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温克族皮褶厚度及其年龄变化*
2020-12-31杨立霞温有峰
谢 宾 杨立霞 温有峰
(1 呼伦贝尔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呼伦贝尔 021008;2 锦州医科大学,锦州 121000)
由于人体代谢的年龄变化,人的体脂也随年龄变化而出现规律性的变化。人体的脂肪大部贮存于皮下组织,皮褶厚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直接反映全身脂肪的含量[1]。不同的族群,由于其遗传素质、生活状况不同,体脂分布及其占体重百分比均可能呈现各自的特点[2]。鄂温克族是中国人数较少的少数民族,明末清初游猎于黑龙江中上游以北、贝加尔湖以东地区,十七世纪中叶因沙俄入侵,大部陆续南迁大兴安岭、嫩江各支流一带,清朝康熙年间被编入八旗,嗣后部分移驻呼伦贝尔草原。内蒙古的鄂温克族分为索伦、雅库特、通古斯三部。鄂温克族自治旗是鄂温克族的主要聚居区,鄂温克语属于满-通古斯语族群通古斯语支[1]。我国鄂温克族共有30 505 人,其中有26 201 人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约占全国鄂温克族人口的87%(2000 年第五次人口普查)。鄂温克自治旗是鄂温克族最大的聚居区,有鄂温克0.87 万人。鄂温克自治旗的鄂温克族以放牧为主,饮食中肉奶较多。这种生活方式对他们皮下脂肪发育会有一定的影响。中国少数民族成人皮褶资料已有报道。目前已经报道了较多中国族群成人皮褶厚度的资料。但缺乏鄂温克族成人皮褶厚度的研究报道。鉴于此,进行了该项研究工作。本研究意在探讨鄂温克族为了解鄂温克族的皮脂发育水平,分析他们和中国其他族群皮褶厚度有哪些差异和共同之处。
1 材料和方法
按照知情同意原则,测量时采用随机取样方法,2010 年7 月赴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鄂温克自治旗辉苏木测量了20 周岁以上鄂温克族成人195 例(男为129 例,女为66 例)的6 项皮褶厚度值。测量时严格执行质量控制原则。被测者为世居当地的屯堡鄂温克族人。测量工具采用仿日本荣研式改良皮褶厚度计(精确到0.5 mm)。
按照《人体测量方法》[3]和《人体组成学》[4]、 《儿童少年生长发育》[1]规定的方法进行测量。 ①面颊皮褶(facial skinfold,FS):拇指固定于被测者嘴角外侧,示指对着耳垂。拇指与示指相距 3 cm,捏起并上提皮褶,将皮褶厚度计钳住距离手指捏起的部位1 cm 处的皮褶并测量。②肱二头肌皮褶(biceps skinfold,BS):取肩峰点与桡骨连线中点水平处的肱二头肌肌腹上,皮褶方向与上臂长轴平行,宜在距离肱二头肌臂围水平面上方 1 cm、与肩峰前缘和肘前筋膜中心连线的相交处测量。③肱三头肌皮褶(triceps skinfold,TS):定位于臂后面中线、肱三头肌表面。取上臂肩峰点与尺骨鹰嘴连线的中点,皮褶方向与上臂长轴方向平行,臂屈曲90°测量。④肩胛下皮褶(subscapular skinfold,SBS):被测量者上肢放松置于身体两侧,取肩胛下角下方皮肤自然纹理线上,向外下方倾斜与水平面呈近45°角并测量。⑤髂前上棘皮褶(suprailiac skinfold,SPS):在髂前上棘上方2 cm 处,夹起皮褶使皮褶方向向下偏内45°角并测量。⑥小腿内侧皮褶(calf skinfold,CS):被测量者膝、髋两关节分别屈曲90°,取小腿最大水平围内侧面,夹起皮褶使皮褶方向与小腿长轴平行并测量。
将全部资料用Excel 2010 和SPSS10.0 软件进行计算机统计处理,将被调查者资料分为20 ~、30 ~、45 ~60 岁组。运用U检验法对性别间皮褶厚度值的差异进行检验,由于人体皮褶厚度不呈正态分布,所以本研究皮褶厚度均值非算术均值,而是几何均值。另外,对6 项皮褶进行年龄与皮褶厚度的直线相关分析,得出相关系数r值,以此来判断皮褶厚度与年龄是否相关。采用方差分析,判断皮褶厚度值在各年龄组间的差异性。在进行方差分析时,首先对方差进行了齐性检验对未齐性的指标值进行对数转换后再进行方差齐性检验。
采用长岭晋吉体密度回归方程计算体密度[5](D):男性体密度D=1.0913-0.00116X,女性体密度D=1.00897-0.00133X(X=肱三头肌皮褶厚度+肩胛下皮褶厚度);采用Brozek改良公式[6]计算体脂百分含量:体脂(%)=(4.570/D-4.142)×100。
2 结果
鄂温克族6 项皮褶厚度测量结果及年龄变化见表1,男、女性间6 项皮褶厚度值U检验见表2,鄂温克族与我国其他族群皮褶厚度的比较见表3,中国族群皮褶厚度值的聚类分析见图1 和图2。
鄂温克族男性肩胛下皮褶最厚,其余依次是髂前上棘皮褶、面颊皮褶、肱三头肌皮褶、腓肠肌皮褶,以肱二头肌皮褶最为菲薄。男性的肩胛下皮褶与髂前上棘皮褶值较为接近。女性则是髂前上嵴皮褶、肱三头肌皮褶最厚,两者值极为接近,其余依次是肱三头肌皮褶、腓肠肌皮褶、面颊皮褶,仍然以肱二头肌皮褶最为菲薄。男性、女性躯干部的皮下脂肪厚度均高于四肢。
鄂温克族男女同年龄组间比较,女性6 项皮褶厚度值均大于男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这与多数资料报道一致[7-11]。男女性之间的差异是由于男女之间生理机制不同造成的。
3 讨论
对鄂温克族男性7 项值(6 项皮褶厚度值与体脂百分率)两两指标值之间进行相关分析,显示均呈相关。女性也呈同样结果。这表明人的全身皮下脂肪发育具有整体同步性。
3.1 鄂温克族6 项皮褶厚度的年龄变化
对男女6 项皮褶厚度与年龄进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男性除肩胛下皮褶外,其余5 项皮褶厚度均与年龄不相关。男性肩胛下皮褶值随年龄增长,明显的线性上升。女性面颊、肩胛下、髂前上棘、小腿内侧皮褶与年龄呈正相关,即女性面颊皮褶厚度值随年龄增长而增大。
表1 鄂温克族6 项皮褶厚度调查结果(±s)Tab 1 Results of 6 items of skinfold thickness of Ewenki people(±s)
表1 鄂温克族6 项皮褶厚度调查结果(±s)Tab 1 Results of 6 items of skinfold thickness of Ewenki people(±s)
r:Cor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skinfold thickness and age,**:P<0.01, *:P<0.05;F:Analysis of variance of skinfold thickness in age groups, **:P<0.01
Gender Age (year) n FS BS TS SBS SPS CS Body fat (%)Male 20- 41 12.4±1.4 4.7±1.8 9.8±1.7 14.1±1.6 12.6±1.8 9.1±1.6 16.8±4.9 30-44 61 14.0±1.5 5.0±2.0 11.1±1.8 17.1±1.8 16.8±1.9 10.2±1.8 20.0±8.6 45-60 27 13.6±1.3 5.2±2.1 10.5±1.8 17.3±1.7 16.3±1.7 8.6±1.9 19.5±8.0 Total 129 13.4±1.4 5.0±1.9 10.5±1.8 16.1±1.7 15.3±1.8 9.5±1.7 19.5±7.6 Correlation analysis r 0.135 0.116 0.007 0.185* 0.171 0.023 0.156 P 0.129 0.192 0.387 0.036 0.052 0.794 0.077 ANOVA F 0.718 0.838 0.909 2.866 3.486* 1.471 2.337 P 0.194 0.435 0.406 0.061 0.034 0.234 0.101 Female 20- 16 14.0±1.3 9.3±1.7 19.2±1.5 19.7±1.6 17.8±1.6 14.5±1.5 28.0±8.7 30-44 23 18.9±1.2 15.6±1.5 28.4±1.3 31.0±1.4 26.8±1.4 22.7±1.5 39.9±10.3 45-60 27 17.9±1.3 11.8±1.5 23.9±1.3 27.4±1.6 27.4±1.6 20.8±1.7 35.2±9.1 Total 66 17.2±1.3 12.3±1.6 24.1±1.4 26.4±1.6 24.5±1.6 19.6±1.6 35.1±10.3 Correlation analysis r 0.274* 0.157 0.1667 0.289* 0.337** 0.314* 0.255* P 0.026 0.209 0.183 0.018 0.006 0.010 0.039 ANOVA F 6.038** 7.482** 8.503** 6.030** 5.953** 5.348** 8.098**P 0.004 0.001 0.001 0.004 0.004 0.007 0.001
表2 鄂温克族男、女性皮褶厚度值U 检验Tab 2 U-test of skinfold thickness of males and females of Ewenki people
表3 中国17 个族群6 项皮褶厚度均值(x, mm)Tab 3 Investigation results of 6 items of skinfold thickness in 17 ethnic groups in China (x, mm)
图1 男性聚类图 Fig 1 Cluster analysis of males
分别对男、女3 个年龄组的6 项皮褶厚度值进行方差分析,表明男性除髂前上棘皮褶厚度值的年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女性6 项皮褶厚度值的年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宇克莉等[7]对安徽汉族皮褶厚度发育与年龄关系进行了研究。安徽汉族6 项皮褶厚度多与年龄呈正相关。城市男性6 项皮褶厚度中面颊、肱二头肌、肩胛下和髂前上棘4 项皮褶厚度值与年龄组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城市女性的面颊、肱三头肌、肩胛下和髂前上棘4 项皮褶厚度与年龄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乡村男性与乡村女性除腓肠肌皮褶厚度外,其余5 项皮褶厚度在不同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王杨等[8]对广东客家人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果。
鄂温克族女性的统计结果与安徽汉族、广东客家人一致,多数皮褶厚度与年龄相关且年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鄂温克族男性则不同,6 项皮褶厚度多与年龄不相关且年龄组间皮褶厚度值差异多无统计学意义。这主要是鄂温克族男性皮褶值多在30 ~岁组达到最大,44 ~60 岁组又多出现下降导致的。
3.2 鄂温克族的皮脂发育
鄂温克族男、女性20 ~岁组体脂较菲薄,30 ~岁组体脂率明显增加,达到最大。45 ~60 岁组男性、女性体脂率又略下降。相关分析和方差分析表明,男性体脂率在年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体脂率与年龄无相关。女性则不同,体脂率与年龄相关,而且在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女性的体脂率高于男性。
3.3 鄂温克族与中国其他族群皮褶厚度的比较
图2 女性聚类图Fig 2 Cluster analysis of females
本研究选取近年来发表的16 个中国族群6 项皮褶厚度资料与鄂温克族数据进行聚类分析。这16个族群是汉族(安徽)、(四川邛崃)[12]、汉族(湖南双峰)[13]、汉族(江苏)[14]、汉族(浙江绍兴)、蒙古族(云南)[15]、珞巴族[16]、门巴族[16]、仫佬族[17]、怒族[18]、佤族[19]、布里亚特人[20]、僜人[21]、独龙族[22]、莽人[22]、克木人[23]。17 个族群中有5 个汉族族群,2 个北亚类型族群(布里亚特人,鄂温克族),其余均为南亚类型族群。
男性族群系统聚类结果显示,17 个族群可以明显分为3 个组:怒族、仫佬族等7 个南亚类型族群为第1 组。珞巴族、门巴族、僜人为第2 组。第1 组与第2 组又聚成1 个南亚类型族群大组。鄂温克族、布里亚特人和其他5 个汉族族群聚为第3 组。女性聚类分析结果与男性基本一致,只是汉族(湖南)、汉族(浙江)与南亚类型族群聚在一起。鄂温克族还是和汉族(四川)、汉族(江苏)、汉族(安徽)以及布里亚特人聚在一起。
综合男性、女性聚类分析结果,可以认为鄂温克族皮下脂肪发育与南亚类型族群差距较大,相对接近于其他汉族族群,特别是与汉族(四川)、汉族(江苏)、汉族(安徽)以及布里亚特人接近。与中国16 个已发表皮褶厚度资料的族群比较,鄂温克族男性、女性6 项皮褶厚度值大于中国南方少数民族,也大于北方少数民族,与一些汉族族群较接近(表3)。与汉族族群相比,鄂温克族面颊、躯干皮褶厚度值较大。
纯畜牧业生产区的鄂温克族以乳、肉、面为主食,每日三餐均不能离开奶茶,不仅以奶茶为饮料,也常把奶加工成酸奶和奶制品。主要奶制品有:稀奶油、黄油、奶渣、奶干和奶皮子。最常见的吃法是将提取的奶油涂在面包或点心上食用。聚居于鄂温克族自治旗和陈巴尔虎旗的鄂温克族占本族人口的半数以上,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住蒙古包,过游牧生活。直到鄂温克族自治旗等自治机构建立后,他们才逐渐走上了“以牧为主,农业、半农半猎、驯鹿饲养、地方工业和乡镇企业”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经济振兴之路,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经济发展类型。所以,鄂温克族的皮下脂肪发育特点与其遗传因素、饮食成分、劳作方式都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