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用城市博物馆资源推进课程思政的思考

2021-01-02张瑞杰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36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博物馆思政

张瑞杰

(上海东海职业技术学院 上海 200241)

1 新时代利用城市博物馆资源推进课程思政的背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的高等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新时期的高等教育要求在教育教学中,既要注重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又要注重在知识传播中强调价值引领,突出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融通。因此,如何把课程思政的内容合理地融入到专业课程的教学当中,在完成专业教学目标的同时,自然地实现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成为教师必须思考与探索的重要问题。

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思想政治工作首先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应提升亲和力和针对性,其他各门课程也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教高〔2020〕3号),在该通知中教育部要求高校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以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课程思政建设,旨在挖掘各门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以课堂为载体将思政元素化为甘露撒向学生心中,实现“春风化雨”的育人成效。

“课程思政实质是一种课程观,不是增开一门课,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1]“课程思政”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课程思政为如何育人、育哪些人、育人效果等开辟了新道路,指明了新方向。

博物馆的藏品与展品大多都是人类历史上文化与艺术的珍品,无论是其艺术形式上的精美绝伦,还是历史研究价值的不可估量,它们能为我们认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与思想提供清晰的实证,很多也的确代表了当时艺术与审美的最高水平,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的绝佳代表,能充分显示中华民族延续不断的文脉。在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依托博物馆资源这个载体来进行课程思政。这样既可以带给同学们巨大的文化震撼,同时也在“润物细无声”的知识学习中融入了理想信念层面等的精神指引。

2 城市博物馆资源对于课程思政的作用

博物馆资源在推进课程思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为推进课程思政不但奠定了物质基础,还提供了丰富的载体,同时也为课程思政提供了思路。博物馆资源与专业课程相结合,使课程内容更加丰富、课程形式更加活泼,给大学生们留下深刻印象,也使大学生们充分感受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深邃与魅力,从而对中国文化产生深深的认同感。

2.1 博物馆大发展为推进课程思政奠定了物质基础

上个世纪初,晚清状元张謇创办了南通博物苑,开启了国人建设公共博物馆的历史。至今,博物馆建设在中国已经走过100多年的历程。走进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人民的综合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博物馆作为教育、学习、休闲的重要场所,逐渐走进人民大众的日常生活。

此外,1949年以后,高校博物馆在中国博物馆界也享有许多“第一”的称号,中央美院美术馆是首座专业类美术展览馆,北京印刷学院中国印刷博物馆被认为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印刷专业博物馆,厦门大学人类学博物馆是第一个专业的人类学博物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航空馆是第一个向公众开放的综合性航空科技博物馆。当前博物馆的迅猛发展,为我们利用博物馆推进课程思政提供了现实契机、奠定了物质基础。

2.2 博物馆资源为推进课程思政提供了丰富的载体

党中央对文物工作一直给予高度重视。我党在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红色文物资源,为当下利用博物馆资源来推进课程思政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载体。

对于专业课程来说,城市博物馆因其丰富的历史收藏与艺术经典一直都是学生进行专业学习的重要信息来源;与此同时,它们又是记录国家、民族、地区的历史、宗教、艺术、设计、民俗、技艺等方方面面文明精华的重要场所,有着重要的教育功能。学术价值与教育价值的双重功能使博物馆十分适合在进行专业课程教学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2.3 博物馆资源对课程思政提供思路

博物馆的文化资源包罗万象,它记录着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先民们的智慧与信仰,把他们对于这个世界的理解与情感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纵然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文化,但任何时代的知识都不是无根之木。

很多专业课程本就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需要多学科的知识交叉作为基础储备,专业课程授课的过程中也需要调动多学科的理论资源和技能资源,强调多学科知识的有机融合。因此,能为专业课程带来有益助力的文化资源是非常丰富的。除了博物馆以外,还有现代艺术展览馆、科技馆甚至于图书馆档案馆等等。众多的资源空间值得开拓与探索。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一样,都可以尝试突破教室教学的限制,把课堂设置到广阔的社会文化资源空间之中,为学生创造更为切身的学习体验。

3 利用城市博物馆资源推进课程思政的途径

博物馆所保存的丰富资源,从具体的教学资源来说,这些展品是非常宝贵的文化源泉与灵感宝库,可以说为课程思政的开展和推进提供着丰富而有益的启发与参考。深入挖掘博物馆资源的思政教育元素,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结合,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活动,探索并实践“滴灌式”“浸润式”“体验式”的课程思政模式,拓展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方法和途径。

3.1 对博物馆进行“使用列表”分类

在利用博物馆资源推进课程思政的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需要对博物院进行“使用列表”的分类,这样才能更好地推进课程思政。上海有很多的主题博物馆。如:打字机博物馆、照相机博物馆、元代水闸遗址馆等。

就每个博物馆所对应的学科门类而言,不同的博物馆对应不同的学科门类。如:钱学森图书馆:理想信念教育(学科类型:物理、政治、历史、音乐、美术)、东方乐器博物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科类型:民俗、音乐、历史、美术)、海洋大学博物馆:大国文化(学科类型:生物、地理、政治、国际关系、历史)、纺织服饰博物馆:大学生综合素质(学科类型:艺术、历史、民族、地理、化学)、中国“慰安妇”历史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学科类型:历史、政治、国际关系)、华师大生物馆:可持续性发展(学科类型:生态、环境、生物、社会学)。

3.2 教师将博物馆资源融入课程思政的设计

专业课思政教育的过程要避免表面化、形式化,需要任课老师投入更多的精力在课前准备和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思考在哪些点上能将专业知识与思政知识达到深入又自然的融合,又能让学生兴趣盎然。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时一定要注意“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与学生产生“共情”,避免让思政内容的先导过程成为说教,努力保护学生的学习好奇心与积极性。

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的时候,可以将博物馆资源融入课程思政的设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其实就是将各种历史的、社会的、文化地与艺术的资源转化为系统的课程资源的过程。选择哪些内容进行思政教育,以怎样的形式与专业教育融合,这本身也是一个批判性与系统化的思维过程,这个过程周而复始,不断迭代。它是开放性的,随着过程的进行会有新的资源与新的形式的加入。

3.3 利用博物馆资源进行课程思政实践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是人的思想形成发展的源泉,也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巩固理论教学成果的重要环节,是大学生磨炼意志、砥砺品行、涵养德性的重要方式。要将博物馆资源融入实践教学工作体系,纳入教学计划,不断完善实践教育教学体系,积极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使大学生在参与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亲身体验感知精神的力量和时代价值。

专业课程教学当中蕴含的思政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利用博物馆资源进行实践调研,是一种与专业教学相融合的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专业课程中的一部分教学内容可以通过实践考察的形式,让同学们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并通过对博物馆考察进行创造性、发散性思考,透过对博物馆中知识的了解,找到博物馆资源中与专业课程相契合的部分。这样对学生而言,可以增强课程体验,提升学习效果,达到课程思政的目的。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博物馆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博物馆
思政课“需求侧”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露天博物馆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