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鼻喷糠酸莫米松联合依巴斯汀治疗变应性鼻炎临床评价*

2020-12-31叶绵云黄家军陈赛生冼德生曾银萍

中国药业 2020年24期
关键词:莫米松流涕斯汀

叶绵云 ,黄家军 ,陈赛生 ,冼德生 ,潘 雅 ,曾银萍 ,黄 怡

(1. 海南省定安县人民医院,海南 定安 571200; 2. 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海南 海口 570102)

变应性鼻炎即过敏性鼻炎,患者接触花粉、孢子、尘螨、动物皮毛等过敏原后,释放机体过敏介质组胺,并导致机体多种免疫活性细胞因子参与介导的炎性反应的发生、发展[1],临床表现为阵发性、持续性的喷嚏、鼻塞、鼻痒、流涕等症状。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变应性鼻炎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2]。在变应性鼻炎的常规治疗中,首先应避免接触过敏原,并予相应的药物治疗干预,缓解症状[3]。治疗药物选择时,糖皮质激素常为首选[4],可迅速缓解鼻塞、流涕、喷嚏等症状,其中糠酸莫米松鼻喷剂是一线治疗药物,在各项指南共识中均被推荐使用[5]。但随着应用的增多,单纯的糖皮质激素局部鼻腔治疗对部分患者效果欠佳。依巴斯汀为新型抗组胺药物,通过阻断机体组胺介质的释放对变应性鼻炎发挥治疗作用[6]。本研究中观察了鼻喷糠酸莫米松联合依巴斯汀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标准:符合《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7]中的诊断标准并确诊;对本研究拟用药物无过敏反应和禁忌证;精神状态、依从性良好,能配合治疗过程的实施。本研究方案符合《赫尔辛基宣言》中的伦理学要求,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其他类型鼻炎;伴有其他呼吸系统、耳鼻喉科疾病;治疗期间服用其他药物影响疗效判定;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妊娠期或哺乳期;一般资料不完整。

脱落/剔除标准:未严格按本研究治疗方案服用药物;中途退出治疗;临床检测结果缺失。

病例选择与分组:选取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8 年2 月至2020 年2 月收治的变应性鼻炎患者10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4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予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浙江仙琚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13481,规格为每揿含糠酸莫米松50 μg),常用推荐量为每侧鼻孔2 喷,每日1 次,症状控制后,可减至每侧鼻孔1 喷。观察组加服依巴斯汀片(江苏联环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0119,规格为每片 10 mg),每次 1 片,每日 1 次。两组均持续治疗4 周。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n=54)

1.3 观察指标与疗效判定标准

观察指标:分别于治疗前后将患者的鼻塞、喷嚏、流涕、鼻痒等主要症状分为无、轻度、中度、重度,分别计0,1,2,3 分,分值越高表明症状程度越严重。分别于治疗前后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约3 mL,置含柠檬酸钠的抗凝管中,5 000 r/min 离心5 min,分离得血清,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以KZ4GC-1200 型双探头自动型放射免疫分析仪(北京中西远大科技有限公司)检测患者血清中炎性因子指标水平,包括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 4(IL-4)、超敏 C 反应蛋白(hs-CRP),检测试剂盒均购于北京伊斯康科技有限公司,操作步骤按仪器操作规程和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疗效判定[8]:显效,各项症状显著减轻甚至消失,症状评分下降高于70%;有效,各项症状显著减轻,但偶有发生,症状评分下降30% ~70%;无效,各项症状无改善,症状评分下降程度低于30%。总有效=显效+有效。

安全性:观察治疗期间患者头晕恶心、鼻灼热、嗜睡、口干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结果见表2 至表5。

表2 两组患者症状评分比较(,分,n=54)

表2 两组患者症状评分比较(,分,n=54)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 < 0.05。表 4 同。

鼻塞 喷嚏 流涕 鼻痒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 值P 值治疗前2.47 ± 0.48 2.44 ± 0.45 0.335 0.738治疗后0.57 ± 0.22*0.82 ± 0.29*5.047 0.000治疗前2.39 ± 0.52 2.43 ± 0.50 0.407 0.684治疗后0.63 ± 0.28*0.89 ± 0.32*4.493 0.000治疗前2.54 ± 0.53 2.48 ± 0.51 0.599 0.550治疗后0.62 ± 0.31*0.95 ± 0.35*5.187 0.000治疗前2.28 ± 0.51 2.33 ± 0.52 0.509 0.612治疗后0.76 ±0.35*1.03 ±0.36*3.952 0.000

表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n=54]

表4 两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n=54)

表4 两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n=54)

组别IL-1β(ng/L) IL-4(ng/L) hs-CRP(mg/L)观察组对照组t 值P 值治疗前78.12 ±8.98 77.09 ±8.32 0.618 0.538治疗后45.12 ±5.98*49.03 ±6.11*3.361 0.001治疗前109.32±9.87 110.65±10.82 0.667 0.506治疗后69.21 ±7.93*73.97 ±8.10*3.086 0.003治疗前11.09±3.37 11.76±3.76 0.975 0.332治疗后4.23 ±1.98*5.37 ±2.10*2.902 0.004

表5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例(%),n=54]

3 讨论

变应性鼻炎的发生是由于机体在接触致敏原后由机体免疫系统免疫球蛋白E(IgE)释放并介导的Ⅰ型变态反应,是由多种炎性细胞因子和免疫活性细胞共同参与的鼻黏膜慢性炎性反应疾病,其发病的2 个重要条件是过敏原的存在和过敏体质的暴露[9]。对于该病的治疗,首要原则是避免继续接触过敏原,同时给予相应抗过敏药物缓解鼻塞、流涕、鼻痒、喷嚏等症状。糖皮质激素具有较强抗炎抗过敏作用,其中糠酸莫米松属第3 代糖皮质激素,可局部用药缓解鼻部症状,是美国变应性鼻炎诊疗指南推荐的一线用药[10]。其药理学机制是通过与糖皮质激素受体结合并激活相应信号通路,降低局部黏附分子的水平,抑制炎性因子及炎性介质的释放,从而提高内皮细胞、溶酶体膜的稳定性,控制免疫反应并降低相应抗体的合成。同时,糠酸莫米松还可抑制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减少机体组胺、白三烯等过敏介质的合成释放,迅速缓解变应性鼻炎症状[11]。当前的研究也在不断尝试以糖皮质激素为基础并联合其他作用机制的药物,以进一步增强疗效。

本研究中,观察组临床疗效相比于对照组显著提升,表明依巴斯汀辅助治疗能进一步提高变应性鼻炎的疗效。依巴斯汀对组胺1 受体有较强的拮抗作用,可间接抑制组胺介导的相关炎性反应,并对前列腺素、血小板因子、白三烯受体等有阻断作用,可明显改善变应性鼻炎患者的喷嚏、鼻塞、鼻痒、流涕等症状[12]。依巴斯汀与糠酸莫米松联用,从不同的作用机制治疗变应性鼻炎,从而发挥协同增效作用。观察组主要症状评分(鼻塞、喷嚏、流涕、鼻痒)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表明该联合用药方案能进一步改善鼻炎症状。在变应性鼻炎发生、发展过程中,IL-1β,IL-4,hs-CRP 水平均呈增高趋势。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 IL-1β,IL-4,hs-CRP 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表明联合用药能显著降低机体的炎性因子水平,从分子学角度证实了联合用药的优势[13-14]。在安全性评价中,观察组增加依巴斯汀口服,患者的不良反应未见显著增加。

综上所述,鼻喷糠酸莫米松联合依巴斯汀治疗变应性鼻炎,能改善鼻塞、喷嚏、流涕、鼻痒等症状,降低机体炎性因子水平。

猜你喜欢

莫米松流涕斯汀
荠菜总黄酮联合糠酸莫米松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研究
枪口
Chapter 8 An absurd case 第8章 冤假错案
变异性鼻炎应用通窍鼻炎片联合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治疗的效果观察
鼻腔冲洗对上呼吸道感染患儿鼻塞、流涕的改善效果
明胶海绵糠酸莫米松鼻喷剂在鼻内镜术后的应用
玉屏风颗粒对变应性鼻炎合并支气管哮喘患儿免疫功能及相关指标的影响
冬天吃红色食品不易感冒
顺山倒
贾斯洒的导盲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