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的师德师风建设:新要求、新思路与新问题
2020-12-31魏国武王清平
魏国武 王清平
摘 要 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师德论坛于2020年11月25日在华南师范大学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两百多名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们,紧紧围绕“用爱与智慧点亮万千孩子的人生梦想”这一主题展开了深入的对话与交流,共同探讨了后疫情时代中小学师德师风建设的新要求,并提出了未来深化师德师风建设的新思路,进一 步探讨了后疫情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新问题。
关 键 词 粤港澳大湾区;师德师风建设;爱与智慧;家国情怀;会议综述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20)12-00-04
2020年教师节,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全体教师,既充分肯定了全国广大教师为抗击疫情所作出的重要贡献,同时也提出了殷切期望。伴随着后疫情时代的来临,中小学师德师风建设不仅面临着新的挑战,也提出了不少新的要求。为此,在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广东省教育厅的指导下,由华南师范大学主办,教育部师德师风建设基地(华南师范大学)等单位承办,香港田家炳基金会、香港《知识》杂志社等单位联合协办的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师德论坛于2020年11月25日召开。来自全国各省市的专家学者、中小学校长、一线教师代表等两百余人齐聚华南师范大学,围绕“用爱与智慧点亮万千孩子的人生梦想”这一主题展开了深入的对话,探讨后疫情时代深化师德师风建设的新要求、新思路和新问题。
一、后疫情时代对师德师风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教师的教育教学带来了极大冲击,也给师德师风建设带来了挑战。立足当前教育实际,与会嘉宾重点讨论了后疫情时代对师德师风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一)责任担当: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与会嘉宾一致认同,培养具有“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高度使命感的大国良师是后疫情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主旋律。本次论坛上,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中国工程院钟南山院士特别发来视频,他指出:“常态化之下,如何坚守教师育人的职责与使命,这是对每一位教师的挑战,更是对教师智慧与勇气的考验,作为一名老师,我们要时刻铭记自己的责任与使命,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用饱满的热情和专业的智慧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有信仰、有担当、有能力、有情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香港教育研究发展中心詹华军总监强调:“新时代的教师要有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政治觉悟。不管是内地的教师,还是香港﹑澳门的教师,都要讲政治,都要爱国,尤其是香港的教师。要培养香港青少年学生的国家观念、民族意识和归属感,香港的教师首先要有国家观念、民族意识和归属感。”那么,教师的智慧与责任感又是什么关系呢?合肥师范学院宋冬生教授认为:“教师的智慧来自责任感和使命感,面对困难,唯有强烈的责任感才能把教书育人的信念转变为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二)家国情怀:体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与会嘉宾高度认同,“高尚的家国情怀、自觉体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后疫情时代师德的重要内核。《课程·教材·教法》杂志社编辑部主任刘启迪指出:“面对疫情考验要有大爱的情怀,还要回望中华传统文化,一定不要忘记我们的根。作为中国人,我们的政治、军事、科技由原来的跟跑乃至将来领跑,我们的教育也要适应大的形势变化需要,有一个可供我们挖掘交流的资源就在中华传统文化里。”在时代楷模、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民族中学陈立群校长看来,“家国情怀是新时代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精神基础”。詹华军总监认为:“广大的香港教育工作者应当自觉地拥护‘一国两制、香港基本法和港区国安法,支持香港特区政府依法施政,为保持香港的繁荣稳定,推进香港融入大湾区建设,加快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华南师范大学郑航教授认为,“爱国主义情怀源自人类的‘根源意识和‘眷恋情结,由个体深层意识中‘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休戚与共之感所驱动”。为此,“教师应在增进专业情意和提升专业能力中将爱国主义教育付诸行动”。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刘长海教授提出,教师应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树立为国家培养新时代人才的信念。
(三)德智共生:师德与师能并进
师能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同时也是师德师风的重要基础。后疫情时代,课程内容的改变、“智能+”技术的教学方式变革、信息素养的提升赋予了师能新内涵,也给师德师风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做“具备高尚师德的智慧型教师”成为师德师风建设的题中之义。论坛中,著名教育家、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先生十分强调教师的师德与师能并进问题,他在视频贺词中指出:“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关键在教师。提高教师的师德师风水平、提升教书育人的专业能力是当务之急。”田家炳基金会副主席戴希立先生也非常重视师能发展问題,他强调:“在全球化的时代,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首要的是老师也要有正确的专业精神和专业能力,才能帮助学生全人发展。”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广州中学名誉校长吴颖民指出了教师学习之于师德师风提升的重要性。他认为,教师面临着两大挑战,一是新的知识;二是新的技术。这两大挑战都指向教师的终身学习问题,“强化学习的意识,改进学习的方式,要提升学习的能力,这是当前教师提质最重要的问题”。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部常务副部长王红教授强调,爱与智慧是非常重要的,假爱、错爱都是缺乏智慧的爱。她认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显然是教育当中非常重要的核心,如果仅有爱,会让爱变得肤浅,爱如果失去了智慧的内核,不能真正起到想要的效果。爱与智慧缺一不可。”她同时指出:“疫情时期,面对突发困境教师如何发挥智慧以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如何智慧引导学生学习,很多老师缺少这样的专业素质。”华东师范大学刘良华教授认为,作为教师,爱与智慧都很重要。同时,他通过区分日常生活与非常生活提出了教师的关键能力,他认为爱是柔性的,意志是刚性的,二者相辅相成构成完整的人格,这就是教师的关键能力。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班华教授则强调了教师研究的师德意义,他认为:“面对疫情等特殊环境,教师需要加强研究,提升专业智慧,用爱与智慧促进年轻生命成长,提升育人成效。”
二、后疫情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新思路
面对后疫情时代给师德师风建设带来的挑战与要求,与会嘉宾立足我国实际探讨了师德师风发展的新思路。
(一)以史育德:厚植信念情怀
在2020年1月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习近平同志首次系统地提出了“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重要命题。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与会嘉宾一致认为,“四史”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教师需要认真学习“四史”,来正确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从而由历史中汲取智慧、厚植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信念情怀。教育部教师工作司任友群司长指出,“四史”教育是提升师德的关键一环。作为教育者,教师首先就要接受“四史”教育,应将师德师风教育融入党的建设,融入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社会实践,突出课堂育德、典型树德、规则立德,强化师德师风教育的实效性。
(二)以文润德:涵养精神内核
作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凝結在民族深处的独特精神标识。后疫情时代,一个民族如果没有高尚的品格情操和坚韧向上的精神内核,将无法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此,与会的专家、学者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师德师风建设”展开了深入探讨,一致认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广大教师的精神内核,引导教师自觉学习民族文化并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师德师风的重要途径。刘启迪主任指出,课程和文化是息息相关的,文化不一定表现为课程,有其他形式表现,但是课程改革、教材编写与使用的深处一定是文化。王红教授用一个形象的比方给我们诠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于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她认为:“西医面对的是器官,而中医面对的是人,教育就是这样,如果从标准化、机械化看是一个个零件,以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教育则关注人的整体。”广东佛山市南海区西樵教育发展中心黄浩森认为,文化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基础,教师的国家认同可以从乡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开始,从而实现以文化人的目的。澳门中华总商会附设商训夜中学黎洁谊老师认为,对教师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培养教师的爱国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三)以智促德:提升专业素质
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论断深刻揭示了道德(德)和知识(智)的关系,指明教育的目的是挖掘、发展人的美德和善性,追求智慧的过程也是教师陶冶情操、自我完善德性修为的过程。疫情改变了以往的教育教学生态,后疫情时代,教师的信息素养与智能技术应用能力成为刚需。与此同时,面对新媒体、新技术等多变情境,教师如何提升育人智慧,如何把控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如何提升智能时代教师的思想道德修养成为师德师风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与会的专家、学者一致认为,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够有效提升师德师风建设的实效性,让内在的师德在具体的教育教学细节中闪光。吴颖民校长倡导,“教师需要提升教育智慧,追求职业幸福;要尊重教育教学规律,提升教书育人的能力素养,增加育人实效,体验职业成就,增加职业幸福感,做以智慧传递智慧,以幸福传递幸福的好老师。”詹华军总监强调:“新时代的教师要有扎实的专业功底﹑过硬的专业技能和素质。专业素质和水平不过关,势必误人子弟。香港的教育工作者尤其要健全和完善集体教研制度,加强教学研究和专业发展,持续进修,终身学习,不断提升专业水平。”深圳市罗湖区教育科学研究院美术教研员王婧充分利用智慧创新美术教育教学方式,切实提升了深圳边远学校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用其智慧树立起高尚的师德师风。
(四)典型树德:弘扬高尚师德
师德先进典型是师德师风建设的标杆,当高尚的师德师风镌刻在先进典型人物身上时,师德师风就具备了人格化、形象化、具象化的形式。从广大普通教师群体中树立起的师德典型,具有天然的亲和力、感染力和说服力,凸显出强大的感召力,是教师身边的楷模、触手可及的目标,引领着教师在实践中感知、感悟和践行。因此,任友群司长认为,充分发挥先进典型效应是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的有效途径。师德师风治理要持续在宣传教育上出实招,对师德先进、师德标兵典型选树表彰宣传。对于乡村教师的师德坚守,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教育局副局长欧永钦认为,师德师风建设需要树立师德榜样教育,优化环境,形成氛围,构建区域良好的教育生态——让乡村教育不边缘,让乡村教师不孤独,让乡村孩子受重视。
(五)整体提升: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
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要成为师德师风建设的关键一招。任友群司长指出:“地方和高校要将师德教育纳入师范生培养、新任教师岗前培训、在职教师生涯全过程。”吴颖民校长认为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可以从源头入手,他提出:“我们的研究能再往下延伸思考,如何对高中学生更好加强生涯的指导和职业选择。同时,也让高中学生更全面认识教师的职业。因为教师的职业是特殊的职业,也是专业技术的职业,还要做人生楷模的职业,是非常不容易的。我们年轻人在选择入行的时候就想清楚今后要过这种职业生活,也许师德建设会稍微好一点。”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课程与教学系尹弘飚教授介绍了香港通过完善教师专业标准来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从而整体发展师德师风的做法。澳门教师专业发展协会陈志峰介绍了澳门通过成立“澳门教师公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推进师德师风建设的实践探索。全国中小学教师培训专家组成员、湖南省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黄佑生主任认为:“师德培训需要走向分层培训,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制定重点培训课程。”
三、深入研究师德师风建设的新问题
通过与会专家、学者的深度探讨发现,未来深化师德师风建设,还有以下问题值得深入研究。
(一)师德师风建设的边界澄清问题
首先,体现在如何科学界定“师德师风”内涵与外延。教师,作为培养人的职业,对其道德品行的具体要求体系需要深入研究,这是师德师风建设最基础也是最核心的问题。与此同时,如何把握师德师风内涵的时代变迁也需要进一步研究。其次,体现在如何厘定师德师风的边界。比如就教师的教育惩戒权而言,其惩戒的边界在哪里?语言暴力如何定性?教师收受礼物的问题,等等,这类有争议的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
(二)职前职后师德师风建设的一体化问题
与会代表认为,探索师德师风建设的长效机制,重点在于打通师德师风建设职前职后一体化壁垒。华南师范大学王恩科校长表示:“学校努力在推进师德师风建设上探索职前职后一体的培养培育特色,积极探索打通职前职后师德养成教育一体化壁垒的方案。”广州市越秀区教育局副局长陈晓认为,师德师风建设应统筹“职前4年与职后40年的师德修炼”,并表示职前职后课程一体化是师德师风建设的重点。在进一步研究职前职后师德师风建设一体化的基础上,还需要重点研究师德师风内化机制问题。如何能够把师德体系内化于行为与思想中,把师德的内容嵌入到所有培训中,并让教师内化于心?师德培训的有效性、科学性问题,都值得深入探究。
(三)师德师风建设的体制机制问题
师德师风建设必须坚持他律与自律相结合的原则,以制度规范为保障措施,以业绩考核为重要手段。如何建立健全师德师风的准入、培养、培训、奖惩、激励、考评、监督制度,并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体制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华南师范大学魏则胜教授从伦理视角出发,提出职后教师道德训练方式主要为自由个体对公共规则的遵守和服从。因此,师德师风建设要把严抓严管体现在管理规则上,体现在日常的具体工作之中。要进一步研究明晰师德边界,完善师德负面清单和违规处理办法,探索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正如任友群司长所言,“师德师风建设没有暂停键,也没有休止符。”
责任编辑 徐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