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与新时期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思考
2020-12-31丁叶舟
丁叶舟 王 晖
2019年12月以来,湖北省武汉市出现了不明原因的肺炎病例,现已被证实为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1-2]。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是对全国医疗体系的一次重大考验。医学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将COVID-19的防治与医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有机结合,培养有情怀、有梦想、能治病救人的医疗战线新一代接班人。
1 在COVID-19疫情危急时刻,革新医学生职业心理素质教育内容
在疾病面前,尤其在突然降临的疫情面前,医务人员永远是最坚定的“逆行者”。截至2020年2月14日,除多批解放军医疗队外,全国各省市共派出了217支医疗队(包括25 633名队员),以及3个移动P3实验室支援湖北。其中,仅在武汉市就有181支各地驰援的医疗队(20 374名队员);在湖北其他地区有36支医疗队(5 259名队员)。值得一提的是,截至2月18日,上海市一共派出了7批医疗队驰援湖北,多个医疗队均以医院副院长挂帅,医护人员积极踊跃报名参与,奔赴“前线”。同时,还涌现出了一大批不计报酬、不畏生死的医德楷模,充分地展现了医务人员的正面形象。
同时,这场疫情防控战役也正是医学教育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关键时机。虽然一线医护人员表现极为出色,但医学教育工作者仍需要思考:如何完善传染病防控基础知识和技能教学,如何科学地进行职业防护教育,以及如何培养医学生积极向上的职业精神。
2 COVID-19疫情防控形势为医学生职业安全与自我防护意识教育提供重要契机
2.1 疫情是锤炼医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和重塑职业价值观的课堂 医学生们通过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上的报道得以深入了解医疗救援详情,并为之深深感动。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许多医务人员挺身而出,其中可能就有自己身边熟悉的师长,他们悉心照料每位患者,并给予患者强大的精神支持。每次看到这样的场面,学生们的心灵都受到极大震撼,这无疑是一次生动的教育范例。
同时,此次COVID-19疫情的患者数量众多,医疗工作极其繁重,医务人员存在一定的感染风险,容易使医学生对即将从事的职业产生畏惧心理,从而形成巨大的身心压力。而且,医学生受自我认知不足、医疗环境不佳等多重因素影响,容易降低职业兴趣,怀疑职业选择。
因此,职业心理素质教育对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医学生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虽然,近年来中国医学院校对医学生身心健康教育已取得显著效果,但仍然缺乏针对职业心理素质的辅导。医学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建立职业兴趣、职业态度、职业价值观等职业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对医学生应进行阶段性的职业心理健康辅导,从而使其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坚定的信念,以及勇于为社会卫生健康事业承担风险的精神[3]。
2.2 COVID-19疫情客观上促进了健康知识在医学生乃至大众中的普及 医学院校是医学生接受医学教育、掌握医学技能的重要场所,医学生正处在学习阶段,接受能力强,对疾病知识的学习较其他专业的大学生更自觉、更迅速。在疫情期间,COVID-19的发病、传播、防治常识、疫情信息通过各种传媒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向包括医学生在内的社会大众进一步宣传正确的健康理念、积极的生活态度和抗击疫情的必胜信心。COVID-19疫情信息更让医学生的目光移出“象牙塔”和“舒适区”,对即将步入的“风险区”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2.3 危机之下,暴露了当代医学生职业教育潜藏且亟待解决的各种问题 随着一大批高水平医科大学与综合性大学合并,许多综合性大学的医学院被视为与其他学科同级的二级学院。在这种状况下,医学学科的完整性、独立性受到极大冲击。与公共卫生事件防控息息相关的公共卫生学科地位被相对弱化,并与临床医学脱节,造成了高层次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乏术,人才流失严重。参与临床一线工作的临床医学、护理学和医学检验学等专业的医学生专注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对流行病学知识的掌握和数据统计分析的能力相对薄弱。医学院校普遍缺乏针对医学生的传染病防护专项教育,更缺乏实战演练。在本次COVID-19疫情应对过程中,疫情早期临床医务人员因防护意识和防护能力不足,造成了相关医护人员感染甚至牺牲的严重后果,充分暴露了中国医学教育的不足,而这更凸显出医学院校对医学生职业安全、自我保护意识和技能方面的培养与教育存在明显的短板,相关课程和教材相对匮乏,医学院教师在教学时重视教授专业知识,而忽视职业安全意识和防护知识的传授,造成了医务人员难以应对突发事件的局面,从而会造成一系列负面事件。这些都充分暴露了中国医学教育在预防和应对重大公共卫生危机时存在重“技”而轻“道”、重“治”而轻“防”、重“专”而轻“全”的缺陷。
因此,在完善医学生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应增设职业安全意识和自身防护能力培养相关课程,将其贯穿于整个医学教学过程。在医学生中开展职业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的调查,了解并分析医学生在这方面普遍存在的困惑或突出的问题,实时掌握医学生的职业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的现况,以便针对不同情况进行个性化教育和培养[4]。
3 回顾传染病学科发展史与发展现状,培养和强化医学生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能力
3.1 回顾人类传染病学科发展史,树立医学生战胜疫情的信心 脊髓灰质炎、天花、鼠疫等众多感染性疾病的暴发流行被称为“瘟疫”,在漫长的历史上曾给人类带来过巨大的灾难,对历史进程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以及人类长期不懈的努力,那些曾经严重危害过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传染病,在大多数国家已得到了良好的管控。人类对传染病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深入且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与自然科学的发展密切相关。通过数十年的不懈努力,中国法定传染病的年报告发病率由20世纪70年代初的超过7 000/10万,下降至目前的190/10万左右。少数传染病已被消灭或基本控制,如天花和脊髓灰质炎,中国比全世界提早16年7个月消灭天花;基本消除了丝虫病、麻风病、新生儿破伤风;部分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如麻疹、白喉、百日咳等疫苗免疫可预防疾病的发病率已降至很低水平;鼠疫、霍乱、流行性脑炎、乙型脑炎、疟疾等也得到较好的控制。因此,从医学专业角度来看,医学生完全应该且能够树立战胜疫情的坚定信心。
3.2 以疫情为切入点,深化医学生对当前中国传染病学科建设面貌的了解 近年来,一些过去已经基本控制了的传染病又卷土重来,如淋病、梅毒、结核病等可再感染性传染病,H7N9型禽流感、寨卡病毒病、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埃博拉病毒病等新发传染病在全球陆续出现。这种现状对中国的传染病防控形势造成巨大威胁,社会影响不容忽视。尤其是新出现传染病的传播速度快、传染性强、病死率高,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影响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对传统传染病学科的综合诊疗能力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目前,医学院校普遍缺乏针对医学生的专门的传染病防护教育。加强医学生的传染病防控知识和技能教育有助于提高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能力。
3.3 针对“顽疾”,对症下药,突破医学生传染病教学瓶颈 传染病学科的教学不但应关注传统传染病的现状,还应重视新发传染病的重大危害,针对这些疾病特点制订更具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第一,医学教育工作者可以在课堂上引入抗击COVID-19、SARS等疫情的经过,以及援非、援滇等医疗队感人事迹,激发医学生对维护生命健康的使命感。第二,传染病理论教学应与时俱进,把新发、突发传染病列入必修课程,《传染病》《血疫》等传染病题材影片也可引入医学生课堂。第三,在教学方式方面,课程中要加强传染病防控基础知识储备教育,提高医学生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职业敏感性,加强其对临床流行病学知识和实践应用方法的掌握。第四,积极普及穿脱隔离衣、七步洗手法等传染病防控基本技能,消毒隔离的基本知识,潜移默化地把技能与知识融入到对医学生的教学工作中去。第五,通过入科培训,见习、实习带教,小讲课,课堂理论授课等创新手段教学,既能调动医学生学习传染病知识的积极性,又能及时掌控学生知识储备动态,适度调整教学进度。第六,教师在教学示范时,应着重强调操作的准确性、规范性和熟练度,并定期进行传染病防护技能操作考核,指导学生正确地进行自我防护。
通过以上举措可使医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医务人员的工作内容、环境和影响自身职业安全的不良因素,加强医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职业安全意识,从而防范和控制其职业行为相关风险[5-6]。
总之,应把疫情当做教材,完成以生命为主题的教育。通过对医务人员抗击COVID-19疫情先进事迹的学习,增强医学生对于医学科学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加深医学生对医学的理解,明确未来人生和工作的目标,树立成为医术高明、医德高尚的优秀医生的信心。同时,完善对医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科学地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一代医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