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龙胶囊联合顺铂+多西他赛 (DP) 方案治疗中晚期宫颈癌的疗效观察研究
2021-01-01陈容
陈容
【摘要】目的:探讨中晚期宫颈癌应用金龙胶囊联合顺铂+多西他赛(DP)方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中晚期宫颈癌患者90例以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用 DP 方案治疗,观察组加用金龙胶囊联合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客观缓解率、疾病控制率均高于对照组,而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不良反应率均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晚期宫颈癌应用金龙胶囊联合 DP 方案治疗可提高疗效,可减少局部复发、远处转移及不良反应,值得应用。
【关键词】中晚期宫颈癌;金龙胶囊;顺铂;多西他赛;局部复发
[中图分类号]R737.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96-5249(2021)21-0012-02
宫颈癌是女性比较常见的生殖系统疾病类型,在女性恶性肿瘤中高居首位,我国有关报道中显示中期宫颈癌、晚期宫颈癌患者五年生存率仅为50%与20%左右[1],为了尽量提高中晚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效果,有必要对其治疗措施进行探究。对于中晚期宫颈癌而言,化疗方案是常用手段,比如順铂+多西他赛(DP)方案治疗,证实有一定的价值。但是,化疗方案带来的副作用导致部分患者难以耐受,无法坚持完成治疗,为了尽量避免副作用发生,近几年一些学者提出联合金龙胶囊治疗,但这方面的研究与报道在基层医院十分缺乏,有必要进一步探究。本次就我院收治的中晚期宫颈癌患者90例进行分组研究,观察组45例、对照组45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7年1月~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中晚期宫颈癌患者90例以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年龄25~75岁,均值(50.43±5.26)岁;病理分型腺癌6 例、鳞癌39例;临床分期Ⅱ b 期5例、Ⅲ期35例、Ⅳ期5例。观察组:年龄27~73岁,均值(50.66±5.41)岁;病理分型腺癌5 例、鳞癌40例;临床分期Ⅱ b 期3例、Ⅲ期37例、Ⅳ期5例。两组患者年龄、病理分型、临床分期上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有完整临床资料,经病理证实满足中晚期宫颈癌诊断标准[2],符合国际妇产科协会分期标准Ⅱ b~Ⅳ期,自愿配合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临床资料与随访资料缺乏,依从性差,严重心肝肾病变,怀孕期间或哺乳期间,精神疾病或意识障碍,本次研究药物过敏体质。
1.2方法 (1)对照组:本组患者采取DP 方案治疗,包括顺铂(生产厂家:齐鲁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H37021358,规格10mg/瓶)与多西他赛(生产厂家:江苏奥赛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H20064301,规格0.5ml:20mg),其中顺铂50mg/m2溶于生理盐水,静脉滴注,每3周1次;多西他赛60mg/m2溶于生理盐水,静脉滴注,1h 内滴注完毕,每3周1次。1疗程以连续治疗6周计。(2)观察组:本组患者除了DP 方案,还加用金龙胶囊(生产厂家:北京建生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Z10980041,规格0.25g/粒)治疗,每天3次,每次4粒。1疗程以连续治疗6周计。
1.3观察指标评价两组疗效,记录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不良反应率,并比较分析。
1.4评价标准 (1)疗效[3]:治疗后肿瘤病灶消失,持续4周以上,且无新病灶为完全缓解;治疗后肿瘤病灶直径降幅不低于50%,持续4周以上,且无新病灶为部分缓解;治疗后肿瘤病灶直径降幅不足50%或增幅不足25%,持续4周以上,且无新病灶为稳定;治疗后肿瘤直径增幅25%以上或有新病灶为进展。客观缓解率=完全缓解率+部分缓解率;疾病控制率=完全缓解率+部分缓解率+稳定率。(2)局部复发:因局部跳跃病灶及其他因素所致肿瘤细胞残留而诱发的复发。(3)远处转移:原发病灶经血液或其他途径导致远处器官或淋巴结转移而诱发的复发。(4)不良反应:主要有胃肠道反应、液体潴留、肝肾功能异常、中性粒细胞减少、听力降低等。
1.5统计学分析 SPSS22.0分析计数资料,用%表示、χ2检验, P<0.05差异显著。
2 结果
2.1两组疗效比较[n(%)] 完全缓解观察组22(48.89)>对照组8(17.78)、部分缓解观察组14(31.11)>对照组12(26.67)、稳定观察组5(11.11)>对照组13(28.89)、进展观察组4(8.89)>对照组12(26.67)、客观缓解率观察组36(80.00)>对照组20(44.44)、疾病控制率观察组41(91.11)>对照组33(73.33)、χ2=6.432,二者均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显著(P<0.05)。
2.2两组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比较观察组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均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两组不良反应率比较胃肠道反应观察组2例 (4.44%)<对照组4例(8.89%)、液体潴留观察组1例(2.22%)<对照组3例(6.67%)、中性粒细胞减少观察组1例(2.22%)<对照组3例(6.67%)、肝肾功能异常观察组0例(0)<对照组2例 (4.44%)、听力降低观察组0例 (0)<对照组2例 (4.44%)、χ2=6.503、 P<0.05。
3 讨论
宫颈癌是临床比较常见的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疾病,从有关统计中发现,全球新发宫颈癌每年高达50万左右,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需引起重视。宫颈癌早期并无典型或特殊性症状,极易被患者自身忽略,为此医院确诊时大部分已为中晚期,丧失最佳治疗机会,往往会预后不佳。近几年,宫颈癌在国内发病率有所升高,严重影响女性正常的生活与工作,且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患者可能有出血、消瘦、发热等症状,严重情况下甚至诱发器官衰竭、尿毒症等。对早期宫颈癌而言,临床治疗方法以手术为主,但进展到中晚期后,手术治疗效果较差,需配合放化疗、药物等方案辅助治疗。随着中西医结合治疗逐渐成熟开展,一些研究中发现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可减少复发,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成为研究热点课题。
本次研究结果说明中西医结合治疗中晚期宫颈癌患者,能明显提高临床疗效,减少局部复发、远处转移,同时还可减轻化疗带来的副作用,安全性更高。本研究与同类研究结果相似,董亚楠、鲍英丽、王圆媛学者[4]对收治的56例中晚期宫颈癌患者分组研究,对照组用静滴顺铂+多西他赛治疗,治疗组则加用金龙胶囊治疗,显示治疗组客观缓解率、疾病控制率更高,而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不良反应率更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顺铂对宫颈癌比较敏感,也是常用的化疗药物之一,对肿瘤细胞修复有抑制作用,同時和细胞内亲核基团结合,进而DNA 链的碱基产生作用,导致DNA 正常复制功能改变,使得 DNA 复制受限,最终抑制癌细胞分裂。多西他赛则是常见的抗肿瘤药物紫杉醇衍生物之一,有破坏微观结构与促进微管聚合的价值,从而实现抗肿瘤的目标。将顺铂联合多西他赛治疗,在临床上被认为是一线放化疗方案,在早期宫颈癌中有着不错的价值,但对于中晚期宫颈癌患者,其病情更重,单一顺铂联合多西他赛方案治疗,疗效并不满意,存在较高的局部复发率与远期转血再灌注、软组织缺损重建等。研究表明,不同体位对盆底肌纤维的肌力有一定的影响,因为第一类肌纤维主要支撑盆腔器官,可以保证其长时间收缩的同时减轻疲劳。第二种类型的肌纤维主要用于肌肉收缩,呈现阶段性收缩模式,并具有疲劳性。在自然分娩过程中,强烈的子宫收缩会引起剧烈疼痛,导致恐惧和焦虑,而不良情绪会影响孕妇的呼吸节奏,延长产程,增加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在分娩中,采取自由体位能有效减轻宫缩引起的疼痛,有助于扩张宫口,缩短产程[7]。体位干预能有效缩短产程和疼痛时间,自由体位可拓宽盆腔入口、盆腔中部和盆腔出口的空间,同时,摆动动作有利于胎头旋转至枕前位置,使胎头更贴合宫颈,从而促进产程进展,缩短产程,并缓解强烈子宫收缩引起的疼痛[3],减少会阴侧切的发生,可减轻盆底组织损伤,从而降低产妇产后盆底功能障碍发生率[4]。
该研究的成果显示观察组的产妇自然分娩率 63(96.92) 高于对照组 54(77.14),P<0.05。叶平[5]的研究也显示,自由体位分娩对初产妇产程及分娩结局的影响大,自然分娩 96.00% 高于对照组78.00%,说明自由体位可提高自然分娩率,和我们的研究相似。
综上所述,分娩产妇实施产妇自由体位分娩效果确切,可缩短产程,减少产后出血,改善新生儿预后,提高自然分娩率,减少盆底功能障碍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Kundu, Pronab, Mondal, Tirtha, Das, Sinjan, et al. Delivery of a bioactive photosensitizer to natural DNA using gamma-cyclodextrin as carrier[J]. Indian Journal of Chemistry, Section B. Organic Including Medicinal, 2019, 58(2): 147-156.
[2] 胡胜男 . 导乐分娩球配合自由体位对初产妇产程进展、分娩结局及产痛的影响 [J]. 中国妇幼保健 , 2020, 35(19): 3571-3574.
[3] 朱丽琴 , 韩永香 . 气囊仿生助产术联合自由体位对分娩结局影响的研究 [J]. 全科护理 , 2020, 18(27): 3656-3658.
[4] 游华莲 , 郑群 , 赵仕区 . 自由体位分娩结合激励式心理干预对高龄产妇免疫功能及分娩结局的影响 [J]. 黑龙江医药 , 2020, 33(03): 714-716.
[5] 叶平 . 自由体位分娩对初产妇产程及分娩结局的影响 [J]. 福建医药杂志 , 2020, 42(04): 1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