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优化高校德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2020-12-31谢晓东
谢晓东
(广州商学院,广东广州 511363)
1 高校德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提高有效性的价值
(1)思想陈旧。
有些教师在进行德语教学时严格按照既定教学规划面向学生输出教材内容,虽然能保障德语教学实况与高校专业育人需求相吻合,但却不能保障学生积极互动、主动思考、有效学习,主要源于教师德语教学思想陈旧,习惯把控德语教学进度,担心无法在预设周期内完成德语教学任务,影响高校德语教学综合成效。
(2)模式单一。
“填鸭式”育人模式是高校德语教学较为常用方式,基于教师未能关注学生德语学习实况,师生教学互动存在割裂之处,无法建立联动性、互动性、系统性德语教学优化机制,使教学效率随之减弱,阻碍高校德语教育活动科学发展。
(3)体系滞后。
德语教学可借鉴英语教学经验,建立契合高校专业人才成长需求,能够充分运用新时代德语教育资源的教学体系,将学生自学、专业发展、市场需求、教育改革结合在一起,确保课程先进、教法合理、思想卓越、评价及时,通过科学发展德语教学体系使教学有效性不断优化。
立足教改背景,探析提高高校德语教学有效性的优化方略具有如下价值:其一,统筹教育资源,以有效教学策略为载体予以输出,使教学条件得到充分利用,延展德语教学广度、深度,助推德语教育活动与时俱进;其二,改良教育方法,增强师资力量,为高校德语专业教学实践指明方向;其三,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将文化观念、岗位用人需求、个人能力整合在一起,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体现高校德语教学有效优化价值。 基于此,为提高高校德语教学有效性,探析德语教学优化方略显得尤为重要。
2 优化高校德语教学有效性的要点
2.1 教材
传统教材理论知识比重较大,不仅实践课程较少,还压缩德语文化相关知识育人空间,影响高校德语教学成效,为此教师需紧抓“教材”要点加以优化,通过教材资源重组充分利用教学条件,使学生德语学习效率有所提高。例如,教师在根据既有教材展开德语教学活动基础上,围绕学况创编校本化德语教材,旨在弥补固有教材德语教学缺陷,追加实践体验类课程比率,创设课程集群,将学生全面发展、企业岗位需求、高校教学宗旨、师资力量等要素整合在一起,打造优质教材,使高校德语教学更加有效。
2.2 学情
德语有一定学习难度,主要源于我国德语语境发展滞后,多数教学仅从高等教育阶段开始,学生普遍缺乏德语学习基础,学习能力较弱,为此教师需关注学情,保障德语教学行之有效。 例如,教师可采用英语、德语对比教学模式,指引学生通过知识迁移掌握德语语法、拼读规律、句式特点等专业知识,使教学共鸣性增强,降低学生德语学习难度,提高高校德语教学有效性。
2.3 能力
开展德语教学的目的一方面是助力学生掌握德语学习实践有关基础知识,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德语,另一方面是通过教学指引学生形成德语思维,树立文化跨国界交互意识,能够赏析德语文学名著,了解德国民俗民风,可以根据德语对话情境交流互动,掌握德语自学方法,使学生核心素养随之增强,符合新时代德语有效教学路径探索要求[1]。这就需要高校德语教师明晰立德树人宗旨,针对新时代高校德语教学标准予以探究,明确教学优化目的,以立德树人为基础,从宏观、微观角度着眼,了解德语核心素养概念。 前者主要是指从学生价值观念、思想感情、行为习惯角度出发开展教学活动,引领学生掌握终身受用技能及知识,如社交能力、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等。后者从德语听力、阅读理解、德语写作、口语表达等角度出发培育学生,使学生能在德语教学实践过程中得到全面发展,提高高校德语教学优化有效性。
3 优化高校德语教学有效性的原则
3.1 自主积累
教材内容有限是客观事实,仅凭教材育人只能帮助学生迈入德语知识世界大门,无法助力学生养成自学习惯并将知识化为己用,教学与学生个体发展割裂开来,影响高校德语教学有效性。 基于此,教师需践行“自主积累”教学优化原则,指引学生树立自学意识,从现实生活、课外阅读、影视剧观看、师生互动等途径出发吸收德语知识,积累德语词汇,掌握更多句式的应用方法,了解德语语境文化风格,建立自学体系,为学生提高德语学习效率奠定基础。
3.2 文化疏导
德国与我国文化存在极大差异,作为文化符号之一语言的学习离不开对本土文化的探究,德语教学亦需如此,教师应确保教学行为以文化为导向,使学生在文化情境中加深理解,将德语知识应用在现实语境中,达到提高高校德语教学有效性目的。 例如,教师可将德国历史文化、科技文化、艺术文化、政治文化、自然等文化与德语文化结合在一起,一方面丰富德语教育资源,另一方面创设若干类型的语境,增强学生德语文化学习体验,通过文化疏导拉近学生群体与德语距离,使学生能够更为系统、全面的学习德语知识。
3.3 创新争优
高校师资力量及教育主旨各异,教师需在突出该校专业人才培育优势前提下践行教改思想,加大教育模式创新力度,通过教学创新探索德语教学新出路。 例如,教师可创设文化情境,引导学生在了解德国历史前提下,以德国贵族生活为依托营造德语交际氛围,创编德语交流互动话题,使高校德语教学方向更为多元,学生参与性随之增强,在实践中强化个人德语口语表达能力,同时培育学生灵活应变能力及德语知识科学应用等能力,继而通过教学创新提高高校德语教学有效性[2]。为挖掘教师德语教学创新实践潜能,学校需搭建平等、透明、公开德语教学创新评优平台,旨在关注教师德语教学创新进展,用标准、权威、统一规章制度针对高校德语教学改革加以管理,避免教师教学创新脱离实际且背离高校育人目标,通过颁布教学优化对策,为教师研究及实践指明方向,使教师德语教学优化与高校教学改革规划保持同步。
4 高校德语教学有效性的优化策略
4.1 思想优化
首先,优化德语文化教育思想,引导学生树立德语文化互鉴意识,通过文明互鉴感受德语魅力,了解德国风土人情,融入德语语境,妥善运用所学知识,使学生德语口语交际能力得以提升;其次,优化德语教学指导思想,践行立德树人,从学生德语学习习惯、价值观念、思想情感、技能知识等角度出发加以引导,继而提高德语教学综合效率[3],通过德语教学引领学生全面发展;最后,优化德语教评思想,用教师自评、师生互评、生生互评取代教师单方面评价学生的教评思想,主要源于高校学生思想独立,学习体验丰富,从学生角度针对教师德语教学情况加以评价能够指明育人不足之处,使教学有效性的优化更加有的放矢,为新资源、新模式的运用铺平道路,通过教评思想优化拉近师生距离,营造公正、和谐、稳定德语教育氛围[4]。 为营造良好的德语教学实践氛围,为德国文化的渗透铺平道路,高校教师需丰富德语文化输出路径,摒弃陈旧的德语教育理念,引领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在文明交融下完成德语教学优化任务。例如,利用校内板报、校园网站宣传德国文化,介绍德国传统节日,为学生了解德国提供有利条件,在文明碰撞中对德国产生兴趣,继而在兴趣指引下参与德语教学活动,确保学生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在主动学习过程中了解、学习、掌握、应用德语知识,实现德语教学优化目标。
4.2 方法优化
教学方法是教学改革关键一环,新时代先进教学方法层出不穷,教师一方面需保障教学方法契合育人需求,另一方面需赋予教学方法新颖性,使学生对德语教学充满期待,能够提高德语教学有效性。例如,教师在以培养学生德语口语表达能力,增加学生德语词汇积累量为目标进行教学时可应用“电影教学法”,组织学生给德语原声电影配音,模拟配音游戏软件评分机制赋予教学体验活动竞技性、参与性、互动性、趣味性,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德语学习乐趣,以电影为载体融入德语语境,增强德语教学感染力,教师通过总结学生电影配音结果明晰德语教学目标,确保教学方法、育人理念、教学目标同步优化,建立一体化德语教育有效性优化体系,满足高校学生德语学习需求,达到有效优化德语教学活动目的。
再如,教师在进行德语文化教学时,可鼓励学生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通过网络、 书籍等渠道搜集整合与德语文化相关资料,满足高校德语文化宣传教育需求,引导学生树立文化交互意识,同时培育学生德语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还可借助计算机技术创编微课,根据学生德语基础学习、能力提升、文化理解等各个方面学习需求优化配置数字化德语教育资源,打造人性化、差异化、多元化德语有效教学课程,作为线下课程的补充,满足高校学生个性化德语学习及专业发展求知需求,同时根据学况灵活改进微课,确保线上学习、线下教学科学联动,使高校德语教学有效性随之增强。 顺延“互联网+”教育教学优化创新思路,教师还可搭建慕课平台,突出该校德语教学特色,推行慕课考评机制,将其视为专业教学测评构成要素,通过慕课参与话题互动、随堂测试,同时能与国内外德语专业学生及学者探讨交流,扩展德语学习眼界,激活学生德语思维,使高校学生德语学习效率不断提升。
为使高校德语教学方法优化更为有效,教师还需重视学生学习体悟,在陶行知“六个解放”育人理念指引下打造民主德语教育环境,在学生头脑、双眼、双手、嘴、空间及时间解放前提下,根据学情以3~4 人为依托创建德语自主学习小组,为学生利用课下时间通过交流、互动、沟通、讨论、练习等方法完成德语自学任务给予支持,期间小组成员可在遇到问题时寻求教师的帮助,使师生德语教学互动更为高效,为教师根据学生德语学习情况调整组内成员提供依据。相较于传统德语教法,小组合作德语学习教学并不依赖课堂,可与微课、慕课等信息化育人模式结合在一起予以应用,同时组内学生可通过交流互动激活德语思维,创建良好的德语学习生态圈,围绕组内成员感兴趣的德语文化、德语电影、德国经济等话题进行探究,使学生了解、学习及应用德语思路持续扩展。教师还可以高校为单位组织学生创建“德语俱乐部”“德语社团”等生本性组织,这些拥有相同兴趣喜好的学生聚在一起,可渲染良好的德语学习气氛,使学生自主学习德语效率随之提高,达到优化教法提高高校德语教学有效性目的。
4.3 体系优化
第一,优化课程体系。 以30%为基准优化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实训课程比率,推行理实一体化德语教学体系,将德语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实训项目(岗位需求)关联在一起,使学生能够在德语理论学习、实践探究、实训练习中拔高能力、全面发展、素质提升;第二,优化测评体系。 一方面关注慕课网络化测评,将其纳入线下测评体系范畴,旨在培育学生德语自学能力,丰富测评模式,改进测评标准。 另一方面推行“校政企”一体化测评标准,为高校学生提供更多顶岗实训良机,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育人关系,明晰学生在企业中的表现,整合企业评价结果,同时关注学生是否达成政府要求的社会型、综合型、全面型优质人才培育目标,加之校方专业考试测评,使高校德语教学评价结果更为充实,能够指引教师改进教法,达到提高高校德语教学有效性目的;第三,优化教研体系。从课程教研、教法教研、学生教研等角度出发展开教研活动,明确德语教研课题,如“新时代外贸经济对德语文化教育的新要求”“师资力量对德语教学有效性的影响”等,为高校指明德语教学有效性优化方向,在推行教研结果前提下弥补高校德语教学缺陷,使高校德语教学与时俱进更富成效[5]。 以优化课程体系为例,高校可开发德语选修课及必修课,前者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及个性喜好可灵活予以选择,后者是学生必须学习并掌握的德语知识,同时运用“互联网+”技术针对课程予以优化,如创编“声源课程”,以培育学生德语听力能力为导向整合线上音频资源,为学生德语听力训练给予支持。教师还可针对德语微课体系予以细分,保障课程体系优化更具全面性、科学性,从语法知识讲授、基础知识问答(启发)、德语议题讨论、PPT 演示、德语对话(阅读理解、作文、完形填空)练习等角度出发统筹育人内容并创编微课,使微课体系更为健全,同时根据学情不断更新相关课程,继而达到优化德语课程体系,提高德语教学有效性目的[6]。
5 结语
综上所述,为使高校德语教学有效性不断优化教师需了解学况、企业用人标准、国家教育政策,在提升自身德语专业教育能力前提下优化教育思想、方法及体系,旨在统筹德语教育资源,指引学生学习实践,将德语文化与学生思想、行为习惯、专业发展、价值情感关联在一起,使学生能够树立德语文化互鉴意识,同时提升德语知识及技能综合应用能力,继而提高高校德语教学有效性。