的心理干扰,积极的面对社会行业大环境,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对促进大学生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旅游管理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1.1 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

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使得旅游管理在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中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开设专业的学院增加,培养的毕业生人数也有了迅猛增加。然而社会及行业对毕业生的需求与旅游专业毕业生供需不对等,一方面很多旅游从业人员非旅游管理科班出身,就业门槛低,对专业背景要求不高,这也导致了旅游专业毕业生出现了就业困难的问题,甚至很多旅游业不发达的地区更是出现了“毕业即失业”的现象,很多接受系统教育的旅游人才从事非专业工作,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

1.2 传统观念对旅游就业的影响

旅游业的定位近几年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属于战略性支柱产业。但在中国传统观念依旧认为旅游行业即是服务性行业,属于低端产业,职业社会认可度底,从业没有保障,“青春饭”等陈旧观念。据统计,毕业生毕业后随着时间推移,还会出现大量改行的学生,能继续从事旅游业的毕业生数量逐年递减。据统计,综合性大学旅游管理毕业生对口就业率为30%,专科院校为50%,毕业两年后上述数据会分别降到10%和30%,旅游行业的行业认同率低和毕业生专业就业率低的“双低”现象依旧存在。

1.3 旅游业自身的局限性

旅游管理有其专业和行业的局限性,旅游行业受季节影响大,因此存在明显的淡旺季。行业会受到自然、社会、政策等很多因素的影响,抗风险能力低。旅游企业从业者很难有稳定收入及社会各项福利的保障等方面也是制约毕业生选择就业的主要障碍。此外,旅游从业人员对专业性要求不高,大部分岗位入职门槛较低,专业教育与社会培训产生了明显的冲突,这也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就业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专业与职业不对口现象突出。

1.4 专业培养与社会需求存在差异

高等教育都有其各自的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一方面各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计划的编排和课程教学实施等环节特色和层次不突出,旅游管理教育在中职、高职、本科、研究生、博士等各阶段都有开设,本科及以上层次以培养专业研究性为主,职业教育阶段则以应用技能型为主,然而,在人才培养方面,职业教育本科化的现象十分突出,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学计划的设置以及课程改革等方面都没有充分体现出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旅游业随着旅游法的出台,旅游者消费偏好的改变,市场对人才需求的标准也在发生变化,对从业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学校的专业培养与企业的人才需求之间的契合度也成为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因素。

2 旅游管理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

2.1 毕业生就业心理存在的问题

2.1.1 焦虑消极的心理

近几年随着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2021届高校毕业生总规模达909万,同比增加35万人。新闻媒体对大学生就业难等社会情况的报道,学生对即将面对的社会竞争环境产生了极大的恐慌。相反,对自身定位不足,对行业企业了解不深入,专业知识不扎实,专业技能不过硬,在经历几次应聘不成功后,会产生较大的消极对待的心理。

2.1.2 缺乏自信的心理

面对国家高考扩招,大学生就业难,职业院校的学生在就业时会面对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学生的学历及名校压力,在同一个人才竞争市场上,职业院校学生会产生对自身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个人综合素质自卑心理,对就业和未来的职业缺乏自信心。旅游管理专业的资格证书通过率较低,也导致了缺少从业自信心的现象。

2.1.3 依赖逆反的心理

毕业生在大学毕业已具备完全行为能力,应有自己的主见及辨别能力,要对自己负责,但在调查中发现,很多毕业生在就业时存在明显的依赖心理,将个人就业依靠父母及亲朋好友,缺乏独立分析处理问题,做决策的能力,对独立进入社会缺乏安全感,就业择业不积极,主观能动性低。

2.2 毕业生择业心理存在的问题

2.2.1 求工作高薪的心理

大学生在就业对薪酬待遇的关注力要大于其他要素,由于旅游行业的行业特点,从业人员的收入差距较大,学生对未来职业发展认知不足,缺乏长远规划,没有树立起要从基层做起的意识,择业时求高薪的心理较为明显,对基层工作及薪资待遇接受程度低,成为影响毕业生就业最显著的原因。

2.2.2 求工作稳定的心理

旅游行业由于存在季节性、周期性及脆弱性的特点,相对于其他行业和职业,旅游行业大部分从业者缺少稳定的工资待遇及社会保障,工作本身也具有较强的灵活性,从业者工作时间、工作地点、工作对象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工作的稳定性也成为旅游管理毕业生择业的主要心理诉求。

2.2.3 求舒适长远的心理

旅游工作岗位有在室内的,还有大部分岗位需要户外工作,四处奔波,需要乘坐各类交通工具,也会面对各种突发情况,上下班时间不固定,工作内容对体力、耐力、心理承受能力都有很强的要求。社会对旅游业等服务性行业存在属“青春饭”的片面理解,毕业生从舒适长远的角度,会对旅游行业产生抵触。

3 职业旅游管理毕业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3.1 学生个人因素

毕业生自身的原因,包括对专业、行业、社会没有客观的认识,对自身定位不准,缺乏长远的未来规范,没有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对旅游管理的专业内涵、职业范围、岗位职责、服务性质认识不清,缺乏基本的职业认同感。毕业生从心里到外在各方面都没有做好进入社会,积极投身旅游行业的准备,心理转变、角色定位、职业意识欠缺,期望值过高,个人能力与企业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导致出现毕业生择业与企业需求的不对等。

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专业知识掌握和自身综合能力都是进入社会胜任工作岗位的重要衡量要素,职业院校的学生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专业技能的提升,自学能力、专业能力、非专业能力等方面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

3.2 学校因素

学生在入学阶段对专业没有系统深入的认识,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专业课程的设置等方面与行业岗位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根据学生差异性进行分层教育很难实施。大学教育的过程中注重对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对学生综合职业素养的培养。学生毕业前期的针对性就业指导工作没有深入的跟进。

旅游业属于服务型行业,对员工的专业技能要求较高,学生在校学习不仅要学习相应的专业知识,更应该掌握相应的专业技能,课程设置与安排应能对接未来的工作岗位,通过学校的学习,胜任岗位需求,减少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差距。

3.3 社会因素

旅游行业近几年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整个社会大环境对旅游服务业的认识没有得到根本的改观,职业的社会认可度低,全社会对服务产业存在一定的偏见。社会贫富差距、物质生活压力、城市生存能力、人才竞争激烈等现象也是毕业生在就业时不得不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旅游从业者缺少必要的社会归属和工作的稳定性,绝大多数属于自由置业状态,行业的淡旺季也直接影响到从业者收入的稳定性,大型旅游企业门槛高,置业院校学生入职困难,其他中小型企业资金和市场压力大,用工不正规,从业资格没有专业背景的限制。2019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旅游业就是一次巨大的考验,旅游业的脆弱性,决定了旅游业会受到很多不可控因素的影响,行业和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对旅游管理毕业生的从业和择业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4 职业院校旅游管理毕业生心理问题调整策略

4.1 提升自我调节能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在新生入学阶段就要开始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三年的学习过程中要不间断的进行心理引导,将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心理作为接受教育的必修课。引导学生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能够进行准确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定位,客观的分析自身的优劣势,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明确就业目标,提升专业认同及职业自信,培养学生具备良好品德和综合职业素养,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在毕业前对学生进行就业形势分析及心理教育,帮助学生正确分析就业形势,指导学生做好求职准备,对学生的就业状态进行全程跟进,学校、家长、学生,三方配合,积极引导,帮助学生顺利就业。

4.2 加强旅游管理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层次和方向各不相同,在专业建设方面要紧跟行业发展的需求,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突出院校和专业的特色。职业院校主要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旅游业属于社会服务型行业,就旅游管理专业而言,实践教学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增强学生的专业竞争力,在人才培养方案的拟定,教学计划编写、课程设置、师资配备、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都要以学生未来的岗位和社会适应能力为目标,分层分类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学生就业的竞争力和自信心。

在专业建设中,要以学生未来工作岗位需求为核心,校内实训、校外实践、定岗实训及毕业实习等环节都应围绕职业发展及专业技能展开,为学生未来的就业打好基础,做好工学交替,产学一体。深化专业校企融合,在课程开发、实习实训等方面充分发挥企业的作用,拓展学生就业渠道。

4.3 做好就业指导,提升就业能力

毕业生的就业择业是学生进入社会的关键时期,学校及社会各方面应为毕业生的就业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帮助和指导,包括劳动力资源的分析、行业发展预测、就业信息的传递、就业渠道的搭建、就业政策和服务的咨询等工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意识,调整就业心态,做好就业准备,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及就业指导工作可以帮助和引导大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认知,客观的分析就业形势,为学生高质量的就业提供动力。

4.4 规范旅游市场,提升职业自信

旅游业已发展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型产业,旅游业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方面具有重大的作用,201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的颁布和实施对整顿旅游市场、提升行业信誉、规范行业发展、保障了旅游者及旅游从业者的切身利益,对整个旅游市场的良性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未来旅游企业之间的竞争将面临产品品质及人才需求等方面的竞争。通过政府、行业、企业等各方努力,规范旅游市场行为,打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提高旅游职业社会认同感,适当增加旅游业准入门槛,保障旅游管理人才就业渠道,为旅游从业人员创建良好的外部环境。

5 结束语

职业类院校旅游管理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一直是各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充分认识旅游管理专业特点及行业发展现状的同时,分析本专业学生在就业择业存在的心理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原因,采取一定的应对策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通过专业建设及就业辅导等技术手段,提升旅游毕业生的综合能力,顺利的完成从学生到从业者,从学校到社会的转变工作,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旅游业毕业生旅游
9岁的高中毕业生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中国旅游业2017的风往哪吹?
最“叛逆”的毕业生
旅游业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简析1912—1928年北京的旅游业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